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阿黛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 花卉管理大全!

[复制链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4:44 | 只看该作者
树状月季的培育与管理


月季属蔷薇科蔷薇属,常绿或半常绿木灌木植物,喜光,对土质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最佳。
1.培育
树状月季最常用的培育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直立型品种中干性强的修剪成小乔木状,二是通过嫁接的方法,培育成树状月季或伞形月季,具体做法如下:
干性强的大花月季大部分都能培养成树状月季。当壮年月季发育成一个很粗壮的基部枝条时,通过加强管理及适当修剪,促使其生长的挺拔强健,待主干长到一定高度时,摘心。在主枝上选留3至4个生长方向不同且健壮的主枝,其他枝条从基部去掉。
用嫁接法培养树状月季,通常用根系发达的蔷薇做砧木,选一年生健壮的蔷薇,在离地面5厘米处剪断,接穗选择干性强、长势旺、树形好、健壮充实的当年生枝条上剪取接穗,进行劈接。嫁接成活后,必须控制生殖生长,直到主干养成。在以后的管理中,必须随时抹除砧木上的砧芽。
2.修剪
月季修剪大致可分为休眠期修剪(冬剪)和生长季修剪(花后修剪)两种:
(1)休眠期修剪(冬剪):首先将枯死枝、病虫枝、交叉枝及生长不好的弱枝从基部剪除,然后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修剪,减口芽的方向尽量选用外芽。在冬剪时,要注意各枝间的主从关系,剪口与腋芽的距离应在1至1.5厘米的地方较为适宜。倾斜45°与芽的方向相反。
(2)生长季修剪(花后修剪):为了集中营养,萌发新枝,第一次开花后应及时修剪,在枝条充实处留一壮芽剪断,一般枝上可保留3至4个芽,剪时要注意强枝轻剪,弱枝重剪,以达到树形发育均衡的目的。第二次开花后修剪时要轻,可在残花下
第二片有五枚小叶的上面剪。因这时正值炎热的夏季,采用中短截,每个枝条留3至4个芽,到9月下旬花朵会陆续开放。这批花可一直持续到霜降,随着温度降低,月季停止生长,进长休眠期。在这次开花后一般只把残花剪去或不修剪,以集中养分使枝条充实,为过冬作准备,因过早修剪易引起萌发新枝,而使植株遭冻害。
3.病虫害防治
在寒冷地区,初冬须先灌冻水,修剪后保护越冬,多采用适当包草、基部培土的方法。一般入冬修剪后施一次基肥,生长季施2至3次追肥。入秋后,要停止施肥,防止秋后徒长,降低对霜冻的抵抗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5:30 | 只看该作者
扦插月季有新法


月季繁殖方法很多,但广大园艺工作者和月季业余爱好者,采用扦插法比较普遍。怎样才能提高扦插月季的成苗率呢?四川绵阳市中区旭日花木盆景艺术研究所经过反复扦插研究,终于获得了不用激素处理扦条成苗率就达到98%,甚至100%。它的具体做法是:
1、取扦条在选取枝条时,先备一桶干净水,将取下的枝条剪口端立即插于水中,以免失水。
2、截扦条要用单面刀片削。每枝只削二刀。第一刀在人土处斜削,距叶柄处1?2毫米。第二刀平削,把扦条的上端削平。扦条的长短以茎节而定,一般以3个茎节为宜。最长也不能超过4个茎节。
3、扦插在事先备好的扦床上进行扦插。每只扦条人土的深度,视扦条长短而定。但每只扦条上部最后一个芽点(茎节)以接触地面为宜。枝条裸露地面不宜过多。扦插时,必须引眼,插条人土将周围土压实,浇透水。最后用湿润的泥土将扦条上端伤口封住,以减少过量蒸发。
4、管理扦插好以后,用木糠将扦床表面盖一层。木糠盖面的厚度,以最表层接触到扦条地上部分最后一个芽点为宜。然后,适时喷水。喷水以上午为宜。经常保持床土湿润,忌床土过湿。
5、病虫害防洽扦床上易受根腐病和立枯病的感染。每周喷洒一次多菌灵。


切花月季的生产栽培技术


一、栽培技术
(一)土壤
选择地下水位低、疏松通气的沙性壤土,土壤需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最好能达到10~15%。土壤pH值在5.5~6.5之间。在土壤有效耕作层80~100厘米地块种植。在月季定植之前进行土壤改良,并保持土壤在栽培期间一直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土壤改良是通过深翻并施用大量的有机质,使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肥性得到改善和长期维持,促进月季根系长期良好的生长。改良土壤的有机肥种类可选用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骨粉、腐叶土、堆肥等。
月季切花喜水、怕涝,土壤排水不良和积水,都会影响月季根系的生长。结合云南的土壤特点和栽培方式,宜挖深沟做定植畦,定植畦做成高畦,粘性土壤定植畦一般高35~40厘米、砂性土壤定植畦一般高20~25厘米、地下水位偏高的地方,定植畦可高达50厘米以上。畦面宽100~120厘米或80~100厘米,畦沟面宽50~60厘米。
(二)种植
栽培方式及定植密度高品质月季切花生产多采用折枝栽培法,栽培方式为单畦双行栽培,株距13~15厘米,行距50~60厘米,每亩定植4500~4800株。种植选择在多云、低温天气,早上和傍晚最佳。种植时拉直线栽种,以确保种植后各畦种苗笔直。定植时注意嫁接苗的切口向畦内,嫁接苗接穗高于畦面2~3厘米,防止接穗发出不定芽;扦插苗的主芽与土壤平行。在塑料大棚内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一般在3~9月定植,夏季定植缓苗期短、成活快,冬季定植缓苗期长、成活慢。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在高温天气定植时注意遮荫降温并向叶面喷水。定植后第二天扶苗,将位置不好的歪、高、斜和浇水后位置改变的苗扶直、扶正。定植后一周内充分保证根部土壤和表土湿润,白天叶面喷水,适当遮荫。3~5天后即可检查是否发出白色的新根,如果有大量的白色新根发出则说明定植成功。7天后逐渐降低叶面浇水量,但要保持表土湿润;15天后逐渐减少土壤浇水量,此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潮湿,并喷洒多菌灵或百菌清农药进行一次病害防治,同时注意中耕除草。20天后当有大量的新根萌发时,可减少浇水量,适当蹲苗,促使根系进一步生长,经过30天后可进行正常管理。
(三)温度管理
月季切花生产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白天24~26℃,夜间14~16℃。冬季当夜间低于8℃时,许多品种生长缓慢,枝条变短,畸形花增多。夜间温度长期低于5℃时,大多数月季品种不能发出新枝,或者发出的新枝较短,盲枝增多。因此,冬季低温严重影响切花的枝条长度、发芽及花芽分化,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夏季当夜间温度高于18℃、白天温度高于28℃时,大多数月季品种生育缩短,切花的花瓣数减少,花朵变小,瓶插寿命变短,对切花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理想的昼夜温差是10~12℃,温差过大导致花瓣黑边。在滇中地区生产实际中,夏季将大棚内的白天温度控制在26~28℃,冬季将大棚内的夜间温度控制在14~16℃,就可保障出口月季切花的高产、优质周年生产。



切花月季的岩棉栽培技术


切花月季的岩棉栽培过程和普通的切花月季生产过程极其相似,也是分为育苗、定植、管理、采花等过程,不同的是岩棉栽培的月季从一开始就是在岩棉上进行的。
育苗和定植选择生长情况良好,腋芽没有伸出、带5个小叶以上复叶的芽,上方留1-2cm,下部留2-3cm剪下。经消毒后,在下切口上蘸上生根剂,插入预先浸足水的7.5cm或10cm的岩棉钵内。岩棉钵为正方体,四周由不透水的PVC膜包裹,上下露岩棉。月季插入深度约2cm,放置在间歇喷雾的苗床上,保持18℃以上的温度,经30-40天的时间,有根从岩棉钵下部伸出来,腋芽抽出小枝,此时可用EC值0.8-1.0ms/cm的营养液给插穗施肥,待枝条伸出5cm以上后,便可准备定植了。
岩棉板放置在高50cm、宽40cm的苗床上,苗床为封闭式,在一端或下部留有出水孔,可以将多余的营养液集中排出。在岩棉板上可以定植一行,也可以定植二行,但一定要保证每株苗能拥有3-4升的岩棉,来满足月季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需要,也可以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密度,苗床之间的距离一般为80cm-100cm,需要给同化枝留出充分的余地。
如果使用新的岩棉板的话,使用之前需用pH值5.5-6.5,EC值1.0-1.2ms/cm的营养液浸泡后再定植。定植后1周内只供清水,待根扎进岩棉板后开始供营养液。营养液的供给方法是:每天从上午8点开始,下午7点结束,分10次供液,每次供液时间为10分钟,由直径1.5-2cm的可控滴管输液。幼苗时,从定植开始30-40天内,可以少量供液,每天每株苗约需营养液100ml;成株每天每株苗约需营养液300-600ml,夏天需要的营养液约600ml,冬天只有夏天的一半左右。
植株管理当月季长到30cm高或开花以后,将月季的枝条从基部折弯,使之倒向步道两侧,这种枝条称为同化专用枝,它的作用是为植株提供营养物质,不作为采花用枝条,同化枝上的腋芽不用整理,可以放任其生长,如果不是病虫为害,一般不会落叶,每株苗要求的最少同化专用枝是2-3条,密度小的同化专用枝可以适当增加。当同化专用枝有了保障以后,在植株基部向上长出的枝条就可以作为花枝使用了。当花蕾发育到一定程度,且达到出花的标准时,便将花枝从基部剪掉,达不到出花标准或受损伤无法成为商品花的可以从基部折弯,使之成为同化专用枝。由于采花的位置总是在植株的基部,所以喜欢作十分简单,不用修剪植株的形状,这将给规范化的生产带来许多方便,这种栽培方法就叫拱型栽培法。
岩棉栽培的营养液管理
营养液的管理是岩棉栽培管理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在岩棉栽培的各个系统中,它们对月季的影响都无一例外会通过营养液对月季产生影响。在营养液的管理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营养液的成分与制作;二是营养液的浓度与输送。
稀释机每次将0.5L-1L的A液和B液输到一定容器的肥料桶内,然后加水稀释,之所以是每次输进0.5L-1L的A、B两种原液,就是通过每次输入原液的量来决定肥液的浓度,这样做起来非常方便和准确。施肥机将液肥的压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向月季供肥了。
营养液的浓度与输送在利用时间进行控制供液的装置上,定植初期要24小时均匀供液,当月季植株长到30cm以上高,叶面的蒸发起主导决定后,主要集中在早晨8点钟以后晚上7点钟以前,这11个小时内供液。供液的次数一般8-11次,每次每株30-60ml,一天之内每株月季的需液量300-600ml。夏天蒸发量大,需要的液肥多,冬天蒸发量小,需要的液肥少,但肥料的实际需要量基本一样,所以冬天液肥的浓度(EC值)要比夏天液肥的浓度(EC值)大一倍。施肥机供肥的次数和数量还可以通过放在岩棉槽内的感应装置来决定,当岩棉槽内的液肥水位低到一定程度时供液,当高到一定程度时停止供液。为了保证月季的稳产高产,还要将大约20%-30%的残液通过岩棉槽下面的小孔排出去。为了减少这部分残液的损失,或者出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还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例如进行循环式或补充式利用,目前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用在生产上。
岩棉槽内培养液的管理岩棉槽内的EC值和pH值需要定期进行测量,在正常情况下,EC值最好保持在2.3-2.6ms/cm之间,pH值保持在5.8-6.2之间。当月季根基部的EC值过高时,肥料盐容易在岩棉内沉积,不仅会影响月季对水、肥的吸收,还会堵塞岩棉的毛细管。当根际部的EC值较低时,对旺盛生长的月季来说,则会造成植株生长细弱,花蕾瘦小,成花率低。根际部EC值的高低极易受环境变化和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影响。当光照强度大、温度高,植物生长处在幼苗期或春季修剪后,要适当降低培养液的浓度,防止根际部EC值的上升。反之当温度降低,阴雨天气过多和植株处在生长旺盛期的时候,则要适当增大培养液浓度。
pH值调节pH值的调节是培养液调节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当月季根际部(岩棉槽内)的pH值高时,上部嫩叶呈铜色,芽和枝条的伸长迟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降低。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月季个别抽条特别粗,花蕾也很大,表现出很好的品质,但产量明显降低。当pH值过低时,花茎变软,叶色没有光泽,甚至会使生长发育停止,此外还会缩短岩棉的使用寿命。在实际栽培中硝酸根(NO3-)是影响液肥pH值的主要原因。在幼苗期或修剪以后,植株对肥料的吸收减弱,此时优先吸收铵态氮,而将硝酸态的硝酸根留在了岩棉内,造成根际部的pH值下降。而当光照强度大,植株生长旺盛时,硝态氮的浓度会降低,pH值则上升。
岩棉栽培的环境管理
温室内的温度管理在冬季,保持18℃-23℃的昼夜温度最适合月季的生长。岩棉内的温度要注意不要低到16℃以下,如果到了15℃,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就会减弱。在冬天用暖气加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温室内有暖气(风)不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由于温度低,容易发生病害,所以安装暖气(风)时一定要把位置设计好。当连续降雨温室内的湿度很大时,在停雨的白天要开窗通风,如果由此造成温度较低,要在夜间通过暖气(风)增加温度。一般说来,只要是气温和岩棉内的温度之和能保持在36℃-40℃就应该没有问题。当夏天的气温很高时,为了达到周年供花的目的,可以用无孔输水管,通过18℃左右的地下水给岩棉降温,这样可将岩棉内的温度降低3℃-4℃,有效地减少由高温带来的切花品质低、枝条弱的现象发生。
CO2施肥在土壤中栽培的切花月季,由于施用了有机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释放出CO2,但对岩棉栽培的切花月季来说,一经定植,往往要栽培几年,在这种情况下,到了温室封闭的冬季,CO2缺少是正常现象。经研究证明,CO2施肥在离地面0.7m也就是岩棉板上方20cm的位置最好,但要注意施肥要相对封闭一些效果才会更显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5:54 | 只看该作者
室内观叶植物习性、繁殖及栽培


一、室内观叶植物的基本习性
   室内观叶植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观赏门类之一,它在园艺上泛指原产于热带亚热带,主要以赏叶为主,同时也兼赏茎、花、果的一个形态各异的植物群。由于受原产地气象条件及生态遗传性的影响,在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室内观叶植物形成了基本的生态习性,即要求较高的温度、湿度,不耐强光。但由于室内观叶植物种类繁多,品种极其丰富,且形态各异,所以,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又所不同。
   (一) 温度
   室内观叶植物生长都要求较高的温度,大多数室内观叶植物适于在20~30℃的环境中生长。冬季低温往往是限制室内观叶植物生长乃至生存的一大障碍。由于它们原产地纬度的不同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各种植物所能忍耐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别。在栽培上,必需针对不同类型室内观叶植物对温度需求的差别而区别对待,以满足各自越冬要求。现将常见室内观叶植物越冬所需温度介绍如下。
   越冬温度在10℃以上  有网纹草、南洋森、喜荫花、花烛、花叶万年青、亮丝草、星点木、铁十字秋海棠、绿道竹芋、孔雀竹芋、花纹竹芋、丽白竹芋、海南三七、斑叶竹芋、双色竹芋、四色奥贝栉花竹芋、变叶木、花叶芋、多孔龟背竹、观音莲、五彩千年木、媚氏彩叶凤梨、美叶光萼荷、丽穗凤梨类等。
   越冬温度在5℃以上  有龙血树、朱蕉、散尾葵、三药槟榔、袖珍椰子、夏威夷椰子、美洲铁、橡皮树 、琴叶榕、垂叶榕、马拉巴粟、伞树虎尾兰、椒草、合果芋、孔雀木、吊兰、冷水花、吊竹梅、花叶木薯、虎耳草、鸟巢蕨、鹿角蕨、波斯顿蕨、鹅掌柴、紫鹅绒、单药花、白鹤芋、凤梨类,以及喜林芋属的琴叶喜林芋、心叶喜林芋、杏叶喜林芋、红帝王喜林芋、绿帝王喜林芋、红宝石喜林芋、绿宝石喜林芋、青苹果喜林芋、红锦喜林芋等。
   越冬温度在0℃ 以上  有荷兰铁、丝兰、酒瓶兰、春羽、龟背竹、麒麟尾、天门冬、鹤望兰、常春藤、肾蕨、海芋、美丽针葵、棕竹、苏铁、一叶兰等。
  以上仅根据常见观叶植物对越冬温度的基本需求作一般分类。由于栽培条件的差异,引种驯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对低温反映的敏感也有所区别。一般冬季低温来临前栽培上应注意做好防冬御寒工作。
  夏季过高温度也不利于室内观叶植物的正常生长。有些植物,如洋常春藤当温度超过30 ℃ 时,竹芋类超过35℃ 时,其生长就会受阻,甚至停止,同时还会引发生理病害和病虫害;秋海棠在35℃  以上的高温多湿条件下,容易引起叶片腐烂。所以,室内观叶植物在夏季高温时,必须注意阴蔽与通凤,营造较凉爽的小环境,保证其生长正常。
  (二)水分
  室内观叶植物除个别的种类比较耐干燥外,大多数在生长期都需要比较充足的水分。水分包括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水分两部分。由于室内观叶植物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附生植物和林下喜阴植物,所以空气中水分对它们来讲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由于室内观叶植物原来生长环境存在差异性以及形态结构和生长的多样化,所以它们对空气湿度的需求也有所同。
  需要高湿度的(相对湿度在 60%以上)  有喜林芋类、花叶芋、花烛、黄金葛、白鹤芋、绿巨人、观音莲、冷水花、金鱼草、龟背竹、竹芋类、凤梨类、蕨类。
  需要中湿度(相对湿度为50%—60%)有天门冬、金脉爵床、球兰、 椒草、亮丝草、秋海棠、散尾葵、三药槟榔、袖珍椰子、夏威夷椰子、马拉巴粟、龙血树、花叶万年青、春羽、伞树、合果芋等。
  需要较低湿度的(相对湿度为40%~50%) 有酒瓶兰、荷叶兰、一叶兰、鹅掌柴、橡皮树、琴叶榕、棕竹、美丽针葵、变叶木、垂叶榕、苏铁、美洲铁、朱蕉等。
  室内观叶植物对湿度的要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一般旺盛生长期需要较充足的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才能保证正常生长需要;休眠期则需要较少的水分,只要保证生理需要即可。春夏季气温高,阳光强烈,遇到凤大、空气干燥的天气,须给充足的水分;秋季气温较高,蒸发量也大,空气湿度较低,也须给于充足的水分;秋末及冬季气温低,阳光弱,则需水量较少。
  (三)光照
  观花植物要开花就需要更多的光照,有的还需要一定的光周期,才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育生长的需要。相对而言,室内观叶植物对光照的需要不如其它花卉那么严格。室内观叶植物原来都在林荫下生长,所以更适于在半荫环境中栽培。但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在原产地林荫下所处层次不同以及形态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它们对光照需求和适应的影响作用。光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光照强度和光质则是主要的两个方面。
  根据不同室内观叶植物对光照强度的不同需求,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几大类:
  较喜阳类  如变叶木、花叶榕、朱蕉、荷兰铁、美洲铁、苏铁、花叶鹅掌柴、金叶垂榕、金边狭叶凤梨类等。
  这类植物要求有教强的光照,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和观赏需要。光线不足,则生长纤细且容易落叶,同时许多品种彩斑性状不能正常形成和稳定。如变叶木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使其色彩鲜艳;荷兰铁在弱光 下新叶不易老化,且表现为叶片下垂,降低观赏价值。
  既喜阳也耐阴类 有橡皮树、琴叶榕、垂枝榕、常春藤、虎尾兰、马拉巴粟、青叶鹅掌柴、南洋杉、酒瓶兰、美丽针葵、伞树等。
  此类植物本身生长要求较强光照,然而它们在栽培过程中对光适应性较强,能够长时间适应弱光照环境。
  中等耐阴类 有花叶万年青、龙血树、观叶秋海棠、花叶芋、观音莲、椒草、吊兰、春羽、散尾葵、亮丝草、袖珍椰子、棕竹、鹤望兰、竹芋类、凤梨科大部分品种等。
  这类植物在中等光照强度下生长较好;在太弱光线下草本观叶植物表现为生长细弱、叶片黄化,且容易倒伏;而在室内较强漫射光下表现为较佳的观赏状态。
  喜阴类 蕨类、一叶兰、白鹤芋、绿巨人、龟背竹、麒麟尾、夏威夷椰子、黄金葛、喜林芋类等。
  该类植物在较阴蔽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应于光线不足的室内环境;在强光下,容易出现日烧、枯焦等生理病害,同时叶片色彩暗淡。
  以上是根据室内观叶植物对光照强度不同需求作简单的定性归类。在栽培利用过程中,为了给具体品种选择最佳的光照强度,可利用照度计检测其适应光照强度范围指标,使其在较适宜的光线下良好生长,呈现最佳观赏状态。
  部分常见室内观叶植物较适宜的光照强度
植物名称  光照强度[勒克斯(lux)]  植物名称    光照强度[勒克斯(lux)]
变叶木    7000--8000                竹芋        1500--2500
像皮树    6000--8000                花叶芋      1500--2500
散尾葵    5000--6000                蕨类        1000--2500
朱蕉      3500--5000                绿巨人      1000--2000
凤梨      3000--5000                春羽        1500--25000
龙血树    3000--4000                龟背竹      1000--2500
椒草      2500--4000                一叶兰      1000--2500
黄金葛    2500--4000                夏威夷椰子  1000--2000
花叶万年青 2500--3000                常春藤      500--2000

   


二、室内观叶植物的繁殖
  室内观叶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其繁殖方法与其它花卉相似,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
  (一)有性繁殖
  1、种子繁殖
  与其它观花花卉相比,种子繁殖方法在室内观叶植物中并不多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室内观叶植物大多容易用无性繁殖,且无性繁殖成苗快,而种子繁殖成苗慢;其二,许多观叶品种(如凤梨等)想要得到成熟种子,必须通过人工授粉方能实现;其三,种子繁殖后代性状不易稳定,容易使一些彩斑性状消失,失去应有的观赏价值。但在育种上需要培育新品种或要大量繁殖时也使用种子繁殖这一方法。
  室内观叶植物中可以采用种子繁殖的种类有棕榈科、百合科、凤梨科、天南星科、苦苣苔科、秋海棠科、木棉科等。这些室内观叶植物除了可用无性繁殖外,也可以用种子繁殖。但其许多品种待其达到一定树龄后方可开花结果。
  观叶植物种子繁殖大都采用成熟种子,并且以种子采后即播为宜,否则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有些品种(如棕榈科观叶植物、鹤望兰等)播种前还必需用温汤浸种才能取得较高的发芽率。播种时,将种子播于疏松而排水良好的介质(如腐叶土、苔藓或河砂)上,然后覆盖一层薄土,并用喷雾法或浸盆法使介质保持湿润状态。在温度20~25℃、半阴条件下,经1~2个月左右种子即可出芽。出苗后,当在1-2片真叶时可进行分盆种植,并注意喷施稀薄肥料,使不苗健壮生长。
  2、孢子繁殖
  室内观叶植物中的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多靠孢子繁殖。蕨类大多生长于阴蔽湿润的环境中,它的孢子成熟后自然散落在地表阴湿的水苔上,发芽长成孢子体。所以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其特点,采用孢子播种繁殖。
孢子播种繁殖首先要掌握好采收时期。大多数蕨类的孢子在夏末到秋天成熟,此时孢子囊由浅绿色变成浅棕色或黄色。在大多数孢子囊刚要脱落而孢子还没有扩散时采摘。将摘下的成熟孢子的叶片放入对折的干净的报纸中,保存于温暖干燥的环境中,使其孢子脱落出来,然后去掉杂质装入纸袋;也可直接用刀刮下孢子囊,将其干燥后装入纸袋,以备播种。为了提高孢子的出芽率,最好将采集的新鲜孢子尽快播种。
  蕨类的孢子在很多基质上都能生长,但要保证基质保水透气。最常用的基质是2份泥炭土和1份河砂的混合物。播种时用手轻轻振落孢子,使其均匀地落在装有基质的花盆中。由于孢子非常小,播后不用覆土,只要在盆面上加盖玻璃片和报纸即可,以遮阴并防止水分蒸发。接着将盆放入盛有水的盆中,让盆土慢慢吸足水分,然后取出,放在半阴的环境中(温度最好24-27℃)。此间一般不须浇水。待孢子变成绿色的前叶体时将报纸逐渐揭去,并将玻璃片垫高,以利通凤。播种后3-4个月左右孢子体幼苗可长至0.5-1.5厘米,此时可将过密的蕨苗分块栽于与播种同样的基质上,并采取类似的管理方法。当叶长到5-6厘米时,经炼苗移植上盆。上盆后应放在半阴地方培养,并充分浇水;以后每1-2周施一次稀薄的饼肥,使其生长快速而健壮。

   


(二)无性繁殖
  室内观叶植物无性繁殖包括扦插繁殖、分株繁殖、高压繁殖和嫁接繁殖等方法。
  1、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用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茎叶和根)作为繁殖材料,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植物本身的分生机能或再生能力。经过一段时间产生新根、茎叶,进而成为一株新的植物体。其基本原理是:植物 的某一部分器官与母体脱离后,能重新发育成新的株体,即具有再生能力。它具有有性繁殖所不具备的优点:由于插条采自在品上的植株上的某一器官,故遗传性状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异,可以保持母体植株品种的优良特性;扦插苗自己生出根系,容易种植成活;繁殖出的苗木商品性状一致,可提高苗木的商品价值;可使一些不具备种子繁殖和品种得以延续;与播种苗相比,扦插苗成苗快、株型发。
  (1)扦插种类
  室内观叶植物是以营养体生长及观赏为主,所以扦插繁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法。根据其扦插繁殖取材器官的不同,扦插繁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叶插 叶插是用植物的叶片作扦插材料。常用于秋海棠、椒草、冷水花、虎尾兰、等观叶植物。秋海棠在叶脉部分可发生不定芽,椒草在叶柄的切口可以萌芽生根,虎尾兰在叶片的切口可以萌芽生根,可以利用这些特性进行叶插,使其发芽生根,长成新的株体。如将虎尾兰叶片横切成长5-10厘米的小段,直立插在插床中,深度约为插穗长的1/3-1/2。在一定温湿度下,经半个朋左右,叶片下部切口中央部分可以长出一至数个小根状茎,继而长出土面,成为新芽;芽长地段后,在根茎下部生根,上部长叶,形成新植株(图1)。
  茎插 茎插是用茎作为扦插材料,可分为软材扦插和硬材扦插。软材扦插适用大部分室内观叶植物,因为它们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硬材扦插是利用已生长成熟的木质化、半木质化枝条或茎干进行扦插。扦插时将植物的茎或蔓切成带节的茎段(也可带顶芽)。除去下位的叶,并剪去上位叶片的1/3-1/2,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面;然后将茎段直接插于插床中。对于不易生根或生根较慢的,可在切口周围包以水苔或黄泥土;一些不易生根的木本植物,茎段也可以用激素处理。在一定温度湿下都能生根长芽,形成新植株。一般天南星植物的蔓性种、橡皮树、朱蕉、龙血树、常春藤及爵床科植物大都用带顶芽的茎,有时也用不带顶芽的茎扦插;有些品种,如万年青、荷兰铁、龙血树、龟背竹、绿帝王喜林芋等也可以切下位茎段,每2-3世作为一插穗(图2、图3)。
  根插 部分植物可利用植株地下部呈棒状的根茎作为扦插材料。室内观叶植物的龙血树、朱蕉等可用此法繁殖。扦插时,将根茎切成长约2-3厘米,待切口稍微晾干后斜插于插床,上覆盖一层1-2厘米基质,使其发芽生根(图4)。由于这种方法所取扦插材料较老,所以生根长芽需要时间相对稍长,有时还需要用药物作适当处理,以提高成活率。

   


(2)扦插枝术环节
  在进行扦插繁殖时,除了根据室内观叶植物习性和生态特征选择适当的扦插方法外,还须注意处理好各个枝术环节,即扦插时期、扦插介质、扦插材料的必要处理及扦插后的管理,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
  扦插时期 选择合适的扦插时期是提高扦插成活率的关健。由于室内观叶植物大都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必需在较高的温度下才容易生根,而在低温条件下一般不易生根。但温度太高,插穗中的养分消耗太多,生根缓慢,而且容易受腐败性细菌侵染,以致成活率低且成活的小苗生长细弱。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扦插时期。通常大部分室内观叶植物生根的适宜温度为20-25℃,在南方气候条件下则以春末夏初(3-6月)和秋季(9-10月)为适宜时期。
  扦插介质 理想的扦插介质既能经常保持湿润,又能透气。一般常用的生根介质有珍珠岩、蛭石、河沙等。有些品种使用微酸性介质更有利于其生根,所以,也可以用部分过筛的泥炭土拌和作为生根介质。插床介质的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50%-60%。介质的含水量太高,必然降低介质中空气的流通量,造成插穗腐烂,插床也应经常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减少插穗的水分蒸发。正常情况下,扦插初期提供较高的介质湿度和空气湿度有利于插穗愈伤组织的形成,随后可适当降低些湿度,增加介质的通气量,以促进根的萌生及根系的生长。
  插穗的必要处理 有些品种,尤其是一些生根较难的木本观叶植物,为了促进生根,提高生根率,增加发根数,扦插前常采用药物处理插条。如用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三十烷醇、高锰酸钾等处理都有较明显的效果,但其具体使用浓度及浸泡处理时间依不同的品种而异,需灵活掌握。
  扦插后的管理  插床管理工作的好坏对插条成活率影响很大,必需予以充分的重视。应使插条本身自始至终保持新鲜,做到不枯萎、不失水,同时保持周围环境卫生清洁。。为此必需保持插床较高的温湿度,并注意适当遮阴,创造一个奶湿的小环境;待生根后逐渐减少喷水量,降低些湿度,增加必要的光照,以促进根系的发达及新芽的抽长,从而保证繁殖苗的健壮。
  2、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是将植物发生的根蘖、吸枝、地下茎、匍匐枝、块茎等自母体切离分植的繁殖方法。它操作简单,是室内观叶植物繁殖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丛生的室内观叶植物经过一定生长期后,其地下根茎就会自然地分蘖为一定量丛生的群体。繁殖时可将植株分切为若干带根部分,然后单独栽植成为新株。
  分株繁殖只要避开低温与高温期,几乎全年都可进行,但以春季和秋季为主要繁殖时期。在南方气候条件下,一般3-5月或9-10月较适宜。通常在春秋季结合植株换盆时进行分株,将母株从盆内倒出,抖去部分旧的培养土,露出伸展方向的新芽和根蘖根系,用利刀将植株分割为若干小丛种植(图5)。切割时应顺着根系的走向,尽量少伤根。然后分别进行种植。一般植株分切后应立即上盆,浇足水,并置于较阴蔽湿润的环境一养护一段时间,待其根系恢复正常后按常规的栽培管理方法进行。分株时温度不宜太低(一般不低于20℃)。否则容易引起损伤,并且植株生长衰弱。
  此外,有些室内观叶植物(如凤梨、吊兰、红脉竹芋等),在植株基部或走茎萌生基芽、子芽,分株时也将其分切,直接上盆,生根后即可形成新的植株;块茎类(如花叶芋)多用分栽子球或分切带芽的新块茎进行繁殖。
  3、高压繁殖
  木本观叶植物有些品种不易扦插生根,或为了苗木较快成形,可采用高压繁殖法。但高压繁殖系数较低。这种繁殖法常用于橡皮树、龙血树、鹅掌柴、垂枝榕、朱蕉、变叶木等植物。高压繁殖可在春夏秋季进行。主,高压时,用利刀在选定的枝条和茎部上做环状剥皮(韧皮部),促使该处的上方形成层发根。待切口干燥愈合后,用潮湿的苔藓、泥炭土或粘土、水苔混合物包住伤口,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并捆紧上下两端(图6)。在一定的温度下经1-2月即可生根。待生根完好时将压条剪下,去掉薄膜,另行种植。

   


4、嫁接繁殖
  室内观叶植物的一些木本品种,用扦插繁殖生根困难,或繁殖材料有限,不适宜用扦插繁殖。如花叶榕,花叶马拉巴粟等可用此法。室内观叶植物的嫁接繁殖,一般用芽接法和靠接法成活率较高。

  芽接法 最常见的是“丁”字开芽接。芽接时,先在砧木基部选光滑的部位,用芽接刀割开一个“丁”字开口,把树皮剥起;把接穗枝条叶片剪下,留下叶柄,用芽接刀以芽为中心削成长约1-2厘米带皮的盾形芽片,可带一部分木质部,削下后再用手轻轻将木质部去掉;将剥制好的芽片嵌入砧木的“丁”字形口中。全芽片必需与砧木的木质部紧紧贴好,再用塑料薄膜条将接口捆好,只露出接穗的芽点和叶柄(图7)。接后3-5天检查接穗是否成活。芽成活后即可将砧木上部剪去。
  靠接法 将各;种植砧木吊靠采穗母株上,选双方粗细相近且平滑的枝干,各削去枝粗的1/3-1/2,削面长3-5厘米;将双方切口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条扎紧;待两者接口愈合成活后,剪断接口一部的接穗母株枝条,并剪掉砧木的上部,即成一棵新的植株(图8)。
三、室内观叶植物盆栽基质与栽培器具
    (一)栽培基质
  室内观叶植物在栽培时要求有类似原产地的生长环境。选择栽培基质时,不仅应考虑其固有的养分含量,而且要考虑它保持和供给植物养分的能力。所以,栽培基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①物理性质好,即必须具有疏松、透气与保水排水的性能。基质疏松、透气好才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保水好,可保证经常有充足的水分供植物生长发育使用;排水好,不会因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此外基质疏松,质地轻,便于运输和管理。②化学性质好,即要求有足够的养分,持肥保肥能力强,以供植物不断吸收利用。
  目前,室内观叶植物栽培中可选择的基质有以下几种。
  1、腐叶土
  腐叶土是由阔叶树的落叶长期堆积腐 熟而成的基质。在阔叶林中自然堆积的腐 叶土也属这一类土壤。腐 叶土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气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质地轻,是优良的盆栽用土。它常与其它土壤混合使用,适于栽培多数常见花卉,也是栽培室内观叶植物的最佳土壤。
  2、 泥炭土
  泥炭土又称黑土、草炭,系低温湿地的植物遗体经几千年堆积而成。通常,泥炭土又分为两类,即高位泥炭和低位泥炭。
  高位泥炭是由泥炭藓、羊胡子草等形成的。主要分布于高寒地区,我国东北及西南高原很多。它含有大量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差,氮及灰分含量较低,酸度高,pH6 6.5或更低,使用时必须调节其酸碱度。
  低位泥炭是由生长在低洼处、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地方,需要无机盐养分较多的植物(如苔草属、芦苇属)和冲积下来的各种植物残枝落叶经多年积累而成。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南、华北及东北分布最多,南方高海拔山区亦有分布。它一般分解程度较高。酸度较高位泥炭低,灰分含量较高。
  泥炭土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质地轻且无病害孢子和虫卵,所以也是盆栽观叶植物常用的土壤基质。但是,泥炭土在形成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淋溶,本身的肥力有限,所以在配制使用基质时可根据需要加进足够的氮磷钾和其它微量元素肥料;同时,配制后的泥炭土也可与珍珠岩、蛭石、河沙、园土等混合使用。


   


3、园土
  园土是经过农作物耕作过的土壤。它一般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保水持肥能力较强,但往往有病害孢子和虫卵残留,使用时必须充分晒干,并将其敲成粒状,必要时施行土壤消毒。园土经常与其它基质混合使用。
 4、河沙
  河沙是河床冲积后留下的。它几乎不含有机养分,但通气排水性能好,且清洁卫生。河沙可以与其它较粘重土壤调配使用,以改善基质的排水通气性;也可作为播种、扦插繁殖的基质。
 5、泥炭藓、蕨根和蛇木
  泥炭藓是苔藓类植物,系野生于高山多林湿地,经人工干燥后作为栽培基质。它质地轻、通气与保水性能极佳,在室内观叶植物的栽培中应用很好,它亦可作为包装材料。一些品种(如凤梨)单独用其种植效果很好,但它易腐烂,使用寿命短,一般1-2年即须更换新鲜的基质。
  蕨根是指紫萁的根,呈黑褐色,不易腐烂。另外,桫椤的茎干和根也属这一类材料,常称作蛇木。桫椤干上长有黑褐色的气生根,呈网目状重叠的多孔质状态,质轻,经加工成板状或柱状,可作为蔓性或气根性室内观叶植物生长的材料。但这种材料不易获得。
  泥炭藓、蕨根和蛇木作为室内观叶盆栽基质材料,既透气排水又保湿,但必须注意补充养分,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之需。
 6、树皮
 主要是栎树皮、松树皮和它厚而硬的树皮,它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能够代替蕨根、苔藓、泥炭、作为附生性植物的栽培基质。使用时将其破碎成0.2 2厘米的块粒状,按不同直径分筛成数种规格:小颗粒的可以与泥炭等混合,用于一般盆栽观叶植物种植;大规格的用于栽植附生性植物。
  7、椰糠、锯末、稻壳类
  椰糠是椰子果实外皮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状物。锯末和稻壳是木材和稻谷在加工时留下的残留物。此类基质物理性能好,表现为质地轻、通气排水性能较好。可与泥炭、园土等混合后作为盆栽基质。但对于一些植物,使用这类基质时要经适当腐熟,以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异物。
  8、珍珠岩
  珍珠岩是粉碎的岩浆岩经高温处理(1000 以上)、膨胀后形成的具有封闭结构的物质。它是无菌的白色小粒状材料,有特强的保水与排水性性能,不含任何肥分,多用于扦插繁殖以及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9、蛭石
  蛭石是硅酸盐材料,系经高温处理(800 1000 )后形成的一种无菌材料。它疏松透气,保水透水能力强,常用于播种、扦插以及土壤改良等。
 10、 煤渣
  煤渣系经燃烧的煤炭残体,它透气排水能力强,无病虫残留。作为盆栽基质时,要经过粉碎过筛,选用2 5毫米的粒状物,并和其它培养土混合使用。
  上述各种基质材料各有利 ,使用时采用单一的基质栽培,对大部分品种来讲往往得不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应用时应根据各种植物的特性及不同的需要而加以调配,做到取长补短,发挥不同基质的性能优势。

   


(二)栽培容器
  栽培室内观叶植物主要供室内观赏之用,因此除了育苗时在苗床中培养外,其它时期必须用花盆种植,才便于搬运、销售与陈列。选择花盆时,既要考虑与盆的大小,又要考虑花与盆的协调性,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盆具的质地、性能及其用途。目前,常用的花盆有以下几类。
  1、素烧盆
  素烧盆即泥瓦盆,是最常用的种植容器,可分为红盆和灰盆两种。有各种规格,最小的直径约10厘米,一般为14_33厘米,大的达39 59厘米。素烧盆通气排水性能良好,有利于植株生长,广泛用于小苗的培育与成苗的培养。这种花盆不足之处是粗糙不 所以培养成品苗时应尽量采用小一些的盆,以便在室内陈列装饰时放置于略大一点的套盆内,弥补其不足。
  2、 紫砂盆
  紫砂盆上刻各种花草图案,式样多种,色彩调和,古朴雅致,具古玩美感,比较适合作为摆设于室内台面的小型观叶品种用盆。这种盆的缺点是棑水透气性能稍差,使用时必须选择适宜的供种品种。
  3、 塑胶盆
  塑胶盆是室内观叶植物常用的种植容器之一,可分为硬质塑胶盆和软持塑胶盆。硬质塑胶盆一般体积不大,轻便美观,色彩鲜艳,多用于观赏栽培,但其通气性较差,不利于生长,所以不宜作长期种植,即一般在准备进入室内摆设,作为成品观叶时才使用它,并且上盆时必需采用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的多孔隙基质。软质塑胶盆仅用于室内观叶植物的育苗,一般不作观赏栽培之用。
  4、釉盆
  釉盆质地坚固,色彩华丽,但排水通气性能差。常作为套盆使用,也可直接用于栽培较大型观叶植物,但必须配以疏松多孔隙基质,否则植株生长不良。
  5、木盆
  木盆用来栽培大型观叶植物,其规格可据实际需要而定。这种盆内外表可漆以不同色彩,以提高使用寿命,且与植物色彩协调。
  此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各种材料制作的套盆,如玻璃缸套盆,藤制品套具、不锈钢套具等,这类盆套美观大方,可增添华丽多彩的气氛。但仅供陈列用,不作栽培使用。
四、室内观叶植物的培植与管理
  (一)种植
  室内观叶植物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如在较低温度下移植或分株,常使根部受到损伤,造成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所以种植时期多在春、秋、夏季,其中以春季最佳。除了在温室内,温度可以调节外,一般较耐寒的室内观叶植物也要在4月份温度较为稳定时移植;耐寒力差的品种则以5-6月份移植或分株较为安全。秋天也是种植的较适宜季节,但与春天相比,管理上较不容易,必需掌握气温的变化,并且注意水份的供给情况。夏天,适于种植一些有气生根的蔓性热带观叶植物,如喜林芋类、龟背竹、合果芋等,但必须注意喷水降温,保持足够的空气湿度。
  种植之前,根据所种植的植物品种、规格及用途选择合适的种植容器,同时配置好种植基质。上盆时请注意几个环节:首先将花盆底部的排水孔用两块碎瓦片盖成:人:;字形,使盆底的排水孔眼处于“盖而不堵、挡而不死”的状态,以利于排水;在碎瓦片上填入颗粒较 大的土壤或煤渣,再铺上一层细土,这样不仅有利于排水通气,也能使植株根系伸展自如;将植株放入盆内中间位置,并使其根部向四周伸长,扶正后沿四周慢慢地加培养土,填到一半时用手将基质轻轻压紧,使植株根系与基质密接,接着继续加培养土到离盆口2-3厘米位置,并使培养土在盆面中中间高的曲面,以免盆中积水或浇水时盆土从盆面溢出;将种植好的盆置于阴蔽处,避免阳光直射,并浇一次水(第一次浇水要使盆内的基质全部吸足水);在较阴蔽处养护1-2周后逐步移至正常养护区。在夏秋季,如果盆土较易干燥,右在盆面加盖一层水苔,以减少水份蒸发。
  室内观叶植物的许多品种,如黄金葛,常春藤及喜林芋类等呈蔓性生长,且有气生根。这些植物种植方法,除可用3-5株种于一个盆作垂吊栽培外,也经常用作攀附种植。攀附种植时在中央埋一根柱状蛇木或一根竹(木、塑胶)棍,棍的四周包以棕皮、破旧遮阳网或水苔,以作为支柱。在柱的四周种植3-5株小苗,并用小铁丝绑扎牵引,使植株藤蔓沿立柱四周攀附生长。用该方法种植时,要经常 向立柱喷水,使其经常保持湿润状态,以利于气生根的攀扎和植株的快速生长。
  有些植物如凤梨类的一些品种,可用水苔种植。在盆是碎瓦片上先铺一层3-5厘米的水苔,约占盆深的1/4左右,并用水喷洒湿润;再将植株放入并舒展根部,然后填入水苔包围根部,并轻轻压实,让植株端正;种植后同样应将其放在无风的阴蔽处,按正常方法进行管理。
  刚种植的植株,在种植 时浇足水后3-5天内一般不须多浇水,以防止有些植株因伤口示愈合而盆土过湿引起根系腐烂。但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可多次进行叶面喷雾,以提高植株周围空气湿度。同时,刚种植的植株处于生长恢复期,一般不要追肥,待恢复正常生长后,才开始施稀薄肥水。因为经时已发新根,补充一些速效肥料,可促进其速生快长。

   


(二)肥水管理
  肥与水是观叶植物赖以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肥水管理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生长,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观赏价值。
  1、浇水
  植物机体内的绝大部分成分是水,尤其是观叶植物,除了部分为木本或针叶植物外,许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水分占植物鲜重的80%-90%以上。水除了维持机体正常形态外,还维持着生命过程中的一切生理生化活动。所以。室内观叶植物正常管理养护离不开水,浇水方法得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栽培利用的成功与失败。
  植物需要的水分绝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得到的,但空气湿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影响,尤其像室内观叶植物这样原产于热带亚热带 森林中的附生植物和林下喜阴植物,叶片多、叶片较大且薄面柔软,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更高。所以,浇水管理必须满足其特殊的需求,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栽培效果。
  那么,室内观叶植物的浇水有哪些原则呢?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的室内观叶植物决定给水量及供水方式。室内观叶植物总体上虽然喜湿,但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态各异,需水状况不同,浇水时给水量及给水方式应不同。
  需水分多的植物,如大部分的蕨类、天南星科大多数品种等,一般在盆土开始变干时就必须及时浇水。
  蔓性藤本类如黄金葛、心叶喜林芋、绿帝王喜林芋、合果芋等,叶片多、叶面滑,并有气生根,其生长季需水量也大,除了盆土浇水外,还需注意叶面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供旺盛的生长需要,保证叶片色泽正常。
  凤梨类,莲座状叶丛排列为水塔状,像一具“贮水器”。在生长季节必须经常向叶丛内灌水,保持“贮水器”水分不断。
酒瓶兰、龙血树、株蕉,马拉巴粟、荷兰等植物,其植株本身保水、蓄水力较强,并且叶片革质较厚,叶面水分蒸发较少,这类植物浇水量不必太多,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太多的水分往往还易引起烂根。
  一些竹芋类观叶植物,叶片茂密且较大,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缺水时易出现叶片卷缩、叶尖枯焦等不良症状,所以生长委、季要供其较大量水分,但其肉持根茎又不太适太湿的土壤,故更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要经常向叶面喷水。
  一些叶面柔软多毛的品种,如蟆叶海棠,叶面喷浇有时会导致腐烂,应从植株的根部浇注或用叶面喷雾,以增加湿度,满足其生长需要。
  总体上说,大部分室内观叶植物平时只需要保持盆土均匀湿润即可,原,原则上掌握“间干间湿”。因为原产地气候往往晴雨有规律地交替,植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适应了这种”间干间湿“的土壤环境。这种盆栽浇水原则正是模拟自然界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而制定的。

  其次,根据不同季节变化决定其需水量。室内观叶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温度变化会影响其生长与生存。如果给水不当,将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情况下,春夏秋季是室内观叶植物的主在生长期。由于此时的活跃的生长需要消耗较多的水分,且此时气温较高,从运动过度及叶面蒸发的水分较多,加剧了植株体内水分的流动,因此为了保持植物正常的生理需要,就必须适时补充水分。尤其夏季气温更高,空气湿度低,消耗的水分更多,所以通常情况下,夏天每天要浇水一两次;冬天大多数室内观叶植物正处于相对休眠期,可以5-7天或更长时间浇水一次。
  当然,不管哪个季节,每次浇水都必须浇透,使整个根团完全湿润,让多余的水从盆底流出。要避免浇半截水,即浇水次数很多,但每一次浇水量却不大,仅能刚刚湿透表层运动过度,于是在盆内形成上湿下干的腰截水现象。这种现象极易引起上层根系腐烂、中下层根系长期缺水早衰或枯死,同时上湿下干的交界处形成板结层,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许多初学养花者经常有这种不良的浇水习惯。
  此外,室内观叶植物浇水时还必须注意其水质和水温等情况。
  浇花用水量最好是微酸性或中性的水。含有大量钙、镁、负,钠、钾的硬水不宜用于浇灌室内观叶植物。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室内观叶植物,最理想的用水是雨水,因雨水接近中性,不含矿物质,又有较多的空气,最适宜花木的生长。可供饮用的地下水、湖水、河水可作盆堪、栽浇水。城市自来水含氯较多,水温也偏低,不宜直接用来浇灌,应先在水池中贮存1-2天,使氯挥发、水温和气温相近时再用于浇花比较好。
  水温和盆土温不宜相差太大,若超过5℃便有可能伤害根系,构成对植株的威胁,尤其是在烈日高温的中午浇冷水,土温突然下降,根毛受到高温的刺激,就会立即阻碍水分的正常吸收,产生“生理干旱”,引起叶片焦枯,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一般说来,适于浇花的水温,冬天可比土温偏高几度,夏季可比土温偏低几度,春秋季则与土温接近或相当最好。

   


2、 施肥
  要使室内观叶植物生长良好,达到枝繁叶茂、色泽鲜艳,就必须注意施肥。施肥是正常栽培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肥料的种类  总体上分为无机肥和有机肥。无机肥即化肥,主要是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钙等)、磷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磷酸二氢钾、磷酸钙等)、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等)及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包括人粪尿、畜禽粪、各种饼肥、骨粉等。无机肥的特点是养分含量高,元素较单一,肥效快;有机肥多数为完全肥料,通常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大多肥效较慢而持久。
  室内观叶植物是以赏叶为主要目的以特别需要氮肥。如果氮肥缺乏,叶绿素形成快,正常的光合作用不旺盛,叶面就会失去光泽。但是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引起植株徒长、生长衰弱,而且不利于一些斑叶性状的稳定,所以施用氮肥必须适量。磷钾肥也是室内观叶植物必不可少的,必须配合施用。此外,其它一些植物生长发育也需要的营养元素,如铁、钙、镁、硼、铜、锌等对室内观叶植物生长也是必需的。它们参与观叶植物生长过程的许多方面,如缺乏容易引起缺素症,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观赏。如缺铁容易发生黄化,不利叶片翠绿光亮;缺钙容易引起植株生长纤细,导致倒伏等。
  室内观叶植物在种植时一般都须施足基肥,基肥大多采用经发酵的有机肥料;生长期中还须进行追肥,追肥可采用速效的有机肥或无机肥料。有机肥中发酵的人粪尿或肥汁,因有臭味,多不在寅、室内栽培中使用,仅作为室外生产栽培时的追肥。目前,国内外根据花卉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已生产有各种缓效性的花肥或颗粒状的裏衣肥料,含有花卉生长的各种元素,肥效时间持久且使用方便而卫生,在室内栽培中广泛使用。
  施肥的原则与方法  施肥的原则要掌握适时、适当、适量;根据各个品种的需肥特点,把握施肥时期、施肥次数、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除了固体肥料埋施外,其它肥料都用浇施或叶面喷洒。液肥用水稀释的浓度随施肥的次数而不同。在生长旺盛时期可多施肥,以满足正常的生长和生理需要。如果每月施一次的浓度可高些,若每周到半个月施一一次的浓度应稍低,约为一个月施一次的半量。其它生长期一般每两周到一个月施一次,浓度也应稀一些,做到宁稀勿浓。
  在不同生长期根据不同品种生长需要可不定期地追施人工复合的缓效的花肥,同时还可用专门生产的液体肥料进行叶面喷施(有效浓度掌握在0.1-0.3%)。叶面喷施,植株迅速吸收、迅速见效,可及时补充植物根部吸收养分的不足,尤其在植物旺盛生长期和表现缺乏微量元素时常用这种追肥方法。
  在冬季或休眠期一般不施肥或每2-3个月施一次,即在冬季来临前施用,且以磷钾肥为主,以增强植株冬季抗寒能力。新种植或换盆的一定要等到成活后才楞施肥。
  (三)防寒防冻 
  室内观叶植物冬季防寒防冻工作是正常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这项工作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其栽培利用效果。因为室内观叶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低温的敏感性。温度太低表现为寒害或冻害。当温度低于正常的越冬温度时,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根的吸收能力减退或停止,地上部表现为嫩枝叶萎蔫、老叶枯黄脱落;若低温时间不长尚可恢复,时间稍长便会引起植株死亡。当温度降至0 以下时,大部分室内观叶植物即出现冻害,这时已完全危及植株体内生理机能,使细胞间隙水分结冰,细胞内生原生质体失水凝结,失去活力,从而危及植株的生命。所以,冬季必须密切注意气温的变化,做好防寒防冻的各项工作。
  首先,根据各种室内观叶植物的越冬要求分门别类,加强管管理,尤其对于耐寒力差的品种必要时集中于有增温保温的场所,以避免寒风的侵袭,使其避过不利的低温期。
  其次,依据秋末温度的变化,让其对低温有一过渡适应过程,即在秋冬之交温度逐渐降低时,让室内观叶植物经过稍低气温逐步锻炼,这样可明显地提高其耐寒的适应能力,使其自身抗寒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对低温的抵御能力。同时,冬季低温期要避免温度变化高低不均,以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因为突然增高温度会使本来处于相对休眠状态的植株,抽长新梢新叶,此时,如温度突然降低极易受冻。同样,早春来临时,气温变化不定,也得注意室内观叶植物防寒防冻,所以要待温度相对稳定时才能进行正常的肥水管理。
  其三,在栽培上做好肥水管理,以利防寒抗冻工作。在冬季低温期,要严格控制水份,使运动过度处于相对干燥状态。对于大部分品种,一般5-7天或更长时间浇水一次,即可维持树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之需,这样有利于植物体内细胞液浓度增高,提高其抗寒能力;在冬季一般不施肥,或少施肥,以控制其生长,免遭寒冻;另外,在冬季低温来临前一个月左右,除正常的施肥管理外,要增施磷钾肥,如每隔一周连续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2-3次使植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植株抗寒越冬能力。

   

(四)无土栽培
  传统的花卉栽培以各种运动过度为基质,在生长期要不时地施用农家肥或化肥,以保证植株正常的生长。这种栽培方式作为室内美化布置存在着许多缺点,即基质较粘重、水份不好控制,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卫生、病虫害传播等问题和管理上的不便。
  无土栽培是用水或沙、砾石、泥炭土、煤灰渣、蛭石、珍珠岩、岩棉等代替土壤作为栽培基质,并施用配置好的完全营养液。无土栽培所用的营养液无味无臭、清洁卫生,且室内观叶植物大多耐阴能力强,而无土栽培应该避雨,在室内能自然地满足此条件,可保持盆中营养液不致淋失。此外,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根据不同的植物需要及植物不同生长期的要求专门配置的,其营养成份能及时得到调整补充;植物死得其所需的水份、空气和无机盐等可以得到最大限制的满足,可以使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叶色浓绿;作为装饰栽培时,运输方便、操作简便。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室内观叶植物采用这种栽培方式。
  适宜于无土栽培的室内观叶植物品种有:蕨类植物(如肾蕨、波斯顿蕨、鸟巢蕨等)、喜林芋类植物(如心叶喜林芋、琴叶喜林芋、杏叶喜林芋、红帝王喜林芋、绿帝王喜林、青苹果喜林芋等)、凤梨类植物、龙血树类植物(如巴西铁、宝贵竹)、竹芋类植物、花叶万年青、龟背竹、黄金葛、袖珍椰子、伞树、常春藤、橡皮树、白掌、合果芋,椒草等。
  无土栽培所用的营养液可采用市售的完全营养液(标有各种成份含量)或参照有关比较成熟的无土栽培配方自行配制。配制时要注意调节营养液的酸碱度,一般室内观叶植物较适宜的ph值为5.5-6.5,所以可以用ph值试纸沾吸营养液测试,并用酸碱液调整,使营养液的ph值在最适宜的范围内。
  栽培容器可根据盆栽植物形状及规格大小,选用与植株规格相当的花盆。一般可用紫砂盆、硬质塑胶盆或素烧盆。盆底加上盛水托盘,以留住多余的营养液。
  栽植时,把植株从原盆中脱出或直接利用繁殖苗,将根系放在和环境温度接近的盆水中浸泡,并将泥土洗干净;把洗净的根系浸在营养液中十分钟,使其吸足营养液;将花盆洗净,并在底部排水孔填上瓦片及颗粒较大的无土介质(如聚乙烯泡沫);将植株根系放在盆中,填入准备好的无土基质,并摇动花盆,使根系与基质密合,然后稍稍提植株,使根系舒展;从盆四周浇灌准备好的营养液,直到盆底流出营养液为止;进行叶面喷水,使其植株端正、叶片整洁。
  一般1-2周根据植株大小及长势浇足营养液,并补充部分水分。其它的管理可参照有土栽培进行。
  此外,对于植株较小的或垂吊灯室内观叶植物,采用无土栽培时可不用基质而水。即采用水培法,栽植时要用无底孔可盛水的容器,同时要注意植株的固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6:25 | 只看该作者
熟悉常见叶、花、果病害的种类,掌握其症状特点和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一.
白粉病类
㈠白粉病概述
月季白粉病
1.症状识别  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白玉兰等。主要危害叶片、新梢、花蕾、花梗,使得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老叶较抗病,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
2.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
黄栌白粉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 。8月底以后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图5-2)。                    
2.病原  漆松钩丝壳菌(Uncinula verniciferae P.Henn),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侵染,由下往上发展。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瓜叶菊白粉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状的圆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图5-3)。
2.病原  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月为发病高峰。


   


紫薇白粉病
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嫩梢和花蕾也能受害。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后扩大为圆形并连接成片,有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
2.病原  南方小钩丝壳菌(Uncinuliella australiana (McAlp.) Zheng et Chen)  属鞭毛菌亚门,小钩丝壳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
㈡白粉病类的防治
1.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栽植时切勿过密,适当疏剪,以创造通风透光的环境,不利病害发生。同时,要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
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布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5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4.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锈病类
㈠锈病类概述
玫瑰锈病
1.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芽、叶片,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反面生有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一—锈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橘红色粉末,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又出现橘黄色粉堆一—夏孢子,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图5-5)。
2.病原:玫瑰多胞锈菌(Phrangmidium rosae-rugprugosae  Kasai)、短尖多胞锈菌(Phrnagmidium  mucronatum  (Pers.)Schlecht.)和蔷薇多胞锈菌(P.  rosae-multiforae  Diet.)。属担子菌亚门,多孢锈属。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和以冬孢子在发病部位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翌年玫瑰芽萌发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下旬出现明显的病芽,在嫩芽、幼叶上呈现出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间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开始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虫等传播,进行第1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发病适温在15~26℃,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北京重瓣红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易感病。
菊花白色锈病
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相应叶背面出现疱状突起,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黄褐色,表皮下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严重时,叶上病斑很多,引起叶片上卷,植株生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
2.病原:菊花白色锈病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属担子菌亚门,双孢锈属。
3.发生规律:菊花白色锈菌为低温型,冬孢12-20℃内适于萌发,超过24℃冬孢子很少萌发,多数菊花栽培地在夏季可以自然消灭,但在可越夏地区则可蔓延成灾。此病在内地分布不广, 但在台湾和日本是比较重要的病害。病菌随菊苗传播(1984年上海从日本引进的早菊上带有此菌;1997年山东潍坊从国外引进的秋菊上带有此菌,发病严重),应加强检疫。露地在秋末,多风雨天气有利于发病。



毛白杨锈病
毛白杨锈病见该派树种的多数产区,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严重发病时,部分新芽枯死,叶片局部扭曲,嫩枝枯死,影响苗木高、径生长。
1.症状识别  该病危害植株的芽、叶、叶柄及幼枝等部位。感病冬芽萌动时间一般较健康芽早2~3d。如侵染严重,往往不能正常放叶。未展开的嫩叶为黄色夏孢子粉所覆盖,不久即枯死。感染较轻的冬芽,开放后嫩叶皱缩、加厚、反卷、表面密布夏孢子堆,像一朵黄花。轻微感染的冬芽可正常开放,嫩叶两面仅有少量夏孢子堆。正常芽展出的叶片被害后,感病叶上病斑圆形,针头至黄豆大小,多数散生,以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粉堆,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联合成大块,叶背病部隆起。病叶提早落叶。落地病叶上可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疱斑,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叶柄及嫩枝上的病斑椭圆形至梭形。
2.病原  病原为马格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 Wagher)、杨栅锈菌(M.Rostrupii Wagner)和圆茄夏孢锈菌(Uredo tholopsora Cumm.),隶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菌属真菌。
3.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春季,受侵冬芽开放时,形成大量夏孢子堆,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嫩梢病斑内的菌丝体也可越冬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寄主。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无重要作用。2个月以上的老熟叶片一般不受感染。北京地区,4月上旬病芽开始出现,5~6月为发病高峰,7~8月病害平缓,8月下旬以后又形成第二个高峰期。10月下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
松针锈病
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为害云南松飞马尾松、樟子松,华山松、油松、黑松、红松、湿地松、火炬松等,常引起苗木或幼树的针叶枯死。
1.症状识别  针叶受害初期产生淡绿色斑点,后变暗褐色点粒状疹疱,几乎等距排成一列,这是精子器。在疹疱的反面,产生桔黄色疱囊状锈子器。囊破后散出黄粉,即锈孢子。最后在松针上残留白色膜状物,为锈孢子器的包被。病针萎黄早落,春旱时新梢生长变慢,连续发病2一3年,病树即枯死。
2.病原  此病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鞘锈菌属的一些锈菌引起。在我国东北地区为害油松的黄蘖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arov),是一种长循环型转主寄生菌。I阶段产生在油松针叶上,Ⅱ,Ⅲ阶段产生在黄波罗叶部。性孢子器小,埋生于松叶组织中,顶端稍突破表皮,露出不十分明显的孔口,外观黑色,黑褐色,略有光泽。性孢子近球形至广卵形。锈孢子器泡囊状,显著突出于叶面,仅基部埋生于叶组织中,锈孢子球形至长椭圆形或近菱形串生在锈孢子器中,表面生有疣状突起。夏孢子堆发生在黄蘖叶背面的黄斑上,散生或聚集成小堆,夏孢子单孢,椭圆形至广卵形或卵形,淡橙黄色至橙黄色串生,多疣。冬孢子堆埋生于黄波罗叶表皮下,呈栅状紧密排列。冬孢子单胞,园柱形,上宽下略窄,顶端稍平,褐色。当萌发时,冬孢子各室生一个长柄,其顶端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球形,光滑,浅黄色,伸出于叶组织之外,借风雨传播,再侵染针叶。
在我国南方地区以(Coleosporium solidaqinis (Schw.) Thum.)较为普遍,寄生于云南松、华山松和马尾松上,转主寄主为一枝黄花属(Solidago)和紫菀属(Aster)植物。
3.发病规律  黄蘖鞘锈菌的冬孢子当年8月末至9月上、中旬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油松针叶上,遇湿生芽管,由气孔侵入,以菌丝体在针叶中越冬翌年4月末开始产生性抱子器,5月初产生锈孢子器,6月初锈孢子成熟,由风传播到黄波罗叶片上,萌发侵入后先产生夏孢子堆,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产生冬孢子堆。
4~10年的油松发病严重办;病害在坡顶较坡脚为重;迎风面较背风面严重;树冠下部较上部病重。油松和黄波罗混交时病害严重;7~8月细雨连绵的年分病害最易流行。
㈡锈病类的防冶
1.在园林设计及定植时,避免海棠、苹果等与桧柏混栽。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
2.结合园圃清理及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
3.3~4月在桧柏上喷洒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抑制冬孢子堆遇雨膨裂产生担孢子。
4.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10d1次,连喷3~4次;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稀释6000~8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三.叶斑病类
㈠叶斑病类概述



月季黑斑病
1.症状识别  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
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      
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2.病原  蔷薇盘二孢属(Marssonina rosae Sutton),属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枝和病落叶上越冬。翌年4~5月份,病菌借风雨、浇水等传播。温度适宜、叶面有水滴时即可侵入危害,潜伏期7~10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卫生状况不佳等都利于发病。月季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浅色黄花品种易感病。
杜鹃角斑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5mm。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黄、早落。湿度大时,叶斑正面生出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病原  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dodendri  Cub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及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当气温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孢子遇到水滴便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叶片组织,或自伤口处侵入。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雨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孢子的扩散和侵染,因而发病重。温室中栽培的杜鹃可常年发病。土壤粘重、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缺铁黄化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大叶黄杨褐斑病
1.症状识别  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发生,初期为黄色或淡绿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2~3mm近圆形褐色斑,病斑周缘有较宽的褐色隆起,并有一黄色晕圈,病斑中央黄褐色或灰褐色,后期几个病斑可连接成片,病斑上密布黑色绒毛状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座组织。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植株死亡
2.病原  坏损尾孢菌(Cercosp -ora  destructiva  Rav.),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组织在病叶及其它病残组织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度时,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等传播,浸染健康叶片,潜育期20~30d,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侵染盛期,8~9月为发盛病期,并引起大量落叶。第2年新叶展开前叶片基本落光,至11月底以后,病害才停止蔓延。风雨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发病重。



香石竹叶斑病
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部、花蕾等。发病多从下部叶开始,即老叶易感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圆斑,以后扩大为3~5mm大斑,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呈紫色或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上产生黑色粉状霉层,近轮生。干燥时病部扭曲。病斑进一步扩展时,整个叶片枯萎下垂,但不易脱落。茎部受害多从枝条分叉处和摘芽伤口部位发生。病斑灰褐色,不规则长条形,其后产生黑色粉状霉,当病斑环绕茎或枝一周时,其上部枝叶便枯死。花苞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水渍状,随后呈浅褐色至深褐色,具黑色霉层。严重时,花不能正常开放或向一侧扭曲造成畸形花。感病后造成叶枯、茎腐、花形不正,严重时使整株枯死。
2.病原  病原菌为香石竹链格孢菌(Alternaria  dianthi  Stev.et  Hall.),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气孔或直接侵入植株危害。露地栽培时,多雨季节发病重;温室栽培时,全年都可发生;老叶较新叶易感病;连作地发病严重;香石竹品种不同,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茎杆软、叶形较宽的大花品种较易感病。
芍药褐斑病
1.症状识别(图5-14)  该病又名芍药红斑病、红疹病、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茎、花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突起的小点,后逐渐扩展成5~15mm的不规则大斑,紫红色或暗紫色,多有轮纹。后期病斑进一步扩大相连,使整个叶片焦枯。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产生暗绿色霉层。基部染病后,产生稍隆起紫红色病斑。花瓣上的病斑初为紫红色小点,严重时边缘焦枯。发病严重时,植株全部枯焦,似火烧一般,影响生长、开花和观赏。
2.病原  牡丹枝孢菌(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 .),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3月在雨后或潮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芍药展叶时开始侵染发病,病原菌初次侵染过程很长,潜育期长达两个半月,于5~6月份产生子实体。因此,在芍药生长期内,病菌可能只有1次再侵染,夏季高温、少雨的天气,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初侵染源的多少。病害的发生也与立地条件有一定的关系,田间土壤含沙重、保水保肥的性能差,致使植株生长差,因而感病重。
菊花褐斑病
1.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先从靠近地面的老叶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近圆形的小黑点,后扩大为直径5~10m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黑斑,中心灰黑色,并生有黑色小点。严重时,数个病斑相连成片,整个叶片焦黑脱落,有的则卷成筒状下垂,叶面凹凸不平,一碰即脱落,整株枯死。
2.病原:菊壳针孢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5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当气温适宜时,借风、雨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潜育期为20~30d,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时,发病迅速。北方地区,8~9月为发病高峰期;华南地区,5~10月发病较重。不同菊花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也有一定差异,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紫桂等。



兰花炭疽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以及大花蕙兰、宽叶兰等兰科植物。叶片上的病斑以叶缘和叶尖较为普遍,少数发生在基部,病斑长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有深褐色不规则线纹数圈,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有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病斑多发生于上中部叶片,果实上的病斑为不规则、长条形黑褐色病斑。病斑的大小、形状因兰花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发生严重时,叶片斑痕累累,影响了兰花正常的生长及观赏。
2.病原  兰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兰花展开新叶时,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菌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自伤口侵入,在嫩叶上可以直接侵入,潜育期2~3周。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为22~28℃,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土壤pH值5.5~6.0。雨水多、放置过密时发病重。每年3~11月均可发病,雨季发病重,老叶4~8月发病,新叶8~11月发病。品种不同,抗病性有所差异,墨兰及建兰中的铁梗素较抗病,春兰、寒兰不抗病,蕙兰适中。
山茶炭疽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在叶片上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发生时为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黄褐色至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病健交界处稍隆起。潮湿条件下,小黑点上产生淡红色具粘液的分生孢子堆。枝梢被害后,形成梭形、下陷的溃疡斑,边缘淡红色,后期呈黑褐色,有黑色小点和纵向裂纹,病斑环绕枝梢即枯死。大枝和树干上为轮状大型病斑,由外向内逐渐下陷,木质部黑色。花器和果皮也可被侵染。
2.病原  无性世代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Spauld et Sckrenk),属子囊菌亚门。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菌丝扩展产生新病斑,并在新老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人为传播,各器官均可多次受到侵染。一年中的被害顺序为先嫩梢、嫩叶,后果实,其次为花芽、叶芽,直至初冬时的花。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春季下雨早、雨量多则发病早、发病重。老林、低山、林缘阳坡一般发病较重。施肥不足或单施氮肥过多发病重,混交林发病轻。
米兰炭疽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米兰的叶片、叶柄、嫩梢。叶片上的病斑多发生于叶尖、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具波纹状皱缩;叶片内部的病斑为圆形,初期黄褐色,后渐变为灰白色,病斑边缘具稍隆起的褐色线纹。病斑大时,占据整个叶面。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的小点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叶柄上的病斑向叶片蔓延扩展,支脉、主脉乃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向复叶叶柄扩展蔓延,小枝、枝干枯死。米兰炭疽病是米兰包装运输、移栽、扦插繁殖过程中常见病,发生严重时,往往造成米兰的大量落叶、枝条枯死、降低苗木移栽的成活率,削弱植株的生长势。
2.病原  该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子囊壳在病落叶及病枯梢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米兰炭疽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重;运输期间及刚移栽的苗木易发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发病较重;病害在6~10月份发生重。



草坪草褐斑病
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叶、鞘、根茎,引起苗枯、根腐、基腐、鞘腐和叶腐。病株根部和根颈部变黑褐色腐烂。叶鞘上生褐色梭形、长条形病斑,多数长0.5~1cm,有的长达3.5cm以上,严重时病斑可绕茎一周。初期病斑内部青灰色水渍状,边缘红褐色,后期病斑黑褐色。严重时整个病茎基部变褐色或枯黄色,病株分蘖枯死。叶鞘病斑上附有红褐色不规则形菌核,易脱落。叶片及鞘上病斑梭形、椭圆形,长1~4cm,初呈水渍状,边缘红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鞘和叶片病变部位生稀疏的褐色菌丝。条件适合时,病情发展迅速,枯草圈直径可从几cm很快扩展到2m。由于枯草斑中心的病株较边缘病株恢复得快,结果枯草斑就呈现出了环状或“蛙眼”状,即其中央绿色,边缘枯黄色环带。
2.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3.发病规律  丝核菌以菌核或病残体上的菌丝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主要以土壤传播。由菌核萌发长出的菌丝或病残体生出的菌丝,从寄主叶、叶鞘或根茎部伤口侵入。受侵病组织初呈水渍状,后病叶和病株变褐枯死。菌核在发病部位表面或组织内形成,初为白色,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脱落在枯草层和土壤中。
丝核菌是一种寄生能力较弱的菌,处于良好生长环境中的草坪草,只发生轻微的侵染,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只有当草坪草生长在高温条件并开始停止生长时,才会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枯草层较厚的老草坪,菌源量大,发病重;排水不良、湿度过高、氮肥过量、冻害、浇水不当等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瓜叶菊叶斑病
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在花期叶片上发生。开始时,下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的小点,逐渐扩大成直径5~15mm左右的圆形、椭圆形斑点,褐色,中心部有灰白色、眼点形的轮纹。1片叶上病斑多达30余个。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病部生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破裂。
2.病原  病原为链格孢属中的(Alternaria cinerariae  Hor.et  Erj.),属半知菌亚门。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种子也可能带菌。下部叶片发病率早且严重,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发病重。温室通风不良,湿度高,易发病。
荷花黑斑病
1.症状识别(图5-25)  该病主要危害荷花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许多褪绿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直径5~15mm,红褐色,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斑具同心轮纹,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黄。叶片开始衰老时易发病。
2.病原  莲链格孢菌(Alternaria  nelumbii enlows et Rand.),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图5-25)。
3.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在武汉地区,一般于5~6月份随着气温上升、湿度增大即开始发病。往往在暴风雨后或植株生长衰弱时,最易感病。偏施氮肥、夏季水温过高以及荷花受蚜虫危害时,病害均明显加重。病残体多、土壤贫瘠时,会加重黑斑病的发生。
该病还危害睡莲、碗莲等水生花卉。
㈡叶斑病类的防治
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选用无病植株栽培;合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注意浇水方式,避免喷灌;盆土要及时更新或消毒。
2.消灭初侵染来源,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病死植株并集中烧毁。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发病期间药剂防治,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如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10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 000~8 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乐比耕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4.选育或使用抗病品种。




四.霜霉病类(包括疫病)
㈠霜霉病类(包括疫病)概述

月季霜霉病
1.症状识别  病害在月季的叶、新梢和花上均可发生。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的淡绿色斑块,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渐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在潮湿天气里,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灰白色霜霉层。有时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类似农药、化肥的药害状。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腐败枯死。
2.病原  蔷薇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 Berk.),属鞭毛菌亚门(图5-26)。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蔓延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温室。近几年,在北方利用日光温室生产切花月季时发生较重。温室通透性差、夜间无加温设备、湿度高、月季栽植密集时发生严重。施肥不当,氮肥过多时也有利于此病发生。
虞美人霜霉病
1.症状识别  苗期发病可致苗枯;成株期发病可危害叶片、茎及花,在植株下部老叶的正面产生淡褐色斑,叶背有白色、浅灰色至紫灰色霜霉层。严重时叶片变褐干枯。病菌蔓延危害茎和花,使茎扭曲变形、花不能开。在茎基部发病时可致植株死亡。
2.病原  为霜霉菌属的(Peronspora arborescers (Berk) .Debary.)属鞭毛菌亚门。
3.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越冬、越夏,以游动孢子蔓延传播,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易发病。
百合疫病
1.症状识别  多发生于嫩叶,但茎和花也可受侵害;叶片上产生油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灰绿色,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绵状菌丝,严重时叶和花软腐,茎曲折下垂。鳞茎上出现褐色油浸状小斑,扩大后腐败,潮湿时腐败部位产生白色霉层。
2.病原  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图5-27)。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降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严重;栽培介质不同,发病率也有差别;培养土经消毒后,植株发病率最低。
㈡霜霉病类(包括疫病)的防治
1.霜霉病菌、疫霉病菌大都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因而应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并烧毁;从无病株采种,精选种子;换土、轮作或进行土壤消毒。
2.霜霉病一般要求低温高湿,疫霉菌一般要求高温高湿,因而应控制好温湿度,做好通风、透光及排湿工作。
3.药剂防治:在发病早期及时喷药防治,可供选择的药剂有:1∶2∶200的波尔多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稀释500~12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稀释600~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稀释6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稀释600~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稀释300~500倍液。
4.选用抗病品种。
五.其它叶、花、果病害
㈠叶畸形类病害及防治
桃缩叶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花、幼果和枝梢。叶片感病后,一部分或全部皱缩扭曲,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色至紫红色,病处肥大增厚,质地变脆。春末夏初时,被害叶表面出现一层灰白色粉层,即病菌的子实体。后期病叶变褐干枯脱落,嫩梢发病后变为灰绿色或黄色,病梢节间缩短并肿胀,叶片呈丛生状、卷曲,严重时枝梢枯萎死亡。
2.病原  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1.],属子囊菌亚门。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壁芽孢子在树皮、芽鳞上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成熟的子囊孢子和芽孢子随气流等传播到新芽上,自气孔或上下表皮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后,在寄主组织内蔓延,激寄主组织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病叶肥厚皱缩、卷曲并变红。
此病的发生与早春气候密切相关,若早春桃芽膨大期或展叶期雨水多、湿度大,则发病重;当早春温暖干旱时则发病较轻。此病于4月末至5月初为发病盛期,进入6月则停止发病。





杜鹃饼病
1.症状识别  此病又称叶肿病,主要危害杜鹃的嫩叶、嫩梢及花。嫩叶受害后,病部初期产生浅色半透明近圆形斑,背面略呈淡红色,以后逐渐扩大成黄褐色,叶肿大变形,正面凹下,背面隆起,呈半球形,表面产生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即担子和担孢子。后期病斑变为黑褐色并枯萎脱落。幼芽及花感病后,变厚形成瘿瘤。
2.病原  日本外担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 Shirai),属担子菌亚门。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活组织内越冬。翌春产生担孢子,借风力或昆虫传播,开始侵染嫩叶,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潜育期为7~17d,每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发病。
此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在温度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日照时间短、茎叶生长幼嫩,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侵害。
叶畸形类病害防治措施
1.及时摘除病叶和幼芽,并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①植株发芽前喷药保护,如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等;②发病初期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8 000倍液、25%代森锰锌悬浮剂稀释1000~1500倍液、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等。
㈡灰霉病类及其防治
仙客来灰霉病
1.症状识别  该病危害仙客来等多种花卉,尤以温室栽培时发病重。叶片、茎、花均可受害。叶片发病时,先由叶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纹,后逐渐扩展至全叶,使叶片变褐腐烂,最后全叶褐色干枯;叶柄、花梗、花受害时,发生水渍状腐烂、软化,并产生灰霉层。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发病部位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花器腐烂,霉层密布。
2.病原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菌丝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当气温达20℃,湿度较大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侵染,1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即2~4月和7~8月。高温多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在湿度大的温室内该病可常年发生,因而温室内栽培的仙客来易造成重复侵染。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光照不足、连作地块易发病。
灰霉病类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温室内要适当降低湿度,最好使用换气扇或暖风机,减少伤口。
2.合理施肥,增施钙肥,控制氮肥用量。
3.及时清除病株销毁,减少侵染来源。
4.生长季节喷施下列杀菌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5.该病在温室内发生时,因环境湿度较大,常规喷雾法往往不理想,采用烟雾剂防治效果好。可用一熏灵Ⅱ号(有效成分为百菌清及速克灵)进行熏烟防治,具体用量为0.2~0.3g/m³,每隔5~10d熏烟1次。烟剂点燃后,吹灭明火。在较小容积内熏烟,勿超过上述剂量,以免发生药害。
㈢病毒病类及其防治
香石竹病毒病
1.症状识别  该病毒引起系统花叶,花瓣上有碎色杂纹,特别是在大花红色品种上更为明显,幼苗后期症状不明显,随着植株的成长,病毒症状加重。冬季老叶往往呈隐症。
2.病原  香石竹叶脉斑驳病毒(Carnation vein mottle virus)。
3.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通过汁液传播,桃蚜也可作非持久性传播,在园艺操作过程中如摘心、掰芽、采花等操作过程中,病毒可以通过手和工具进行传播。在上海地区5月和10月有2次蚜虫发生盛期,在蚜虫高峰期过后往往出现香石竹病毒病的危害盛期。另外,从病株上采取插条,也传播病毒病。引起香石竹病毒病的病原还有香石竹坏死斑病毒(Carnation necratic f1ack virus)、香石竹潜隐病毒(Carnation latent virus)、香石竹蚀环病毒(Carnation etched ring virus)。
菊花矮化病
1.症状识别  植株感病后6~8个月出现症状,株形、叶片、花朵均变小,黄色、粉色和红色花的色泽减退,感病植株一般提前开花。该病危害严重,对菊花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
2.病原  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 )。
3.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播,嫁接、种子、菟丝子及操作工具可以传播病毒,但蚜虫和其它昆虫不能传毒。此病毒除寄生菊花外,还危害野菊、瓜叶菊、大丽花、百日草等。
唐菖蒲花叶病
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侵染叶片,也侵染花器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斑,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多呈多角形,最后变为褐色。病叶黄化、扭曲。病株矮小、花穗短小、花小而少,发病严重的植株抽不出花穗。有些品种的花瓣变色,呈碎锦状。其叶片上也有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块状斑驳或线纹。初夏时,新叶上的症状特别明显,盛夏时症状不明显,有隐症现象。
2.病原  菜豆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3.发病规律  两种病毒均在病球茎及病植株体内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菜豆黄花叶病毒由汁液、蚜虫(棉蚜、百合新瘤蚜、马铃薯长管蚜、桃蚜、玉米蚜等)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由桃蚜及其它蚜虫以及汁液传播。两种病毒均以带毒球茎作远距离传播。两种病毒均自微伤口侵入。两种病毒寄主范围都较广。菜豆黄花叶病毒除侵染唐菖蒲之外,还侵染美人蕉等等植物。黄瓜花叶病毒能侵染40~50种花卉,如美人蕉、金盏菊、百日草、萱草、福禄考、香石竹、兰花、鸢尾、小苍兰、水仙、百合等。很多蔬菜和杂草都是该病毒的毒源植物。






美人蕉花叶病
1.症状识别  该病侵染美人蕉的叶片及花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色小斑点,或呈花叶状,或有黄绿色和深绿色相间的条纹,条纹逐渐变为褐色坏死,叶片沿着坏死部位撕裂,叶片破碎不堪。某些品种上出现花瓣杂色斑点或条纹,呈碎锦。发病严重时心叶畸形、内卷呈喇叭筒状,花穗抽不出或很短小,花少、花小;植株显著矮化(图5-32)。
2.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是美人蕉花叶病的病原。
3.发病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在发病的块茎内越冬。该病毒可以由汁液传播,也可以由棉蚜、桃蚜、玉米蚜、马铃薯长管蚜、百合新瘤蚜等做非持久性传播。由病块茎做远距离传播。
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40~50种花卉(参看唐菖蒲花叶病)。美人蕉品种对花叶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大花美人蕉、粉叶美人蕉、美人蕉均为感病品种;红花美人蕉抗病,其中的“大总统”品种对花叶病是免疫的。蚜虫虫口密度大,寄主植物种植密度大,枝叶相互摩擦发病均重。美人蕉与百合等毒源植物为邻,杂草、野生寄主多,均加重病害的发生。挖掘块茎的工具不消毒,也容易造成有病块茎对健康块茎的感染。
仙客来病毒病
1.症状识别  该病毒主要危害仙客来叶片,也侵染花冠等部位。病叶皱缩、反卷、变厚、质脆,叶片黄化,有疱状斑;叶脉突起成棱。纯一色的花瓣上有褪色条纹,花畸形,花少、花小,有时抽不出花梗。植株矮化,球茎退化变小。
2.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3.发病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在病球茎、种子内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该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棉蚜、叶螨及种子传播。种子带毒率可高达82%,是重要的侵染来源。仙客来病毒病与寄主的生育期、温度和昆虫介体种群密度关系密切。苗期发病后,随着仙客来的不断生长,发病也不断加重。当月平均温度低于25℃时,持续发病率的增长值为正数,高于25℃时增长值为负数。发病程度与温室内棉蚜、叶螨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病毒病类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苗及其它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种球等作为繁殖材料,建立无病毒母本园,避免人为传播。对带毒的鳞茎可在45℃温水中浸泡1.5~3.0h。
2.采取茎尖组培脱毒法得到无毒种苗,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3.在田间日常管理中,如摘心、掰芽、整枝等过程中,要用3%~5%的磷酸三钠或热肥皂水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
4.定期喷施杀虫剂,防止昆虫传播病毒。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彻底销毁。
6.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研制出了几种对病毒病有效的药剂,如病毒A、病毒特、病毒灵、83增抗剂、抗毒剂1号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㈣细菌、线虫、毛毡病、煤污病、花腐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叶芽、花芽、花蕾、生长点等部位。发病初期,病斑首先在叶背的下缘出现,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褐色或黑色。叶片背面出现大量的小斑点,小斑点扩展相互连接成为大病斑,使叶片卷缩、枯死,叶片一般不脱落,倒挂在茎干上。线虫在叶肉细胞内营寄生生活。病斑扩展往往受叶脉的限制,典型的枯斑呈三角形。叶芽受侵染后抽出的叶片小、畸形;花芽受侵染变小、畸形,花蕾枯萎脱落。苗木生长点受侵染,导致全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整株死亡。线虫在花芽、花蕾、叶芽、生长点部位外营寄生生活。
  2.病原  芽叶线虫[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Schwartz)Steiner],属线虫纲、滑刃线虫属。虫体细长,尾端尖,其末端通常有2~4个微小的针状突起。侧区有侧线4条,口针基部球明显。
叶线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0~28℃。在该温度条件下,叶线虫从卵发育为成虫只需14d左右,每条雌成虫在感病寄主内产卵20~30个左右。
3.发病规律  叶枯线虫在叶芽、花芽及生长点内越冬,也能在干枯的病叶内越冬,在干燥的叶片内可存活2年或更长。线虫由气孔侵入,主要靠雨滴滴溅传播,也能在水膜中主动扩散传播。
菊花栽培品种对叶枯病的抗病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大花菊花品种易感病,如“哥文—玫丽”、“拉依安蒂”、“蒙那哥”等。
叶线虫寄主范围广,花卉寄主有菊属、银莲花属、秋海棠属、樱草属、毛茛属、罂粟属、虎耳草属、商陆属等植物。野生寄主有繁缕、西番莲、苣荬菜等杂草。
线虫病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线虫叶枯病在国外及我国南方发病严重,北方菊花引种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检疫,以免该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扩散。
2.减少侵染来源  彻底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有病土壤、有病的盆钵及操作工具等,必须进行消毒后方能继续使用;清除田间杂草、野生寄主植物。栽植地不得混种其它寄主。
3.有病苗木的热处理  将有病植株或苗木浸泡在50℃的温水中5min,或在44.4℃温水中浸泡处理30min,或在46℃恒温处理器中浸泡10min,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为100%。
据国外报道,化学农药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常用的杀线虫剂及杀虫剂有:1000mg/kg的克线磷,或1500mg/kg的草氨酰,或1500mg/kg的杀螟松等药物,对病株进行喷洒。
观赏植物毛毡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木本观赏植物,如杨、柳、白蜡、械、枫杨、樟、榕树等,也侵害梨、柑桔、葡萄、梅花、丁香、雀梅盆景及蝙蝠兰等观赏植物。毛毡病侵染各种观赏植物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产生白色、不规则形病斑,之后发病部位隆起,病斑上密生毛毡状物,灰白色,毛毡状物最后变为红褐色或暗褐色,有的为紫红色。毛毡色泽因寄主及病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病斑主要分布于叶脉附近,也能相互连接覆盖整个叶片,病叶上的毛毡物是寄主的表皮细胞受病原物的刺激后伸长和变形的结果。这种刺激往往在寄主细胞中产生褐色素或红色素。发病严重时,叶片发生皱缩或卷曲,质地变硬,引起早期落叶。毛毡病严重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树木生长衰弱,观赏价值降低,雀梅盆景发病严重,有时病叶率达70%以上。
2.病原:四足螨(Eriophyes  sp.),属蛛形纲、瘿螨总科、绒毛瘿螨属。病原小动物的体形近圆形至椭圆形,黄褐色,体长100~300μm,体宽40~70μm。头胸部有两对步足,腹部较宽大,尾部较狭小,尾部末端有1对细毛,背、腹面具有许多皱褶环纹,背部环纹很明显。卵:球形、光滑、半透明。幼虫:体形比成虫小,背、腹部环纹不明显。
常见的观赏植物毛毡病病原有:椴叶毛毡病(E.tiliae-liosoma  Na1.);槭叶毛毡病(E.macrochelus  eriobius  Na1.);毛白杨毛毡病(E.dispar  Na1.):胡桃揪毛毡病(E. tristriatus  enineus  Na1.);葡萄毛毡病(E.vitis  Na1.)。
3.发病规律  瘿螨以成虫在芽的鳞片内、病叶内及枝条的皮孔内越冬。次年春季,当嫩叶抽出时,瘿螨便随着叶片的展开爬到叶背面进行危害、繁殖,危害不断扩大,但不深入到叶肉组织内,瘿螨在茸毛丛中隐居。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瘦螨繁殖很快。夏秋季为发病盛期。天气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清除病落叶并集中处理;在春季发芽前,喷洒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原物。②杀卵:将有病苗木在50℃的温水中浸泡10min或用硫磺粉熏蒸,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③药剂防治:6月份幼虫发生盛期喷洒下列农药,波美0.3~0.4度的石硫合剂、50%螨代治乳油2000倍液、20%哒螨酮可湿性粉剂5000~10000倍液。

花木煤污病
1.症状识别  煤污病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也能危害嫩枝、花器等部位。“黑色煤粉层”是各种煤污病的典型症状。煤污病的主要危害是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的生长势。另外,由于观赏植物的叶面布满黑色的煤粉层,严重地破坏了植物的观赏性。
2.病原:多种腐生菌和寄生菌。常见的有性态是小煤炱菌(Meliola sp.)和煤炱菌(Capnodium sp.);常见的无性态是散播烟霉(Fumago vagans Pers,)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
小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菌属。小煤炱菌为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菌丝体生于植物体表面,黑色,有附着枝,并以吸器伸入到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煤炱菌属子囊菌亚门、煤炱菌属。该菌主要依靠蚜虫、介壳虫的分泌物生活。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菌丝、分生孢子由气流、昆虫等传播。病菌可腐生在蚜虫、粉虱、介壳虫等昆虫的排泄物、分泌物、植物自身的分泌物或通过吸器寄生于寄主植物上。
高温、高湿、通风透光差,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发生猖獗,均能加重煤污病的发生。
露地栽培的花木,其发病盛期为春秋季节;温室栽培的花木,可周年发生。
煤污病的寄主范围很广,常见的寄主有山茶、米兰、扶桑、木本夜来香、白兰花、五色梅、阴绣球、牡丹、蔷薇、夹竹桃、木槿、桂花、木兰、紫背桂、含笑、紫薇、苏铁、金桔、橡皮树等。
4.防治方法  ①喷洒杀虫剂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减少其排泄物或蜜露,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②在植物休眠季节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的菌源,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③对寄主植物进行适度修剪,温室要通风透光良好,以便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6:45 | 只看该作者
探索世界各国的国花及其来历


外出旅游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在旅途中,游览各地著名景点,尝遍各地
特色小吃,成为旅游一族的美好向往。而当你游走在这个城市的时候,你是
否会想到各国的国花?花是和平、友好、吉祥、幸福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
自己的标志,通过欣赏各国家的国花更能感受得到每个国家独具特色的一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牡丹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
颂赞不己。壮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
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
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
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已戴上国花的桂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英国――玫瑰

  于蔷薇、月季、玫瑰这三种花来说,人们总把它搞混,它们虽同科同属
,但却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们似乎比较偏爱玫瑰这个词,所以把这三种花统
称为玫瑰了。在英国及欧美许多国家,都把攻瑰(月季)定为国花,以表示亲
爱,又因茎上有刺,表示严肃。基督教中,相传耶稣被出卖后,被钉在十字架
上,鲜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生长出玫瑰花。
  红玫瑰象征了爱情,这可能是世界通用的花语。相传爱神为了救她的情
人,跑得太匆忙,玫瑰的刺划破了她的手脚,鲜血染红了玫瑰花。红玫瑰因
此成了爱情的信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俄罗斯――向日葵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
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
带来美好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关于向日葵,
历史上有一美妙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
俏,却被后娘“女霸王”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凌辱虐待。一次,因一件小
事,顶撞了后娘一句,惹怒了后娘,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下失手打到了前
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娘熟睡之际挖掉了
她的眼睛。明姑疼痛难忍,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在她坟上开着一盘鲜
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
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残暴、黑暗,追求光明。这向日葵便繁何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意大利――雏菊
  雏菊又名延命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它的叶为匙形丛
生呈莲座状,密集矮生,颜色碧翠。从叶间抽出花葶,葶一花,错落排列,
外观古朴,花朵娇小玲珑,色彩和谐。早春开花,生气盎然,具有君子的风
度和天真烂漫的风采,深得意大利人的喜爱,因而推举为国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日本--樱花
  3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日本有樱花30多种类,300多品种,世界上共
有800多品种。日本所有公园里,满目都是樱花。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
、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是说花期很短。因此日本家庭里一般不种樱花
,认为对家族的兴旺延续不古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荷兰--郁金香

  荷兰,欧洲的花园,鲜花之国,提起荷兰,就不能不说说它的国花--郁
金香。
  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16世纪,
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
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
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起初,郁金香的价值成倍地
增长,许多人疯狂地种植郁金香,甚至有人用一座带花园的别墅换取一个珍
贵的品种。到1637年,郁金香价格暴跌,市场出现危机,由政府出面整顿,才
恢复了正常。现在荷兰的郁金香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在荷兰,郁金香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
  虽说,荷兰的郁金香誉满全球,其实郁金香的故土在土耳其。土耳其人
更钟爱郁金香。郁金香的生物学名是Tulipa,来自土耳其语TUber1d,含义是
郁金香花象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少女一样美丽。郁金香成为土耳其的国花比
荷兰还早。郁金香为热爱它的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匈牙利、伊
朗、新西兰也把郁金香定为本国国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法国--鸢尾花

  法国是一个鲜花之国,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誉。莺尾被视为法
兰西王国的国花。
  相传法兰克王路易、克洛维斯接受洗礼时,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就是金百
合花,法文的百合花与“路易之花”,发音相近。视金百合花为纯洁,金百
合花花形象白鸽飞翔的姿势,象征着“圣灵”。法国国王路易第六,将金百
合花作为他的印章和铸币图案,装饰他蓝袍的边缘,他穿着蓝袍去参加受任
国王的仪式,因此金百合花又成了王室权利的象征。其实,这里所说的金百
合花就是香根莺尾。
  法国人种植香根莺尾除供观赏外,也是获取香精的重要原料。
  关于法国国花,另一种说法是百合花。相传当初统治法国的克罗卑鸟斯
王是以青蛙作徽章的。有一次一名隐士在他家显灵,吩咐他献一只美丽的盾
给皇后,盾上雕一朵百合花。以后,克罗卑斯麦持此盾上战场交锋,每战告
捷,从此以后定百合花为国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澳大利亚――金合欢
  金合欢属豆科的有刺灌术或小乔木,二回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簇生于叶
腋,盛开时,好像金色的绒球一般。
  在澳大利亚,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居民的庭院不是用墙围起来,而是
用金合欢作刺篱,种在房屋周围,非常别致。花开时节,花篱似一金色屏障
,带着浓郁的花香,令人沉醉。
  金合欢还是一种经济树种,芳香的花可提炼芳香油作高级香水等化妆品
的原料。果荚、树皮和根内含有单宁,可做黑色染料,茎中流出的树脂含有
树胶,可供药用。术材坚硬,可制贵重器具用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巴西--毛蟹爪莲

  毛蟹爪兰是原产巴西、墨西哥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附生植物。体色鲜绿,
茎多分枝,常成簇而悬垂,一根枝条由若干节组成,每节呈倒卵形或长椭圆
形,数节连贯,似蟹爪,因而得名。其根紧紧攀附在巨树高枝或悬崖峭壁上
,不为风雨所动摇。它自1818年被人们发现以来,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栽
培,经园艺家的选育,已培养出200多个优良品种。花期从头年10月到次年3
月,花色有白、红、紫等,一株开花数朵,且无枝无叶,十分奇妙。毛蟹爪
兰以其株形优美、花色艳丽深受花卉爱好者的欢迎。巴西曾经将此花馈赠中
国,丰富了中国兰花珍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7:2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各国国花


国家名称 国花名称
阿富汗 郁金香
阿尔及利亚 鸢尾、澳洲夹竹桃
阿拉伯联合酉长国 孔雀草、百日草
阿根廷 象牙红
奥地利 火绒草
澳大利亚 金合欢
阿扎尼亚 卜若地
比利时 杜鹃花、月季、虞美人
不丹 绿绒蒿
玻利维亚 坎涂花
巴西 卡特兰
保加利亚 突厥蔷薇
缅甸 龙船花
智利 智利钟花
哥伦比亚 三向卡特兰
哥斯达黎加 卡特兰
古巴 姜花
丹麦 木春菊
厄瓜多尔 丽卡斯特兰
埃及 浅蓝睡莲
埃塞俄比亚 马蹄莲
斐济 扶桑
芬兰 铃兰
法国 香根鸢尾、月季
希腊 香堇
德国 矢车菊
洪都拉斯 香石竹
列支敦士登 橙花珠芽百合
孟加拉 睡莲
匈牙利 郁金香
印度 荷花
印度尼西亚 毛茉莉
伊拉克 月季
伊朗 突厥蔷薇、钟花郁金香
爱尔兰 白车轴草
以色列 银莲花
意大利 雏菊、月季
日本 菊花、樱花
柬埔寨 睡莲
拉托维亚 牛眼菊
立陶宛 芸香
圭亚那 睡莲
利比亚 石榴
老挝 鸡蛋花
卢森堡 月季
韩国 木槿
朝鲜 迎红杜鹃
马达加斯加 旅人蕉
马来西亚 扶桑
马耳他 矢车菊
墨西哥 大丽花、仙人掌
摩洛哥 月季、香石竹
尼加拉瓜 姜花
尼泊尔 树杜鹃
荷兰 郁金香
摩纳哥 香石竹
巴基斯坦 素磬
秘鲁 向日葵、坎涂花
菲律宾 毛茉莉
波兰 三色堇
葡萄牙 熏衣草
罗马尼亚 狗蔷薇
西班牙 石榴
瑞士 火绒草
南非 匍匐卜若地
瑞典 铃兰
泰国 睡莲
土尔其 钟花郁金香
英国 狗蔷薇
美国 月季
俄罗斯 向日葵
危地马拉 丽卡斯特兰
津巴布韦 嘉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7:3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花卉之最


世界上花卉消费最大的是欧洲,每年鲜花消费92亿美元,人均年消费30美元左右。
世界上花卉消费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年消费量30亿美元。
世界上花卉出口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年出口花卉13亿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开花植物,是目前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寒拉迈德的巨型中国紫藤,枝干长153米、重达252吨,覆盖面积4100平方米,每年开花150万朵左右。
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城是唐朝时的长安(今西安),当时有花3000余种。   
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是现印度尼西亚“大花王”,“大花王”每朵花开5瓣,直径1.2米—1.4米,重9公斤左右。   
世界上最香的花,是荷兰的野蔷薇,香气可传5公里。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花,是出产在中国的雪莲,即使零下50摄氏度,也能够鲜花盛开。   
世界上最耐高温的花,是非洲的野仙人掌,可在灼热的沙漠上茁壮生长。  
世界上最早用鲜花报时的城市是瑞士的日内瓦,已有28年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7:54 | 只看该作者
依五行栽植改变居家风水


常规中国命理讲求金、木、水、火、土间的相生相克,缺什麽就要补什麽,克什麽就要化什麽,除了从名字着手外,还可以利用植物来改变你的风水,让你在马年一切都风生水起。园艺风水在整个风水学中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但却是利用简单的植物就能达到改变风水的作用,而且还能美化居家环境。而所谓的园艺风水简单来说就是将植物区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依据居家环境与个人的风水状况,栽植适当的植物。

金:属於黄色系的花卉,并必须搭配金属花器与配件,其中以发财树、万两金、金钱树、水仙、黄橘最为推荐。

木:绿色植物皆属之,而且要选择种子植物,喻「发」之意。如花市中的绿宝石小盆栽、竹柏(日本茉草)。

水:水耕栽培的植物为代表,搭配使用兰色或透明玻璃的花器,开运竹、万年青等。

火:会开花或是会结果的植物,选用红色花会及花器,如火鹤花、胡蝶兰、凤仙花都非常适合。

土:室内耐阴的植栽,应使用黑色花器或镶有宝石的花器,如绿宝石、仙人掌都可栽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8:08 | 只看该作者
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有重大的成就。几千年来,我国古代造园工匠,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园林,颐和园仅是千千万万个园林中保留下来的一个。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距城十公里多。它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由于它园林建筑艺术的优美,是国内外游人所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介绍颐和园之前,有必要先把我国造园的历史作一简略的回顾。
相传在殷代,奴隶主就迫使奴隶为他们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园林。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了描写园林情况的作品。如《诗经•大雅•灵台》上说:“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诗中所写的灵囿,就是养有禽兽的动物园。灵沼就是饲养鱼类的池沼。诗中还描述了园中鸟兽鱼类活泼驯服的景象。
《周礼•地宫》中还记载周代已设专人管理园囿的事:“囿人:冲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晋八人,徒八十人,”‘囿人掌囿游之兽禁。”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管理园囿事务和饲养鸟兽的人员,并且有了园艺工匠。当时对园林的经营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
《述异记》上记载,吴王夫差(?—前473)修筑姑苏台,三年才建成。园林建筑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饬土木,殚耗人力不知多少。又在宫里修建海灵馆、馆娃阁,铜勾玉槛,建筑物上用珠玉来装饰。园林规模的宏大和建筑的华丽,可以想见。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咸阳大兴土木,建筑了规模宏大的上林苑,在苑里修建了阿房宫,把宫殿和园林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汉武帝更扩大了上林苑的规模,园的周围达三百多里,离宫七十多所;又建甘泉苑,周围五百多里,宫殿台阁一百多所;还开凿了巨大的昆明池和昆灵池。文献记载:“宫内聚土为山,十里九坡,种奇树,育糜鹿麑麂鸟兽百种。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承水下注。”可知当时已有了人造假山和人工提水的设施,园中的花木禽兽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封建帝王之外,当时许多财主豪绅也大造园林。
汉代以后,园林更加发展起来,帝王宫苑和私家园林规模之大,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比较著名的如三国时候曹操的铜雀台,隋炀帝杨广所营西苑,唐代的禁苑、骊山华清宫等等。宋徽宗赵佶(1082—1135)所营万寿山艮岳,从政和到靖康年间(公元1111年到1126年),经过了十多年的经营,楼台亭阁、假山叠石荟集园内,把“四方的怪竹奇石悉聚于斯”,成了一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帝王宫苑。在建造这处精美园林的时候,宋代统治者对人民进行了十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个万寿山艮岳在当时的首都东京(今开封),而堆叠假山用的山石却要从江苏太湖采取。高广几丈的大块太湖石,用大船载着,上千人拉船,沿途强迫老百姓为他们服役,供 应食用。不但挖河拆桥,而且把塘堰水闸都拆毁了。这座园林的建成,不知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和汗。
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在他们的首都(今北京)城里城外经营了许许多多宫苑园林,今天还保存的北海、中南海、颐和园以及西山诸园就是这些朝代经营修缮的部分遗物。特别是清代所谓的康熙、乾隆盛世,北京西郊的园林,盛况空前,在几百平方里以内楼阁连云,遮天蔽日。非常令人可恨的是北京西郊许多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和私家园林,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被野蛮地烧毁劫掠了。
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八百年前的金代开始的。金章宗完颜璟(公元1190年到1207年在位)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万寿山金元以来曾有金山、瓮山等名称,昆明湖曾称作金水、瓮山泊、大湖泊、金海、西湖等。明代在瓮山上建圆静寺,园名好山园。
到了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弘历(1711—1799)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经过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已荡然无存。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银三千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风景点之间育明显的分隔,而又有有机的联系。从这个风景点看那个风景点,彼此构成一幅图画。当人们行走在长廊里或是谐趣园的时候,走几步,周围的景色又有变化。这就是古代园林布置中所谓“景随步转”,也就是风景点彼此之间互相转移变化的布置手法。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颐和园水中布置岛屿,也是继承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手法。用长堤把湖面划分成儿个区域,还在昆明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孤立湖心的岛屿,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它的实际作用是打破广阔的昆明湖面的单调气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集景模写”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清代北京西郊诸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运用这个手法特别突出。在清漪园建造之初,就派出许多画师和工匠,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和模写有名的风景和建筑物,把它们仿造在园里。颐和园中的景色,可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是,设计人和造园工匠绝非生搬照抄,而只是仿其风格而已。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景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里的苏州街和江南苏州的市街更相去很远。这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在参考借鉴的时候,绝不生搬硬套,很注意创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第一,东宫门和东山区:颐和园原有水旱十三门,主要人口是东宫门,其次是北宫门。因此在东宫门里布置了许多组重要的建筑物。一进东宫门是仁寿殿,清代的封建帝后们,夏天住在园中就在这里“听政”。在仁寿殿前陈设着造型精美的铜龙、铜鹤,院中山石挺秀。绕过仁寿殿,面临昆明湖,到了这里使人心胸顿开,只见万寿山雄峙北岸,知春亭伸入湖中,昆明湖碧水连天,连西山景色都一概映人眼帘,可说是进颐和园的第一处壮观景色。
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园颐乐殿,是帝后群臣观剧之处。院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这个戏台建筑宏大,设计周密,是我国现存古戏台中的重要遗物。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上面说过,它是仿照无锡有名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好像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在仁寿殿夕后,临水布置了乐寿堂、萱芸馆、夕佳楼、藕香榭等建筑。临湖石栏曲折,在临水墙壁上开了各式各样的什景漏窗,窗里晚间点上灯火,倒映水面,又增一番景色。
第二,前山区:前山是全园的中心,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字坊以达湖面,构成一条显明的中轴线。琉璃砖瓦的无梁殿(智慧海)和高达四十一米的佛香阁,气势雄伟,色彩鲜丽。  
颐和园万寿山
 在这组中轴线的两旁,布置了许多陪衬的建筑物,东边以转轮藏为中心,西边以宝云阁(铜亭)为中心,顺山势而下,按地形而建筑,并有许多大型的假山隧洞,上下穿行,人行其中,别觉清凉幽邃。人们登上佛香阁或智慧海,回首下望,只见山下一片金黄色的琉璃瓦顶殿字,金光灿烂;昆明湖水宽广异常,波光云影上下流动辉映。南湖中的十七孔桥,横卧波心,西堤六桥伏压水面,远望西山如黛。在雨后晴天,连北京城里的白塔、景山以及八里庄慈寿寺塔,广安门外天宁寺塔,都齐集眼底,构成一幅宽阔的图画。
前山的东西两面,随山势上下,布置了许多点景建筑物。东边有重翠亭、千峰彩翠、意在云迟、无尽意、写秋轩、含祈亭、养云轩等,西边有邵窠、云松巢、山色湖光共一楼、湖山真意、画中游、听鹏馆、延清赏楼、小有天、清宴舫(石舫)、澄怀堂、迎旭楼等等。这些建筑的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各抱地势,相互争辉。但是更加壮丽的是前山脚下环湖一抹二百七十六间的长廊,自东迤西全长七百五十五米。它依山带水,好像万寿山的一条项链。
第三,后山区:后山以曲折幽静著称。山路在山腰盘绕,路旁古松丫槎,有如图画。山脚是一条曲折的苏州河(也称后湖),时而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真有江南风景的意味。
在后山的正中,原来有一组仿西藏式的庙宇建筑,叫“须弥灵镜”,也称后大庙,主要建筑已被帝国主义侵略军焚毁,现在只存残迈。后山东部林木葱郁。山腰有一座多宝琉璃塔,突兀半山,原来和花承阁是一组建筑,其他建筑已被侵略军所毁,由于它是砖石琉璃所建,才幸存了下来。
后山山下是幽静的苏州河,自清琴峡起,向西到北宫门一带,都是土山林木。再自北宫门往西,沿着苏州河两岸,原来建有苏州街、买卖街,古时茶楼酒肆,以至古玩商店,无不具备。这些临河衔市,已为侵略军所毁,只有一些遗迹。近年发展旅游业,已重修了办州衔。
此外,在后山还有清河轩、赅春园、留云、构虚轩、会芳堂、停鹤、绮望轩、贝阙、寅辉等建筑,点缀山间,相互呼应。
第四,昆明湖区:颐和园的北部万寿山耸立如翠屏,各种建筑物和风景点布满其间,而南部却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湖中有几处岛屿浮现水面,又以长堤、石桥加以联系。西堤六桥是仿照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修筑的,垂杨拂水,碧柳含烟,人们漫步堤上,胸襟倍觉轻松舒畅。
在西堤上有两座洁白石拱桥,俗称罗锅桥,它们是昆明湖的出入水口。北头的入水口叫玉带桥,南头的出水口叫绣游桥。桥面陡峻,桥拱高耸,洁白石桥映衬着碧柳垂杨,分外明媚。  
俯瞰昆明湖
在堤西的昆明湖心,有一个湖中岛屿,因为上面有一座龙王庙,所以俗称龙王庙岛。岛上有龙王庙和月波楼、鉴远堂、涵虚堂等建筑群。涵虚堂(已毁)仿武昌黄鹤楼修建。龙王庙之东有一座雄壮的十七孔石桥,从岛上通向湖岸,桥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是仿照有名的卢沟桥建造的。桥东头岸上有一座铜牛守望湖心,和长桥、岛屿、廓如亭等共同构成一幅绮丽的景色。
颐和园这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园林,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技术的光辉传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但是它在过去却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霸占,特别是重建之后,更为祸国殃民的慈禧所独霸。
颐和园还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见证。园中处处留下了侵略军烧毁破坏的痕迹。
解放后,劳动人民创造的颐和园,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颐和园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游览的胜地。来北京访问的国际友人,也必来这里游览。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它毕竟是封建剥削社会的产物,就是在成功的艺术手法上也还包涵了不少封建迷信糟粕。我们必须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座古典园林能在今后新的园林设计和造园艺术上有所借鉴,推陈出新。
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管理部门已经对颐和园着手加以修整,浚深了昆明湖,修复了一些被毁的建筑,湖光山色,更加明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2272

帖子

17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居民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1:48:22 | 只看该作者
用花美化您的居室



在紧张工作之余或双休日,许多人会选购一些美丽的鲜花来美化居室,插花就是一种效果最快最好的方式。插花是将花、果、枝、叶剪下来,经过艺术构思,插入瓶、盆、碗、杯等器皿中,用于点缀厅堂、卧室、台桌上,成为造型优美,富有生气的装饰艺术品。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家庭插花已步入千家万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花钱不多,又能插出美妙别致的造型呢?
家庭插花应用实例:

玄关插花
一般家庭装潢设计中开门就有一个隔断,称之为玄关。在玄关处置放小桌(有半圆形或长方形,或开启孔洞),桌子上方悬挂镜子,或挂画,桌上放一只玻璃花瓶插花水养或插鲜花,从这里步入客厅,让人感觉到一种大方、优雅、恬静的气息。一般东、西方插花形式均可。

客厅插花
客厅内一般沙发前的长方形茶几上或沙发转角处方形茶几上可选长方盆或高瓶插花。宜用细巧低矮花枝为主或长条形线条花枝。花材要求色泽鲜艳、明快,使客厅显得热情、欢快、轻巧、活泼。

床头柜插花 化妆台插花
一般卧室床头柜插花宜用花瓶插花,以粉、紫色调的花卉为主,具有浪漫和温馨的情调,也可选用主人喜欢的花与色调,会给主人带来无限的愉悦。化妆台一般宜用高瓶粉色系花卉为主。
楼梯过道处插花
有些家庭是复式房,都有楼梯过道,这时可以用稍大盛器落地插花,起到点缀和美化作用。

卫生间插花
现代家庭卫生间的布置很讲究,以整洁、安静的格调为主。一般在洗脸盆旁边放上一盆小花或绿莹莹的草本花卉,会使这个宁静的空间顿时生动起来,并由此对生活勾起各种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联想。同时,小花、小草还可以创造清爽洁净的感觉。由于卫生间墙体空间较大,不妨可以在墙面插一些壁挂式插花,以点缀美化空间。
插花的选材与保养
笔者建议家庭插花不必选购奇花异草或高档花卉,可选择经济实惠、时令性较强的常用花卉即可,因价格便宜,质量好而且挑选余地大,同样起到美化家居的艺术效果。
凡是从花市买回来的鲜花,花苞的开放程度达三四成为最佳,但不能马上插花,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水养,才能延长鲜切花的使用寿命。因鲜切花脱离母体后失去了株体对它的养料供应,加上长途运输和脱水等原因,使鲜花的花序和叶片出现萎蔫现象。所以必须将采购的鲜切花的茎叶浸泡在盛满水的容器内,把花头露出水面,在阴凉处放置半小时到1小时后,即恢复到原来新鲜状态。同时将腐烂发黄的叶片和茎干摘除,保持新鲜度,即可用作插花。

插花的方法
家庭插花除了带有随意性和个性以外,也需适当掌握一些基本的插花方法。首先来看造型,大致可分为对称造型和不对称造型两种,对称造型在西方式插花中运用较多,它的特点是对称、统一、排列均衡。常见造型有半球形、扇形、塔形等,应用在餐桌台花和新娘捧花等方面。另一种为不对称造型,它是一种不等边三角形造型,充分展示线条美,其特点是不对称均衡,它是东方式插花最基本的手法和原则。一般在插花前先大致构思出一个图形来,然后挑选3支主花(花朵、枝叶均可),按一定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原理)剪切后插入盛器,勾勒出不等边三角形的框架,接着在中心部位插入焦点花,然后在框架内添加枝叶、花朵作陪衬,最后修饰并用草叶遮掩花泥露出部分,作品就完成了。
色彩的运用是插花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运用不同的色彩和花材。如春季,可选色彩鲜艳、明快的花卉,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气氛;夏季,宜以清洁、素雅的花卉;秋季,是丰收季节,插花体现满目金黄硕果累累,给人以兴旺发达的联想;冬季,要用色彩浓郁的花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4-3 12:21 ,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