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ao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各种紫砂泥料图示

[复制链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1#
发表于 2012-11-7 21:37:24 | 只看该作者

梨皮泥

皮泥称谓,多见专业书籍对泥料的介绍。有的段泥,称为梨皮泥,也有将朱泥叫做梨皮泥的。个人判断,梨皮泥之所以为某种泥料命名,大概的原因:1、烧成品上有斑点;2、烧成后有皱纹效果。一般来说,梨皮,总是会有斑点的,但皱纹却不多见(那是蔫梨)。所以,将烧成后具有与底色不同颜色斑点的泥料称为梨皮泥,才是对泥料形象地描述,易于大家联想。故,妙道坚持这个说法。
     梨,有许多种,天津鸭梨、新疆香梨、东北苹果梨……很多,颜色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斑点(以褐色为多)。
     梨皮泥,始见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对天青泥夹支的描述:“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所以,严格说起来,梨皮泥,应该是周高起那个年代,江苏的梨被冻后的效果。不知道那个时代江苏的梨是什么样,也不知道那个年代江苏的梨怎么到冬天还不摘(江苏的冬天最低温度也就零下3、4度,如今年),所以,更不知道周高起那个年代的梨被冻后是什么模样。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水分很大的梨,颜色绛褐,斑点为黑,成熟后就好像被冻过的颜色,但这是几年前刚出现的新品种。
     梨皮泥,矿料颜色青灰,断面看颗粒粗、砂性很重(天青泥的四个夹支,只有陶现松花色的淡红泥与其他三个夹支的断面有所不同,天青泥颜色比其夹支浅一些,密度高),但无论如何,矿料绝对无法和梨皮联系起来。

梨皮泥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样本名      样号      SiO2      Al2O3      CaO      MgO      TFe2O3      Ti      K2O      Na2O
梨皮泥      5      59.35       23.57       0.78       1.13       10.03       5754.8       2.74       0.21
比重:2.084
泥性:砂性重,烧结温度(窑标):1170℃--1220℃,1170℃--1190℃,呈梨冻色;1190℃--1220℃,呈青灰色,有熔点、跳砂现象。

分析:梨皮泥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硅成分并不高(一般在60%-65%之间);氧化铝大含量适中;铁的含量与低槽青想当,但以离子状态存在;镁的含量较为突出(黄龙山紫砂一般只为0.5左右)。
     梨皮泥所含二氧化硅成分并不高,但砂性却较重,由此也可判断,在紫砂泥中,二氧化硅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主要为石英和硅酸盐。梨皮泥两者兼而有之。
     从理化指标推测作品效果:颗粒效果明显,易于泡养(包浆),抗震爆性(耐骤冷骤热)一般,玉质感强。
     周高起描述,梨皮泥陶现梨冻色。但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结果,除了梨冻色之外(低温),还会出现青灰色(高温)。在烧结温域内,能出现不同的呈色效果,正是优质原矿紫砂泥的一个显著特点。

-------------------------------------------------------------------------------

  
最上层即为梨皮泥,梨皮泥下面是淡红泥(陶现梨冻色),中间夹着天青泥。
梨皮泥,矿料呈石性,故一直被称为“老块”,由于烧结温度较高,练泥人不喜欢要,故挖矿人也常常扔掉。练泥人最喜欢的是陶现松花色的淡红泥。关于天青泥及四个夹支,是另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专题,在此不展开。
  
同是梨皮泥,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呈色效果。

  

高温阶段,开始有融点效果出现。行业内一直认为是“铁质”,但我认为是低熔点的有机物未充分碳化的结果。
  

中间,碳化程度已经较高,继续烧制,将完全消失,出现一个小坑,即行业内俗称的“跳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2#
发表于 2012-11-7 21:54: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在行业内很受推崇,所以来到丁山后我就陆续规模性取样。2011年八月,拿出十袋矿料实验性制泥,年底,委托壶艺人做全手子冶瓢壶,共计十余把,只有四五把成功,主要问题是开裂,风釉都算小问题。今年初,委托壶艺人做全手仿古,因为工费较高,所以委托壶艺人先做几个半手的子冶石瓢进行实验,基本成功,于是应壶友要求开始批量制作团购品。其中很是周折,至今尚不敢说摸透本绿脾气。很多天没写专业文章了,今天早早回来等着看球,有些时间,暂且把本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抛出,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何谓本绿
本山绿泥,顾名思义,产自黄龙山(本山)的一种烧制后呈色泛绿的紫砂矿料。根据我个人的实地考证以及行业内公认经验丰富(在1、2、3、4、5号井井下均工作过)的泥料专家介绍,本山绿泥只储矿于黄石下贴层,厚度5-15厘米不等,出况时呈较硬脂膏状,灰白色,不规则夹杂小硬块。矿料露天放置易氧化,变黄。本人目前拥有2号井、1号井位置两种本山绿泥样本(当然,样本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初步实验证明两者差异不大。据说,4号井也曾经出矿本山绿泥,但本人未见过经以上所说泥料专家确认的矿样。根据1、2号井本绿矿料性质推测以及该专家介绍,4号井本绿也基本如此。
在宜兴紫砂禁采之前,紫砂矿料不受重视,所以一些黄段被边缘化。近年紫砂升温,而本山绿泥却已存泥不多,加之私挖乱采的地域范围扩大,矿料品种大大丰富,所以各种黄段粉墨登场,有些被练泥人当做本山绿泥出售。
很多制壶人不上山,更不研究矿料,所以把黄段当本绿的制壶人大有人在,所以很难说他们是被人骗还是在骗人,或者不知被人骗所以不以为自己在骗人。
目前推出的本绿壶,选用2号井位置本绿纯料加工制作,四十目通粉,清水,未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包括其他矿料。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针对本次作品在背后嘀嘀咕咕的人士,都是不懂装懂,其意不言自明。这样的制壶人,是绝对不可信的。

  
本山绿泥为单一矿,不与其他矿料混生。下面为“红麻子”(一种紫泥与黄段的混生矿)。挖矿时,有经验的挖矿人会开出一个平面挖掘,以免本山绿泥混进“红麻子”。
  
干后的本山绿泥矿料,很纯,没有丝毫红麻子以及紫泥。但烧成后成品中却有红颗粒,我推断为本绿矿料中具有的铁,经过练泥(遇水和空气)烧制所生成的化合物。本绿中也含有铁的成分,只不过在矿料中多以离子方式存在。

---------------------------------------------------------
二,本绿的特点
本山绿泥泥性砂性都比较明显。泥性强表现在:1、烧结温度较低(1.5号标,1160度左右);2、泥料较黏,制作时沾手沾工具,在石膏模中最难拿出。纱性强表现在:1、生坯制作时起砂;2、烧制容易开裂。
本山绿泥很娇气,脾气大,性格既暴躁又粘柔,稍一不顺她心,不是摆脸子就是绝情断裂。伺候好她,不容易!
  
摆脸子:花泥
  
绝情断裂爆裂

----------------------------------------------
三,本绿到底有多绿
听很多业内人讲过本绿,特别是呈色和烧制温度。今天,才知道那些话是多么地不可信。
本绿烧制温度较低,1160-1166度之间,烧结温域很窄。加之窑温很不稳定,同样的窑,同样的位置,不是温度不够(偏黄)就是烧过起泡!本山绿泥最绿也就这样绿!再让她绿,我的脸就绿了:起泡烧残!

最绿,也就这样!都绿到极限了--起泡。

5  
--------------------------

四,纯正本绿泥料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这批本山绿泥是去年8月份加工的,只经过了陈腐一个有效季节的陈腐(陈腐,对温度和湿度是有要求的)。较难做,与泥料陈腐不够肯定有关。委托过三个壶艺人制作(两个全手,一个半手),所遇问题各不一样,反正就没一个不出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子冶石瓢较容易出现风釉和开裂;仿古特别容易出现花泥现象。本绿很娇气,必须平等而迅速地对待。仿古器型因为弧度大,明针无法均匀包住壶坯,生坯干湿度、明针角度、明针力量稍有不同,就会出现花泥现象。
此外,还遇到至今不得其解的问题:同样的泥,不同的成型方法,同样的烧制条件,烧制出来的生熟就有很大差异:模具的吃温低,全手的吃温高(这与理论很是矛盾,也许是壶艺人个人工艺特点所致)。

6   
7
------------------------------------
五、本绿中的白颗粒
以前,一直介绍本绿的一个特点就是烧成后具有白颗粒。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白颗粒,并不是白色,而是淡黄色,在较深颜色的映衬下,显得白而已。
其中的白颗粒,实际上就是本山绿泥矿料中的硬块部分,硬度相对较大,磨粉时以较大颗粒方式存在的概率高,吃温相对较高,同样的烧制温度颜色较浅而已。这也是玩家判断真假本绿的一个有效方法。那种有白颗粒的本山绿,绝对不是本山绿泥,起码不是纯的本山绿泥。
8  

烧制温度高,细颗粒部分颜色较深,粗颗粒部分颜色较浅,所以颗粒呈色效果明显。烧制温度相对较低,“白颗粒”效果就不突出。
模具仿古迟迟没有上架,因为在制作半手本绿仿古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这些天,我就在潜心研究,争取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让相信我的消费者满意。
我已尽心,但本山绿泥的工艺并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请各位前辈大家不吝赐教。我喜欢结交牛人,但讨厌与穷牛的人浪费时间和感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3#
发表于 2012-11-7 22:03:49 | 只看该作者

黄龙山鹅黄朱泥

朱泥,与紫泥、大部分团泥相比,石英含量较少,因此烧结温度相对较低。在烧结温域内,不同的朱泥矿料及成品的呈色,取决于铁的含量。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朱泥基本上号称小煤窑、赵庄矿、黄龙山三种。实际上,江西安吉、安徽广德、浙江梅山也出产很多朱泥,这些朱泥最终也都流入丁山,再作为丁山紫砂壶流向市场。丁山出产朱泥除了红卫路小煤窑、赵庄矿外,也还有川埠(和赵庄山很近)。小煤窑已经不复存在,今天所谓的小煤窑朱泥不过是小煤窑周边地区出产,性质近似。赵庄矿朱泥上世纪末已开采完毕,现在矿源已经枯竭。
     黄龙山朱泥大约在6、7年前曾经出矿,由于泥料加工作坊出于经营性考虑,矿料库存周转较快,所以今天作为商品泥的黄龙山朱泥已经踪迹难觅,有些壶艺人手里还有少量存矿。
黄龙山,黄石头山,黄石层中夹着有些粘土成分的石英、黏土混合层,即制作缸瓦等日用陶的夹泥。夹泥之间,黏土成分更多一些的,即为紫砂,据有关研究结果,紫砂在夹泥中所占比重不超过5%,黄龙山朱泥则更为稀少,且只蕴藏在某个矿区。生于石山上,这是黄龙山朱泥的特点,因此,尽管石英含量不如紫泥和部分团泥,但也较其他所谓的朱泥石英含量为高。
     妙道将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小红泥中的精品,冠以朱泥名称。
     大红泥矿料大部分坚硬如石,呈大红色(大红袍)、砖红色(团山砖红)、红紫色(红皮龙);团山静脉红(注:妙道称谓)虽是夹在石头中间的薄薄一层(最厚处不超过5厘米),但也呈泥状,很软。
     根据目前妙道的勘察结果,黄龙山鹅黄朱泥有四种分布形态:1、黄石之间薄薄的一层(大水潭西边,紫砂路开山处路南);2、某矿区顶层黄石下面的小红泥之下(妙道称为上朱泥),呈薄层状;3、该矿区团泥之间偶然出现,似凝结的浪花(妙道称为中朱泥);4、生于紫砂矿层的最下面,底层黄石之上,呈薄层状。这四种朱泥因为铁含量较高,所以出矿时颜色均为鹅黄色,但风干后,只有中朱泥还保留鹅黄的颜色。
     以下是地矿部下属检测机构对部分朱泥送样的检测数据:
样本名称      送样号      SiO2      Al2O3      CaO      MgO      TFe2O3      Ti      K2O      Na2O      Ni      Mn      Cr      Co
          10-2      10-2      10-2      10-2      10-2      10-6      10-2      10-2      10-6      10-6      10-6      10-6
上朱泥      7      56.73       25.27       0.31       0.51       13.98       5485.6       2.51       0.11       37.7       42.1       97.2       15.1


中朱泥      23      46.04       21.57       0.34       0.60       20.61       5600.3       2.27       0.13       31.3       24.1       99.0       17.1

下朱泥      24      55.00       27.22       0.26       0.40       14.91       6082.9       2.00       0.12       31.2       117.7       93.8       14.5
煤窑朱      31      51.18       18.36       0.28       0.83       17.43       4962.8       3.93       0.10       21.5       84.7       79.4       23.4
浙梅朱      32      65.55       18.45       0.06       0.93       7.52       4390.6       3.98       0.06       19.3       101.0       96.6       9.2
     根据妙道的研究结果,石英含量决定烧结温度,氧化铝含量决定耐急冷急热(抗震爆性),总铁(铁离子、铁的氧化物、铁合金)的含量决定矿料和成品的呈色,氧化镁的含量决定矿料和成品的手感(脂润感)。
     检测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目前送检的五种朱泥,只有浙江梅山朱泥的石英含量与黄龙山的紫泥、一部分团泥想当,其余四种朱泥石英含量皆较黄龙山紫泥低5%-8%;外山朱泥氧化铝的含量明显较黄龙山朱泥低;总铁含量中朱泥最高,小煤窑朱泥次之,这也解释了矿料颜色为何有所不同(紫泥的总铁含量为8%-12%之间,详细情况见以后的紫泥研究专题)。
     妙道曾见过一把赵庄矿朱泥壶,色呈暗红,高磁铁可以吸起来。可以推测,赵庄矿朱泥含锰较多。去年年中,一批安徽广德朱泥矿料流入丁山时,妙道取样烧制,颜色艳丽,今天才明白缘由:总铁含量一定也较高。
     小煤窑朱泥石英含量较少,黏土成分多,所以收缩比例大,成品有皱纹。小煤窑朱泥铁含量也明显较高(仅次于黄龙山中朱泥),且矿层较厚,所以石红、石黄有条件在其中生成。
     这次之所以送检矿样没有江西安吉、丁山川埠,因为挖泥贩泥人所提供的信息,妙道根据经验判断并不可靠。
     但是,根据成品使用所得到信息判断,外山朱泥最明显的特点是氧化铝的含量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外山朱泥制作的成品容易炸裂。
     目前,妙道只有上朱泥有试验性成品出来。矿料未经风化陈腐,全手工炼制,未添加任何化工合成物质,未经过酸洗祛除杂质;电窑(2次)、推板窑(二次)轮流烧制。
     实证性研究结果如下:
1、      黄龙山朱泥的确与外山朱泥不同。外山朱泥整口后新磨处抹上原泥再次进窑烧制,盖裙颜色就能基本达到一致,工手按照外山泥工艺制作,但又进窑烧了三次,还是有些“花裙”,此为本次实验的最大遗憾。
2、      黄龙山朱泥的确属于紫砂中的朱泥,颗粒石英较为明显,坯体断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的黄颗粒很明显。
3、      上朱泥化学成分检测报告有机物质未见异常,但烧成后具有有机物碳化现象,而不是所说的“铁质”。因为朱泥石英含量较紫泥低,烧结温度为1160℃-1165℃,在这个温域,有机物未完全碳化。而紫泥中的有机物在烧结温度(1180℃左右)时已经完全碳化,现象不是黑点,而是“跳砂”(即在原有机物颗粒处会出现一个小坑)。现在紫砂泥在制作过程中基本上都经过强酸处理(酸洗),目的就是祛除这些有机物(而不是所认为的铁质)。如果经过酸洗,上朱泥的黑点就必定会消除。但是妙道不打算那样做。
4、      制作时砂性重,不粘手,烧制收缩在9%左右,这也和紫泥的情况相同。
     对黄龙山三种鹅黄朱泥的推测:中朱泥烧成品定为艳丽呈色,烧结温度最低,脂润感强;下朱泥性能与上朱泥基本一致,但很可能没有(或者很少)黑点(因为地质年代最为久远,碳含量因该最少)。具体推断,还需要试验证实。

----------------------------------------------------------

  
黄龙山鹅黄朱泥生坯与浙江梅山朱泥成泥对比。
浙江梅山朱泥因为铁含量少,烧制出来颜色不好,所以必须石红冲浆,成品才有好的卖相。添加石红石黄,是行业中很普遍的做法,这也算是原矿(因为石红石黄也是天然矿料)。添加加化工合成铁红粉,泥色比这更红。以后会上对比照片。
  

鹅黄朱泥(上)第一次烧制与原泥效果。小煤窑朱泥泥料清水泥也与此颜色大致相同。

  

最后成品效果。

  

鹅黄朱泥断面显微效果,颗粒石英很明显。

  
黑斑的显微效果。碳化迹象很明显,而不是铁质。如果是铁质,黑斑泡几天茶就会锈蚀掉。所有的紫砂泥都是如此,特别是嫩紫泥,会出现这个现象,一般是经过酸洗祛除。
  

鹅黄上朱泥矿层(需要歪着脑袋看)。
-----------------------------------------------------------------

7  
为了研究,虽然只有十把,还是挑一个最好的敲碎一块,看看内坯和外表的颜色差别。幸亏敲碎一个,不然一把都留不下。不过,没时间泡茶,所以也不知道泡养效果如何。

8  
电子显微镜观察效果(120倍放大),所谓的“铁质”,是有机物碳化。酸洗,可以避免这个现象。没听说美人去痣的,所以我不会酸洗泥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2 13:41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