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ao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自然] 佛教常识答问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33:39 | 只看该作者
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
吃,是吗?

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
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

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
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
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
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
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
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
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
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
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
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
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
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
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
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
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
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
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
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
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
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
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
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
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
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问:关于僧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己经知道了一些了。现在想请你谈一谈佛陀时代
僧伽中一些主要的人物。请问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哪些人?

答: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目犍连?Moggallāna?、摩诃迦叶
Mahākassapa、须菩提Subhūti、富楼那Purā”na、摩诃迦旃延Mahākaccana、
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āli、罗怙罗Rāhula和阿难陀ānanda。这十大弟
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
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
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
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问:佛的弟子中有什么遗迹留存吗?

答: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
个名叫山奇Sanchi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
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着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着他们两位的灵骨。这
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
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
富的佛教文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造的大塔仍然完整的存在,据说是他所造
的八万四千塔中唯一的留存的一座。塔的四面各有雕刻的石门,极为精美。由于
许多宝贵的古迹,特别是由于两位大阿罗汉舍利的发现,山奇现在已经成为印度
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
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
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
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
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
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
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
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
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34:02 | 只看该作者
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
“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
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
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
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
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
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
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Ksitigarbha 。


问:你前面不是说过,任何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什么
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

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
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
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
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
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
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
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问: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

答:五台山是文殊师利道场,这是见于大乘经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从印度和西
域来的高僧来朝拜。尼泊尔并且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所
在地山谷地区,原来是一个大湖,文殊师利由中国五台山到那里去,劈开了一座
山岭,将湖水排去,让随他同去的人们安居下来,这才建立了尼泊尔国。所以尼
泊尔人民对文殊师利和五台山特别有亲切的感情。至于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
九华山之成为地藏道场,则和日本、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


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着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

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
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
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
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
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
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
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
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34:5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
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
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问: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
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
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
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
行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问:所谓原始佛教时期的情况是怎样?

答: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
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
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
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
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
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
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
”。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
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
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
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
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
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
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
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
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
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
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35:01 | 只看该作者
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
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
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
在家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
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
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
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
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
团的分裂。


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
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
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
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
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
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
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
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AKn?D5〗ghika?。


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
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
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
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
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此
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
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
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
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
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
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
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
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
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
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
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
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问:可否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学说简略地介绍一下?

答: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

    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1.有为法,
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2.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
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槃、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
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
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
的己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
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
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
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己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名为现
在。因此这个部派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
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
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
空法有论,而大众部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

    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
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
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
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

    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
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
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

    此外,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
列举了。


问:在部派分裂时期中还有什么其他重大的事件发生吗?

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
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
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洲、北非、希腊许多国
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问: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
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
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
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
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
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
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273年,雄才大略
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
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
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归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
王理想的**,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
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作和慈
善事业的官职,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
儿子摩晒陀Mahinda、女儿僧伽密陀Sa〖AKn?D5〗ghamitta,两人都出了家为比
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
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1:24 | 只看该作者
问:我国旧时传说,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有没有
这件事?

答:这件事不见我国的正史纪载,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
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时代一部文献中曾提到
中国丝织品梵文里有关丝的字,如Cinapatta即成捆的丝,Cinasuka即丝织衣服
等,都有Cina“支那”这个字作组成部分,可见秦始皇之前,中国与印度已经有
了往来。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
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
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看,也反映着当时恒河流域
的新兴国家中新兴地主们和商主们对领主割据势力的冲突。历史事实证明,孔雀
王朝的国王们本身就是善于经营的大商主。婆罗门神权和种姓制度所支持的领主
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着农业上灌溉系统的兴建和商业上国内外贸易的畅通,因此,
反对神权及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尤其是受到新
兴地主阶级和商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佛教慈悲安忍的教义,在摩揭陀帝国统
治者看来,对国内统一事业的巩固和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当阿
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后果中,从他自己征伐时遭到顽强抵抗的经验中,认
识到必须改变武力政策而采用怀柔政策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法轮”作为他的政
治武器。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在学术文化上起了一些什么影响?

答: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以及东方和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文化交
流,起了深远巨大的作用。阿育王生前巡礼各地佛迹时铭刻了许多石柱,他又在
各地崖壁上刻了许多法诰根据佛法而颁布的各种教诰,这些遗物至今还有留存和
陆续发现的,对古代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问:阿育王传布佛教之举对当时部派的兴起有没有影响?

答:阿育王时代,佛教大约已经分为四个部派。各部派分往各地传教后,受到了
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式上和学说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这便促成了更多部派
的产生。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

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
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
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
和水池,有人说这可能就是第三结集的处所。但是关于第三结集的事,北方所传
典籍中没有纪载。


问:阿育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
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见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
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助力而
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而严厉地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众,
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的时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中印度,他的
排佛运动没有波及到南印度与西北印度。当时佛教徒多避难于西北,也有逃到南
方的,因而促进了北方佛教的兴盛,和南方佛教的发展。当时统治北印度的是大
夏国弥兰陀王希腊族,弥兰陀受了那先比丘的教化归依了佛教。至今传存着他和
那先比丘关于佛教的问答,汉文译本称《那先比丘经》,巴利文本称为《弥兰陀
问经》。大家都知道的犍陀罗佛教美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起的。


问: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

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
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
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中印度的康发王朝巽
伽王朝的后一朝代而并有其土地。此后,中印度的佛教似乎稍稍有了起色。与案
达罗人入主中印度同时,大月支人灭了西北印度的大夏王朝而创立贵霜王朝,印
度历史自此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才再统一。在此时期中,
南朝佛教情况很难知道其详,北朝佛教则在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
最为兴盛。


问:迦腻色迦是怎样的人物?

答:关于迦腻色迦的事迹很少有纪载,但是在护持佛教方面,他有阿育王第二之
称。据说他从前也象阿育王初期那样多所杀伐,后来得到胁比丘Pārsva的教化,
归依佛教。从遗迹看来,迦腻色迦时代建造的塔寺和佛像很多,而且在艺术上有
很大发展。如在佛塔的形式方面,改变了印度向来的复钵式,而创建了五层楼阁
式的佛塔;在造像艺术方面,参酌希腊、印度两地不同形式而自成风格,使犍陀
罗佛教美术发展到高峰。迦腻色迦王又由中印度罗致当时佛教大文学家马鸣
A'svaghosa到迦湿弥罗Kasmira,使佛教文学获得辉煌的发达。从这些事实中可
以想见佛教在这时代兴盛的情况。迦腻色迦王对佛教贡献最大的就是在他发起和
护持下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结集。相传他曾向一些人询问教理,所得到的解答各有
不同。他感到学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依从胁比丘的指导,招集世友Vasumitra
以下的硕学比丘五百人在迦湿弥罗纂辑三藏,并加以编述注释,共三十万颂,九
百多万言,历时十二年方始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大毗婆沙论》,是属于说一
切有部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我国有新旧两种译本。


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

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
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
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教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
的龙树大师。


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

答:龙树Nāgā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
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
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
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从别处得到许多大乘经典,他便造了许多论著以阐明
发挥经义。他的学说迅速地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大为兴盛起来。


问: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龙树主张的是“诸法实相论”。前面说过,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
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
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没有常住不变、单独存在
的自体。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
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乃是一切
法的真实相状。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1:53 | 只看该作者
问: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怀疑论?

答:为了便于判断,需要再作些说明:1.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
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2.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空
无之空,它是绝待的,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
为是灭,一切经验上的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的觉知分
别所能得其实际。所谓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切皆空,所以说是“空不可得”。
3.对于事物的认识,龙树说有二谛,这是就一件事物的两面来说的:从现象来说
为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从本质来说为第一义谛绝待的真理。从世俗谛来看,
宇宙万有,无量差别,种种相状,种种功用,种种生灭、来去、同异、是非、得
失等现象和因果关系,历历分明而有;从第一义谛来看,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
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因此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二而不二
的,这便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道理,这也便是龙树的“中道义”。


问:龙树之后,大乘有什么发展?

答: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
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
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
达。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
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ācāra与原来龙树
的学派--中观系Mādhyamikāh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 320年左右在
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
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贸易交通,远及埃及
诸地。随着**与经济的兴隆,当时印度的文化学术也呈现着灿烂的光彩。笈多
时代的佛像雕刻被认为是印度历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其它艺术、文学方面都
有很高的成就。我国法显法师五世纪初西游印度时,正是月护二世王在位时期,
他的《佛国记》中曾记载他当时见闻的盛况。至于宗教哲学方面,当时婆罗门教
神学有很大发展,其他学派如数论、胜论等颇为兴盛;佛教在这时期也有了重要
的建树,出了不少大学者,其中无着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两兄弟是最为特出
的人物,他们就是瑜伽系的创立者。


问:无着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
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
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
大乘教义。有人考证,无着所师事的弥勒,大概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
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世亲是无着之弟,
原来也是有部的学者,后来听从无着的劝导,改学大乘,大弘无着的学说。世亲
著作极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问:瑜伽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瑜伽系的学说,内容极为繁博,包括方面甚广,现在只就宇宙观问题简略地
介绍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瑜伽系继承诸法实相论而加以补充和发展。它认为实
相应该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离开有
与无的执着,才是中道。瑜伽系说诸法自性有三种:一切法都是依众缘而起,这
便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万物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思量分别周遍计度,而有
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现出来,其实这种种体相完全是没有的,这便是“遍计所
执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到圆满成就的真实,或叫做“真如”,
或叫做“实相”,这便是“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遍计所
执好象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
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从三性的里面
来观察,又有三无性:第一,遍计所执的相是没有的,这便是相无性;第二,凡
夫认为自然而有的事物,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这便是生无性;第三,诸法的实相,
是空不可得,这便是胜义无性。


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
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
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
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
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
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
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着五根托外
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象”。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
象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象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
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
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
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
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mana和第八阿赖耶识alaya。
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
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
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
“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
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
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
术语,这叫做“薰习”,好象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
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
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
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
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
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问: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

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
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
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
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
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
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问:瑜伽系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唯心论体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建树?

答: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到笈多时代有了很大成就。瑜伽系学者在这方面的贡
献特别多。到了六世纪的陈那Mahadignāga和七世纪的法称Dharmakirti,因明
更为发展。这两人都是瑜伽系的大学者。


问:印度大乘思想除中观、瑜伽两系外,还有其他派系没有?

答:正式形成学派的是中观、瑜伽两系,它们是印度大乘思想的主流。两系之间
固然有学说上的诤论,两系内部也各有不同流派的发展。此外,也还有不同于两
系的思想上的支流,将来有机会再谈。


问: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怎样?

答:笈多王朝后期五世纪末,〖HT5,7SS〗口〖KG-?4〗厌〖HT5SS〗哒族一说
是匈奴族,未确。〖HT5,7SS〗口〖KG-?4〗厌〖HT5SS〗哒族又称白匈奴,但
与匈奴不是一族。由阿姆河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度佛教受
到严重的破坏。印度终因异族的继续入侵,笈多王朝的覆灭,而陷于分裂割据的
局面。其时,东印度一个王国西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又一度受到破坏。后来中
印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S〖AKi-〗lāditya战胜了敌人,并统一了中印度,佛教
始稍稍复兴。笈多时代已经开始兴建的那烂陀寺,在伐弹那王朝继续得到增建,
规模日益宏大,大乘学者们集中在那里讲学研习,蔚为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大约
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左右是那烂陀寺的最盛时期。我国玄奘法师
在这里留学时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瑜伽系的大论师戒贤s〖AKi-〗labhakya和
中观系的大论师智光Jna〖AKn~D〗āpradha都在那烂陀寺讲学。戒日王曾在他
的首都曲女城Kanyakubja今名Kanauj开群众大会召集学者们辩论哲理,可见当时
佛教讲学风气之盛。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2:09 | 只看该作者
问:这以后的情况如何?

答:戒日王死后,中印度又陷于混乱局面。当时印度分据各地的王国都崇奉婆罗
门教,佛教日益削弱。独有东印度的波罗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起于七世
纪中叶,延续到十一世纪末。它统治着摩揭陀以东的地方,那烂陀寺在它的境内,
它又在那烂陀附近另建一超岩寺,规模更大。这一时期,密宗逐渐兴盛起来,九
世纪以后,更为盛行,但佛教在学术思想方面则逐渐衰落下去。


问:密宗是怎样创立的?

答:密宗,或称为真言陀罗尼宗,或称为密乘大乘其他宗派相对而称显宗或显乘,
传说是龙树开南天竺铁塔,取出秘密经典而传出来的。事实上,自龙树以来,流
行的大乘经典中,就杂有密乘的成分密咒,但独立而成立所谓密宗,则是远在龙
树之后的事。


问:真言陀罗尼是什么意思?

答:真言陀罗尼就是密咒。根据密宗的说法,密咒是佛内证的智慧的语言,是能
够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所以叫做真言。陀罗尼dharani的意义是“总持”。
密咒的一字一声,总含着无量教法义理,持有着无量威力和智慧,凭仗念诵密咒
的威力,可以获得远比显宗迅速而伟大的成就。密宗着重在修习仪轨,按照一定
的仪轨,结坛,设供,身结手印,口诵真言,意作观想等等,以求将自己的身口
意三业,转成佛的身口意三密佛的身口意作用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称为三密,这
样便可以迅速得到智慧、神通,乃至即身成佛。修习密法还有息灾、增福、降伏
等作用。

问:密宗佛像有许多是多头多手,有的是面貌狰狞,甚至不是人的形状,这是什
么道理?

答:密宗的像都是表示一定的意义的,如观音像的四臂六臂表示菩萨行的四摄六
度;大威德金刚的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表示三十七道品;又如佛座上的莲花
表示出离心,月轮表示菩提心,日轮表示空慧通达一切皆空的智慧;又如手中执
持的种种器具也都是表示佛菩萨的种种誓愿、智慧、功德等;面貌凶猛的一般是
金刚有大威力的神像,表示降伏魔军的威力和作用。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天神的
像。


问:密宗是否吸收了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和形式?

答:是的。从历史来看,佛教最初是反对婆罗门的教义和祭祀仪式的。佛教一度
在孔雀王朝成为国教,大行其道,但不久即随王朝的更易而遭到排斥,其后虽得
到某些地方王朝的护持,但一般说来是不断受到种种障难的。为了随顺时势与世
俗,佛教不得不采取一些“方便”,以推行其教化。同时婆罗门教虽在**地位
上居优势,但由于佛教哲学的发扬,不能不受到刺激而要求改进它的理论。因此
双方在互相排斥中的互相影响,便成为自然的趋势。到笈多王朝,婆罗门教梵我
论的建立,扩大和增强了它的影响。公元七世纪后期,婆罗门教学者鸠摩梨罗
Kumarila和商羯罗 'sankara?更吸收佛教的理论而大大发展它的神学,于是婆
罗门教便以新的姿态大为兴盛起来西方学者把这以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而
佛教当时则以人才廖落,相形见绌日见陵逼。适应这样时节因缘而兴起的密宗,
在仪式上大量采取“方便”,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而加以不同的解释,确
是事实。但是在教义上仍是以空、无我的理论为根本的。


问:佛教在印度的最后情况是怎样?

答:从七世纪中叶开始,便有信奉异教的突厥族由中亚细亚侵入印度的西北部。
到十世纪后半期,他们逐渐进展到五河地区,并向内地侵略,所到之处,印度原
有宗教均受到破坏。到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和继起的斯那王朝时期,侵略势力
渐达东印各地。佛教上师们星散避难,多经历尼泊尔、迦湿弥罗等地来到西藏。
最后斯那朝王室也改变了信仰,超岩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
几。于是佛教残余不久便绝迹于印度本土,这大约是在十二世纪末叶的时候。


问:近代印度佛教复兴的情况,可否介绍一些?

答:十九世纪末期,斯里兰卡一位达摩波罗Dhammapala居士到印度瞻礼佛教圣地,
看到那些地方的荒凉景象,他便努从事复兴印度佛教的事业,于是印度又开始有
了佛教的团体和活动。近几十年来,中国、缅甸、日本等国佛教徒也陆续在印度
各佛教圣地--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等处建立了一些佛寺。印度人民渐有归
依佛教,而且也有到斯里兰卡出家受戒的,但是为数不多。直到1956年,突然有
一个大规模的改宗佛教运动在“不可触种姓”的群众中发生起来,这是近代佛教
史上一件大事。原来,有一位安贝德卡尔B?R?Ambedkar博士,是印度“不可触
种姓”人民的领袖人物。1956年10月,他在那伽浦尔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他改信
了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参加大会
的五十万“不可触者”响应他的号召,同时宣布放弃印度教信仰而归依佛教。安
贝德卡尔于1956年12月突然逝世,但是改宗佛教运动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
澎湃浪潮,向印度全国各地发展,成千成万的人相率归依佛教。据1962年5月《
世界佛教》杂志报道,印度七千万不可触种姓人民中已经有二千万人改宗佛教。
这个运动目前还在继续发展。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2:5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一 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 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
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
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
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
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
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
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
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
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


问:佛教最初传入的年代既是传说纷云,很难考定,为什么一般公认是开始于汉
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
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
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
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
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
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
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后
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78-139写的《西京
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
意的社--会现象了。


问:佛教入中国的途径除了最初由陆路从西域而到关中之中,有无经由海路到达
吴楚的可能?根据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的情况来看,可以证明这一点。

答:我同意这个看法。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
更盛一些。


问:中国佛教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出家佛教徒的?

答: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出家是最早的记载。
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还没有受戒的制度;到
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正式建立戒坛传戒,中国才开始
有了如法的比丘。由于没有外国比丘尼到来,最初女人出家为尼的也只是剃发罢
了;稍后从大僧受戒,还不具备完全的受戒制度。到公元429年,由斯里兰卡先
后来了以铁萨罗为首的十九位比丘尼,才使她们的受戒具备完全的条件;从此,
中国才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


问:佛经的翻译始于何时?

答: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是和佛经的翻译事业分不开的。最早的翻译,前面已经提
到,摩腾、竺法兰在汉明帝时开始翻译过《四十二章经》,据说还有一些别的经。
这就是最早的翻译。


问:以后,汉代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家?

答:在初期公元二、三世纪的译师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安息国在今伊朗一带地方
的安世高,月支国的支娄迦谶,康居国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地区的康僧铠、康僧会,
和一位有月支人血统的最早西行求法之一的中国僧人竺法护,同时还有朱士行于
公元260年西行求法。由于他们的努力,不少声闻乘的和大乘的经藉被翻译为汉文。


问:这些译师所传译的经典有什么不同?

答:他们中间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
主,可以安世高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可以支
娄迦谶为代表。两派同时并行。


问:那时的翻译对后来的佛教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答:当时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限于各种条件,还未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
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有能够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
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思想界树立了地位,并且扩大了影响。


问:佛教传入后有不少人研习弘传,中国僧界出现过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曾促进佛
教的发展?

答: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
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
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
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
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
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
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
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

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道安在世时,已经得到大量的戒本,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书己经
失传了。之后不久,来自克什米尔的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帮助鸠摩罗什译
出了萨婆多部《十诵律》,这部律得到鸠摩罗什的老师卑摩罗叉在江西大为弘扬;
佛陀耶舍也是克米尔人在公元410年又译出了昙无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
之命,由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僧伽跋陀罗译出了《善见律毗婆沙》。五世纪初法
显法师游历天竺,主要也是为寻求戒律而去的。法显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
代伟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游记”和其它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
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他除带回许多书籍外,并且带回了《
摩诃僧祗律》和弥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
佛驮跋陀罗译为汉文,后者则在他逝世后由佛陀什克什米尔人翻译了出来。另一
位伟大的求法者,七世纪的义净,也是抱着学律的志愿而远游的。他带回了而且
译出了一切有部的十一种著作,从而使律藏大为完备。因此汉文译出的律藏有《
四分律》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律》一百五十七卷,《十诵律》六十一卷,连同
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释律文的诸论,先后译出而现存的约五百卷。后世中国
高僧们关于律部的著作,现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国比丘戒的传承,在南
北朝时代,北方传《四分律》,南朝是《十诵律》。及隋朝统一中国,**上以
北统南,佛教戒律也是这样,从隋代起,一直只传北方昙无德部的《四分律》。
藏语系佛教地区向来是传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区则流传着与斯里兰卡、缅甸等国
相同的上座部律,与《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问:关于律藏翻译流传的历史和情况,听到上面所谈,已经知道大概了,请再谈
一谈经藏和论藏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是从什么时代什么人开始的?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应该说是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


问: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比以前有哪些特点?对后来的佛教和中国思想文化起了
什么样的作用?

答: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有着前人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当时政--府姚秦的
大力支持和有在道安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一大批义学僧人的辅助。
但是他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有丰富的学识和持久的努力,这一位有印度血统在今
天中国西北新疆库车出生的智慧卓越的大师,是中印两大民族共同的光荣。他和
后来的玄奘法师是翻译事业中两大巨匠,他所译出的三百多卷典籍,不仅是佛教
的宝藏,而且也是文学的重要遗产,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上的影响非常巨
大。在他的讲授和指导下,造就了成千的人才,使当时的佛教得到大大的提高和
发展。


问:前面说过,罗什的翻译是有系统的,不知是属于哪一个系统?

答:就佛学方面来说,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对由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
籍的介绍。由于他的努力,这一系的经论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
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
经》等,以及《大品般若经》的解释-《大智度论》,都传到中国来,为中国法
性宗开辟了广大的基地。其次,鸠摩罗什还译有声闻乘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成
实论》,起初与中观三论或“四论”,加《大智度论》相辅流行,之后逐渐形成
了独立学派,在南北朝期间盛极一时,后人称为成实师。这一学派在声闻乘中是
比较接近大乘的一系。


问:鸠摩罗什之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大家,又是属于什么系统?

答:鸠摩罗什的译业进行于公元401--413年间,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
宗龙树、提婆的学说。罗什之后,重要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译出。如觉
贤于公元418-421年译出《华严经》,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求那
跋陀罗于443年译出《楞伽经》等。这些经典的译出对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公元六世纪初菩提流支来华508创译大乘有宗无著、世亲一系的
论典,其中《十地经论》影响尤大,传习者形成地论师一派分南北两道。以后真
谛三藏498-569于公元546年来华,563年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释
论》,564年译出世亲的《俱舍论》,566年到567年又重译《俱舍论》。真谛不
仅是翻译大家,而且是也是一位义学大师,来华日久,擅长中国语言,所译经论,
随翻随讲,弟子记述成为义疏,传习之者称为摄论师及俱舍师。真谛到中国后二
十余年遭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数十卷重要经论,形成中国佛教的
重要义学派别,是罗什以后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贡献最大的译师。


问: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对比之下,他们译
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

答:据玄奘所传,戒贤生于公元528年,可以推定护法约生于530年。而真谛生于
498年,故真谛长于护法三十余岁。又真谛译有陈那著的《无相思尘论》即玄奘
译的《观所缘缘论》和《解拳论》即义净译的《掌中论》,陈那是世亲的弟子而
为护法之师,可见真谛是介于陈那、护法之间的佛教有宗大师。玄奘所传以护法
的学说为正义,其门下传述以真谛之学及地论师之说为旧说或旧译,而称玄奘所
传为新译,古人唐灵润归纳有十四义不同。如旧译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新译
则认为有一分无性佛性有情;旧译认为佛果理智不二,新译则认为理智各别即分
断、智二果;旧译于三性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俱遮,新译唯遮遍计所执;旧
译以缘起之本唯在第八识,新译则八个识及相应心所皆为缘起之本。又真谛译之
《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新译则以为第八识。真谛所传之摄论宗更立第九
识,新译则无此说。总之,新旧两译同属有宗,宗旨相同,因时代先后,各成一
家之言,义解稍有差异,也很自然。但真谛所译传之学在隋唐之际的中国佛教界
曾激起很大波澜,因而引起了后来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深入研究的动机。真谛来华
后至玄奘赴印前的八十余年中546-627,印度佛学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最初护
法和清辨兴起了空有之争,接着月称和清辨又同室*戈而使空宗分成为自续、应
成两派,月称又和月宫进行了长期的论战,护法的弟子法称也对祖师陈那的因明
进行新的改革。学说总归是辨析日精后胜于前的,玄奘所承之学大体说来是较旧
译更为精审的。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3:15 | 只看该作者
问:你说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学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
到西天取经的“唐僧”或“唐三藏” ?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唐是当时我国
的国号,这两个名词现代语来说就是中国僧人,中国的三藏法师。对佛教中人,
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社--会上误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释一下。


问:那么他的大概事迹请介绍一下好吗?

答:对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师,是用不着详细介绍的了。这一位孤征十七载、
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
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
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
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五十万颂;他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
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
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
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
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另外,他又独得印
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两宗的《广百论释
》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由此可见,他实际上已成为
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十八日无
遮大会上,他高踞狮座,陈义立宗,无人敢出而与他对扬争锋。因此,大乘学者
共尊他为“大乘天”Mahāyānadeva,即“大乘的神”,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
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百余年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公元818年前后在
华游印时看见中印的僧寺中都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
云烘托,“每至斋日辄膜拜焉”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及《续集》卷
二。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
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直到
现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
生出来,玄奘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
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而后返
国。时年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译。他著有《佛国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义净法师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经时二十五载,凡历三十余国,寻
求律藏,遍礼圣迹。回国后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归传》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
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
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我们伟大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
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他们是不朽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旅
行家,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问:除前面所讲的几点之外,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从事佛典的翻译弘传,还有哪些
著名的代表人物?

答:中国汉语系佛教翻译事业持续了十个世纪二至十一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
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
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无谶、佛驮跋陀罗、菩提流支,
巴基斯坦的? 那崛多和施护,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
以及斯里兰卡的弘传密教的不空三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过这样多的人持久
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的学说都介绍到中国
来,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1954年中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
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在他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翻译事业,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
统的。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卓
越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以为典范”。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翻译
事业,给灿烂的汉民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是无可匹敌的。它
是我们足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
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兄弟民族在
创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出色的成绩,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
西藏在吐番王朝时期,由于文成和金城两公主的下嫁,引进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
信仰,并创制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
教学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同时又由
沙州和向唐朝请去汉僧传授禅宗,讲经说法;到赤热巴中即巴黎可足或彝泰赞普,
815-836在位时,又迎请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学者一起厘定译名,校正旧有译文,
补译大量经论。公元十世纪以后西藏开始了佛教后弘期。直到1203年印度超岩寺
及各大寺被入侵军破坏,三四百年间印度和西藏两地传法求法的大德往来不断。
举其最著名者,如出生于孟加拉的阿底峡尊者982-1053,是印度当时学德最高的
大师,于1042年应请至藏,创立迦当派。其学说为后来宗喀巴大师1357-1419所
继承,创立了格鲁派即黄教,遍传藏、汉、蒙广大地区。又西藏的玛尔巴曾三度
赴印学法,创立了迦举派即白教,此派在明代曾长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世界知
名的西藏圣人弥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师。其余译经传法的大德难以备举。自
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五百年间,西藏译出的三藏经籍就已收入甘珠、
丹珠两藏计算,部数五千九百余种,分量约合三百万颂,约当汉译一万卷。在藏
译藏经中重译甚少,故实际内容大大超过汉译藏经。其中尤以空有两宗的论典以
及因明、医方、声明的著作和印度晚期流行的密教经论,数量庞大,为汉译所未
有。由于藏文翻译照顾到梵语语法的词尾变化和句法结构,因而极易还原为梵语
原文,所以受到现代佛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清代曾进行满文大藏经的
翻译。近代还发现西夏文大藏经以及回鹘文佛经的残卷。还有,我国的傣族文化
一向不为人所知,解放后才发现傣族有非常丰富的傣文著作,其中即包含有南传
巴利三藏的傣文译本。由此可见,我国各族文字的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极为罕
有的巍峨丰碑,其中凝聚了多少世代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体现了我们民族
的坚韧精神和伟大气魄,这是我们可引以自豪的无价的精神宝藏。现在我国决定
校勘出版《大藏经》作为整理古籍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引以为
庆的大喜事,也是国际文化学术界所衷心仰望、企盼已久的大喜事。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问: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弘扬和传播,有哪些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学术成
就?

答: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
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
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
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
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
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
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问: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义,想请您简略地分别介绍一下。首先请问,
三论宗为什么要叫“三论”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
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
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问:什么是真俗二谛?什么叫中道实相?

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
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
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
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
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
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
承者。


问:瑜伽宗为什么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
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
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
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问: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
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
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
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
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
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
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
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
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
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
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
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
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
承者。


问: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
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
为创始人智? ,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
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问:什么叫五时?

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
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
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问:什么是八教?

答: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
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
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
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
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从佛陀说法的机感不同,将佛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
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7:43:45 | 只看该作者
问:什么叫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答: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
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
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
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
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
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问:贤首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为什么名为贤首宗?

答: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
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
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
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问:五教是哪五教?

答: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
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
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
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问:什么是六相?

答: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
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
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问:什么叫十玄门?

答: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
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
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
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
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问:什么叫三观?

答: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
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
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
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问:禅宗的教义是什么?禅是什么意思?

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
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
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
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问: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据?

答: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
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
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
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
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问:我曾见到过一些寺庙,都叫作某某禅寺,是不是禅宗在中国很兴盛?

答:是的,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
秀约606-706 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张
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
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
最广的宗派。


问:南宗后来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 和青原行思(?-740)两大
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
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
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
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
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问:听说参禅打坐可以健康身体,却病延年,是这样的吗?

答: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是有强健身
体、却病延年的作用的,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
的修观,是为的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
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却病延寿,也不过是
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
人必需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
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问:净土宗的宗旨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
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
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
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
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问:此宗有哪些特点?

答: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
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
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
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
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问:律宗,顾名思义是着重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
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问:戒律都有哪些内容?

答:简单的说: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
《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
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
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
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
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
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
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
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
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
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
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问:四分律是声闻戒,八大宗里为什么有小乘宗?

答: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
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
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
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
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
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
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
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
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
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
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问:密宗的教义是什么?

答: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
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
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
密宗。


问:什么叫三密瑜伽?什么叫本尊法?

答: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
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
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
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
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
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
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
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问:听了您的介绍,我对佛教八宗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八宗以外,还有哪些别
的学派?这既称为八大宗派,是不是还有什么小宗派?

答: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
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后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
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
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初兴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
者汇入其它宗派。


问:各宗派兴起后,在弘传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曲折变化?

答:各宗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有的宗派初兴起时流传很
盛,而后来渐衰,这就是三论宗。此宗经过陈隋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扬,
在隋、陈、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渐衰落。有的起初流
传不广,后来却很盛行。如天台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传地区
仅限于浙江东南一带,师资传承不绝如缕,一百多年后到荆溪湛然始号称中兴。
有的宗派一直在发展流传,从未有衰歇过,这便是禅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
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虽遭
会昌之难,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并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宗派绝而复苏,很
多的宗派都是这样,在会昌灭法之前,各宗先后都已兴起,相比之下,虽各有兴
衰的不同,但都同时流行于世。到九世纪后期唐武宗会昌(845)年间灭法,所
有的经书佛像毁坏殆尽,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丢失无存。十世纪时天台宗的著作
又从朝鲜传回来,贤首宗的典籍也恢复一部分。所以从五代以来,天台、贤首二
家又算复兴。其余中观、瑜伽以及密宗的许多著作流传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
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说,有
复苏的趋势。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后,除禅宗
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
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
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明清一代,汉地
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


问:唐末已来,佛教逐渐衰落,直到清代还是如此,但从清已来,佛教似乎有复
兴之势,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近代的佛学提倡者首推杨仁山(1837-1911)。为了培养人才和扩大佛典流
通,便利佛学研究,他用了几十年的光阴,致力于讲学和刻经事业。他所创办的
金陵刻经处曾经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国已经遗失的性、相诸宗的重要著作,因
而使性、相两宗的教义得以复兴。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是讲学场所,谭嗣同、章太
炎等都在那里听过他的讲,在他的培育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佛教学者,其中特出的
是欧阳竟无居士,专治法相唯识之学,他在南京举办的支那内学院,成为当时法
相学的重要研究场所。与欧阳齐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
居士。


问:听了上面的介绍,了解这几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对于近代佛教的贡献确实
巨大,是值得后学称赞学习的。但同时在出家菩萨中有哪些著名高僧弘传佛教?
请略为介绍。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他们分别弘扬贤
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
扬大乘精义,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圆瑛是一位宗
说兼通,禅净双修,精研《楞严》的大德,他热爱祖国、热爱佛教,一生讲经、
建寺、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奖掖引导后学,不遗余力。太虚是一位教海渊深的佛
学通家和弘扬佛教的积极活动家,在他的倡导带领下,涌现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
人才。他们对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佛教自唐武
宗毁法(844)以来义学凋敝,达千余年,经过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学者的努力而
渐有起色,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和目前国外的佛教学术研究事业的兴旺情况
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亟待进行。如何恢复我国佛教在盛唐时期波澜壮阔声华
腾蔚的光荣地位,以与祖国当前的伟大时代相适应,还需要佛教界有识有志之士
发大愿心,继承先德未竟之业,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国汉族佛教各
宗的兴起、弘传和盛衰变化的大概情况。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
    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AKn·D5〗
    “btsan 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ti,
    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
    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
    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khri”sro
    〖AKn·D5〗”lde”btsan迎请莲华生Padmasambhava由印度入藏,折
    服了原来盛行的本教Bon”po,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7 04:30 , Processed in 0.1630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