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轶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渊明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用行动表达反抗精神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今日读来,依旧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晚年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其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年轻时常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最佳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不大喜欢做官,主要是看不惯官场的虚伪虚假,尤其是尔虞我诈的氛围。他自29岁入仕,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迫于生计、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来担任彭泽县令。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散文《桃花源记》脍炙人口,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风范更是令人敬佩。

    按说,陶渊明出身在官宦之家,有着明显的“官二代”基础,其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尽管到了他这一辈,家境有些败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谋个小职位干干,悠闲轻松稳定过一生并非难事,更何况他也曾经数度入仕,还当过“彭泽县令”,权重一方。

    他之所以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其一,空有报国之志,难有报国之门。陶渊明少年时熟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就是很好的证明。他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代,奸臣当道、贼人乱政,他即使一腔抱负却也根本无法实现。于是,见多了阴暗面,也就萌生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想法,退出仕途,终属必然。

    其二,为人性格耿直,为官清明廉政。陶渊明自幼厌恶世俗戒规,喜爱纯净自然,面对仕途坎坷的现状,加上自己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因而,发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情,就是他本色性情的真实流露,正是他高风亮节的真我体现。

    其三,刚正不阿秉性,坚韧不屈毅力。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业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坚决拒绝。他的文人风骨可见一斑,不愧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据资料显示,陶渊明的晚年很凄苦,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对陶渊明,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的做法,无疑是极其不易的。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从另一个角度看,陶渊明是人而不是“神”。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只是现实的残酷,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即便如此,陶渊明的反抗精神依然颇具可圈可点的地方。清末诗人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中有两句话:“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说陶渊明既有诸葛亮身居茅庐,闻名天下的壮志,也有屈原忠于信念,忧国忧民的意识。鲁迅先生也说:“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今天我们学习探讨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未必没有现实意义。朋友,你说是吗?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4 04:15 ,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