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老子与道家:问其道(2)老子所说的无和自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9:4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所说的无  

        何谓“无”?“无”是“道”的特性,“无,名天地始”,其玄妙难言的程度几乎跟“道”差不多了。但它跟“道”不同在于,“无”还有一个与之相对的概念“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和“有”都是出自一个地方,只不过像硬币的两面一样,都是硬币的一部分。虽然“有”与“无”就其本身来说,仍然难以说清,但在这对相对概念之间,我们似乎更容易掌握,起码我们可以知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终极的“道”有了“无”的特性,然后有了“无”又产生了“有”,“有”就可以被称谓“万物母”。虽然这些都是在概念领域内盘旋,但其意义在于,“有”表明终极意义的“道”一步步落实到“人间”,从而表明“道”作为生活和人生遵循的准则具有合理性,简单地说,“道”是生活逻辑的源头,是合情合理的。  

        老子所说的自然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无”像一个带有方向的标签,那么“道”该如何走向人间呢?换句话说,如果人间要向这个终极意义的“道”靠近,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呢?于是,另一个概念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桥梁,那就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理解这句话的节点在最后“道法自然”一句上。人、地、天、道基本上是一个向上进步的阶级,这是古人基本感觉,相当于常识,但“道法自然”就不一样了,这里“自然”不是比“道”更高一级的某个东西,它就是道本身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道的某一面,它似乎有超越我们理解能力的活动性,一方面它就是道的本身,但在这里我们不把它作为万物的起源来讲,另一方面,它是落实在人间的,尤其能够与人心灵中的想象和自我体验结合,使人具体地感受到。正因为它能被如此切实地感受到,因而它就成了一种可以影响现实生活方式的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它比“无”更实际更具体。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呢?有人认为“自然”不是今天所说之大自然,不是物质的自然。但据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似乎不能作全然的否定,说老子的自然不带一点大自然“自在自然”的品性。应该承认这种品性是包涵在其中的,只不过大自然之“自然”尚不足以涵盖老子的意图而已。可惜在老子的文字中,并没有充分的阐释其内涵。“自然”的内涵经过庄子的扩充与发挥才变得更为丰富,有时候我们甚至只以庄子的自然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进而影响了我们对老子“自然”的理解。从老子书中所表达的人生处世的道理来看,他所说的“自然”应该还是指人的那种浑朴的状态吧!就像一个还没展开知觉的小孩儿。作为一个被现世濡染的人的努力方向就是“若赤子”,“如婴儿”,这就是返朴归真。“朴”就是理想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为道日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似乎极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道”比“无”高,“无”比“自然”高,仿佛越是具体就越没有超越的能力。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分析都是在作了分割之后来看的。这个前提不能被忽略,否则就大谬而不然了。总之,我们可以在同一高度谈“道”即是“无”,“无”即是“自然”,它们没有高下,没有层次,都可被认定为终极意义的东西。但只谈终极意义有什么用呢?老子作为一个智慧的哲人,他是要回到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现实的。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1-30 09:56: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财富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

板凳
发表于 2010-11-30 09:58:55 | 只看该作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6639

帖子

142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1420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灌水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0-11-30 17:28: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致虚守静、为而不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2-25 03:23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