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棕背树蜥
俗名别名 马鬃蛇、四脚蛇、干壁猴、箭宗马
英 文 名 Forest crested lizard
拉丁学名 Calotes emma
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云南省内分布于滇西和滇南部分地区。国外于缅甸、印度阿萨姆、泰国普吉岛、越南与高棉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本种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
体形特征 全长90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多。体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均起棱。背部鳞片片尖向后;背正中背后有以列鬣鳞。四肢发达,前后指、趾各5,有爪而无蹼。身体背部棕色,眼周围有放射状黑纹。体背面有连续的数个菱形斑。体两侧各有一条乳黄色棕带纹。腹面浅棕色。
食 性 以小型昆虫为主食。
护 理 饲养时箱子环境必须保持在75%的高潮湿环境,温度约保持在25~30°C,箱子最佳大小为150X80X120cm。
101.棕背树蜥
102. 东部颈环蜥
地理分布 美国 (堪萨斯州南部至德州和墨西哥北部;堪萨斯州西部和密苏里州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多岩石的峡谷,斜坡和巨砾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8" - 14" 幼年体型 1.5" - 2"。头部很大,身形矮胖,长有一条又大又圆的尾巴和一对很长的后肢,还有一对黑色的条纹,环绕着颈部生长,却不会在颈背处相接。雄性的身体呈绿色,长有啡色的斑纹,并拥有强壮的大腿和头骨;雌性和幼体的身躯呈黄褐色和咖啡色。尾部没有再生的能力。
食 性 肉食性;大节肢动物(例如:昆虫,虫,蜘蛛),小蜥蜴和蛇。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3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喂饲食物:多种大昆虫和虫。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一星期 4 - 5 次;成年一星期 3 - 4 次。
102.东部颈环蜥
103. 白尾双足蜥
英 文 名 Bourret's dibame
拉丁学名 Dibamus bourreti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广西(金秀、龙胜)与湖南(宜章、江永)。国外分布于越南。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于腐殖质层中。
习 性 生活于海拔450~900 m亚热带阔叶林中,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白色尾部有吸引敌害注意力的作用,当地栖鸟类翻动石块觅食时,双足蜥立即将白尾竖起摇动,以引起捕食者注意而去啄食,双足蜥则将尾自截而逃遁。
体形特征 全长120~222mm,径粗3.2~5mm,尾长占头体长的42%~48%。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0~24枚,尾下鳞82~99枚,尾断后再生者尾较短而尾下鳞数亦较少。没有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位于浅凹内,后肢长2~3mm,占头体长的2%左右。通身紫褐色,腹面稍浅,尾末端白色,其长度变异甚大。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上唇鳞4枚,第一枚下唇鳞后缘与2枚小鳞相切。
食 性 以昆虫、蜘蛛或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103.白尾双足蜥
104. 丽斑麻蜥
俗名别名 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英 文 名 Mongolian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argus
地理分布 北方地区,南方少见。
繁殖方式 卵生。于5-6月交配;6月份开始产卵,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卵2枚,少数3枚,个别4枚;卵长圆形,白色。7月中旬可见幼蜥,下旬后则大批出现。
习 性 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植物丛下,沙质农田近亦有之。通常在白天9时左右开始外出活动,窜行于草石之间。10月中旬以后,即开始入洞于深1米左右处冬眼,一般于第二年4月上旬复苏出垫。
体形特征 头体长46-59毫米,尾长50-71毫米。体形长圆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再生。吻凸出前端圆钝,吻鳞呈五形,与第一上唇鳞和上鼻鳞相切;鼻孔围以3枚鼻鳞,上鼻鳞与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相节,下鼻鳞不与吻鳞相切而同前二枚上唇鳞相切;额鼻鳞成对且左右相切,个别单枚;前额鳞一般为2枚,左右相切,有的在其间有1或2枚小鳞分隔;额鳞单枚成盾形;额顶鳞与成对,顶鳞最大且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齐;有2枚大形眶上鳞,前枚的长度等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下鳞3枚,中央一枚狭长成弧形,与第五、六、七枚上唇相切;上唇鳞8-11枚,下唇鳞5-8枚。颏片4-5对,前3对在正中线左右相切;从刻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0枚左右;领围明显。由7-11扁平鳞片组成,正中一枚最大。背鳞细小呈粒状,体中段横行42-48枚。腹鳞大,平扁或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2-14枚;从领围到胯间一直线上,有鳞29-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小粒鳞。四肢较发达。前肢前伸几达鼻孔;后肢前伸达腋部。股前侧被覆1-2行、胫外下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9-11枚,左右两列股窝相隔5-8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补覆细小鳞片。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3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芊基部下面鳞片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色,其上通常有六条由镶有黑边的黄绿或灰白色眼点缀联成的链形纵纹,其中一对始自顶鳞外后角至尾背前段两侧;一对则始自顶鳞后缘中央至尾基会合成单行延伸到尾前段;腹侧一对则起自眼后下方经耳孔过肩向后延至胯部。少数个体在后对纵纹之下还有一对,故亦有有8条纵纹者,各纵纹上的眼斑之间横向相连略呈格背离棕黑斑块,仅背正中为几无斑块的橄榄灰色纵带。腹面皆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蜥则呈现红棕色。液浸标本背面灰色,浅色部分均成白色,棕黑斑块仍显著。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
104.丽斑麻蜥
105. 台湾草蜥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formosanus
地理分布 台湾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季节在春末和夏季,每次可产四至六枚卵。白色,埋于土中,很容易在土中发现。
习 性 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台湾草蜥的腹鳞是方形,身体极为细长,尾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在当地有“蛇舅母”的俗称。台湾草蜥腹鳞有八列,背面为深褐色,腹面为浅褐色,体侧由吻端至尾基有浅灰色的色带。台湾草蜥在腿基鼠蹊部有鼠蹊孔,这是一种皮胃腺,为其排盐器官。鼠蹊孔的对数可以作为辨认的标准。台湾草蜥有二对鼠蹊孔,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体形特征 全长20~22cm,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
食 性 以小型节足动物为食。
105.台湾草蜥
![](http://www.scbird.cn/UploadFile/2008-3/200833083217964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