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 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最终确定
在天安门广场变化中,不能不提的是天安门广场的改建、扩建是在科学严谨的一系列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天安门广场的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规划者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着手研究制定天安门广场规划,当时意见很不一致
为适应首都建设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就着手研究制定天安门广场规划。1953年到1954年,市委直接领导的规划小组先后做了16个方案,最后选定其中的10个方案做了模型,在当时的华北城市建设展览会上展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1955年至1956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又陆续做了11个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意见不很一致,主要争论点:一是广场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是国家的象征,周围建筑应以国家主要领导机关为主,同时可建一些博物馆等纪念建筑,形成一个政治中心。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以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为主,形成一个文化中心。二是广场的规模。一种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是人民进行政治活动和游行集会的中心广场,应当开阔一些,面积要大一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要考虑和周围建筑的比例,广场不宜过大……
1957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在这个方案的说明稿中,提到天安门广场规划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天安门广场是首都中心广场,应具有庄严、朴素的风格;2.必须开阔,能容纳盛大游行和广大群众活动;3.广场周围建筑可作博物馆和一些国家机关办公楼;4.广场周围建筑不要压倒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5.广场本身和附近交通必须既方便又安全;6.做好广场分期建设规划。
■1958年12月底,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审阅,天安门广场规划最终确定下来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1958年8月,中央决定改建和扩建天安门广场,同时要在北京建设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在中央做出决定之后,彭真就规划设计等问题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说:“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要反映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设计指导思想是庄严宏伟、气魄要大,使它成为能容纳100万人集会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通过搜集到的资料,我看到为了搞好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北京市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向全国征集规划方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做出30多个方案。这些方案又经过有关专家反复比较,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方案,报送中央审定。
综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广场性质为政治性广场;人民大会堂和
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在广场两侧;新建筑的形式与尺度,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和广场的整体性,要同原有建筑相协调,反映新中国的面貌;广场的规模不宜太小,但也不能大而无当;拆除中华门,保留正阳门和箭楼。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了北京市报送的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出席,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介绍,会议一致同意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就这样最终确定下来。
■1958年12月,改建、扩建天安门广场第一期工程开工,拆除了广场上的红墙及中华门,形成了大广场的格局
天安门广场第一期工程拆除了中华门,将中华门外的棋盘街纳入天安门广场中。从明清的老地图中,我看到明清时期,在正阳门北侧,大明门外横亘着一条纵横如棋盘的街,名曰:棋盘街。棋盘街的大致位置,在现在毛主席纪念堂南门至正阳门的这片空地。棋盘街在明代围以木栏,中间有路与江米巷相通,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一望,犹如一副棋盘。清乾隆年间,修葺棋盘街时,将木栏换成石栏。
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当时的棋盘街就如同今天的繁华市场,商贾云集,一派买卖兴隆、热闹非凡的景象。不仅如此, 棋盘街还是屯兵的营地。每遇皇帝出宫大典时,守护皇宫的御林军,要先期扎营在此。每到这个时候,各店铺收摊关门,棋盘街上平日的喧闹声也停止了。由于大明门内的天安门广场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不能涉足。那时,居住在南城的老百姓,要想从城东到城西,或从城西去城东,均须绕道棋盘街。因此,棋盘街又是交通往来的通道。
1959年
国庆10周年以前,天安门广场和各项国庆工程依次胜利竣工,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广场中的红墙和中华门被拆除了,天安门广场彻底形成开放之势。屹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与屹立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对称,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正阳门相呼应,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轮廓。这次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到长安街一段。这个广场大约可供50万人民群众进行集体活动。
■天安门广场扩建完成,成为北京城的中心,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在政治生活上的新风貌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郭沫若先生为此还曾作诗赞美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外大广场,坦坦荡荡像汪洋,巨厦煌煌周八面,丰碑岳岳建中央。”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典在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应邀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60个兄弟党的代表团团长和政府代表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陆、海、空三军部队和70万首都群众的游行队伍。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联欢会,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上世纪70年代的扩建
经过1958年天安门广场扩建完成后,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广场,但在规划图中我发现,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方形的样子,而是广场的南侧从中华门的地方往里收,呈现出圆弧形。难道天安门广场还经过了新的扩建?带着这个想法,我又经过了更深入的调查,才知道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扩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第二次扩建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天安门广场又迎来了第三次扩建。
天安门广场经过1958年的扩建,将中华门拆除后,从中华门到正阳门之间是一块狭长的空地,这块空地被规划为广场南部的绿地,种植了一大片松树林。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去世。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的决定。6天后,经中央审定,正式确定了纪念堂建筑方案: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建筑物中心北距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层台阶南边线200米,南距正阳门北墙基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由于其位置在广场南侧,故其朝向打破了我国一般纪念性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而是正门朝北,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处在天安门广场的狭长处,因为它的体量比较大,使得这里广场的空间显得有些局促了。为此,又根据1958年中央审定的规划,广场再向南扩建,即将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路,向南打通到前门东西大街,广场的区域就向南一直延伸到了正阳门城楼下。为此拆掉了广场左右两侧邻近东、西交民巷的一些建筑。经过此次扩建,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作辐射状的整个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作为首都城市中心的地位,更被突显出来。
回望60年光阴里的天安门广场,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