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彩壶
紫砂器的装饰手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帖花、绘画、雕刻、加彩等几种。其中,“加彩”是指在烧成的紫砂器上加以色釉彩绘,再经过低温烤制,而生产的釉彩紫砂器。
最初的紫砂器是不加彩的,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紫砂器都是没有加彩的。它们皆素烧,不上釉,运用调砂、嵌砂、铺砂等技法,产生细梨皮、龙砂等种种不同的质感。而紫砂,也并非只是紫色,民间称之为“五色泥”,它本身泥色已分为朱赤、蓝绿、淡黄、紫褐等颜色,又有团泥(即段泥),甚富光泽,就算是无釉烧制,也同样能质润而美。因此,紫砂器一般是不施釉的,仅凭借其自身的天然色泽,已极为高雅,只有少数紫砂器采用釉色装饰。
施用釉色装饰紫砂器,是一种把陶都宜兴的紫砂工艺和瓷都景德镇的釉上彩工艺结合起来的尝试,它随着工艺美术上讲求工巧妍丽,重华彩与装饰的倾向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而盛行于清朝乾隆时期。这种满泼、满浸的装饰,破坏了紫砂器所固有的朴素、自然的特点,因而,从乾隆年以后,紫砂加彩就逐渐衰退了。
随着紫砂加彩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加彩名手,如王南林、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都曾为宫廷做过加彩紫砂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正是紫砂业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加彩紫砂制作名手,不仅注意色调和纹饰,也十分注意器物的造型,有龙纹高身壶、平益寿圆壶、印包壶、蓝地粉彩梅鹊壶、双连五方壶、粉彩山水壶等,虽然都加彩,却不掩其造型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