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ao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中国姓氏地图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0: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郑 炎黄二帝血缘汇合成郑姓

    郑姓源于姬姓,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至后稷。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帝喾的元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是黄帝的曾孙。由此可见,炎黄二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后稷下传二十五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兼并,公子鲁率众出逃。人们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为纪念故国,他们相继改姓为郑。   
    一、荥阳郑姓遍天下   
    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阳。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   
    郑氏播迁呈纵横穿插状,迂回发展,郑氏子孙的足迹遍布了华夏大地。唐代是荥阳郑氏的辉煌时期,出了六状元、八驸马、十一宰相,史称“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   
    郑姓早在先秦时就出了一位名为郑国的水利专家,此后便名贤相继,累世不绝。郑国,战国人,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变成沃野千里,历史上称其渠为“郑国渠”。   
    西汉有大臣郑吉。东汉有经学家郑众,传承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后世称郑众为“先郑”。其同时代人“后郑”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人称“郑学”。北魏有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唐朝有以《鹧鸪诗》得名的诗人郑谷和“诗、书、画”三绝的画家郑虔,此外还有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郑瑜、郑、郑等。南宋史学家郑樵,学识渊博,广涉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之学。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所作杂剧数十种,为后人所传诵。明朝有航海家郑和,他曾七次出使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西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历时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名垂青史。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号板桥,擅长画兰竹,工于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号“六分半书”,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当代有林学家郑万钧、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等。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0:33 | 只看该作者
二、郑姓名人   
    1.汉代经学家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   
    郑玄少年时做乡下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总要到学校读书,不乐于做小吏。为此,他的父亲十分恼怒。于是,他到京城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来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最后才师从马融学习古文经。马融秉性骄威,只是派遣他的得意门生来辅导郑玄。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也没见到过他,但郑玄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一天,马融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趁此机会向马融询问许多疑难之处,问完便告别马融回到山东故里。马融很有感触地向学生说道:“郑生现在离我而去,我的学说便会向东传播了。”   
    郑玄学成归故里后,聚徒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有成百上千人。由于党锢之祸发生,郑玄跟同郡的孙嵩等40多人遭禁锢。于是,他埋头研习经学,潜心著述,遍采今文经学,融合古文经学,成为一代巨儒。   
    郑玄在整理古代文献上贡献很大,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就采用了郑注。他还撰有《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2.明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也作三宝。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最初在燕王朱棣府侍奉燕王,后来因起兵有功,累升为内宫监太监。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启程,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返航途中,再经旧港,酋长陈祖义抢掠商旅,郑和想招陈祖义归降,陈祖义诈降,而阴谋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事先得到消息,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将他押至朝廷斩首,郑和因此受到成祖极高规格的嘉奖。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郑和再往锡兰。国王阿烈苦柰尔将郑和引诱到国中并索要金币,郑和不允,他就发兵企图夺掠宝船。郑和侦察到敌人国内空虚,出奇兵3000,出奇不意地攻破其都城,活捉国王阿烈苦柰尔及其家眷。皇上赦免不杀他们,各邦极受震动,来朝见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多。   
    郑和每次出使,都是以明朝使臣身份向各国赠送礼品,并进行贸易往来。吕宋、马来西亚、锡兰等国国王都曾随郑和船队回访过中国。郑和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诸国使者前往中国朝贡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成祖“宾服四夷”的愿望。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一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古里病逝。由于其杰出的业绩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在南洋各地都有以郑和(三保)命名的地名、庙宇,依然香火缭绕,很多人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航海家。   
    3.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生于日本,母亲是一位日本人。郑成功7岁时回到中国。此后他一直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考中秀才,到21岁时又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郑成功深得隆武皇帝赏识,被赐姓朱,改名成功,部下则称他为“国姓爷”。   
    清军攻入福建以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金门,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感自己占据的地域太小,十分渴望找一个安全的据点。早在明天启四年,一伙荷兰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侵占了台湾,并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台湾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于是这时郑成功有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想法。他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是中华领土,限令你立即撤退,还我神圣领土。”   
    但荷兰殖民者却不以为意。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数万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到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的门户,号称天险。郑成功让熟识地形的人带路,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鹿耳门。天亮后,荷兰人发现海上和陆上到处都是中国军队,大惊失色,怀疑郑军是飞过来的。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被围困的荷兰殖民者无计可施,只好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实行军屯,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强盗的一次重大胜利。郑成功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从此也彪炳史册,受到后代人的颂扬。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0: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1)

    王姓是当今中国的五大姓氏之一。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的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其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原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进入秦汉以后,太子晋的后裔在姓、氏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由“王氏”转化为“王姓”。这就是王姓的主要来源。   
    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时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   
    一、王姓风流满史书   
    自宗敬在太原郡开姓立宗以来,王姓进行了六次大的播迁,其总的特点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第一次大播迁,这次播迁使王姓从此出现分支。   
    据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时,任王贲之子王离为大将军,前往攻赵,楚将项羽出兵救赵,双方在巨鹿展开大战,王离兵败自杀,其子王元率家人迁往山东琅琊,世人称其为“王氏琅琊”。这就是王姓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播迁。而当时王离的次子王微,则仍留在太原晋阳。从此,太子晋开族的太原王姓,在中华大地上分衍出“太原王”与“琅琊王”两大系统。这两大王姓又都可谓代代有俊杰、世世出英雄,不仅多大将,多领袖,多宰相,更有数不清的风流名士。秦有大将王翦、王贲、王离;西汉有塞外和亲的美女王嫱;东汉有民间传说以美人计密结吕布、谋诛董卓的王允。晋朝时,王氏盛名更是达到巅峰,有名臣王衍、王玄、王坦之,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以及王导、王敦等名流。当时王姓与谢氏一起被誉为“王谢风流满晋书”。南北朝时出现画家王微、文学家王僧达;隋有名将王世充;唐有六岁能文的王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北宋有名臣王安石;南宋有抗金将领王彦、王忠植;金有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元有以《西厢记》名垂青史的王实甫;明清有大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王维舟、王稼祥等。今天,王姓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姓,王姓人遍布海内外,可以说,凡海水之所至,无不有华夏王姓立足于其间。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1:10 | 只看该作者
二、自古王姓多将领   
    研究王姓,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姓王。在这些王姓将领中,第一个彪炳史册的就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他与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大将军。门第显赫的王姓大将还有西汉大将军王凤,他以外戚专权,其侄王莽甚至夺走了刘氏江山。此外,西晋的抚军、安东和征东大将军也均为王姓,分别为王、王浑和王弥;东晋镇东大将军王敦更是司马睿的开国功臣,与其兄王导外掌兵权、内执朝政,权倾天下,当时民间流传的童谣“王与马,共天下”即道出了王敦兄弟的权势之盛。隋大将王世充以镇压起义军而备受皇帝重视,而当他羽翼丰满后又扯起了起义大旗,废帝自立,建郑国;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王姓大将还有唐左金吾大将军王式。北宋出了个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自请解职的王守琦;南宋则有两位著名的抗金将领王彦和王忠植,还有武功大夫王坚。此外,王姓将领当中还有一位蒙古人,就是元末的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他是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曾立下赫赫战功,总领天下兵马,后来成为明政权的心腹大患。清末王姓将领有王孝祺和王德榜,他们共同对抗太平军,又一起协同冯子材大败法军。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王姓大将,比如被授予将军衔的王树声、王诤、王新亭、王建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高级将领的王良、王世英、王尔琢等。他们是王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起义领袖多王姓   
    也许正是因为王姓人本为帝王之后的缘故,他们一心想恢复先祖的显赫与辉煌,因而历史上不断有王姓人站出来与统治者一决雌雄。   
    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凤和王匡对于王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巧合,因为王莽的伯父叫王凤、侄儿叫王匡,伯父促使他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侄儿辅佐其朝政,而义军王凤、王匡却要打破这一切,后来王莽的江山果然在义军和刘玄的攻击下失守了。西晋时王如领导了南阳流民起义;唐末,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时间长达10年,夺取了唐的政治中心,建立了大齐政权。到了北宋,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大蜀政权。元末,王权领导了襄阳红巾军起义;明末的王姓义军首领最多,有王自用、王辅臣、王嘉胤、王俊;清代出现了两位女性义军首领,她们是领导川楚起义的王聪儿和领导贵州南笼起义的王囊仙。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1: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王 帝王后裔(2)

    四、王姓名人   
    1.外戚专权话王莽   
    王莽,字巨君,少年时已颇富心机。据传,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卧病时,他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亲姐姐孝元皇后,从此王莽开始登上西汉的政治舞台。为了彻底控制刘氏政权,王莽实施了一系列沽名钓誉的方案,比如在郡国发生灾害时,献田30顷,捐钱百万,并建房200所给贫民。这样,王莽的声誉日渐增高,为其上书颂功者竟达48万多人。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两年后即帝位,改国号新。   
    王莽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改革币制,推行五铢钱。王莽的改革最终因法令苛细、徭役繁重而失败。   
    2.“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侄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不论寒暑,练字从不间断。他每天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久之,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人们便称之为“墨池”。   
    王羲之特别喜欢白鹅。据说,山阴有一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专门养了一群白鹅,在王羲之常去的地方放养。有一次被王羲之看见了,意欲求购。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您若替我抄一部《黄庭经》,我就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应允,抄了经文,领着白鹅回去了。这就是传说中“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会于兰亭,面对满目春色,王羲之兴乐而书,写出《兰亭集序》一文,文中“之”字甚多,且文体各异。后来,王羲之又多次重写,但都不如在兰亭所作。后来,“兰亭之会”成了高朋聚首的代名词。   
    王羲之平日并无意于攀结达官贵人,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兖州刺史郗鉴的女婿,说来有一个典故。郗鉴在京口时,曾让门生去丞相王导家择婿,王导引来人去东厢。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公子都很出色,只有一人在床上袒腹而卧,似乎不知此事。”郗鉴说:“此人正合适。”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后人以“坦腹东床”来称门婿。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草、楷书结合的行书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3.一代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王安石幼年时已熟读经书。据说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的门下求学,而周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想使他多碰钉子,便三次都闭门不见,王安石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再不去见他。后来,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此时周敦颐仕途偃蹇,还是他的下级。两人相见后,各言所学。过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学问上大有长进。   
    王安石入朝以后,最初与司马光相交甚厚,后来因双方在政治立场上一个保守而另一个力主革新,于是逐渐疏远。在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王安石很不高兴。新法实施以后,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他说:“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看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变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神宗停止实施青苗法,神宗似有所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当时司马光为神宗草拟批答诏书,上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之言,惹得王安石大怒,几乎辞职离去。   
    虽然司马光等竭力反对变法,但新法最终还是实施了,这主要得力于曾布和吕惠卿的帮助。每次王安石设计出一项新的政策,群臣如若反对,曾布等人一定在神宗面前反复剖析,使神宗变法之心不为众议所动。这样,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等相继出台。1085年,哲宗即位,不久召见司马光等商议,废除了新法,史称“元更化”。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所有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1: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冯 冯姓起春秋

    据《广韵》记载,毕公姬高是周武王之弟,因受封于毕地,其后代逐渐以毕为姓。春秋战国时代,毕公后代毕万助晋国有大功,受封魏地。后三家分晋,魏氏立国,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在今河南),遂以冯为姓。河南冯氏另有一源,是郑国大夫简子受封于冯邑而得姓。河南两冯,均是冯氏正宗。   
    一、冯姓名人录   
    冯姓在历史发展中由河南而渐渐遍于天下。两汉是冯姓人播迁最广、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当时,冯姓郡望逐渐形成。   
    冯姓代有名人出。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善于断大事。战国时齐有名士冯,楚有冯郝为大夫,韩有冯亭做郡守,曾抗拒秦将白起的攻伐。秦有大将冯劫、冯无择以及因揭露赵高而下狱的秦始皇右相冯去疾。汉有耿直老臣冯唐,出使西域的冯奉世,以勤政著称的冯豹、冯野王,八子俸禄超万石的冯杨,“大树将军”冯异,立下大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堪为典范,此外还有平定边乱的冯绲。十六国时冯跋割据称君于北燕。五代后晋冯道出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任宰相几十年。隋有越国公冯盎,唐有广州都督冯元常、谏议大夫冯定。宋代冯京连中三元。明有教育家冯惟敏与其兄惟讷、惟健,以诗文闻名齐鲁,还有文学家冯梦龙。清及以后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抗法将领冯子材、曾任代总统的冯国璋、爱国将领冯玉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作家冯乃超和冯文炳(废名)等。   
    二、冯姓名人   
    冯梦龙“三言”醒世   
    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为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传奇多种。   
    冯梦龙生活清苦。一天,知县袁韫玉带着新作传奇剧本《西楼记》来拜访求教,冯梦龙读完后却顾左右而言他,不提剧本。袁韫玉怏怏而别。袁走后冯氏家人禀告家中已无粮食。冯梦龙却淡然一笑,说道:“不用愁,袁县令今晚就会送来白银百两。”他吩咐开门等候。夜里袁韫玉想到冯梦龙的寒宅,似有所悟,果然携银来访。他很吃惊地见到等候多时的冯梦龙,冯却拿出《西楼记》来说:“词曲俱佳,只是尚缺一出,我已补上。是‘错梦’一出,你自己看吧。”   
    后来《西楼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错梦”一出写得最为精妙。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2: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陈 舜帝后裔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电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2: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卫 宗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武王大封兄弟,将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其弟康叔。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创立卫国。其后世的公族裔孙就以国名为姓,取卫姓,所以康叔是卫姓的先祖。后因战败,多次迁都,成为小国。至战国时,国势更弱,先后为魏、秦所灭。国虽亡,但卫氏子孙世代繁衍,流传至今。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人中有的在汉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族姓,改卫姓,从而扩大了卫姓在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规模。   
    一、卫姓名人录   
    卫姓人数虽少,但仍不乏文人将帅。西汉有名将卫青,是卫姓中最显赫的人物;东汉有精通《毛诗》的文学家卫宏;西晋有书法家卫恒,能写草书、章草、隶书、散隶四种字体,且著有专论书法的《四体书势》,画家卫协的画曾得顾恺之赞誉“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思”;东晋有女书法家卫夫人,相传为“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老师,其隶书、楷书冠绝一时;五代有南唐画家卫贤;北宋有著名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卫朴,虽自幼双目失明,却学识渊博,主持编订《奉元历》。这些人都有其显赫而传奇的经历,为世人所敬仰、传颂。   
    二、卫姓名人   
    卫青——从家奴到将军   
    卫青,字仲卿,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出身低微,本为平阳公主的家奴。随卫子夫入宫后,渐渐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受封为长平侯。这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前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他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因此,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载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军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蒋 蒋氏源流昌盛于江南

    蒋氏源流有三:一说出自姬姓,周公旦第四子佰龄封于蒋,后为楚灭,子孙以国为姓;二说出自子姓,为商代皇室后裔,因封于蒋而得姓;三说出自外族的汉化改姓,例如满清八旗蒋佳氏改为蒋姓。   
    子姓蒋氏与姬姓蒋氏都发源于河南。西周子姓蒋氏被迫迁至山西蒋谷;姬姓蒋氏自从被楚国兼并之后,一部留居原地,其余诸部迁至今山东、贵州、湖南一带。汉代以后,江苏宜兴蒋氏兴盛,衍化成当今大多数蒋姓子弟,其始祖据考证为山亭侯蒋澄。五代时期,蒋姓大规模南迁,蒋诩后人居住在宁波采莲桥,成为甬上望族。这是浙东蒋氏繁衍昌盛的开始。   
    一、蒋姓名人录   
    蒋姓历代名流众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了蒋姓历史名人214位,位列中国姓氏名人数的第四十九位。蒋姓的重要人物有:蒋诩,西汉末年任兖州刺史,以廉直著名;三国东吴名将蒋钦、蜀汉后期名相蒋琬;南北朝时的书画雕刻家蒋少游;唐代的宰相蒋伸、文学家蒋防;南宋词人蒋捷;清朝的戏曲家蒋士铨;现代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植物学家蒋英、气象学家蒋丙然、爱国民主人士蒋光鼐、教育家蒋梦麟等,可谓不胜枚举。   
    二、蒋姓名人   
    蒋琬——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今属湖南)人,蜀汉后期重要的大臣和名相。蒋琬20岁便与其表弟刘敏并称为当地名士,蜀汉先主刘备领军入川,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备,被任为广都长。蒋琬才智过人,不愿为一县之长,诸葛亮听闻后向刘备推荐道:“蒋琬,乃社稷栋梁之才,其才干不止于治理一个百里的小县。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表面文章夸饰,希望主公深加考察。”公元223年,诸葛亮开相府,蒋琬得到重用,渐由东曹擢升为长史。   
    诸葛亮带兵打仗,东征西讨,所需粮饷极为庞大。自蒋琬担任抚军将军后,多方筹措,开源节流,有力地支持了诸葛亮的事业。诸葛亮常说:“公琰的志向在于忠正清雅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完成统一大业之人。”诸葛亮在上后主的密表中很早就视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没有选错接班人。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国势大衰、人心惶惶。蒋琬励精图治,立志力挽狂澜,终日神色自若,民心始安。蒋琬吸取了诸葛亮六出岐山而不成功的教训,试图沿水路东下灭吴,再北上伐魏,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宣告失败。蜀国灭亡,蒋琬力劝钟会反叛,为乱兵所杀。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3:4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沈姓来源于嬴、姒、姬、芈等姓

    沈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有影响。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一、沈姓迁变   
    春秋时,楚国将孙叔敖封于沈,又封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这两个地方的后代都改姓沈,此为芈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两省活动。东汉时,沈姓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浙江。隋朝时,浙江武康的沈姓是当地的望族。唐代,沈姓进入福建,稍后移民广东。明朝末年,沈姓迁入台湾。目前,沈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河南三省。   
    二、沈姓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沈姓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春秋时,有一位高士沈郢。东汉时,有一位名叫沈戎的官吏在九江郡担任从事。南朝时梁有一位文学家沈约,是《宋书》的作者。陈朝时,有右仆射沈君理。隋朝末年,沈法兴自称“梁王”,割据一方。唐朝时,沈期善于写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两人合创了著名的“沈宋体”。唐代还有书法家沈传师、文学家沈既济、诗人沈千运。北宋时有大科学家沈括。明代有女英雄沈云英、画家沈周、文学家沈德符、戏曲理论家沈。清朝有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两江总督沈葆桢。近现代则有书画家沈曾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文学家沈从文、音乐理论家沈心工、书法家沈尹默、经济学家沈志远等。   
    1.北宋科学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时,他考中了进士。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变法。当时,沈括是新法的积极拥护者。1073年,王安石命他去两浙地区调查新法的实施情况。他回京后,对新法大加赞誉。几年后,王安石罢相。沈括一见风头不对,就秘密上书,列举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知道后,对他很是不满。恰好御史上奏弹劾他,神宗就下令免去他的翰林学士一职,降为宣州知州。   
    到了晚年,沈括娶妻子张氏。张氏脾气暴虐,沈括时常被她责骂,苦不堪言。他的长子沈博毅,因为是前妻所生,所以被张氏赶出家门。后来张氏病死,沈括却痛不欲生,不久就病死了。   
    沈括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撰写了一部光辉的著作——《梦溪笔谈》。全书共26卷,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等。《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2.“明四家”之一沈周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著名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头翁,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他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尤其是沈周的画,被评为明代第一。有一次,一位郡守征集画工去绘制壁画,有人做了手脚,故意将沈周也列入了画工名册。别人就劝他:“你和许多大官关系都不错,可以找他们通融一下。”沈周却说:“让我服劳役是应该的,去找人说情岂不羞耻吗?”于是,他便去服役——绘制壁画。不久,郡守进京述职,许多人都向他打听“沈先生”的消息。郡守急忙找熟人,一打听,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位服役的画工。   
    沈周以擅画山水著称。他早年继承家学,师法于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刘钰,后来又取法董源、巨然;四十岁以后,他以黄公望为宗,作品拓为大幅;晚年,沈周尤其醉心于吴镇,笔墨更见沉郁苍劲,更趋于成熟。他的主要作品有《云际停舟图》、《庐山高士图》、《虎丘送客图》、《仿子久富春山居图》、《京口送别图》、《雨意图》、《柳荫垂钓图》等。   
    此外,沈周兼工花鸟、人物画。后人将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韩 “韩原”酝酿成韩姓

    据说,春秋时晋国公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也就是韩万,他是曲沃庄伯的弟弟。毕万受封于“韩原”这个地方,其子孙就以韩为姓。韩武子及其后代,几乎全是晋国大夫。他们职位之高、权势之大,为世所罕有。到了周烈王时候,终于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后来,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平阳,韩地日广,后又迁都到现在的河南。韩姓就是这样先从山东繁衍到今陕西、河南的,最后播迁至全国各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韩国王族的后代纷纷以韩为姓。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由复姓改为单姓的也有很多,其中与“韩”近音而改姓韩的就有好几个。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有朝鲜人韩陶,唐宪宗时有倭国人韩志和,这些是异国韩姓血统的融入。   
    韩姓的来源虽然有三,但主要还是来自国姓韩。   
    一、传承有序,播迁明晰   
    纵观韩姓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传承有序、播迁明晰,为姓氏史之罕见。   
    韩王信家族是古代史上中国韩姓发展的主支,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韩武子。韩姓最早居住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后陆续迁到山西、河南。后韩王信的子孙又辗转迁徙,逐渐向各地播迁。这一支脉有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韩嫣、跟随卫青北击匈奴的韩说、出击匈奴并斩敌首百余的韩增。唐朝是韩姓后代由中原向沿海播迁的重要时代。唐韩瑷死于贬居地振州后,他的子孙纷纷散落到广东南海各地。韩休在朝时,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名冠京城。   
    韩愈家族世代为官,也是韩姓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韩愈是北魏韩茂的后代,其族原属匈奴人。到了韩愈后代的支脉,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河北等地。韩愈这一支有对韩愈多有影响的韩会、后世位列仙班的“八仙”之一韩湘,还有为国捐躯的将领韩。在宋代,还出现了宰相韩琦。据记载,韩琦家族是宋代播迁最广的一个家族。南宋还出了个抗金名将韩世忠。到了元朝则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明朝出了一个烈女韩希孟。清代有作家韩小宿。近现代有电影演员韩兰根,原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历史学家、蒙古学家韩儒林等。   
    二、韩姓名人   
    1.法家宗师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10万余言。   
    韩非和李斯曾是同窗,一起师从荀子。韩非虽是个结巴,话讲不好,可是他文辞俱佳,李斯自愧不如。有一天,秦王读到韩非的著作,大加赞赏,欲重用他。可是宰相李斯嫉妒他的才干,又担心韩非会盖过他。于是,李斯便联合其他大臣诬陷韩非,说他是韩国贵族,心向韩国,不可重用,可是若放走他,万一被别人重用,也是一大祸患。秦王听信谗言,便将韩非关进监狱。李斯又使人威吓韩非,迫使韩非在狱中自杀。待秦王后悔想要用他时,已来不及了。   
    韩非虽然死得可惜,但他的著作和思想毕竟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今天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2.用兵如神的韩信   
    韩信,淮阴人,汉初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主要将领之一,著名军事家。   
    韩信一生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立下赫赫战功。他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破了魏、代,又背水一战,前后夹击,灭了赵军,俘虏了赵王。后来,韩信又全歼楚军,挫败齐军。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到垓下参加楚、汉最后的决战。战争开始,韩信佯败,项羽追击,追到垓下,预先布置好的汉军从左右夹击项羽率领的楚军。这样,楚军被四面包围,轻易被打垮,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又立下了一大功劳。   
    楚汉战争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被吕后、萧何一起设计诛灭。关于韩信的死,历代史家存有多种疑问。但无论如何,韩信在灭楚建汉过程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写文章主张“文以载道”,他写文章是为了行道明道。韩愈主张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主张国家统一,重视选拔人才,他还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   
    唐宪宗的时候,皇室笃信佛教。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珍藏有释迦佛骨一节,据说每隔30年可出塔一次,佛骨出塔,便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宪宗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他执政时正逢30年周期,所以宪宗迎接佛骨入宫。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为讨好朝廷,都大方施舍财物,信佛的百姓则盲目迎合,倾家荡产,宗教狂热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这时候,韩愈则头脑清醒,看到了迎佛骨的危害,于是冒死上疏,反对迎佛骨。由于措辞激烈,触怒宪宗,最后在一些国戚权贵们的开脱下,韩愈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潮州刺史。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5 14:46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