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明末三帝与清初三帝差距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史学家解析明亡清兴的主要原因

  ■明亡有三分:外有民族分,内有官民分,而君臣分,则是核心因素

  ■中华民族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强,分则弱;合则治,分则乱


  ■演讲者小传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等29部。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满学研究》(一至八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4部。

  ◎兴亡原因◎


  ■明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


  ■清兴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


  明朝自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6位皇帝,276年。明朝为什么灭亡?清朝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整60年。清朝为什么兴起?明亡清兴历史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清初一些学者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明亡的原因做出多方面论述。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明朝君主集权固然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也是君主高度集权啊!

  有学者从明朝制度缺失分析其灭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这两大古老的难题,在明代越发难解了。”(司徒琳《南明史·引言》)就是说,“洪武十三年罢丞相”(《明史·职官志一》),大学士地位降低,正五品,侍左右,备顾问。然而,崇祯时大学士官一品,也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

  还有学者从吏治败坏去探究其原因。明朝吏治腐败,各代都有。看来明朝灭亡原因,仍需进行具体分析。

  明朝覆亡,原因复杂。从历史序列来说,有长、中、短三个层面——长者,要从洪武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政策是双刃剑,它一面巩固了明朝社会秩序,另一面埋下了后世社会弊端;中者,要从万历说起,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短者,要从崇祯说起,崇祯帝想做“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

  作为历史明鉴来说,明朝覆亡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吏治、制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专题论文,合起来可以写一部百万字的大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明化。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切入点分析明朝覆亡、清朝兴起的原因,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却可以简括为一个“分”字与一个“合”字。分与合是对立的。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朝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
 ◎ “民族分”之一◎

  ■明朝对待满洲的政策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


  ■万历皇帝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


  明朝灭亡的一个直接的、也是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分”。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子,推翻蒙古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贵族的统治,建立明朝。明朝以“驱除鞑虏”起家,又被“鞑虏”取代。可见明朝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北方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明朝北方的民族问题,前期主要是蒙古,后期主要是满洲。

  先说满洲。明朝对女真——满洲的政策是“分”,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明经世文编·杨宗伯奏疏》)。具体说来,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卷一)于是,明朝对女真各部,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

  满洲先人女真原来是明朝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努尔哈赤先人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朝廷命官,努尔哈赤也是朝廷的命官。他曾先后八次骑着马到北京,每次往返跋涉4000里,向万历帝朝贡。他说自己是为大明“忠顺看边”,就是忠心顺服地看守边疆。那么努尔哈赤怎么会成为明朝帝国大厦的纵火者,并成明朝的敌人呢?直接原因是明朝对女真政策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李成梁总兵在古勒寨之战中,误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结果呢?“潘多拉之盒”打开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挑战明朝,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谚语云:“女真满万,天下无敌!”这话说得夸大了一点。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建立满洲八旗,大约有6万人。女真-满洲满了6万,就成为一种很大的军事力量。要是满洲分,而蒙古不分,明朝和蒙古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努尔哈赤,那么满洲的难题也可能有解;但明朝又把蒙古分了,蒙古原来是明朝自己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的对手。

  ◎ “民族分”之二◎


  ■明朝对蒙古以征为主, 曾实行“抚赏”政策,但关键时见死不救


  ■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等措施,并结成同盟


  次说蒙古。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明朝为防止北元蒙古贵族复辟,采取许多措施:一是天子守边,二是修筑长城,三是设立九边,四是举兵北征——洪武年间,五次北征;朱棣期间,七次北征。永乐皇帝甚至死在北征蒙古的榆木川地方。到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入塞,在土木堡之役俘虏明英宗皇帝。嘉靖年间,蒙古俺达兵薄京师,为此北京修建外城。“正统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之姿,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明史·鞑靼传》)明以“西靖而东自宁,虎(林丹汗)不款,而东西并急,因定岁予插(察哈尔林丹汗)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明史·鞑靼传》)。对蒙古实行“抚赏”政策。但林丹汗“恃抚金为命,两年不得,资用已竭,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漠南蒙古闹灾,明朝不予“市米”,袁崇焕主张以粮食换马匹,朝廷以袁崇焕“市米资盗”等罪,将其处死。

  清则与明相反,皇太极对受灾蒙古进行救济。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死,诸部皆归于清。《明史·鞑靼传》评论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林丹汗)先毙,诸部皆折入于大清,国计愈困,边事愈棘,朝议愈纷,明亦遂不可为矣!”

  在对待蒙古、满洲关系上,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 “以北虏制东夷”。结果是“东夷”与“北虏”联合,就是满洲与蒙古联合,出现满蒙联盟的局面——满蒙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明朝。

我们再回顾一下满洲的历史。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是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合成满洲。而且,满洲同蒙古联盟,同汉军联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 索伦(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只拳头合起来打明朝;显然,明朝就招架不住了。

  明亡清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演变的历史,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历史。当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时,国家就强盛,反之就衰弱。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协和,共同前进,我们国家将来一定会更强大。所以,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中华强盛。

  ◎ “官民关系”之一◎

  ■官民矛盾导致中原民变是明亡的另一个原因


  ■官民矛盾的三个例子:卖官鬻爵;无地立锥;灾荒严重


  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原的民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官民的矛盾,而严重自然灾害加深与激化了官民的矛盾。官民矛盾,试举三例。

  卖官鬻爵。崇祯朝吏部尚书周应秋,公然按官职大小,秤官索价,卖官鬻爵。他“每日勒足万金,都门有‘周日万’之号”(文秉《先拨志始》卷下)。官员花钱买官,做了官之后,就搜刮百姓,敛财还债。吏、兵二部,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八)这话出自崇祯皇帝之口,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无地立锥。官员贪,百姓呢?老百姓的土地被占了,有的地方田地“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简直就是“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汪价《中州杂俎》卷一),就剩下长满青草的道路,还没有归于王孙贵族之家,剩下的已经没有寸土属于百姓了。于是出现这样一幅黑暗图画:“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这样,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灾荒严重。赤地千里,危机加剧。“亢旱四载,颗粒无收,饥馑存臻,胁从弥众。”(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史料记载: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马懋才备疏大饥》,载《明季北略》卷五)

  ◎ “官民关系”之二◎


  ■明朝官逼钱粮,而清则按人丁分给土地


  ■饥民被迫举义,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


  相反,后金——清处在上升时期,虽也有官民矛盾,但并不突出。后金进入辽河流域腹地后,发布“计丁授田”令,部民按丁分给土地。后金——清用八旗制度——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女真——满洲人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唯以多得财物为愿”(《建州闻见录》)。这同明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地立锥”,明军“人人要逃,营营要逃”(《熊襄愍公集》卷三)的社会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官逼钱粮。财政紧缺,加紧搜刮。下面讲三个故事。

  明大学士、首辅刘宇亮自请往前线督察,抵抗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他率军队过安平,得报清军将到,吓得面无人色,急往晋州(今河北晋县)躲避。知州陈宏绪闭门不纳,士民也歃血宣誓不让刘宇亮军进城。刘宇亮大怒,传令开城门,否则军法从事。陈宏绪也传话给大学士刘宇亮说:“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明史·刘宇亮传》)知州陈宏绪将避敌逃生的大学士、宰相刘宇亮拒之城外。刘宇亮恼羞成怒,上疏弹劾陈宏绪。“州民诣阙讼冤,愿以身代者千计。” (《明史·刘宇亮传》)

  李清路过山东恩县,亲见官吏“催比钱粮,血流盈阶,可叹。”(李清《三垣笔记》卷上)!

  到崇祯帝即位之年(1627年),“秦中大饥,赤地千里”(《鹿樵纪闻》卷下)。饥民被迫纠众墨面,闯入澄城县衙,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

有官必有民,有民必有官。官与民,既有利益矛盾,又有利益相同。但是,官民矛盾主要在官。

  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出现“官逼民反”现象。官民分最突出的表现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崇祯皇帝在大灾之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官民矛盾,而是加以激化。

◎君臣矛盾之一◎

  ■崇祯帝上台后,先诛阉党,后来又信任太监

  ■杀死袁崇焕等能臣


  民族分,加深官民分;官民分,又加深民族分。它们的背后,则是君臣分。

  君臣分,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与满洲兴起是外在的两个因素,执政集团内部的君臣分,则是其内在的因素。

  明朝执政集团有两个肿瘤:一是宦官专权,二是朋党之争。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宦官专横,朋党争吵。崇祯帝上台后,惩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仅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涉及宦官制度。他后来又信任太监,派太监监军,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宦官问题重演。由于执政集团内部的君与臣分,君臣之间或明或暗地搏杀,从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明皇朝核心实力,慢慢地腐蚀了支撑朱明江山的基础。这就使得如清文馆降清汉官所说的:“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明朝也有能臣,辽东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没有好下场。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逼辞职还乡,壮烈而死,袁崇焕则身遭磔刑。

  而袁崇焕恰恰能够做到“官民合”,取得了宁远大捷。在整个过程中,文武、将帅、官兵、军民等关系,可以说,做到了人合。袁崇焕是文官,他同武将满桂、祖大寿、朱梅、左辅、何可纲等,在整个宁远保卫战过程中,协调一致;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发动军民,坚壁清野,兵民联防,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派诸生员,组织民众,巡察街巷,搜索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宁远之战,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心同力,取得胜利。

  因此,朱明覆亡是从朱元璋开国以来各种弊端累积的总结果。

  ◎君臣矛盾之二◎

  ■明末三帝万历、天启、崇祯与清初三领袖差距太大


  ■崇祯帝虽然勤政,却暴戾滥杀;皇太极与属下关系很融洽


  明亡清兴的60年间,在清的政坛上,主要有三位君主——天命汗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地做事;崇德帝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睿亲王(实际君主地位)抓住历史机遇,入关定鼎北京。

  仅就个人因素而言,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都不是天命汗、崇德帝、睿亲王的对手。

  在万历朝。长期怠政,君臣阻隔,彼此不协。万历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大臣跪在宫门外,几个时辰得不到接见。后金呢?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清史稿·济尔哈朗传》)

  在天启朝。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魏阉忠贤。明大学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过生日的机会谏言,却不能相见。

在崇祯朝。崇祯帝虽然勤政,却刚愎暴戾滥杀。17年间共有50名大学士,被称为“崇祯五十相”。其中,被罢、免、戍、死(非正常死亡)者27位,占其总数的54%。没有一位大学士陪伴他始终的。共80位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在13位兵部尚书中王洽、陈新甲、袁崇焕、傅宗龙被下狱、或被杀,8位户部尚书中有4位下狱、削职或殉职。被他杀死的总督、巡抚,有人统计为19人。而崇祯后期的将领,总兵巢丕昌剃发投降、兵部尚书张凤翼日服大黄求速死、总督梁廷栋尾随清军而不击。兵部尚书陈新甲受崇祯帝命,遣使与清议和,秘密进行。崇祯帝手诏往返者数十。一日,所遣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看完后放在书案上。他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就拿出去抄传。于是官员哗然。崇祯帝很生气,将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不许,遂弃新甲于市(《明史·陈新甲传》)。

  清朝皇太极呢?范文程掌管军政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吃饭和休息,又被召入。一次,皇太极请范文程吃饭,有珍味佳肴,文程想念父亲所未尝,逡巡不下筷。皇太极察其意,即命撤馔以赐他的父亲(《清史稿·范文程传》)。可以说,整个有清一代,执政集团虽有矛盾与冲突,但内部没有严重破裂与军事冲突。

 ◎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最后杀老婆、杀女儿,只剩下孤家寡人

  ■“君臣分”则让“民族分”与“官民分”的矛盾无法缓和、化解


  崇祯帝在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之后,只剩下孤家寡人。何以见得?举三条史料。

  其一,《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崇祯帝后来对文武大臣全不信任,而派亲信宫奴、太监去监军,去守北京的城门,守居庸关等重要关口,最后派太监王承恩提督北京城的守卫。北京城防“惟内监数万人而已”。后康熙帝从故明太监口中得知:李自成兵攻阜成门,“崇祯率内监数人,微行至襄城伯(襄城伯李国桢时为太子太保、总京营,后城陷被杀)家,其家方闭门演戏,不得入,回登万寿山,四顾无策,犹豫出奔。太监王承恩止之曰:‘出恐受辱于贼!’崇祯乃止,以身殉国。”(《清圣祖实录》卷二四○)

  其二,《明史·后妃传》记载:“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

  其三,《明史·公主传》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

  崇祯皇帝最后杀老婆、杀女儿,只剩下孤家寡人,面对崛起的大清和强势的大顺,以寡对众,以分对合,所以必然灭亡。

  明末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所直接造成的结果。民族分,是外层因素;官民分,是内层因素;君臣分,则是核心因素。如果没有君臣分,而是君臣一体,同心筹谋,那么,民族分的矛盾可以缓和、化解、消除,官民分的矛盾也可以缓和、化解、消除。在民族分、官民分的严重局势面前,再加上君臣分,那就面临江山易主、社稷倾覆的严重局面。明朝就是在民族分、官民分和君臣分的危局下覆亡的。

  明亡也好,清兴也好,都不是皇帝个人,也都不是满族或汉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华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确历史观,而不要有狭隘民族观。

  总而言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汇成总的结果,就是明亡清兴。

       综上,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启示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不断地调整民族、官民、君臣关系。中华民族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强,分则弱;合则众,分则寡;合则治,分则乱。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再次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00 收起 理由
彪彪 + 1900 优秀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6639

帖子

142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1420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灌水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0-7-28 09:47:0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细品。
致虚守静、为而不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3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突击队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0-7-28 21:04:0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
QQ群107643903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2-22 20:42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