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日草为1-2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对生、无柄,由舌状花和筒状花组成。由于百日草为相对短日照植物,因此可采取调控日照长度的方法调控花期。当日照长于14小时时,开花将会推迟,从播种到开花大约需要70天,此时的舌状花会明显增多;而当日照短于12小时时,则可提前开花,从播种到开花只需60天,此时的花则以管状花较多。另外,也可通过调整播种期和摘心时间来控制开花期。
在播种过程中,百日草要求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通常发芽温度为21-22 度,发芽时需要覆土,2-5天即可发芽。在生长过程中,日温应保持在18度,夜温应达到21度。从播种到开花,所需时间一般为9-10 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百日草忌连作,应适时轮作。
由于百日草在生长后期容易徒长,为此,种植者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控制:一是适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量;二是保证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加大株行距;三是及时摘心,促进腋芽生长。具体操作方法一般是在株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留下2至4对真叶后摘心。要想使植株低矮而开花,常在摘心后腋芽长至3厘米左右时喷矮化剂。对于没有徒长的苗可露地栽培,如果为了限制其生长高度也要进行摘心处理。
百日草因其花期较长而备受推崇,成为夏秋季花坛常用花卉。经过各国育种专家漫长的选育过程,目前已成功选育出上百个品种。时下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百日草品种有矮型的“梦境系列”、“帕尔西诺系列”以及能够耐高温、高湿、抗白粉病、黑斑病的“缤纷系列”等。这些系列无论是花色、花型还是株型,都十分丰富,对各种环境条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既适合做大色块布置又能用于镶边等小点缀,在各种形式的花坛、庭院、绿地中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
百日草种子较大,每克约120粒。大多在5月份开始播种,这样7月份以后可以开花。不耐寒、耐热,但35C以上生长不良。PH值5.8~6.5。生长适温白天21~29C,夜温15~18C.发芽天数5~10天。苗长至6~10厘米时进行移栽,定植后需摘心,以促进分枝。
百日草白星病
症状:叶上发病。初生暗褐色的小斑点,后成周边暗褐色而中心灰白色、直径2~4毫米的病斑。多在下部叶上发病,严重时叶卷枯。病斑表面有暗绿色霉状物。
病原物 Cercospora zinniae Ellis et Martin 为百日菊尾孢菌,属真菌半知菌亚门。
传染途径 以菌丝块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栽培的病株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病斑上的病菌也可通过风、雨、园艺操作来传播。
百日草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85%以上。但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的情况下,也易发病。此外,缺肥、缺水,或大水漫灌,生长不良等都容易发病。
百日草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 施足肥料,培育壮苗,防雨遮荫,定植后适时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加强棚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然后立即喷药防治,可用1:0.5:200倍的波尔多液加0.1%硫磺粉,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代森铵800~1000倍。
百日草黑斑病
百日草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被侵染植株的叶子变褐干枯,花瓣皱缩,影响观赏。
症状:叶、茎、花均可遭受此病危害。叶片上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大为现规则形状的大斑,直径为2毫米~10毫米,红褐色。随着斑点的扩大和增多,整个叶片变褐干枯。茎上发病从叶柄基部开始,纵向发展,成为黑褐色长条状斑。花器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不久花瓣皱缩干枯。幼苗期,茎的基部受害时,形成深褐色中心下陷的溃疡斑,病斑逐渐包围茎部,使小苗呈立枯病症状
病原:为真菌百日草链格孢 A lternaria zinniae Pa-pe。
侵染途径:此病菌在病叶、病茎等残体上越冬。带病的也可能成为初次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在百日草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侵染。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排良好的地段种植。栽植密度要适当。避免连作。种子播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侵种10分钟)。秋后,病叶、病茎等集中销毁,消灭来年的侵染源。从无病的健康母株上留种。
2、用50%代森锌或代森锰锌5000倍液或80%新万生右湿粉剂6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叶背表面喷匀。
百日草花叶病(CMV)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常引起植株矮小、退化,观赏性下降。
症状:发病初期叶上片呈轻微的斑驳状,以后成为深浅绿斑驳症。新叶上症状更为明显。
病原:引起百日草花叶病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
传染途径:此病毒病可以由多种蚜虫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而且百日草生长季节又是蚜虫活动期,蚜虫与病害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防治方法:灭蚜防病对百日草花叶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也要注意田间的卫生管理,根除病株,清除CMV的其它寄主,以减少侵染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