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ao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中国姓氏地图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7: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孟 姬姓后裔,源于排行

    中国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孟姓起源于长幼顺序的排行。中国古代以孟、仲、叔、季来称呼长幼次序,其中孟为最长,有“老大”的意思。先秦史籍中有不少以孟相称的人,如孟戏、孟增、孟絷等。孟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和卫国公族孟絷,他们都是姬姓的后代。   
    西周建立以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鲁桓公的儿子庆父把持朝政,被逐后逃往莒国。鲁国局势稳定以后,庆父的子孙回到鲁国,被立为卿,世袭鲁国司空之职,受封得氏时,即以排行孟为氏,也称孟孙氏。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所建立,也是姬姓的后代。据史料记载,卫灵公有位庶兄叫孟絷,其子孙就以孟为姓了。也有些孟姓家谱上说,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后代便以“公孟”为姓,后来省为“孟”。   
    一、孟姓迁变   
    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赖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   
    二、孟姓名人录   
    在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经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不显贵。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孟光是有名的才女,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浩然和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充满了乡间的田园气息;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立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到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三、孟姓名人   
    1.“亚圣”孟轲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开始玩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一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   
    在孟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纳,最后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2.一语断仕途的孟浩然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读书,后曾一度入长安求仕,最后均失意而归。   
    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来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8: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黄 嬴氏分支,黄国后裔

    黄氏渊源,可以追溯至周朝。黄氏最早的祖先是颛顼。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但没有生产,直到十一年后,左肋裂开,出来三个儿子,右肋也生出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黄姓为其中之一。   
    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黄姓以国为氏,渊源于此。   
    另外,黄姓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由他姓改来的,如金、陆等都有改姓黄的。   
    一、黄姓迁变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开始主要分布于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江夏黄氏的第五十代传人。唐代以后,江夏黄氏从湖北迁到江南,再到福建、广东,最终在福建、广东两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黄姓群体。这里的黄姓大约在明清以后又开始向海外迁徙,主要是迁往东南亚一带。此外,在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黄姓人。   
    如今,黄姓为百家大姓中的第八大姓。   
    二、黄氏少权臣,多孝子、宦官   
    黄氏族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春秋时晋有黄渊,卫有黄夷,秦有黄公庇,楚有春申君。春申君黄歇,以礼贤下士、门客三千而闻名。西汉有名相黄霸,名士黄香、黄宪,东汉有太尉黄琼,三国时有黄祖、黄盖、黄权。秦汉以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筌,宋代诗人黄庭坚、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代学者黄绾,清代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诗人黄景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留下了美名。   
    但是,仔细考察一下黄氏的家族史就会发现,黄氏子孙似乎历来与权无缘,少有公卿将相,虽也有“天下无双江夏黄室”等人最后荣登高位,但像黄香这样位列三公的,在黄氏家族中可谓凤毛麟角。黄氏门中,孝子、宦官倒出了不少。   
    以隋唐五代时期为例,当时黄姓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尊敬老人。在有关唐代历史的一些正史“孝友传”中,就有不少黄姓人,如黄舟、黄嘉猷、黄、黄亘、黄芮等。有的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给父母吃,因为他们认为人肉可以治疗身体虚弱之症。汉时,黄香9岁即知孝顺父母,夏以扇扇父母帷帐,使枕席清凉,冬以身暖被褥,后人以“孝友堂”的堂名纪念他。到了宋代,黄庭坚又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他对母亲恭敬有加,他亲自为母亲洗尿桶一事就被画在了《孝经》图中。   
    至于黄氏出宦官,最集中的时期应属两宋。在两宋的宦官阶层中涌现出了大批黄姓之人。如宋真宗时宦官黄守忠、宋神宗时宦官黄经臣、宋徽宗时宦官黄经国,还有黄迈为宋光宗时宦官,黄道元宋仁宗时任内侍,黄怀信为宋神宗时宦官。这些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宦官,还有一些未见经传的黄姓宦官,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三、黄姓名人   
    1.“山谷道人”黄庭坚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黄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5岁即能背诵《五经》,10岁时就能诵《春秋》,被称为“神童”,长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传。   
    黄庭坚为人风趣幽默。他曾给一算命先生黄生写过一幅字:“黄生为我鲁直相面,说我官升二品,享年八十,真乃大葫芦种也。”黄生并不细看,欣然收下。黄庭坚后来向旁人解释道:“去年在京城相国寺看到有卖葫芦种的,背上是一个特大的葫芦,人们见了,皆出高价争相购买。可到春天,所结的仍是寻常的小葫芦。所以用‘大葫芦种’来讥讽黄生相术之不可信。”   
    2.女纺织家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在上海一带民间家喻户晓。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又称黄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东清村),年轻时因遭丈夫虐待,遂离家出走,流落崖州,跟着黎族的姐妹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她学会了织最美的棉布白毡,还有“崖州被”。   
    50多岁时黄道婆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的人们。她还发明了用两轴相轨去棉籽的“搅车”。她将崖州被改良,制成了“乌泥泾被”,闻名天下,形成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尽心为家乡的棉织业奔波了20多年,在她年老病逝后,家乡人为她修建了“先棉祠”。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8:4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萧 萧姓念国,土著转汉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嬴氏萧姓因国得名,当嬴姓萧国被灭以后,嬴姓子孙以国为姓氏。子氏萧姓也来源于国名。春秋末年,作为宋国附国的萧国被楚灭了以后,子姓萧国子孙改姓为萧,以纪念故国。外族改姓主要源于北宋时,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乙室己氏族等集体改姓为萧。清朝时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的全部改姓为萧。南方也存在着由土著民族转为汉族萧姓的现象。   
    一、萧姓迁变   
    萧姓很早就开始出现迁移。如嬴氏萧姓在亡国后就有一部分迁移到南方的萧水。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到了南方土著民族中,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中萧姓的主干。先秦时,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一带。秦汉时,萧姓人群已分布到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元朝时,萧姓已进入湖广地区,清朝初年,萧姓又进入了台湾地区。   
    二、萧姓名人录   
    萧姓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如战国时吹箫引凤的萧史;西汉时的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北朝时建立南宋的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建立梁国的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萧子显,文学家萧统;唐初大臣萧,散文家萧颖士;北宋辽国的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元代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朝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民国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萧有梅;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华,实验核物理学家萧健,历史学家萧一山,医学家萧龙友,书法家萧蜕,京剧艺术家萧长华等,不胜枚举。   
    三、萧姓名人   
    1,“汉初三杰”之一萧何   
    萧何,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中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留守关中时,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协助刘邦消灭异姓王,被封侯。他与韩信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   
    楚汉争霸开始时,韩信在刘邦手下只做了一个掌管粮饷的小官——治粟都尉,因得不到重用便在一天晚上逃走了。萧何深知韩信是个千年难遇的将才,于是连夜追赶,三天后才追上韩信。最终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当上了大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刘氏汉朝。   
    虽然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得到重用的,但汉朝建立后,萧何认识到,要想巩固汉朝的统治,必须铲除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特别是实力最强且又英勇善战的韩信。而韩信也因对刘邦削除他的兵权、一再降低他的爵位心怀不满,决定趁刘邦亲征陈叛乱时在长安造反。   
    当时情势危急,于是萧何出面谎称刘邦已将陈诛杀并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道喜。韩信深信举荐自己的萧何,于是进了宫。结果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室。可以说,韩信的成败与萧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北地巾帼萧太后   
    萧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通常称为燕燕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有才略、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辽景帝体弱多病,驾崩时圣宗耶律隆绪才几岁。萧太后面临着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她以超人的胆略,一方面大力提拔有治国之才的契丹官员,一方面重用汉族官吏,特别倚重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扭转了穆宗以后的衰落之势。   
    萧太后不仅善于驾驭左右大臣,而且精通军事,曾经亲自率领辽国军队进攻宋朝,并在澶渊之战中指挥三军,赏罚分明,极大地鼓舞了兵士的士气,为辽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姚 舜帝子孙

    姚姓是舜的后裔,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舜生于姚墟,即今河南濮城镇,他的其中一支氏族的姓氏就取自所居的地名,即姚姓。由此推断,姚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到了东汉末年,舜的儿子商均的后代为了躲避王莽之乱,南迁到今浙江吴兴和福建南安一带,他们本来姓田,后来改姓为姚。这是王莽篡汉之后出现的一支姚姓,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的主要来源。   
    一、姚姓迁变   
    在民族大融合中,姚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外族血缘。十六国时期羌族的部落首领和帝王有几个都是姚姓,如姚弋仲、姚苌、姚兴等。   
    姚姓得姓比较早,开始播迁的时间也很早。据说春秋时吴国有一位得道之士叫姚光,他获取了神丹,能分形散影,还有“火烧不焦,刀砍不伤”的神通。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姚姓就渡江南迁到了今江浙一带。   
    二、姚姓名人录   
    姚姓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比如唐朝的著名宰相姚崇,诗人姚合,史学家姚思廉;元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的画家姚绶,佛学家和政治家姚广孝,抗倭义士姚长子等。在清朝,姚鼐是著名散文家,姚范、姚燮是文学家,姚文田、姚际恒是学者。   
    现在,姚姓在我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位。   
    三、姚姓名人   
    1.“救时宰相”姚崇   
    姚崇(公元650~72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后来为了避“开元”年号的讳,改名崇。他做过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为治国之能手,后荐宋接替自己继任相位,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名扬历史的“开元盛世”。   
    姚崇为人耿介,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参与了五人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   
    但姚崇感念武则天旧恩,因此被贬。睿宗时,太平公主干政,结党营私。姚崇上书奏请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削弱其手中的权力,又因此而获罪,被免去宰相之位,贬为申州刺史。从此朝中更加混乱无纪。   
    玄宗即位后,认为姚崇是个难得之才,便复其相位。姚崇曾向玄宗提出十条建议,包括禁止宦官、外戚干预政事,禁止增建寺观,奖励群臣上谏等,玄宗均欣然采纳。   
    姚崇兴利除弊,大胆革新,注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姚崇行法不避权贵。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本该依法治罪。李业到玄宗那里去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打算赦免他。姚崇坚决要对仙童依法制裁,认为“不可纵舍”。玄宗只好同意将他定罪,自此以后,那些皇亲国戚再也不敢无法无天了。   
    开元三年,姚崇的儿子死了,请假了10多天,结果案子积压很多,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姚崇假满回来后,十几天的政事一会儿就裁决完毕。他自豪地问齐 :“我可以和谁相比?”齐说:“你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这一年,山东闹蝗灾。当时人们认为蝗灾是天意,只能通过朝廷“修德”来治理。姚崇力排众议,坚决除蝗,并派出大批负责治蝗的御史。结果成绩显著,老百姓因此免除了饥荒。   
    2.一生从政的僧人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世称道衍和尚。他博览群书,关心政治,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谋士,力劝朱棣夺位,后又受明成祖之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修行、功名二者兼得。   
    姚广孝精于佛学,擅长诗文,曾两次被朝廷选为高僧,但他志向并不在方丈之间。著名术士袁珙一见他就说:“这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三角眼,像生了病的老虎,将来的业绩一定在政治上。”姚广孝听了很高兴。   
    姚广孝遇见燕王朱棣后,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力劝朱棣夺位,是“靖难”起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后来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管理佛教事务。姚广孝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天起早贪黑,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觉得他的功劳太大,职位太低,想升他的官职,但碍于他是出家人,只好任他为太子少师。   
    因为姚广孝博学多才,世所罕见,明成祖便让他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本来《永乐大典》由其他人编订,但与该书的规划宏旨相去甚远,明成祖就将它交给了姚广孝。姚广孝不辱使命,汇集三教九流参与编订,几年之后,世上学问无所不包的《永乐大典》终于成书。姚广孝也因此积劳成疾,不久病逝。明成祖亲自为他写了祭文,并按出家人的方式将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河畔。   
    像姚广孝这样一生为僧而从政的,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9: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汪 防风氏和周文王的后裔

    据传,汪姓是四五千年以前今浙江武康一带汪芒氏的后裔。   
    早在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防风氏国,到了商朝后改名为汪芒氏国。其国民也取国名中的汪字为姓,世代繁衍至今。   
    不过,也有人认为汪姓源出周文王的后裔。商末周文王占领位于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把它封给其孙伯禽。周武王灭商后派伯禽征平商的盟国徐、奄十七国,并命伯禽长驻奄地,鲁国就由河南移封山东。传至鲁成公,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流传下来。   
    一、汪姓迁变   
    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氏,安土重迁的观念特别重,所以几千年来播迁的幅度不是很大,范围也不是很广。他们的播迁路线主要是由东向西,先是江苏、安徽,后至江西、四川等地。   
    汪姓大约在东汉建安年间进入安徽,到了唐代,今安徽的歙县汪氏一族兴旺发展,甚至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唐代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及两广等地的汪氏就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   
    汪姓发展至今,人口已达45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在百家姓中列第五十七位。   
    二、汪姓名人录   
    历史上汪姓名人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华,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名臣汪伯彦,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清朝学者汪中、医学家汪昂、画家汪士慎、名臣汪由敦、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现代有大汉奸汪精卫,当代则有著名化学家汪猷、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   
    二、汪姓名人   
    画家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公元1686~约1762年),字近人,号巢林,又称溪东外史、甘泉山人、七峰居士等,安徽歙县人,家居扬州城北。   
    汪士慎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酷爱喝茶,喜欢梅花,也善于画梅,以卖画为生。他一生清贫困窘,自谓“茗饮半生干雪,蓬生三经逐年贫”。   
    汪士慎擅长画梅花,平时也画人物和花卉画。他画梅得益于杨补之的纵横铁骨和王元章的繁花瘦干,并融合自我风格,着重体现出梅的冷香清苦之特性,作品有《墨梅图》卷、《梅花图》册、《拟石涛镜影水月图》轴、《花卉册》等。此外他还著了一本《巢林诗集》。   
    汪士慎54岁时左眼失明,长年在外地漂泊,便带上一枚“尚留一目著花梢”的小印。可没多久就双目失明了。但他用心意运腕,用手摸索着写字作画,自号心观道人。丁敬称其“肉眼已无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饮茶、焚香、吟诗、作画构成了汪士慎人生的至高境界。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9:2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毛 以国为姓

    毛姓源自黄帝姓氏——姬姓。史载周武王将他的母弟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的毛国,叔郑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而另外一说是有一位周文王的第九子姬明,受封于河南的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南北朝时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加入毛氏。今天的毛姓按人口多寡计,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七十六位。   
    一、毛姓迁变   
    世居北方的毛氏,约在汉唐时期南迁江南各地。毛姓的一支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在那里繁衍生息。元朝至正年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至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从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到毛太华下传二十代时,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毛泽东。除他之外,毛姓名人还有周代的毛公亭;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三国名臣毛 ;北朝权臣毛修之;唐代画家毛婆罗;宋朝大臣毛友、毛洵,画家毛信卿、毛义、毛允、毛政;明朝名臣毛纪、毛恺、毛伯温、毛凤韶、毛节,画家毛良、藏书家毛晋;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诗人毛远公等。   
    二、毛姓名人   
    敢于自荐的毛遂   
    毛遂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士人,做过赵国平原君的食客。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希望楚与赵联合抗秦。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智勇双全的人随同他前往楚国。可是挑出19人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了。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请您让我凑满这个数去楚国吧。”平原君不大熟悉毛遂,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刺破袋露出来。你来这里三年了,我从未听别人称赞过你,可见你一无所长,所以你不适合去。”毛遂说:“今天我就请你把我当做锥子放进口袋。”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楚国,代表其他19人上台去说服楚王。他按着剑走近楚王,大声说道:“如今大王与我处于十步之内,楚国纵然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吓呆了。听完毛遂分析共同抗秦的好处后,楚王决定和赵国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就源于这个故事。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9:3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狄 渊源复杂

    关于狄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周成王将其舅舅孝伯封在狄城,孝伯就在那里建立了狄国。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   
    另外,据记载,炎帝的后裔也有姓狄的,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他们成为北方的狄、氐、羌等少数民族。天水(今属甘肃)的狄姓是当地的望族。   
    狄姓子孙的组成,有汉族,亦有少数民族。据《北史》记载,高车族也有以狄为姓的。   
    一、狄姓名人录   
    狄姓历史名人不多。春秋时,中山国人有制酒家狄希,据说饮他所制的酒,可以醉千日;卫国有孔子的弟子狄黑;西汉有博士狄山;唐朝有为官清正的宰相狄仁杰;宋代有勇而善谋的枢密使狄青;清代有进士狄亿。   
    二、狄姓名人   
    1.中唐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唐并州太原人。历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职。   
    狄仁杰自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在他小时候,门人中有人被杀害,官吏前来查办时,狄仁杰在官差与门人的争辩声中读书,丝毫不受影响。官吏责问他,他却回答:“与书中圣贤对话不比与世间俗人说话重要吗?”后来因其才能被升调做汴州参军。那个官吏对被骂一事耿耿于怀,便找机会诬告他,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发现了狄仁杰的卓越才能,极力推荐他。从此,狄仁杰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狄仁杰以敢于直言而扬名中国历史。唐高宗时,左威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薛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要下诏杀掉二人。狄仁杰据理力谏,才保住了二人性命。武则天想要花费数百万建造佛像大菩萨,狄仁杰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痛斥了这一件事情的弊端。武则天于是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拜他为宰相。   
    狄仁杰于圣历三年逝世,享年71岁,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他生前所推荐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都成为中唐的中流砥柱。   
    唐中宗登帝位后,追赠狄仁杰司空;睿宗又封他为梁国公。   
    2.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士兵出身,对西夏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大将。   
    皇年间(公元1049~1053年),侬智高反叛,兵困广州城。狄青向皇帝请命,南征侬智高。战前,狄青命令各将严阵以待,听从他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私自出兵,大败而归。狄青说:“各将私自用兵,岂有不败之理?”将陈曙等30多人斩首示众。狄青下令军队休整10天,敌人以为官军不会很快出兵。但第二天狄青的军队出奇不意地过了昆仑关,叛军失去了要地,展开疯狂的攻势。前锋孙节战死后,孙沔等人大惊失色,狄青却指挥若定,大败叛军。侬智高纵火烧城后逃走。后来,狄青部下在叛军尸首中发现一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说是智高,要奏报朝廷。狄青却说可能是骗局,而没有向朝廷请功。   
    狄青是在军中出生入死10余年才显贵起来的。一次仁宗召他商议军机时,见他脸上仍有作为官兵标志的黑疤,就劝他敷药除掉。狄青却说:“陛下念臣有功劳给予重用,不问臣出身卑微,臣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以鼓舞军队士气,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狄青以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   
    狄青病死后,皇帝追赠他为中书令,赠谥为“武襄”。宋神宗时,为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勇猛而有谋略,行伍出身而能名震中外,是位十分难得的人才,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将狄青的画像挂在宫中,并亲自为他御制祭文。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9:5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戴 谥号为姓,戴姬同祖

    戴姓有两个来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把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到宋(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仲衍即位为宋公,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只有他死后的谥号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其子以谥号“戴”为姓,形成戴姓。此为戴姓一个来源。   
    其二是周武王灭商后,大封宗族之弟和异姓功臣,封姬姓的王室之弟于戴国(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戴国位于郑、宋两强之间,常遭欺凌。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周王之命灭掉戴国。姬姓戴国灭亡后,戴国子民以国为姓,以纪念故国,这是戴姓的另一支系。   
    一、戴姓名人录   
    戴姓区别于其他姓氏的地方就是商汤这一支戴姓血统单纯,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祖源,而且还没有被外姓或外族冒用过。戴姓人世代居于谯郡亳州(今安徽亳州)。两晋之后,为避战乱南迁,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还有一些居住在山东半岛。历史上,戴姓名人不绝于书。   
    两汉时期,名垂青史的有官至九卿的戴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有虎贲将军戴级,还有以讲《易》祭酒为宁始将军的戴参。东汉有“世称儒,知名东夏”的戴宏。魏晋南北朝时,有官至晋骠骑将军的戴渊(若思),官至尚书仆射的戴邈,东晋学者、雕塑家、画家戴逵以及他的两个画家儿子戴勃、戴和以道术占卜闻名的戴洋。唐初,戴胄、戴至德叔侄相继为相,以胆略著称于军中,还有官至左龙武将军的戴休颜和以田园诗著称于世的戴叔伦。五代有官至太子少保的戴思远。宋代有知京兆府的戴兴、官至工部尚书的戴溪、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以及戴之邵、戴良齐。元代有文字学家戴侗、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明朝有好古博思、才思敏捷的长洲人戴冠、号称“九灵山人”的隐者戴良、一代名医戴思恭、画家戴进。清代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江西戴衢亨登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其父戴第云、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并居馆职,迭任文衡,世称“西江四戴”;还有礼部尚书戴联奎、刑部尚书戴敦元、兵部侍郎戴熙、军机大臣并大学士戴鸣兹、一代学者戴震、经学大师戴望、号称“辽东三老”之一的诗人戴衡等。现代则有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国民党理论家、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左翼文联作家、抒情诗人戴望舒等。   
    二、戴姓名人   
    哲学家戴震   
    戴震(公元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乾隆时期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考据大师,是王夫之以后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戴震自小聪颖过人,有很强的记忆力,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早年师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习。后由于家境贫困,以教书为业。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豪绅为了侵占戴氏祖坟,对戴震进行迫害。这年三月清廷又大兴文字狱,豪绅企图借清高宗炮制的这场文字狱加罪于戴震。面临着杀身灭族之灾,戴震不得已携带书稿逃往北京避难。在京避难期间,结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他们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震。但直到乾隆二十年,戴震40岁时才中举人。此后多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戴震批判了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在《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书中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弟子段玉裁将他的著作统编为《戴东原集》。   
    戴震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众多弟子,可是,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个能全面地继承戴氏之学的。尽管如此,弟子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继承了他的学问,就会在这个方面取得杰出成就。比如王念孙、段玉裁继承了戴震的小学音韵训诂之学,孔广森继承了戴震的测算之学,任大椿继承了戴震的典章制度之学。这些人都成为戴震之后的大学问家。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20:0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宋 宋姓源于微子启封宋国

    宋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始见于周代。周公旦平定由纣王之子武庚挑起的叛乱之后,周成王改封纣王长兄微子启于宋。宋国建立,定都商丘,公族皆以国名为姓,世代姓宋。   
    一、宋姓迁变   
    公元前286年,宋为齐、魏、楚三国联合所灭。宋姓民众逐渐播迁,流散各地。然而,宋氏家族尽管组成成分比较单纯,但也并非“一脉单传”。据《五代史》记载,当时在辰州有所谓的蛮酋,也是以宋为姓。但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其他血统了。   
    自汉代始,许多宋姓人皆因为官之故开始由中原向四周、由北方向南方扩散。最初是在山西介休、陕西关中、河南南阳、河北广平及河北邢州等地,繁衍成望族。隋唐时期,宋姓迁徙频繁,逐渐散居于大江南北。到宋元之交、明清之际更有闯荡海外、迁居入台者。   
    宋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战国时有辞赋家宋玉、思想家宋。唐朝有名臣宋、诗人宋之问。宋历官四帝,清正刚直,政绩广为人们称道。宋时文学家有宋庠、宋祁兄弟,弟弟宋祁更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宋时还有画家宋迪、法医学家宋慈、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明朝有一代贤臣宋濂、科学家宋应星。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凤。近现代则有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国母宋庆龄。宋姓真可谓代有才人出。   
    二、宋姓为官者多清廉   
    纵观历史,宋姓为官者多,且大多都刚直不阿,清正廉明。汉时京兆宋氏中的旬邑侯宋弘及其弟宋嵩俱以为官忠直而著称于当时。北魏时的广平宋氏中,有随高祖南征、以军令严明著称的宋弁,其族弟宋翻为官亦不畏豪强,秉公执法,威震京师。唐时宋两度为相,耿介有节,守法持正,举世称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耿直清廉,为国除奸去乱,虽遭诬陷,临危不惧。宋代敢于直谏的宋琪,因与宋太宗常意见相左,而终至罢相。北宋文学家宋庠曾为宋仁宗宰相,精通刑律,熟悉法度,选贤任能,对策得体,深得器重。其弟宋祁任官也以敢于直谏而出名。明初重臣宋濂被延聘为太子之师,博通经书,为人诚恳,善于劝谏,明太祖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这一代代宋氏名臣贤相足以光耀历史,名垂千古。   
    三、学者雅士,灿若星河   
    宋姓名人中,多见文雅博学之士,不乏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科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其中有战国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宋 ;楚国辞赋家宋玉;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北宋著名文史学家宋庠、宋祁兄弟,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开创诗画题材的北宋画家宋迪,著有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的宋慈;明代文史学家宋濂主编《元史》,且生平著述甚多,后人编有《宋学士文集》,书法家宋克书画皆精,影响一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因著有《天工开物》而被英国的李约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清代诗坛的“三宋”,分别是“南施北宋”之一的宋琬、学习宋诗著称的宋荦以及“作诗不用法”的宋湘,而经学家宋翔凤则是常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宋姓名人   
    1.明朝开国功臣宋濂   
    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在元末时荐授翰林院编修,他坚辞不受。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他受朱元璋的礼聘,与刘基一起参与谋议,尊为先生,授太子经。洪武初年主修《元史》。书成后,被授翰林学士。朱元璋说他“学通今古,性淳而朴实,有古人之风”。   
    宋濂年幼时羸弱多病,却十分聪慧。拜刘梦吉为师,学习四书五经,后来又投柳贯、黄缙门下。据说他六岁能作诗词歌赋,青年时就以文章优美而驰名。宋濂初佐朱元璋时,就提醒朱“不嗜杀人”,受到朱的嘉许。同时,宋濂也建议朱除了熟读兵书外,还要注重儒家经典,要以礼教治国,不要以刑罚治民。后来,朱元璋请宋濂辅导太子朱标。   
    宋濂为人纯朴厚道,以诚信获得朱元璋的信赖。洪武九年,朱元璋封宋濂之子为中书舍人和礼仪序班。洪武十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赐锦帛及御制文集等。   
    宋濂辅佐明朝,官仅正五品,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至理名言,言行谨慎,但最终还是为宰相胡惟庸一案所牵连。当时朱元璋本打算一同处死宋濂,幸得皇后、皇子苦劝,宋濂被判流放茂州,死于途中,年72岁。   
    2.科学奇才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在当地,宋姓显赫。宋应星幼时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志向远大。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考取乡试第三名,万历四十七年会试落第。崇祯八年,在浙江任袁州府教谕。到崇祯十一年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掌管刑狱诉讼。到了崇祯十三年,辞官重回故里。自江西被清兵占领后,宋应星之兄宋应服毒殉国,他本人便一直隐居,直至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亡故,时年82岁。   
    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这本书出版于崇祯十年,全书计三卷十八篇。该书介绍了中国各行各业的生产技术,首先介绍衣食,最后介绍珠玉。在农业生产中,则以《乃粒》侧重叙述农作物栽培和生产工具的制作及使用;在手工业中,则以《乃服》介绍丝织技术及其机械;《粹精》则介绍农产品加工,《陶埏》介绍制砖瓦和陶瓷,《冶铸》则介绍金属冶炼,《舟车》则介绍车船制作及驾驶技术,《五金》则介绍金工技术。该书有123幅插图,生动而形象。《天工开物》在17世纪末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朝鲜和欧洲各国,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宋应星还写了《野议》和《思怜诗》等。前一部是政论,后一部则是他的诗集。同时,他写了一本专门讨论自然哲学的书《论气》,率先提出声音是靠气流振动而传播的声学理论,同时也论及了日食和月食所蕴涵的科学道理。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20:19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庞 源起周文王

    周文王子毕公高,武王时被封于庞。而其子孙中又有封于庞的。庞地一支的后人,便以庞为姓,兴起庞氏宗族。因此,庞姓是周文王之后,源出姬姓,已立姓4000余年。   
    庞姓郡望在始平郡(今陕西兴平东南)和郡(今安徽亳州)。   
    一、庞姓多文臣武将   
    战国时魏国将军庞涓,与孙膑同学,两人多次斗智。三国时有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凤雏庞统,魏黄门吏部郎庞山民;曹操手下庞德,助曹仁攻关羽;庞统的叔父庞德公,躬耕不仕,采药鹿门山。唐时庞坚,以长史守颍川,拒安禄山叛军,粮尽援绝,被俘后活活冻死;庞蕴官至襄阳刺史;庞勋于唐末率戍卒起义,被推为天册将军。宋有孝子庞天,晋州刺史庞元英,还有画家庞崇穆;著有《难经解数》等多种医学著作的庞安,贡献极大;以开边为己任,前后在西南二十年的庞恭孙;庞籍官至宰相,后经罢斥,又起为太子太保。   
    金时庞铸任户部侍郎,工诗善画,允为一时名士。元代有进士庞祯。明有庞惟方,为政平恕,民悦服之。庞敬为庐州知府,为政严明,居官廉介。清代庞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力弭文字狱。庞钟璐官至刑部尚书。近有工人运动家庞人铨等。   
    二、庞姓名人   
    1.魏国将军庞涓   
    庞涓是战国时魏国将军,极有将才。庞涓曾与孙武之后孙膑同师学习兵法,同为师门高徒。后来投魏王为将,受重用。因恐自己才不如孙膑,就暗请孙膑至魏,假借罪名废孙膑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并将其隐藏起来。后来在别人帮助下,孙膑暗中逃至齐国。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齐国应赵国请求派军救赵。   
    孙膑献上“围魏救赵”之计,围住魏国,诱使庞涓返程救援。在桂陵,齐军埋下伏兵,以逸待劳,一举击溃了长途奔劳的魏军,此为桂陵之战。   
    魏惠王二十八年,魏攻韩。次年齐国往救韩国。孙膑为田忌军师,献计围攻魏都大梁,并在大梁外抢占要道,击其空虚。田忌从计,庞涓果然撤军回救大梁。   
    庞涓回军后,见齐军回撤,便发兵追击。他错误地认为齐军已有过半数的人逃走,甚为轻敌,放弃步兵,以轻锐精兵兼程追击。孙膑在马陵道设下伏兵,俟庞军进入后万弩齐发。魏军惨败,庞涓自杀。   
    2.凤雏先生庞统   
    庞统是三国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被他的叔父庞德公命为凤雏,在当时,与水镜先生司马徽、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   
    赤壁之战时,庞统助周瑜,佯投曹操,并献上兵船横连的计策,曹操照此行事,后来被周瑜火烧殆尽。   
    后来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因庞统容貌丑陋,孙权未予接纳。庞统乃渡江投入刘备门下。起初,刘备见他丑陋,只让他到耒阳县任县宰。后经考察,遂招为副军师。   
    刘备入蜀,进兵成都。进攻雒城时,庞统执意要走小道,不听刘备劝阻。行至落凤坡,遭遇伏兵,被射死。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5 14:43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