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6 20:52:59
|
只看该作者
糖尿病教育有关
战胜糖尿病其实不难
江西省崇仁县委宣传部 廖仲毛
5年前,爷爷被医院诊断患上了糖尿病,爷爷单位批准他提前一年退休,于是我们便把他从南昌接回老家居住。
按照医生的嘱咐,我们全家作了分工,母亲和姐姐主要负责爷爷的饮食,我和弟弟负责爷爷的运动治疗,同时督促他坚持按时服药。
我们首先花了两个月时间强制爷爷戒掉了烟酒,并养成了按时服药的习惯。对爷爷的饮食,也是严格按照医生的调配,菜单主要有豆腐、大豆、南瓜、洋葱和海带等,紫菜汤是爷爷餐餐必备的汤料。爷爷想吃肉类食物时,我们就专门宰一只崇仁麻鸡分次烹饪。这种鸡是崇仁的特种产品,医生说,每星期吃一只(分次)比较合适,可以保证必要的营养摄入,对治疗也不会有副作用。对爷爷吃的水果,我们也按医嘱控制品种和量。
为了改变爷爷喜静厌动的性格,我和弟弟先是“挟”着他出门散步,早晚各一次,然后带他到广场草坪上,请他观看我们兄弟俩踢球,或给我们作短跑计时。久而久之,爷爷也开始加入到我们的行列,第一年是短距离的慢跑,第二年转为1500米中速跑。根据医嘱,我们要求他每次活动时间以30分钟为上限,其他时间坐在一旁观看我们兄弟龙争虎斗。渐渐地,爷爷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一扫过去那种为疾病坐卧不安、愁眉苦脸的样子。
5年过去了,爷爷的身体逐渐变得健朗起来。最近几次,医生给爷爷检查时都说:血糖基本正常,没有任何并发症征兆。
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
对于全球一点二亿名糖尿病患者来说,九月二十二日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来自美国的二十五岁的加里•霍尔,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走上了奥运会男子五十米自由泳冠军的领奖台,成为世界上游得最快的人。连续夺得五届奥运会赛艇金牌的英国人雷德格雷夫也在饱受糖尿病的煎熬。
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给我们以启发---
简单地说,糖尿病是身体不能充分利用糖的一种疾病,分为1型和2型,以前分别叫做“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孩子和青少年(加里•霍尔患的就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身上,主要是身体内缺乏胰岛素,治疗以补充胰岛素为主。超过85%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多在成年或老年发病,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怎样才能觉察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呢﹖“三多一少”即是一半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如饥饿、口渴、小便次数增多,虽然饭量增加,可是体重却不断下降。出现以上症状时应立即去看内分泌科医生,测试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值后再予以确诊。
自我控制少吃多动是关键
尽管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但是吃得太好、动得太少、营养过剩、身体肥胖等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尤其是热量控制 和运动都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介绍说,控制饮食的原则是控制主食摄入的总量,忌含糖高的食物,简单地说,就是每顿饭不超过2两主食,每天不超过半斤,多吃蔬菜。另外,选择食物之前,还要测一测自己的体重是否超重,因为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的体重比标准体重(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超重10%以上,则属于肥胖范围。选择食物时就更要注意,不妨选一些纤维多的食物,如
芹菜、苦瓜、芥兰、麦片及豆类等,这些食物有降血糖的疗效;饮食宜清淡,烹调采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等;禁用纯糖食物;少食或不食富含胆固醇的蛋黄、蟹黄、鱼子、肝、腰和脑等。在很多时候,饮食控制加上日常自我检测血糖已可以控制体内血糖水平。这确实是一项真正考验耐力和自我约束力的难题。
量身订做运动计划
有关专家介绍说,其实无论你是否是糖尿病患者,运动总是重要的。适量和定期的运动可直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运动还可加强血液循环,帮助减轻体重。因为运动时,肌肉中的糖分会首先被用作能源,跟着肌肉便开始消耗血液中的糖分,血糖随之降低。运动后肌肉要摄取糖分补充能量,血糖会继续下降。此外,定期运动可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内血糖,并保持稳定。一旦你的血糖得到控制,你可以与你的医生一起为自己设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有慢跑、打球、骑车、跳舞和游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也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比较合适的运动时间可以
是每周三次,每次15分钟。
目前糖尿病仍是不能治愈的,但它可以被很好地控制,从而消除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专家的建议不仅仅是针对糖尿病患者,对正常人也是如此。如果你(尤
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能按照糖尿病人的饮食和运动方式生活,糖尿病便很难
靠近你。
85岁袁世海生命如歌
85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依旧像往常一样,童心未泯的躺倒在床上,向上伸直两腿穿上毛裤,系好衣扣,袁老开始洗漱。在含水漱口时,袁老要有意识地向后弯腰
三四次,锻炼腰腹力量。洗漱完毕,袁老让小保姆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已有29年糖尿病历史的袁老,要一天打三次胰岛素。
做完这些,袁老打开电视机,边看电视,边吃早餐。早饭用毕,袁老在屋里面对阳台,打拳、抬腿各十下。活动完筋骨,袁老盘腿而坐,翻着今天的报纸。对晚上的演出,袁老并未刻意提及,一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忙乱,颇有大将风度,倒是记者不免有些担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年坚持科学、规律的饮食起居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袁老的个人生活也始终在戏里,看电视剧、电影、读书、看报也常想到戏,干什么自觉、不自觉的都要与戏联系在一起。做任何事袁老都想到自己的事业,事业是他的核心。 平时上午,除去看报,接几个电话外,袁老要在屋里踱步背戏,哪一段精彩、印象深刻就背哪段。他不时回忆起与梅兰芳、杨小楼、尚小云、程砚秋四大名角同台演出的经历。他们表达喜、怒、哀、惧、忧、思、惊、羞这些内心体验的功夫让袁老终身受益。
虽然有了深厚的积累,但袁老对每次演出都要精心准备,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三天前,袁老还特意叫大儿子带着录音机到家里放了一个小时,校对唱腔。午睡过后,袁老要默默背戏。今天,本来也是这样安排的,但得知袁老今晚要演出,前来问候的电话显得格外多,午觉也没睡踏实,只在下午抽空背了戏。五点多钟,袁老和带着礼品来看望自己的女儿们一起吃了顿饺子,稍事休息,赶赴剧场。
19:00,人民剧场,新世纪京剧演唱会拉开帷幕,晚会上名家荟萃,争奇斗艳,最耀眼的明星当属85岁高龄的袁世海先生。他是最后一个登台演出,曲目是《九江口》片断。当主持人刚刚说出他的名字,场上已是掌声雷动。袁老是全场唯一一位不用麦克风演唱的演员,高亢嘹亮的嗓音让人回味无穷。
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比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临床常见的因素有:
1、情绪不稳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血糖升高;
2、剧烈运动、疼痛、全身麻醉,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可使血糖升高;
3、饮食过量,血液中游离葡萄糖增多,出现血糖升高。
4、重症糖尿病病人停用胰岛素后,由于高血糖引起高渗性利尿及脱水,血容量减少,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而产生反应性高血糖。
5、低血糖时,血浆肾上腺素显著增加,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
6、突然受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分泌亦增多,加速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7、感染等并发症及药物影响,亦可使血糖水平升高。
如何判断糖尿病病情的轻重程度?
(1)轻型糖尿病:胰岛分泌功能没有完全丧失,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多数患者只需用饮食疗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少数人需用胰
岛素,这类病人在感染及创伤等应激情况下,为了预防酮症酸中毒,可选用胰岛素治疗,但停药后,不会出现昏迷。轻型糖尿病多见于2年型糖尿病。
(2)重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对胰岛素很敏感,停药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在24~28小时内即发生酮症酸中毒。重型糖尿病多见于胰岛素依赖型或脆性糖尿病。
(3)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现象频繁发生,对胰岛素及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十分敏感,常在严重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并且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判断病情程度的方法(评分法):
此外,还可用患者自己进行管理及掌握判断控制程度的方法。依照以下7项要求积分,若各项总分在7分以上,可定为控制良好,而4分以下则须高度注意。
① 空腹血糖
6.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以下 3分
6.73~7.78毫摩尔/升(121~140毫克/分升) 2分
7.84~8.9毫摩尔/升(141~160毫克/分升) 1分
8.95毫摩尔/升(161毫克/分升)以上 0分
②早饭前尿糖阴性 1分
③保持标准体重 2分
④注意饮食量及平衡 1分
⑤采用运动疗 1分
⑥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 1分
⑦动静结合,生活调摄有规律 1分
患了糖尿病后寿命就会缩短吗?
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寿命长短决定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及合并症的严重程度。若糖尿病不认真治疗,长期控制不好,合并症越来越多,则会丧失工作及劳动能力,寿命就会缩短,
反之若能长期认真治疗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合并症就有可能推迟出现,糖尿病患者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就可以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寿命。目前在我
国不仅能够大批生产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胰岛素(包括高纯度胰岛素)及各种降糖药,而且我国还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医药,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医药工业的蓬勃发展,有可能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寻找研制一批降糖降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新药。所有这些都是为糖尿病患者获得长寿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合理的治疗,使病情满意控制,那么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尽享天年。
哪些因素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相反应。早期快速相,门静脉血浆中胰岛素在2分种内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相同10分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早期快速相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相显示胰岛素的合成和胰岛素原转变的胰岛素。
(2)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4)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何谓应激,应激时血糖有什么变化?
应激是指某些原因如精神紧张、创伤、休克、手术、心肌梗塞等对人体施加压力,而人体产生抵抗的一种现象。
应激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及肾
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尿糖增多。
何谓苏木杰反应?何谓黎明现象?
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引起的高血糖反应,即低高反应。常见于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过度饥饿,或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而发生低血糖,并在低血糖之后呈高血糖
反应,严重低血糖易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种现象称为苏木杰反应。这种反应正常人也会有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反应才使体内血糖不致过低而发生危险。这是一种机
体的代偿功能。不过正常人因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亦随之分泌增多,使血糖仍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不健全,其血糖明显升高即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反应,临床多见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所造成。如有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天中午,患者由于体力劳动时间延长,劳累后饮食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未变。在胰岛素注射后,血糖下降迅速,很快出现心悸、多汗、手抖、头晕、烦躁等症状,当医生发现时,检测患者血糖为30.58毫摩尔/升(564毫克/分升)。这种由于胰岛素过量引起的低血糖现象,并在低血糖后,随之出现反应性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晨5~8时)出现高血糖现象。高血糖出现之前,午夜时分并无低血糖,不存在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逐渐增多,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可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浓度,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缺损,则引起了凌晨血糖显著升高即黎明现象。
在临床上,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虽然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但其发生的原因不同。前者是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的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后者是胰岛素用量不足引起的黎明高血糖现象,治疗需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两者须鉴别,因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长期观察应作哪些定期常规检查?
定期常规检查下列项目有助于指导糖尿病用药和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症。
1.肝功能、肾功能,每半年一次。
2.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一次。
3.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每半年至一年一次。
4.糖化血红蛋白,每二至三个月一次。
5.血糖及尿常规,每月至少一次。
糖尿病控制的标准
糠尿病患者千辛万苦控制着自身的疾病,如何衡量自已的成果呢?下面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的指标,可供您参考,看看自己病情在哪个阶段。(见表)
表 糖尿病控制指标(供参考)
指标 英文缩写 单位 理想 良好 差
空腹血糖 FBS mg/dl <108 108~140 >140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 2hPBS mg/dl <144 144~180 >180
时血糖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 HbA1c % <7.0 7.0~8.5 >8.5
红蛋白
尿糖 GLU mg/dl 0 0~500 >500
甘油三酯 TG mg/dl <136 136~200 >200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 CHO mg/dl <200 200~250 >250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 HDL mg/dl >42 42~35 <35
脂蛋白 mmol/L >1.1 1.1~0.9 <0.9
血压 BP mmHg <140/90 >160/95
体质指数
(男) BMI kg/m2 20~25 25~27 >27
(女) BMI kg/m2 19~24 24~26 >26
注:1、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得更加严格才能达到理想控制。
2、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换算关系:
甘油三酯:mg/dl╳ 0.011=mmol/L
胆固醇:mg/dl╳ 0.026=mmol/L
为了能控制好糖尿病,您应当遵循的原则
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懂得怎样控制糖尿病。应当勤于提问,千万不要害羞或担心别人说您提的问题,“愚蠢”或“给人添麻烦”。无论您的问题看起来有多么“低级”,都一定要问,并且一直问到您完全理解为止。如果您属于“健忘”型,面对医生、营养师时突然脑中一片“空白”,就需要您在看病前先写下要问的所有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逐条提问,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或者您非常繁忙,没有时间,就需要您专门同医生预约时间,弄清楚处方的药物起什么作用,怎样正确服用。当然也可以同父母、朋友或配偶一起回忆医生所说的话。
要控制好血糖应按时按量地进食,有规律地锻炼,正确地用药,按时监测血糖,并且定期接受糖尿病教育。
如果您体重超重了,应立即指定一个减肥目标。减肥无神奇方法,原则上您需要摄入比身体消耗所需要的更少的能量。也许您已经知道自己吃得太多了,但又不能确定应减少多少能量的摄入,使您即能减重又保证良好的营养,就请您认真参阅“饮食治疗”。
一旦您已经达到了正常理想体重,就应该注意保持。应该注意所吃的食品营养平衡,使每日的摄入的能量能够维持肌体的消耗,并保证身体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根据饮食的治疗原则可以保证您做到这一点,同时享受各种美味佳肴。坚持体育锻炼。锻炼前要注意您的年龄、健康状况和能够承受的强度。以为我们并不是希望您成为一名超级运动员,您只需要每日两次餐后的散步就可以帮助减肥并且控制好血糖。您可以游泳、跳舞、打太极拳、骑自行车……但是应记住一点,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必须使您感到愉快、舒适,并使它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怎样判断自己的体型?
采用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百分比的办法判断,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超过10%为超重,是标准体重的±10%为正常,少于标准体重10%为过轻,少于20%为消瘦。
糖尿病能否根治?
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所致的代谢综合症。根治糖尿病是我们的共同的愿望,但至今尚未能找到根治的药物和方案。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是完全可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糖尿病人
应该坚持正规治疗、长期治疗,千万不能轻信任何药物、保健品、食品或其他治疗手段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说法而终止正规治疗,以致贻误病情。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狠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诊早治,必须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狠抓糖尿病疑诊病例,狠抓统计学危险类型,提倡把早期识别1型糖尿病,把早诊早
治建立在其病程发展的“糖尿病前期”阶段,大力开展群防群治糖尿病活动。
第二,普及糖尿病教育,建立糖尿病防治网络和实现三级预防目标,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和达到治疗目标,要求至少一个半医生来完成。一个医生为专业医师,半个医生意指糖尿病本人必须成为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的医生,其途径是接受糖尿病教育。并建立一个纳入社区水平的糖尿病三级防治网络,把个体防治转向群体防治。糖尿病三级预防目标为:初级预防——避免糖尿病的发病;二级预防——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延缓和(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三,正确运用“三类基本疗法”为主的糖尿病综合治疗。注意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治疗有别。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降血糖药物的综合疗法。三种疗法要进行终身性治疗,治疗时要强调运用这些措施的型别化、个体化,直至达到有效治疗目标。
第四,坚持良好的糖尿病治疗达标,大力推广应用血糖监油。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高血糖则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为了了解糖尿病是否得到良好的控制达标,必须经常监测血糖,以便及时高速治疗方案。血糖监测的间隔时间及频次,视病情及监测条件而定,见下表
血糖监测时间及频次
者的状态 监测频次/时间
初用降糖药物者 不少于1/周
血糖控制不良正在调整降糖药物用量者 2/周
换用降糖药品种时 1~2/周
使用胰岛素治疗调量者 1~2/周
住院患者 3~4/月
血糖控制稳定的门诊患者 1~2/月或2~3/月
糖尿病症状加重时 立即监测
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时 多次监测,间隔以小时计
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时 立即多次监测,间隔以小时计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立即监测再作处理
第五,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要贯穿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始终。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就贯穿防治糖尿病的始末。总的原则是:无并发症阶段,以控制达标,预防并发症发生为目标。处于并发症初期可逆阶段,积极予以治疗,力争使病变尽早逆转。如已处于不可逆阶段,则应积极除去加重因子,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进展和恶化,争取较长期维持其残余功能。
第六,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推广应用国内外新成果、新措施。人胰岛素的合成结束了60年来只能依靠动物胰脏提取胰岛素的时代。胰岛素笔、人工胰等应用方法的改进,显著提高了降糖疗效。其他如CAT(内毒碱脂酰转换酶)抑制物、SSA(生长抑素类似物)以及新的PTP酶抑制剂等均有其广阔的前景。对1型糖尿病开展胰腺、胰岛移植,合并肾病尿毒症者进行胰——肾联合器官移植等均取得进展。
第七,对糖尿病应用正确认识和态度,确保防治效果的实现。为确保对糖尿病有正确认识和保证防治效果的实现,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本病暂不能根治而要求终身控制的关系,防止悲观失望;二是正确处理治疗达标与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关系,防止致残、致死;三是正确处理坚持长期与终身治疗与盲目从医的关系,防止无效花消。
总之,只有在普及糖尿病教育,建立、建全糖尿病防治网络基础上,实现糖尿病三级预防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防治糖尿病。
主食三餐不能少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稳定在于3.9mmol/L-6.1mmol/L(70mg/dl-110mg/dl)。饭后1小时最高不超过8.9mmol/L(160mg/dl),饭后2小时血糖要恢复至正常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这是由于在血糖变化的同时,胰岛素的分泌也随之增减。患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缺乏,不能有效地调节体内的血糖水平,使得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减低;另外,患糖尿病时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也大大低下,最后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引起高血糖。由于血糖增高,从肾脏排出的糖势必也会增多,从而形成糖尿。因此,糖尿病病友如果像正常人一样进食,就无法控制血糖上升,对糖尿病病友的病情非常不利。但也有些病友,认为进食主食会导致餐后血糖增高,就少吃主食,甚至不吃,或者以豆类、肉食等蛋白质食物代替主食,其实进食蛋白质过多不但对肾功能不利,而且最后一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另外,由于蛋白质转化葡萄糖的时间要比主食晚得多,如使用降糖药的病友,
其是注射胰岛素,药物开始发挥作用,甚至作用达到高峰时,蛋白质食物还没有转化为葡萄糖,这样极易导致低血糖。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达到高峰时,降糖药物的作用却有可能降低,又容易引起高血糖。
控制糖尿病的第一步是饮食治疗,糖尿病饮食治疗只不过是调整自己的饮食,使饮食适合控制病情的需要。这并不意味着要饿肚子或完全放弃所喜爱的食物,而仅仅是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但并非要病人尽量不吃或少吃,正确的饮食治疗应是在控制总热能的前提下,根据三大营养物质比例来进行分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蛋白质占15%-25%、脂肪占25%以下。饮食在以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即动物蛋白(鱼肉、鸡肉、牛奶、鸡蛋、瘦肉等)和多纤维食物(蔬菜)为主要。水果也并非都不能吃,除了哈蜜瓜、香蕉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外,在血糖稳定期间,其他一些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国光苹
果、杏子、不太甜的西瓜、橙子、草莓等都可以根据食物交换份法适当享用。
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糖尿病病友饮食治疗的关键。决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饮食治疗就是少吃主食,这非常不对!目前提倡糖尿病饮食应为“高碳水化合物”。医学研究证明,对糖尿病病友主食不能限制过低,使之处于半饥饿状态,否则影响病情的良好控制。因为,首先,葡萄糖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葡萄糖来源缺乏,体内供能时必然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体内脂肪分解,酮体产生增多,若同时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利用酮体时,则可发生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分解,若长期下去,病友会日益消瘦、乏力且抗病能力下降,极易继发各种感染,如结核病等;其次,在饥饿状态下,体内升糖激素,如胰高糖素、儿茶酚胺等,可使糖原分解且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引起反应性高血糖,以补充血液中葡萄糖的不足,这也就是临床中有些病友常说的没吃饭血糖也高;再次,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身体组织的一种主要物质,如肝脏内、肌肉内的糖原、体内的核蛋白、糖脂等也都含有糖;第四,人体内的主要脏器时刻离不了糖,如在休息状态下,脑细胞需要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功能,人体每日将用去100-150g葡萄糖。故糖尿病病友每餐都要进食一定量的主食(淀粉类食物)。
目前,对碳水化合物放宽了限制,已由1950年的占全日总热能的40%增加到现在的50%-65%,甚至有的到70%,糖尿病病友每日可进食200-350g,折合主食约250-400g,即5-8两,重体力劳动者还可适当更多。
在规定的总热能范围内,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和饮食纤维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钠的摄入量,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控制较差,空腹血糖高于10.0mmol/L(180mg/dl)。原来又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病程长的糖尿病病友,高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甘油三酯进一步升高,可酌情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饮食、运动和药物配合
1型糖尿病的治疗要求饮食、运动和胰岛素注射三者相互完美的配合。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稳定的目的。三者中,饮食进餐可使血糖升高;运动能降低血糖;胰岛素注射也能降低血
糖。因此三者中任何一个在时间或量上发生改变,都会引起血糖波动。
Ø 胰岛素一般在吃饭前20~30分钟注射。
Ø 运动常在进餐后1小时进行。
Ø 坚持定量和定时进餐,运动与胰岛素同样如此。
Ø 饮食的临时增减及时间变动要配合运动和胰岛素的相应变化。
养成监测血糖的良好习惯:无论何时,只要您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比如,因为需要而饮食发生变动、或运动发生改变、或胰岛素剂量发生增减,您都需要监测血糖,以了解这些改变对血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糖尿病人家属应注意什么
病人家属包括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及兄弟姐妹,由于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所以,他们对病人的态度也影响着病情的发展。要坚持糖尿病治疗,是离不开家
庭支持的。
家属也应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疾病,这样才能督促和帮助病人坚持饮食和药物治疗,参加适当的活动,使病人保持健康愉悦的精神。而且,更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对病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时时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有了家属的爱护和帮助,糖尿病人才会克服精神和疾病的压力,从而使疾病得到良好地控制,同正常人一样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血糖?血压?血脂?血粘?
众所周知,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病人有基本正常的代谢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让他们有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正常地生长、生活、工作。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与糖尿病患者的4个杀手———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粘做斗争。
降血糖
控制糖尿病,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血糖。国外已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做过重大研究,发现对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可使视网膜病变减少76%,蛋白尿早期肾病减少39%,临床肾病减少54%,神经病变减少60%。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能减少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16%,视网膜病变减少21%,糖尿病肾病减少33%。怎么控制好血糖?不外乎是驾好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五套马车,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具体地说,要使空腹血糖低于140mg/dl(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180mg/dl(10.0mmol/L),而又不发生低血糖。
稳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有人把高血压比作“无形杀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血糖高、血脂不正常、血粘也高,再加上高血压,血管进一步收缩变窄,很容易发生阻塞或出血。阻塞的结果就是脑血栓、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死、下肢溃烂……国外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高血压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加严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十分注意、经常监测血压的变化。即使血压不高,每3个月也必须监测血压1次。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压药之前,必须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多进高纤维低脂少钠饮食、减肥、忌烟酒等,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时,应立即服用降压药。如果
他们用了药血压还高,那就一律要换药或者加药,务必使血压至少保持在低于140/90mmHg的水平。
调血脂
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现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该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该高不高,结果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增多,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血脂异常症患者肥胖、高血压、痛风、肝胆及胰腺疾病的发生率也增高,必须加以防治。血脂异常症的主要预防方法,首先应该是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减少食物中总热量特别是高糖、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戒烟并少饮酒,增强体力活动,避免或者逆转肥胖。经常参加锻炼对减肥和调脂也十分重要。另外,定期查体以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血脂异常症也是重要的一环。当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还不能使
血脂基本正常时,则应采用药物治疗。目前尚未发现一种完全满意的调脂药,调脂药多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
防血粘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血细胞因素(如红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血小板功能),血浆因素(如血浆蛋白质、血糖、血脂、纤溶活性)以及血管因素(如血管长度、口径和血管内壁黏稠度)。这3方面出现障碍,血液黏稠度长期处于增高状态时,可发生高粘滞血症,简称高血粘。高血粘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很大,可引起血液瘀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缺糖和酸中毒,最终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也不得不防、不得不治。高血粘的防治包括饮食疗法,清淡、低脂、低糖饮食,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适当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粘。高血粘者必须戒
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粘加重。如果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高血粘的问题还不能解决,就应该采取药物疗法。首先要降糖、降压、调脂以利于降粘,同时还可使用有降粘作用的中西药物,使血液的黏稠度保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运动疗法
通过运动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糖尿病治疗措施。体育活动时可使血糖下降。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特点,选择适当的体育负荷量是很重要的。老年患者一般身体状
况差,开始进行运动疗法时,要量力而行,选择轻微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随着体质的增加,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宜采用过度活动。否则将使病情加重甚至诱
发合并症。
饮食疗法
老人糖尿病患者,大约30%可以通过单纯饮食控制就可以使血糖下降和尿糖减少。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特别是限制脂肪和酒精的摄入,对肥胖型的糖尿病老年人非常必要。提倡高纤维素饮食和低盐饮食。应该以清淡、少吃多餐为佳。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对于经过饮食控制和体育 锻炼等疗法仍未能得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老年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由于老年人身体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低血糖,降糖药物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然后视血糖和尿糖的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一般常选用的降糖药物为磺脲类如咯列吡嗪等。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糖原的异生,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咯列吡嗪血清半衰期短(2~4小时),药效作用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 每日只需服用一次。咯列吡嗪吸收迅速,作用发挥快,副作用小,很少引起稀释性低血钠,极少与其它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主要由肝脏代谢。咯列喹酮(糖适平,糖肾平)为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半衰期短,约5%从肾脏排出,适合老年糖尿病人。控释片瑞易宁缓慢释放,不易引起低血糖 ,也适合于老年糖尿病人。
胰岛素治疗
对于使用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仍然不能使血糖得到控制时,要考使用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一样,胰岛素也要从小剂量开始。对于肥胖、胰岛素不敏感者,可混合使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
对糖尿病患者的忠告
1.去一设备齐全的医院找糖尿病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大夫。他们会给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检查,专科医生会告诉您,您患的是不是糖
尿病?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或是其它类型?您的疾病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您是否需要减肥?您的饮食控制量和每日进几餐比较合适?您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等等。
2.学习糖尿病知识,弄懂如何对待自己的疾病。糖尿病目前有人称它为终身疾病。“终身”是指疾病确诊之日起,您体内自然调节血糖的机能发生障碍,每天要靠人为方法帮助调节自己的血糖水平。也就是说,从此每天要想法控制您的体重,调节饮食和运动量,监测自己的血糖及尿糖值,有些患者需要每天使用药物。要做到这些,必须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若有条件,力求参加一次糖尿病病人教育学习班。另外,选择几本适合自己阅读的糖尿病科普书籍。这方面知识懂得越多,您驾驭生命的能力就越强,合并症就会推迟出现。
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防止病情恶化。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它与遗传因素、某些病毒感染、自体免疫、不良饮食习惯、不良饮食结构、某些药物、精神过度紧张、吸烟、其它内分泌紊乱等有关。患糖尿病后,应严禁暴饮暴食、力求戒烟、避免过度紧张,特别应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以防病情恶化。
4.学会并坚持自测血糖或尿糖。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代谢紊乱的疾病。要想控制自己的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必须学会自测血糖或尿糖。那种单凭猜测或靠自己感觉判定自己血糖水平是绝对不行的。直接测血糖是一种可靠方法,市面出售的血糖测定仪,仅用一滴血,滴在试纸条上放入测定仪中,能直接显示血糖值,方法十分简便。那些经济有困难或血糖比较平稳的患者,也可用尿糖试纸,通过测定尿糖来推断自己的血糖水平。正常人尿中没有葡萄糖,当血糖高过180mg/dl时(医学上叫肾糖阈),尿中才出现糖。糖尿病患者肾糖阈变化较大,所以测尿糖不如测血糖准确,另外测尿糖不能发现使用降糖药引起
的低血糖反应,测定一定要长期有规律坚持进行,测定用试纸条是一种标明着有效期的产品,购买时请注意出厂日期。
5.外出活动应做到五个携带。第一随身携带一张自制的糖尿病卡。卡中写明自己姓名、住址、住宅电话。所患糖尿病类型、正在使用的降糖药名称,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助于医生及时治疗。第二,远离城镇时应携带矿泉水或饮水杯,口渴要及时饮水,以防高渗性昏迷的发生。第三,衣袋内常备几块水果糖,当不能按时吃饭时,或过度运动后出现头晕、手颤、出冷汗、四肢发软、心跳加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可及时食用。第四,出差前一定携带您平常使用的自测血糖或尿糖的试纸和仪器,决不要随便中断测定。第五,凡使用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正在使用的药物,不能误认为出差时间短就随意中止治疗。每天需要
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泵是一种安全理想的选择,它不仅能消除您的焦虑,使您外出生活更自由,而且使您的生命得到一种高层次的保护。
6.与医生交朋友。您患糖尿病之后,随时都可能遇到一些医学问题需要咨询,为了便于联络,您应主动与一位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或内科医生交朋友,在相互交往中,争取得到更多的医学关照。当遇到一些难题困扰您的时候,只要拨通电话,他一定能给您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样能减少许多麻烦。
糖尿病人的自我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同药物治疗一样,对于有效地控制血 糖、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专家曾说,糖尿病的治疗中有70—80%的问题与饮食控制的好坏有关, 足见饮食治疗的重要。因此,每位病人自确诊之日起,就应合理安排饮食。一、确 定自身体重范
围。以实际体重超过或低于理想体重的10%以内为正常,超过20 %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二、按理想体重、自身的劳动强度和肥胖程度确定 每日所需总热量,并合理分配总热量,订出全日食谱中主要主、副食数量。饮食一 般应每日三餐,早餐为总热量的1/5,中、晚餐各为2/5。亦可在三次正餐中 间适当加餐,但加餐的食物应计入总热量控制。
用胰岛素治疗和病情不稳定、血糖 波动较大的病人,每日应进食五至六餐,并尽量选用富含纤维素的谷类、菜类,少 食脂肪过多、胆固醇过多的各种动物油脂、动物内脏、奶酪,避免食用含糖过高的 各种糖果、饮料、蜂蜜。零食也应算在总热量内。另外,酒烟均能加重病情,应杜 绝。
适宜的运动可以使病人血糖下降,同时还可促进脂肪代谢,减少并发症。但应记住,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避免激烈运动、空腹运动,如有急 性感染应暂停运动。一般每日运动一到三次,每次20至30分钟。
糖尿病人:做好四件事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病人有基本正常的代谢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让他们有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
态,正常地生长、生活、工作。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做好下述四件事。
降血糖
控制糖尿病,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血糖。怎么控制好血糖?不外乎是驾好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这五套马车,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
具体地说,要使空腹血糖低于140mg/dl(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180mg/dl(10.0mmol/L),而又不发生低血糖。
稳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血糖高、血脂不正常、血粘也高,再加上高血压,血管进一步收缩变窄,很容易发生阻塞或出血。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十分注意、经常监测血压的变化。即使血压不高,每3个月也必须监测血压1次。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压药之前,必须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多进高纤维低脂少钠饮食、减肥、忌烟酒等,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时,应立即服用降压药。如果他们用了药血压还高,那就一律要换药或者加药,务必使血压至少保持在低于140/90mmHg的水平。
调血脂
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现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该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该高不高,结果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增多,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
此外,血脂异常症患者肥胖、高血压、痛风、肝胆及胰腺疾病的发生率也增高,必须加以防治。
血脂异常症的主要预防方法,首先应该是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减少食物中总热量特别是高糖、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戒烟并少饮酒,增强体力活动,避免或者逆转肥胖。经常参加锻炼对减肥和调脂也十分重要。另外,定期查体以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血脂异常症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还不能使血脂基本正常时,则应采用药物治疗。
目前尚未发现一种完全满意的调脂药,调脂药多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
防血粘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血细胞因素(如红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血小板功能),血浆因素(如血浆蛋白质、血糖、血脂、纤溶活性)以及血管因素(如血管长度、口径和血管内壁黏稠度)。这3方面出现障碍,血液黏稠度长期处于增高状态时,可发生高粘滞血症,简称高血粘。
高血粘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很大,可引起血液瘀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缺糖和酸中毒,最终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也不得不防、不得不治。
高血粘的防治包括饮食疗法,清淡、低脂、低糖饮食,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适当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粘。高血粘者必须戒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粘加重。
如果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高血粘的问题还不能解决,就应该采取药物疗法。首先要降糖、降压、调脂以利于降粘,同时还可使用有降粘作用的中西药物,使血液的黏稠度保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
每日步行可防止糖尿病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指出,每日三十分钟的轻快步行,可以帮助防止糖尿病,亦可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StateUniversity)的简杜博士(Dr.PatKendall)指出,糖尿病(diabetes)是由於身体不能将糖和其他食物转变成为能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健康的饮食最为重要,最基本的饮食是要低脂肪(lowfat)、高纤维(highfiber)、多复杂碳水化合物
(complexcarbohydrates)。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时间,最重要是要有定时饮食的习惯,因为假使饮食没有规律,便会令血液内的葡萄糖(glucose)含量产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导致糖尿病。
除了健康的饮食之外,一些高运动量的活动,例如跑步、滑雪等,亦可以防止糖尿病,甚至比较温和的运动,例如轻快的步行、园艺工作、玩羽毛球等,也有相同的效果。
科学家对一千五百人进行研究,发现消耗二百卡路里(calories)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胰岛素灵敏度(insulinsensitivity)达百分之二,从而降低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的机会;科学家指出,步行一哩,可以消耗一百卡路里的热量。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如控制不好血糖,长期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害作用,引起大、小 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眼底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不仅影 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致残、致死。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治疗,除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合理服降糖药外, 最好服中成药以预防并发症。如服用浓缩六味地黄丸,不仅可治疗糖尿病,而且 能预防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容易引起视网膜病变、晶体混浊,可服用杞 菊地黄丸,以延缓和减少眼底病及白内障的发生。同时患者还可服活血化瘀、通 经活络的药物,如愈风宁心片、复方丹参片、胸血康口服液,可有效减少和预防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病。
尿糖测试
是简便易行、经济价廉的监测糖尿病控制状况的方法,目前仍为国内大多数患者采用。主要有两种方法:
斑氏试剂法:此方法潜用已久,但因其操作方法繁琐,而且有时使用者会被烧伤或烫伤等不足之处,现在使用的人已越来越少。
尿糖试纸法: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种尿糖试纸出售,其测定方法大同小异:
*先将尿糖试纸放入盛有小便的容器内。
*即刻取出,稍待片刻。
*在30秒以内与试纸包上的不同尿糖尝试比色,以确定尿糖的含量。
*结果以"+"表示。
尿糖测定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许多缺点。
*只有血糖超过肾糖阈(180mg/dl)时,才能从肾脏内滤出并在小便内排泄,但当空腹测定时,虽血糖控制未达要求,但尿糖却为阴性。
*尿糖仅在控制高血糖时有一定帮助,而在低血糖时几乎没任何价值。
*尿糖试纸都是半定量,不象血糖那么精确。
*尿糖增高反映几小时前血糖水平,而不能反当时的血糖情况。
*有神经病变、前列腺炎、肾性糖尿等情况下,糖尿病病人尿液不能完全排
空,此时所测的
尿糖还会包括更早滤出的糖,因而会在判定结果时引起误解。
尿糖测定还受多少种因素的影响:
*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和妊娠病人等的肾糖阈值改变,此时尿糖不能代表实际
的血糖水平。
*有时非糖尿病时也会使尿糖升高,如某些肾脏疾病、大量进食,运动等。
*尿路感染。妇女月经期、妊娠等情况时,尿糖也不能代表血糖。
*某些具有还原性的药物也会使尿糖试纸变色,造成尿糖高的假象。如维生
素C,水杨酸盐等。
血糖自我监测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病人使用血糖监测仪作为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测试血糖有下列优点:
*测试血糖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测尿糖更准确。
*血糖测试多为全定量的方法,因而更能准确反映机体实际血糖情况。
*血糖测试不仅可反映高血糖,而且可反映低血糖,因而更适合注射胰岛素病人及时发现低血糖。
血糖测试的方法主要有试纸法和血糖监测仪两种。目前国内市场有多种血糖仪和试纸出售,测试原理基本相同,病人如何选择,可向医生或糖尿病专科护士请教。
*试纸比色法:这种方法不需血糖监测仪,价格相对便宜,但缺点是仍为半定量测试方法。在试纸的一端附有一软薄膜,一般以较为醒目的颜色标出,薄膜上有化学试剂,当与糖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
*血糖监测仪法:与试纸比色法相似的是血糖监测仪也需要血糖试纸,而且某些种类的试纸包装上也标有比色板,因而在没有血糖仪时也可用比色法。但若用血糖仪,所测定的毛细血管血糖更加准确。早期的血糖仪操作烦琐,需要擦掉试纸上的血,然后插入机器比色,不仅容易污染机器,而且误差较大,现已逐渐淘汰;新一代的血糖仪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越来越为患者所接受。
但在购买血糖仪前,你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选择一种售后服务好,试纸能保证长期供应的血糖仪;因为不同品牌血糖仪的试纸不同,不能互相借用。
*选择一种易操作的血糖仪,在购买时要求销售人员为你示范,并确认你可单独操作。
*血糖仪的显示屏所显示的数字应易辨认。
*如你视力不佳,应选择一种可以用声音报告测定值的血糖仪。
*最好选择一种有"记忆"功能的血糖仪,以便将你测定的血糖值储存起来。
测血糖的一般步骤:
*用肥皂水洗手并擦干,或用酒精消毒并晾干。
*用采血针采血。
*将一滴在试纸的测试薄膜上。
*按说明书要求等候约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如果是用血糖仪,可在显示屏上直接读出度数。
*如果仅用试纸,则与标签上的血糖标记比色,可知道血糖大致范围。
糖尿病防治新观念
药物治疗向综合治疗转变当前糖尿病防治方面普遍存在着不重视饮食、运动疗法的倾向。要知道防治糖尿病,饮食疗法是基础,运动疗法是手段,心理平衡是根本,药物治疗是关键,四者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疗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要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在生活上潇洒一点,在经济上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就是忘记年龄,忘记官位、忘记恩怨。四个要点,就是把住嘴(控制饮食),迈开腿(加强活动),开动脑筋(学习糖尿病知识),保护肺(戒烟)。实践证明,约1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心理治疗就可获得良好疗效。
单纯降糖治疗向同时降压、降脂、降体重治疗转变实践证明,综合治疗的病情控制要比单控制血糖好,并发症有明显下降,但是未能使冠心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其重要原因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不单是高血糖一项,而高血脂、高血压、高体重等均是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同时综合治疗。推荐一个简单的综合评价疗效方法,病人可自我判定病情控制的好坏:血糖、血压、血脂、体重4项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每项1分,异常每项2分,用优、良、可、劣、差5个等级评定。
优4分、良5分、可6分、劣7分、差8分。口诀:优良可劣差,4、5、6、7、8。病人
可每月评定一次。
口服降糖药治疗向胰岛素治疗转变2型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者,有41.7%的病
人使用磺脲药失效,需用胰岛素治疗。而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病人对采用胰岛素治疗抱有偏见,认为胰岛素是激素,用了就撤不下来,需终身使用;使用胰岛素太麻烦,太痛苦等。基于这种偏见,他们久久不接受胰岛素治疗,致使长期高血糖加速了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现代观点是足量口服磺脲药不能使空腹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8%就应尽早使用胰岛素。
首选磺脲药向重视双胍药转变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不敏感),胰岛素不足是次要的,因而主张对肥胖或轻型病人,首先选用双胍药,无效时再联用磺脲药。这与以往首选磺脲药在认识上是一大进步,特别对肥胖与老年人更是如此。
空腹血糖监测向餐后血糖监测转变测定空腹血糖可了解胰岛β细胞基础功能和发现低血糖。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可了解β细胞储备功能和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度(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了解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治疗措施是否有效。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餐后血糖升高具有特殊的意义。最新研究表明,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能更有效地预示糖耐量减低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进展过程,若能及早发现糖耐量减低并给予积极治疗,约1/3的人可以不发展成糖尿病。等到糖耐量减低发展成了糖尿病,那就是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了,就是花费几十倍的代价,也徒劳无益。而且糖耐量减低早期是餐后血糖先增高,而后才是空腹血糖增高。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肥胖的人,测定餐后血糖还可以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持续餐后高血糖又是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求病人在餐后和吃药后去看病,测定餐后血糖,特别是空腹血糖接近正常者。
非量化运动向量化运动转变当前大部分病人进行的是非量化的自由运动,运动量、能量消耗无法知晓。现在主张用“运动能量监测仪”指导运动。“运动能量监测仪”就像呼机一样大小挂在腰带上,只要输入体重、身高、年龄、性别和摄入热卡,就可以测算出总热量消耗和运动能量消耗,使运动疗法有了量化标准。以此为据来安排病人的膳食摄入和运动量,可获得满意疗效。
主食种类和烹调方法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吃入等量馒头或米饭,对血糖影响不同。吃馒头比吃米饭餐后血糖增高明显,等量大米稀饭比大米干饭升高血糖明显。
30分钟吃2两馒头比15分钟吃2两馒头升高血糖明显。进餐种类的先后对血糖也有影响: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先(吃)菜后饭,血糖减半,先(吃)饭后菜,血糖翻番。不同烹调方法对餐后血糖影响也不同,按升高血糖程度排序:糯米饭>大米粥>馒头>大米干饭>面条>饺子>菜包子。近来发现血液酸碱度改变与糖尿病并发症有关,多吃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可使血液偏碱性,并发症减少,反之吃肉蛋等酸性食品多时血液偏酸,并发症会增加。
治疗糖尿病:“饮食+运动”
两年前,家住会城的卢先生,突然食欲大增,一顿饭可以连吃7碗饭,胃口大得惊人,但让人不解的是,食欲的增加非但没有使体重增加,反而使体重锐减,一个月内卢先生足足廋
了20公斤,同时感到身体不适。经检查,发现卢先生患了糖尿病。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98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为1.43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有近5000万人在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12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广东的发病率已达3.8%,且中青年人以两倍于老年人的速度加入“糖尿病”大军。
“三多一少”折磨人
据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糖尿病、肾内科主任刘得华介绍,所谓的糖尿病是指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虽然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基本可归结为三大病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饮食因素,三是病毒感染,其中造成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水平提高,而保健意识相对落后。暴饮暴食、缺少运动等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那么,怎么样知道得了糖尿病呢?据刘得华介绍,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以前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生活条件好转,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现在的糖尿病人多集中在四五十岁肥胖的中老年人,且有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出现血糖异常的现象,有的病人10多岁就有糖尿病。导致糖尿病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诱发因素是肥胖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年轻人又往往是这一集团的“生力军”。长期以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罹患糖尿病,很多人等到出现症状或并发症时才来看医生,常常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
糖尿病又恰恰非常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因此,糖尿病预防的迫切性更甚于治疗。
“饮食+运动”很重要
据了解,糖尿病作为现代疾病中一大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带来的危害。糖尿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截肢、失明、心肌梗塞、尿毒症、脑血管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重者更可致残致死。对此,刘得华指出,面对这种情况,糖尿病朋友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只要在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便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从而战胜糖尿病。
在治疗方面,刘得华谈到,目前糖尿病虽然还不能根治,但只要患者医治方法得当,合理用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生活的调理,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而且如果措施得当,部分糖尿病人仍可达到正常健康人同样的寿限。
刘得华表示,“饮食+运动”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础措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均应长期和严格遵守。对所有糖尿病人来说,只要改变饮食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减轻餐后的高血糖,从而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反之,一个血糖控制很好的病人如果不再控制饮食,马上就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同样,有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纠正血脂紊乱,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防治骨质疏松。运动和饮食治疗并称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只有基础牢固,药物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宁园 余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