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星天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楠溪江中游

[复制链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2:45 | 只看该作者
三、村落规划和建设的工作机制(4)关于这些匠作,楠溪江都有歌谣吟咏。雅言文化的宗谱所不取的,在民俗文化中却代代流传。民俗文化,基本上是劳动者的文化。一首《大木老司》的歌谣是:

  “大木老司手艺精,手控丈杆量得清。

   曲尺木斗线弹准,墨划梁柱分寸明。

   双退大屋两边轩,能造高楼大厦厅。

   梁上叠梁斗叠斗,红油栏杆雕花名。

   宫庙寺宇造古董,亭台楼阁八角井。

   ……”

  丈杆或称制尺,在上面划定整幢房子的全部大小尺寸。它相当建筑设计图,工匠依靠它能造出双退住宅、宫庙寺宇和亭台楼阁各种类型和形制的房屋,包括相当复杂的斗。不过以造“古董”为能,则是农业社会中的保守心理,反映出生活的停滞和小农眼光的狭隘。

  有一首长长的歌谣详细描述了房屋的兴建过程和工匠的劳作:

  “深山采来沉香木,鲁班祖师造新厅。

   择定黄道吉庆日,起木发兴做不停。

   大木老司来做工,画好图样定屋形。

   石匠老司定磉石,阴阳定向遇吉星。

   清吉良辰来拚木,多少功夫料排成。

   黄道吉日开柱眼,竹匠柱头箍得紧。

   竖柱喜遇黄道日,上梁巧逢紫微星。

   梁上重梁斗叠斗,四面花窗映花明。

   屋顶盖落滚栋瓦,地砌玉砖斗七星。

   四面搭起禽兽头,墙头嵌镜发光明。

   九曲游廊团圈走,平池着板太和珍。

   玲珑花窗腾落闼,窗下书桌摆现成。

   前后锁落门对门,开门关门凤凰声。

   前有亭栽栖凤竹,后有池养化龙鱼。

   兴造房屋关风水,财聚小康振家声。”

  这首歌谣值得注意的两点是:一,明说木匠老司“画好图样定屋形”;二,明说石匠老司“阴阳定向遇吉星”,这工作是在“定磉石”的时候做的。看来,石匠老师在单幢房屋范围里掌管着风水,可能是遵照《鲁班经》里的一些规矩,因为前面说:“鲁班祖师造新厅。”《三十六行歌》开篇唱:“鲁班祖师是亲师父,传授老司手艺精。”

  这首歌谣也表达了乡人们对建筑的审美理想和对匠人技艺的称赞。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3:10 | 只看该作者
六、村落规划两例(1)楠溪江中游村落的规划,村村不同,但大致可分为平地型和山坡型两类。平地型的,可以岩头村为代表;山坡型的,以塘湾村为代表。

1.塘湾村

  塘湾村的规划虽然可以作为山坡村落的代表,但它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附近几乎没有耕地。它位于大、小楠溪的汇合处,却并不发展手工业和水运业。《棠川郑氏宗谱•览前舆图有感》说:

  “棠川之地,后有崇山峻岭,维石岩岩,前有两源九嶂,山溪环绕,生其地者莫不以山水所阻,憾其田少而人多,欲谋衣食且不给,奚暇治礼义哉!”

  塘湾村的自然条件是很严酷的。

  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临江造了一道寨墙,两端接山,称作新城,塘湾村更加封闭。

  (1)村子初建于南宋。《郑氏宗谱》里有南宋绍兴年间宁祖公为中街路和前街路铺砌石路面的记载。这两条路至今还在,对照记载和现状,宗谱所说的中街路为今后街,前街为今中街。现在还有一条前街。它们都是沿等高线的,但却都是笔直的,互相平行,由西北走向东南。但后街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折而向南。这三条路是全村最重要的街道,从前街向后街,地势渐高,所以北端两条贯穿它们的横路有台阶。南端也有一条路贯穿它们,就在与这条路相交的路口,前街与中街相距43.1米,中街与后街又相距23.6米。铺砌的街面并不很宽,下街2.6米,中街2.2米,后街2.7米。但中街一侧有2.7米宽的泄洪沟,沟对岸为4米宽的绿化带。后街串连几个小广场,最宽的“上马石”小广场有8米多宽。而且,街两侧并不是临街房屋鳞次栉比,而是多聚于街的一侧,且以院墙居多,高不过1.7~2.0米,墙头翠竹潇潇,橘柚累累,所以,三条街的街景都很开敞。

  根据山形地势,塘湾村面向东北。后街与中街的房屋大都向东北。但中街与前街之间的房屋造得比较晚,大都面向东南。向阳还是好朝向。前街之外的房屋,造得更晚,位置和朝向都零乱,但因为挨近寨墙,所以还是朝东北的居多。这部分显然没有规划。

  (2)位于山凹陡坡,所以没有流量稳定的水源来供水,只有山洪骤发骤去。村里有冲沟两条,一条发源于西南的天岩,经岩峰屏,沿村子的南缘向东。另一条发源于西北的和合峰,经碧泉涧进村,折向东南,傍中街路走向东南端与西南来的汇合,再一起向东,在村子的东南角出寨墙下名为外风桥的水关注入楠溪江。在傍中街路走的时候,冲沟的宽度大约是2.7米,深2.2米。与西南来的冲沟汇合后,迅速成为喇叭口形状,宽度到10米左右,深有5米。

  前街、中街和后街在南端都有桥跨过冲沟。中街的叫下栏桥,是石板桥,前街的叫外关桥,是一座跨度比较大的石拱桥。中街上还有一座上方桥和一座中道桥。这四道桥被称为三关四锁。在风水上说,冲沟直出村中央,是“陡泻明堂”,不吉。转过两次弯,破了凶煞,加上四把锁,就更能避免“气”的一泄无余了。把冲沟从西北引向东南,横穿全村,有利于村子的排水,同时也符合风水的要求;“水流出巽,如天地之势也”。东南角是水口,造了一座山隍庙,一座路亭,与寨墙下的外风桥一起,来“掩映水口”、“关锁内气”。

  山洪来得急,去得快,去后冲沟很深,不便于日常用水,更不利于救灭火灾和防旱灾。因此,有必要挖池蓄水。据《棠川郑氏宗谱•池塘记》叙述:

   “(光绪)戊申(1908年)之春,花朝三日,郑氏族众诸董事等议于村之西、南、北三隅各凿一池以庇风水。闻者踊跃,即为修畚、备锹锄,并力偕作,不数月而池成。但见滔滔文浪,青贮半湖;浩浩晴汶,光涵两岸。接林淑之鲜娱,披云烟之绰态。加之美号,锡之芳名:一曰澄观池,以为空水澄鲜,湛然如涌,尽足以供观眺之娱;一曰明鉴塘,夫鉴之为言镜也,水天一色,明彻如镜,故以为名。于此左旋,循北则又有洗砚沼焉。是沼也,清波泛泛,碧浪悠悠,有时砚彩鲜明。临流洗濯,而天香之薰染,湛露之涵濡,果何如奇赏乎?……引流灌水,池开三面,鼎峙一村。以之拯燎原,如毁之灾可淡;以之救旱暵,昭回之叹不惊。有备无患,孰谓此池为不亟之需哉?况乎渊泉既注,灵秀自锺。绵绵生之,瓜藉兹流荫;簌簌方有,谷足阜财源。且自此墨海澜翻,藜光烛照,将见文人学士辈寒窗旧忆,未忘磨铁之心;宝匣新开,顿豁生花之目。庶几乎传家诗书,礼承先泽;华国文章,学显后昆。信然,信然。”

  这三口池塘,大约西边的是澄观池,南边的是明鉴塘,北边的是洗砚沼,本来不过是为了日用和防灾,却被堪舆家夸张得关系到塘湾郑氏的子孙繁衍,财谷丰阜,科名风发,诗礼雍睦。与这工程大致同时的修筑堤坝、寨墙,也附会了许多风水阐释。这大约是为了发动村人出工挖塘、筑墙,必须把效益说得多多的,大大的。

  现在这三口塘中的两口还在,一在后街路南口桥边,一在中街路北端郑氏大宗祠的西北边。

  除了池塘之外,另有三口水井,供饮食用水,其中一口已填死。

  塘湾村也有“十景”,穿村冲沟的上游,村西北角的碧泉涧,就是其中之一。有诗描写它:

  “泠泠碧涧郑公乡,屈曲回旋泽孔长;

   岸茸漫夸书带秀,频繁时荐水泉香。”

  现在碧泉涧左右满是树木竹丛,郁郁森森,非常幽深。

  碧泉涧到了松房祠,就被石拱覆盖,成了涵洞,高约2.3米,宽约1.7米。这涵洞过了松房祠,折向东南在中街路地下走,到上方桥南侧又出而成为明沟,总长将近200米。把这段冲沟做成涵洞,是为了在它的内侧形成塘湾村最大的公共中心。涵洞扩大了公共中心的面积,又使它与中街路连接,避免村子被冲沟切成两部分,从而保持塘湾村的统一感、整体感。

  (3)这个公共中心是综合性的,以礼制意义为主。位于中央的是郑氏大宗祠,它的轴线朝向东北。在大门前原来有三对功名桅杆。大宗祠西侧是口大池塘,长25.4米,宽11.2米,可能是洗砚沼。以前在大宗祠角上有亭榭临水。沼的西岸,上坡,是松房祠,面朝东南,即朝向大宗祠。大宗祠的东侧是个小广场,长25.0米,宽12.0米。广场南北各有小商店数间,西南角上是五桂祠。在南侧小商店的背后,五桂祠与大宗祠之间,又有一个小广场。前面小广场的东南端有石栏、石凳,凭栏可以俯瞰中街路和它旁边2米多深,将近3米宽的冲沟和冲沟另一侧青葱的绿化带。这个小广场又起商业中心和休闲中心的作用。在未造涵洞之前,广场东南端原来是上方桥,所以这个广场得名为上方桥头。这里整天都有人闲坐聊天,除了小商店之外,卖鲜肉的小贩和卖季节性商品如西瓜、冰糕等等的,也都来歇脚。郑氏大宗祠演戏的时候,这广场就起聚散人群的作用。

  另一侧的池塘和松房祠,景观很好,西北角是竹树掩映的碧泉涧,背后和合峰高耸入云,有雾必雨;东北角是卧龙冈,有《十景诗》之一描写它:

  “江湖藏迹敛神奇,似此山阿意有之。

   万里风云归撒土,有时变化跃天池。”

  虽然松房祠前有一块不小的台地,左右景色宜人,但比较偏僻,平日没有什么人。在20世纪30年代扩建大宗祠之前,它左右的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开放空间之间是通畅的,从上方桥头可以看到水池边的亭榭。自从大宗祠向前扩建了大约5米之后,两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被阻隔了。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3:35 | 只看该作者
六、村落规划两例(2)后街中段有一个丁字路口,原来有一座单间的石牌坊,叫太平坊,居全村的中心。现在太平坊已毁,残存石柱底脚一小段。它们以及它们前面的两块石头,乡民称为上马石。这个丁字路口就叫做上马石,是仅次于上方桥头的一个休闲中心,这四块石头和边缘的一些石块,都成了坐凳。每年正月初三,都要把新宫坳太阴宫的陈十四娘娘神像迎请到上马石来祭拜。所以平常日子,老妇人们爱聚在这里,这是楠溪江中游村落里少有的以妇女为主的休闲中心。

  塘湾村的东南角,山隍庙背后,是巽吉山,山上曾有过文峰塔,是楠溪江中游的两座文峰塔之一,可惜已经倒坍。东南为巽方,主文运,巽方有文笔峰或文峰塔都有利于村人的科甲功名。

  从宣统年间绘制的塘湾图上看,它和隔江相望的坦下村一样,寨墙的正面经过构图设计,亭阁参差,又有几座庙宇,从南到北山隍庙、静生祠、三官庙和松房祠,其中山隍庙为水口庙。寨门两个,都是拱券的,南侧的叫东惠门,北侧的叫通德门。

  2.岩头村

  岩头村是楠溪江中游盆地最大的村子,位于盆地中央,东有楠溪江,北有五溪,西离丘陵不远。东面直到江边都是广阔的农田,南面与芙蓉村为邻,相距不过二里。沃野千顷,沟渠纵横,农产十分丰饶。从乐清去缙云和仙居的道路从岩头村通过,带来了商业利益。

  (1)岩头村的建村,大约从南宋初年开始。建村之后,第一件重大的建设就是兴修水利。《岩头金氏宗谱》记载二世祖日新公(?-1348年,按:宗谱载生年为元中统丙子,但中统无丙子)筑水渠的事:“时厥土苦于旱潦,频岁不登,府君相地宜,顺水性,浚两渠于头之南,达泉下灌,常获丰稔,两都农业,迄今赖之。”这两条渠,是岩头村的命脉,不但满足了生产需要,也满足了生活需要,现在还是岩头村存在的依靠。

  以后的重大建设在明代嘉靖年间。这时候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嘉靖乙丑(1565年)科进士金昭霞峰公,一位是桂林公(1494-1569年)。霞峰公曾任大理寺左寺右寺副,迁瑞州知府,在岩头建造过大宗祠、进士牌楼和上花园、下花园。现在进士牌楼完好,大宗祠还存二进大厅和钟、鼓楼,上花园部分遗址依稀可辨,下花园则已完全无迹可寻。桂林公对岩头村建设的贡献最大。《宗谱•桂林公行状》说:“由始迁岩头以来,列祖非无建造,而兴利之多,功德之盛,应推府君为第一。”又说他:“屡试不中,转而习青囊,相宅卜地”,所以,他的兴建都有多少的风水考虑。

  桂林公的建设也是先从完善水利开始的。宗谱记载:“本族地址颇高,田苦旱涸,升四四公捐田废资,开凿长河一带,以备蓄泄,并筑高,培闸风水,建亭造塔于其上,垂成,归之大宗祠,为通族公业。”这是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事。长河一带,就是丽水湖,高就是村东、南的拦水堤坝,它拦住了穿村而来的渠水,形成了丽水湖。它们是抗旱的水库,同时也成了岩头村的公园,是整个楠溪江中游最美的公园。在这公园里,桂林公造了坝上的接官亭和汤山上的文峰塔,山前的塔湖庙(即孝庙)和庙右的书斋森秀轩。在汤山北侧他又造了一座规模很大的书院。书院以北,沿三条街,桂林公主持建造了一批三进二院大住宅。现在公园和它里面的建筑物都还在,大住宅却都已被焚毁,但有不少遗迹仍然清晰可辨。

  (2)岩头村的正门是北门,叫仁道门,为纪念始迁祖刘进之乐善好施而造。门里大街西侧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它前面是金霞峰的进士牌楼,朝东,贴着大街。与大宗祠隔街相对的,是嘉庆戊辰年(1808年)造的石质谢氏贞节坊。仁道门、大宗祠、贞节坊和进士牌楼形成了岩头村最重要的礼制中心,它集中表现了宗族的骄傲与荣誉。

  从这个礼制中心,有一条大街笔直往南,贯穿全村,原本叫门前街,后来金昭中了进士,就改叫进士街。岩头村的东门叫献义门,有一条街就叫横街,从它向西横过村子。它的西段还有两条直街,靠西边的一条叫浚水街,另一条叫中央街。这几条街是岩头村的大街,在它们之间有小巷,窄而且直,被称为“箭”。

  在进士街、中央街和浚水街,从南到北,各有三进两院的大宅七座。各座中轴的间隔为48.3米左右,“箭”就是它们之间的夹道。各街之间相距55米左右,正好是大宅的总进深,大宅的前门在一条街,后门在相邻的另一条街。全村的住宅都朝东,所以,这几条街,西侧都是大门,东侧都是后门。水渠靠东侧。

  桂林公主持建造的这一片大宅第,规划严整,气魄宏大,在楠溪江村落的规划建设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它们占了全村一半以上的面积,所以,它们每一幢显然都是数家合住的。这批大宅集中建造于村子西部,说明岩头村在明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区思想。清道光元年(1821年),?林村人因争柴山与岩头村人结仇,密告岩头村人勾结“长毛”,清兵进剿,烧毁了岩头村大部分房屋,这批大宅无一幸免。现在,浚水街还可以看到六座大宅的遗迹,中央街和菊花街(原进士街南段)可以看到一两座。遗址上已经造满了中小型的住宅,很零乱。因为这些住宅远远没有大宅那样的进深,所以它们的出入布局都很随意。原来大宅中轴线现在成了巷子,阶条石、台阶和石板甬道,还历历可见。

  这几条大街的宽度都在5米以上。浚水街宽4.5米,东侧另有2.7米宽的水渠。渠水流量很大。

  (3)岩头村的水渠系统十分出色。它的起点在村北1公里五鸱溪畔的双浚头。在五鸱溪里筑坝,稍稍提高水位。在溪底铺有孔洞的石板,使水漏进“地下水库”。从这地下水库引水穿过堤坝后经明渠流到村西北角的上花园。在上花园分前浚、后浚。前浚顺北寨墙东流,进仁道门侧,然后傍进士街南流,陆续分岔到一些比较宽的小街供居民使用。后浚南流不远再度分叉,一支贴横街北侧向东流,一支沿浚水街东侧继续南流。向东的水渠,分分合合,到东门,就是献义门,大部分水经地下涵道出门,灌溉农田,到东面形成石亭湖、状元湖,再东流入楠溪江。小部分水经另一涵洞汇到丽水湖,也就是由东面的堤坝拦蓄起来,备旱灾时灌田用。顺浚水街南下的水渠,到汤山脚下注入一股流急而丰沛的大溪,折而向东,在汤山东北角又分为二支。一支入进宦湖,向东绕过琴屿,一部分水入丽水湖,一部分转而向西注入镇南湖。另一支先形成一个小小的智水湖,再向南,在塔湖庙后进入底下的涵洞流进庙南的右军池,然后,一部分出村浇灌农田,一部分经森秀轩下的涵洞向东北流入镇南湖。镇南湖和丽水湖都有暗渠穿出堤坝,可泄水浇田。从双浚头到村东注入楠溪江,水渠的长度约十余公里。(按:不计分支等等)沿途有八道涵洞、两个节制闸、三间水碓,形成进宦湖、镇南湖、丽水湖、石亭湖、状元湖等五个人工水库。这一套水系设计很巧妙,如右军池内,用卵石堆了个分流坝,水量少的时候,全部水都出村浇田,水流大一点,就溢过分流坝流向镇南湖。智水湖和进宦湖之间的分流也是这样的。

  岩头村的渠水水量充沛,流速比较大。浚水街侧的水渠,竟有2.7米宽,形成很有特色的街景。水光闪闪,水声潺潺,浣衣妇女,笑语盈盈。一到夏季,儿童们光着身子下到渠里游泳,更加使街道充满了欢乐。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4:03 | 只看该作者
六、村落规划两例(3)(4)智水湖、进宦湖和镇南湖在岩头村的南端,丽水湖在东侧,与镇南湖隔一道石板的丽水桥。它们都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桂林公筑堤后形成的,是东南部的公园区的主体。岩头村的东南门正对着丽水桥,桥北侧镌;“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仲秋吉旦金氏建”几个字。

  丽水湖北起献义门,南止于丽水桥,长达300米,最狭处十余米,最宽处二十余米而西接苇塘,浩渺一片。东边是长堤,因为湖中植荷,所以长堤又名荷。堤宽13米。这丽水湖是岩头村“十八胜景”之一,长堤上有观景廊,廊上的楹联是:

  “萍风碧漾观鱼栏;柳浪翠泛闻莺廊。”

  丽水湖与长堤南端呈弧形,微微弯向西南。顺湖看去,远处正对芙蓉岩。近处则是轻盈地横过丽水湖高高架起的丽水桥和桥东头遮天蔽日的大樟树。树下,台阶上,东南门的北侧,是一座凉亭,叫乘风亭。亭上楹联之一是:“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归”,上联写的是风凉,下联写的是美景。所以整天休闲的人不断,又有义茶供应,人情与景色同美。

  丽水桥的西侧是镇南湖,矩形的,长约67.0米,宽约9.0米。从丽水桥上望去,翠盖亭亭,隙中芙蓉三岩倒映如镜。王鹤龄《金山十景诗》里有《丽桥观荷》:

  “红蕖灼灼照清池,君子心情遗世姿;

   坐对嫣然如解语,乘风散步纳凉时。”

  镇南湖的另一端,是素净的三间森秀轩。

  过丽水桥西,左手隔渠就是琴屿。琴屿是个半岛,宽16.2米,在镇南湖和进宦湖之间。进宦湖也是矩形的,与镇南湖平行,大小也相仿,长80.0米,宽15.5米。这湖里不种菱荷,白羽悠悠,岸边浣衣女漾出一圈圈的涟漪,又是另一种景象。

  琴屿上长满了花木,郁郁勃勃。夏季紫薇盛开,一团团云蒸霞蔚。到了秋天,又是美艳的芙蓉花如楠溪江少女的笑靥,娇嫩的粉红色,渐渐晕染玉一样的洁白。明人劳宜斋著的《瓯江逸志》里写“木芙蓉”:

  “温州芙蓉高与梧桐等,八月杪即放,九月特盛。遍地有之。登楼一望,但见红霞灿烂,亦奇观也。最妙者名醉芙蓉,晨起白色,午后淡红,晚则变为深红,殊堪赏玩。瓯江又名芙蓉江,盖谓此也。”

  芙蓉岩前芙蓉花,情景更加不同。

  琴屿西南端是塔湖庙和它门前面向着它的戏台。庙朝向东北,三进两院,面阔三间。门屋的门板可以拆卸,便于看戏。每年正月十五日起,塔湖庙有七天庙会,天天演戏。平日里,这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园林建筑,它后进楼上的大厅,向东南一面完全敞开,设美人靠,接纳田野四季秀色和芙蓉村的烟霭人家。

  塔湖庙的后进,左是智水湖,右是右军池。池的面积约60平方米。智水湖西南侧汤山山坡有个文昌阁,是乾隆庚申年(1740年)造的。右军池东北有森秀轩,也是嘉靖年间桂林公造的,是他的书斋。桂林公在《森秀轩记》里说:“森秀轩者,孝祜庙之香积厨也,地居形胜,厄于筑室之陋,不得大观者已然一日(按:疑有讹夺,“然”或为“非”)。己未夏,稍为更张,不独轩之面目顿开,觉山水之灵秀焕然毕露矣!”他整修这三间香积厨,不仅为读书,更是为了完美这一片风景区。在这简朴的书斋里,他过着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寄托着文人的闲情逸致。

  森秀轩的东南侧就是拦水坝。坝的西南端抵汤山山麓,东北端在丽水桥接续长堤。在距丽水桥还有18米处,坝上造了一座“接官亭”,又叫“花亭”。亭是正方形的,重檐攒尖顶,两层檐密接,宝顶硕大,以致亭子风格很庄重。它对丽水桥的一面是三开间,其余三面是单开间,形制很特别,所以有楹联:“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这一段堤坝上没有其他建筑物,接官亭的庄重和高大,与环境很配称。亭侧有数人合抱的苦槠树、樟树和柏树,浓荫蔽日,与琴屿上阳光下的紫薇、芙蓉形成生动的对照。

  花亭又是村里调解民间纠纷的场所,有一副楹联写的是:“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息事宁人,劝人和睦相处。

  塔湖庙背靠汤山。山不高,大约浚凿几个湖的时候,还曾经培过土,以利植树。山上有文峰塔,塔也不高,六角形,楼阁式,用灰白色大理石造的。1985年倒坍。汤山在岩头村东南,即巽位,山上建文峰塔;据堪舆风水迷信,它大有利于科甲。

  桂林公又在汤山之西造了一座书院,主要用于族中子弟课读。院里有水池,池中央有亭。这水池正好倒映文峰塔,在风水上叫做“文笔蘸墨”,最好不过。《金山十景•水亭秋月》诗写道:

  “绕栏银浪涌层霄,倒影苍茫映碧寥;

   烂醉不妨亭上卧,清光相伴到来朝。”

  这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园的一部分。

  岩头村的这一座公园,包括湖、岛、山、堤、桥、庙、阁、轩、塔、树木花草,内容丰富,景观多变化,岩头村的“金山十景”中有八景在这里,计有: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清沼观鱼、琴屿流莺、笔峰耸翠、水亭秋月、曲流环碧和塔湖印月(另两处:苍山积雪、南麓锦鹃,未能确知在何地)。几百年来,乡村文士们吟咏不辍。由吟咏中可见他们在这公园里散步、钓鱼、纳凉、赏花、听鸟,还要载酒行歌、流觞赋诗。正是这种散淡而潇洒的生活,被标榜为高洁文人最完美的理想、追求。桂林公在《森秀轩记》里说:

  “今日之森秀,美矣丽矣,设不幸而不能发其秀、显其奇,则虽曲水也而乏流觞之咏,长堤也而无走马之欢。紫薇夹岸,自开自落;绿柳垂门,谁歌谁舞?菰米怨黑云之沉,莲房悲粉影之坠。求其如轩之少长咸集,论列品评,或高卧羲皇之枕,或沉醉阮籍之怀。敲诗煮茗,消溽暑于青荫;酌酒谈棋,披熏风于曲槛。明于斯,晦于斯。风雨流连而不息者,安可得乎!”

  小小山村里科场失意的士绅,说着与两千年来知识分子一模一样的话。岩头村的这座园林,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寄托着乡村文人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乡村文士们的高品位文化生活,他们的理想爱好和追求,给了这个园林以深刻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5:54:27 | 只看该作者
后 记
这次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研究是在1990年10月至1991年12月之间进行的。这期间有调查,有测绘,有摄影,陆陆续续好几次。这次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急于抢救这些资料。大量珍贵的建筑遗产正在迅速毁灭,永远的失去,不给它们留下一份记录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在研究过程之中,短短一年时间里,楠溪江的乡土建筑就继续破坏了不少。有些是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如构成坦下村美丽的轮廓的一栋住宅。有些是被拆除,以便在它们的基地上造新房子,如芙蓉村的一栋住宅。有些是遭到意外的灾害,如楠溪江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座书院,被一场大火烧光了明伦堂。有些被改造成现代建筑,如岩头村丽水街上的老店面。更教人心焦如焚的,是有些建筑被热心的“保护”者修缮得面目全非,如苍坡村的东池上造了钢筋混泥土的“九曲桥”,仁济庙屋脊上塑起了两条五颇六色的游龙,张牙舞爪,与朴素淡雅的楠溪江村落格格不入。这本书里的有些测绘图和照片,刚刚完成,对象就已经没有了,或者彻底改变了。因此,保存了这些资料值得庆幸,而资料的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又成了永远的遗憾。虽然楠溪江乡土建筑还有许多课题待做,但这一次的研究不得不结束了。这一次工作的收获之一是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到了乡土建筑的研究非做不可,要快快做,赶紧做,迫不及待地做,应该以很大的规模去做。这次工作的另一收获是,认识到了工作的一些难点。例如,乡土建筑大多数不能鉴定年代,不容易弄清村落的规划和建筑的变化过程,有时候是追索原状还是着眼于现状,也举棋难定。本书虽然写了第二章“耕读生活和山水情怀”和第三章“村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机制”,以探讨聚落和建筑形成的社会根由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农村里又早已没有了了解过去生活的人,这两章写得不很充分。还有一些通常认为很简单的技术,也成了难题,例如,这些用原木和蛮石建造的房屋,应该怎样制图,本书采用尺规制图,失去了它们粗犷的野性,而如实地画出弯弯曲曲的柱子、梁枋和卵石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采用折中的方法,徒手画直线,恐怕既得不到野性的神韵,又显得草率。以后的每一个课题,怎样捕捉它们各自的特色,大概也会是一个难点。希望在乡土建筑的研究中,每次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模式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7841

帖子

1016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1016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财富勋章

16#
发表于 2010-2-7 16:36: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介绍,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6749

帖子

1452

积分

风云使者

爱花喜虫,寻知己

积分
1452

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财富勋章社区建设勋章

QQ
17#
发表于 2010-2-7 18:43:39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村庄!
[glow=255,red,1] [move] 欢迎大家到瓜果蔬菜,花卉花草、盆景园林版块!发帖求精,诚信交友!互相学习,一起进步![/move][/glo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2-2 23:43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