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文化] 奇石只是一捧砂

[复制链接]

1536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中花贵宾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9: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茹毛饮血的年代,一位先民在岩洞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层晶莹的石头——在熊熊烈火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的光彩。他敲下了这种石头,小心地打磨成石斧、刮刀、箭头乃至颈饰。(北京周口店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有水晶做的石器。)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文化艺术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当人猿相揖别,人把第一块石头敲打成为一种或用于投掷、或用于刮研、或用于砍削的有用器物时,“文化品”就诞生了。这种石头虽然外形上与自然界崩裂的石块无大的区别,却是人为的力量和结果,已根本改变了石头这个自然物的原有属性,披上了文化的外衣,成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标志。
        当人类的祖先把一颗兽牙或一块兽骨,用皮绳穿起挂在自己的颈部时,那不仅仅是爱美的天性在作怪,还希望挂在胸前的战利品,能为他们趋吉避凶,消灾解难。
每个民族在它的文明发展史中都蕴育了独特的珠宝文化,一些珠宝首饰由于它材质的特殊性和某种传说而被赋予了特殊的灵性,成为人们所说的“祈福珠宝”。
......
        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石头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它记载的矿物有16种,分成金、石、土三类。与其同时代或稍晚的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 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四类。
《山海经》所记的矿物种类是《石头志》的5倍,分类更细。水晶被分在“玉”一类,《山海经》卷二《西山经》:“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这里的“多水玉”意思就是水晶很多。因为《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突出贡献,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赏石文化则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块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因此,其发展历史要比广义的石文化史要年轻得多,晚得多。赏石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而存在的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艺术。

        大约在250万年前,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碰击起火的方法。人类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我们的祖先注意到石头之初,可能只是把它们当成了玩具。岩石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他们放在手中把玩或相互投来掷去,岩石的份量使身体被触部位有痛感,感到可以用它们作武器,在围猎时掷向动物。
        后来,他们发现用尖锐的石块可以削剥树枝,不起眼的岩石成了人类的工具。新石器时代又出现了打制石器,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屠宰中就一刻也离不开它了。
        古有女娲补天,今有点石为金;先祖以石穴为居、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今人以石为大厦之基,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帝王以石印为权,富贵以玉石为尊,这些无不是精美的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僧以石塑金身,道以石筑观宇。可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也必将直至久远的未来。
        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持着远古祖先留下来的这个传统习俗:每当久旱不雨时,他们就到湖边检一些色彩斑斓的小石块,盛入麻布袋中,再挂在树上,以此原始法术来祈雨。
......
        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著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在许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国石”,国石就像国花、国树一样,象征着本国的民族精神。严格地说,“国石”大多数都是珍贵的矿物、世间罕见的宝石,也正因为此,才有资格成为“国石”。世界各国的国石寄托着这些国家各自的文化诉求与表达 .从1998年开始,中国宝玉石协会就开始了“国石”的评选活动。但在中国评选国石的工作要比外国复杂,这不仅因为中国境内的宝玉石矿藏种类繁多。2003年6月在中国国石工作研讨会上,专家们经过反复研讨,按照推荐标准一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基本原则,形质高贵如翩翩君子的和田玉;储量丰富、晶莹剔透的岫岩玉;温润细致、滑凝净灵的寿山石;润泽柔腻、色彩艳丽的巴林石;素雅的青田石以及昌化的鸡血石6个宝玉石品种,脱颖而出成为候选国石。
......
        从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岁月,走入有文字记载的华夏文明时期,中国的传统中提炼出了光辉灿烂的“玉文化”。
       请注意: 中国历史中的“玉文化”包含了水晶、碧玺、玛瑙等等宝石。水晶,《山海经》(西汉刘歆著)称为“水玉”;佛家弟子相信水晶会闪射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于是水晶被尊崇为“菩萨石”;《本草纲目》中称为“水精”;我们的祖先误认为“千年冰化为水精”,故水晶又有“千年冰”的美称。北宋《太平寰宇记》称:“有水晶是宝,出昌平县”,其后多以水晶称之。我国至今仍有很多现代学者和大师们赞同各朝代古籍中的看法,依然将水晶等列为玉石。
        古人识玉“首德而次符”,这里的“符”是指玉的色泽。因为美玉的优良品质让人联想到君子。中国文化有一部最根本的书籍、堪称百科宝典根据的《礼记》。《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聘义》曰:“君子比德于玉焉”。
        《 诗经》中有许多以玉的描写来象征君子的道德品质,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白驹》:“彼其之子,美如玉。”
        东汉许慎(约58一约147)在其著作的中国第一部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中阐述道:“玉,石之美。有五德”。五德,即仁,义,智,勇,洁。
        古往今来士大夫莫不寄情遣志以石为友,以赏玩石做消遣,就连向佛之人也不例外。有一明惠上人,因未能拜访释迦在印度的遗迹,而感到悲叹,于是从海边拾来两个石头,放在身边,时时朝奉,并且说:“想到洗过释迦遗迹的水和这里的水是相通的,因而对于这块石头,就倍感亲切了。”他把对释迦的崇敬之情,转而寄托在石头上了。
        自南北朝以来,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辅之以诗文,“官石文化”应运而生。
东晋陶渊明以自然石为欣赏对象,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台湾《赏石》杂志)。
        唐白居易深爱太湖石,作《太湖石记》,为唐代赏石鉴赏方法唯一创始人。白居易对石收藏立论重在欣赏:“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首位帝王爱石家,长于书法,国画,他收藏石砚、山石,其钟爱的“海岳庵研山石”是从米芾手上以一宅换一石得来的。
        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诗、书、画三绝,是历代最有艺术才能的皇帝(摘自《日本爱石史》他下旨将江南名花奇石上贡,地方官吏趁机横征暴敛,以致“花石纲”成了方腊领导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之一。受皇帝的影响,历代的达官贵族也纷纷搜集奇石装点自己的宅苑。
        苏轼的《怪石供》题“文而丑”即“石怪愈表石之千态万状,愈有石味”。宋代赏石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许多赏石专著,如杜绍(字季阳)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其中仅《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有 116种之多,并各具生产之地、采取之法,又详其形状、色泽而品评优劣,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在将中国的商贸进一步推展到海外的同时,也自然地将石文化传给了邻国,受其影响最大的当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日本水石协会在“93国际水石展”的开幕式上致辞的第一句话就是:“有着日本人独特感受的水石艺术,是从古代中国传来的。”
       1919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奇石,这是西方艺术机构收藏中国奇石的较早案例。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因收藏有美丽神秘的中国奇石而感自豪。
近年来,在欧美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批奇石收藏家,他们举办风格多样的奇石收藏展览,并出版专著传播、赞美集形、色、声、韵于一身,体观传统审美趣味,折射东方哲学理念,神秘的中国石文化。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都可以说是石文化的产物。《红楼梦》以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五彩石,幻作“通灵宝玉”为契机,贯穿于宁、荣两俯家族的盛衰故事当中,其别名《石头记》;《水浒传》以地中挖出蝌蚪奇文,为梁山108将排座次而作全书结尾;神怪小说《西游记》则干脆把孙悟空说成是石卵生的!从这三本中国人人皆知、耳熟能详的书中,不难看出石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多么源远流长、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代中国伟人与石头的故事也是比比皆是。例如,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婚后连生二子均在襁褓中夭亡。当她身怀第三胎后便回到了娘家塘家屯居住休养。1893年12月26日,第三个男婴终于降生了,他就是毛泽东。那时的乡俗认为给孩子取小名取得越贱越容易成活,往往用家畜取名,什么狗伢子呀、牛伢子呀之类。毛泽东的外婆文贺氏给小外孙取了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名字——“石三伢子”,希望他像石头一样坚强、刚毅, 还叫他拜了一块石头当干娘。毛泽东十分喜欢这个名字。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同志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汇报,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彭德怀说道:“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本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毛泽东马上接过话头说:“我也是一块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
朱德总司令戎马生涯也不忘收藏奇石,并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及其家人,要珍惜祖国的矿产资源,为人民造福,并将他个人收藏的奇石分数次捐献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2006年1月8日是深受中国及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他生前工作的案头就曾摆放着“雨花石”,据说那是他自己亲自在南京雨花台附近检来的。郭沫若对此曾称赞到:“雨花纹石的宁静、明朗、坚定、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领域里新的思潮和文化氛围,给赏石文化又重新注入了活力。所以,搜石、收石、藏石和玩石,尤其是奇石市场交易突然兴起了一般难抑的浪潮。感慨之余不由得想起一句俗话:“乱世藏金,盛世收藏”。对于所有从事与关注中国奇石收藏与鉴赏、交易的人来说,今天的确是最好的时代,民间掀起了自宋以来新一轮文化艺术品收藏热潮。我们生逢盛世,正在参与、见证中国奇石等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
         《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作者麦克尔.罗奇是一名受戒的藏传佛教僧人,修行22年,获得格西学位(佛学博士)。作者一边往返于美国和印度之间,在修行的同时开始创业,与别人合伙出事钻石生意,他用了17年的时间,把一个靠5万美元贷款的起家的钻石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一亿美元的珠宝公司。
在这本书里他写道:“在纽约的一间写字楼的大厅里,两位来自西藏的僧人把彩色的细沙当颜料,用了几天的时间绘制了一副展现天上人间精美绝伦的图画,作品全部完成了,人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这画的奥妙,他们便从容的开始亲手毁掉自己的作品。两位僧人把沙子装进两只口袋,扬长而去。图片的最后是一行字:繁华只是一捧沙。”
        按照这个逻辑,也许只有真正的鉴赏高人才能够做到——心中有石,手中无石,奇石只是一捧砂。
        不是一个一个藏家在收藏石头,谎言以为,是奇石自己在选择藏家------一个接一个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800 收起 理由
北方雪狼 + 18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3 12:02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