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字资料】鸟类学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鸟类学家-定义  
  
研究鸟类的科学。人类在有史以前已对野生动物中的鸟类发生兴趣。大多数有关鸟类的早期著作传奇性多於科学性,但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包括

鸟类学许多民间传说,後来的工作即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中世纪有许多文章涉及鸟类学的实用方面,特别是驯鹰和狩猎鸟类的管理问题。专门从事研究鸟类学的人称为鸟类学家。

鸟类学家-发展史

  
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後期,鸟类学的主要目标是新种的分类和描述,那时的科学考察是在鸟种丰富的热带大量收集标本。到20世纪早期,大多数鸟类已被科学所认识。19世纪後半期人们对鸟类内部解剖的研究作出很大努力,主要目的是为分类提供依据。20世纪前半期,生态学和行为学兴起,解剖研究相形见绌,但1960年代又得复苏,重点研究鸟类的功能适应问题。鸟类学是仅有的非专业人员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领域之一。许多研究工作是在大学和博物馆进行,在这里存放鸟皮、骨骼和标本,分类学家和解剖学家据此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野外调查工作则由专业和业馀工作者同时进行,後者提供了关於行为、生态、分布和迁徙等有价值的资料。虽然大量的有关鸟类的资料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野外观察(一般只靠望远镜)得出,鸟类学的某些领域由於使用新仪器和新技术而得益不浅。鸟类的环志工作开始於19世纪早期,现已成为关於鸟类寿命和移动路线的主要情报来源。若干国家建立鸟的环志系统,每年有几十万只鸟被带上有号码的脚环标志。雷达对鸟类运动的研究帮助极大。鸟类个体运动规律藉助於带在鸟体或植入鸟体内的微型发报机每天记录。藉助於视力标志(如将羽毛染色、往脚和翅带上有号码或不同颜色的塑料箍),用肉眼就能辨认不同个体,而无需捕捉,藉此业馀爱好者也能协助研究人员收回已标志的鸟类。随著高品质、可携带的无线电设备的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鸟类鸣声的性质和意义。

鸟类学家-分类   

鸟类学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科为主的基础鸟类学,主要是研究鸟类的形态、分类、解剖、生理、行为、鸟巢、发生、进化、生态、分布等的科学;另一类是以应用专题为主的应用鸟类学,主要是研究鸟类同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等的科学。鸟类学是动物学的1个较大分支学科。我国研究鸟类的历史悠久,在古书《尔雅》、《尚书》、《本草纲目》和《古今图书集成》中,均有记述。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156科,9000余种,我国有81科1186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4%,是各国中拥有鸟类最多的国家。由于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几乎遍及各种生态环境内,在消灭农林害虫、害兽,以及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有特殊的贡献。因此,对鸟类资源的考查、开发、利用、野生经济鸟类的驯化、繁殖和建立鸟类保护区和禁猎区,对农林益鸟的保护、招引,以及对一般害鸟的驱除、防治等,都是鸟类学所研究和阐明的重要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00 收起 理由
大连红箭 + 1900 好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9 19:03:42 | 只看该作者
鸟类学家发展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05:57 | 只看该作者
鸟类学家-中国的鸟类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为中国有关鸟类学研究和鸟类保护的民间学术组织。鸟类学分会的基本宗旨是发展中国鸟类学学术研究和普及鸟类知识,建立全国性网络,并促进有关濒危物种研究和保护的国际间合作。

中国鸟类学会理事全国性网络,并促进有关濒危物种研究和保护的国际间合作。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目前约有600名会员以及约20名国外会员。绝大多数会员都是专业性的鸟类学工作者,分布在大学、研究所、自然博物馆等单位,还有些会员分布于动物园、自然保护区以及主管鸟类方面工作的政府管理人员。
鸟类学分会下雉类专业组、鹤类与水鸟专业组、猛禽专业组、观鸟专业组、饲养繁殖专业组、系统分类专业组、鸟类环志专业组、鸟撞专业组等8个专家组。这些专家组组织和进行本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并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
中国鸟类学分会编辑出版几种定期的出版物,如:《中国鸟类学会通讯》、《中国水鸟和鹤类通讯》、《中国鸟类学研究》等。与此同时,自1994年开始,学会与台北野鸟学会共同举办两年1度的鸟类学术研讨会:1994年于台北、1996年于呼和浩特、1998年于台北、2000年于昆明、2003年于台中、2005年于海口。学会还承办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这是国际鸟类学大会在新的国家(中国)、新的大陆(亚洲)、新的世纪(21世纪)、新的千年(2000年以后)的学术性大会。
1994年分会成立了“郑作新青年鸟类学工作者基金”。每两年评奖一次,年龄限于35岁以下在鸟类学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5

主题

1万

帖子

4150

积分

版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50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财富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10-29 19:07:0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分享!
[fly][glow=500,yellow,1] [/glow][/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17:03 | 只看该作者
  鸟类学家-古鱼类学研究者“一不小心”变成了古鸟类学家
   
1990年7月,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古鱼类学家金帆博士率领的研究小组正在辽宁西部的朝阳地区跋山涉水,广泛采集鱼类化石。队伍中有一位刚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名叫周忠和,他分工负责课题组发现的鲟类化石的研究。盛夏的骄阳烤得大地火一样的热,可是几位年轻的科学家每天依然是挥汗如雨地坚持着。在距离三塔中国鸟的发现地点不到20公里的一道小河沟里,周忠和发现了一块看似很不起眼的鱼类化石。但是他这一发现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这块化石是白鲟科的鱼类,是现代生活着的长江白鲟的最早的祖先。野外工作结束后,周忠和依然惦记着那块白鲟化石出土的地方。到了9月中旬,天气稍微凉爽了一些,他就一个人又来到了那块荒凉的小山沟,希望找到更多、更好的白鲟化石。

不可思议的是,白鲟科的化石再也没有发现一块。不过耐心的周忠和并没有轻易放弃,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寻寻觅觅。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竟然从坚硬的泥灰岩里打出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
这两块化石后来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鸟类专家侯连海研究员鉴定,认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其中的一件标本特别完整,保存了整个的头骨部分,因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最为完整的鸟类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这一发现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对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财力和人员支持。在随后的两年里,由周忠和、侯连海、金帆和张江永等科研人员组成的发掘队又从同一地点采集到将近20件化石,其中至少有5件标本保存了头骨的成分。研究证明,这些化石至少包括了3种以上的不同类型,其中最为完整的一块化石被命名为华夏鸟,其它的标本有朝阳鸟和中国鸟。研究还证实,华夏鸟和中国鸟产于相同的地层层位中,时代也几乎一样,为距今大约1亿3千多万年,从而成为当时所知的世界上除了始祖鸟之外的最古老的鸟类。在这样早的时代能够一下子发现种类和数量都如此众多的鸟类化石,而且保存得又相当完整,这在当时是空前的。
鸟类化石的意外发现及在那之后的迅速扩充完全改变了周忠和的一生,他迅速地将研究的主攻方向转到了古鸟类上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92年6月,周忠和参加了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第三届鸟类古生物学与进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宣读的有关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应大会组织者的要求,他还专门做了一次更为详细的报告。各国科学家对中国辽西的这些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的发现是本次会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会后,德国一家广播公司的记者邀请周忠和和另外一些科学家一起进行了一次专题采访。后来,美国史密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奥尔森教授在给该院的霍夫曼博士写的一封信中感慨道:“中国早白垩世鸟类化石的发现也许可以称得上是自始祖鸟发现以来最为重要的鸟类发现。”

后来,周忠和赴美国留学,专攻古鸟类研究。1999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鸟类的研究,并不断有所发现和进展。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古鸟类专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23:32 | 只看该作者
   鸟类学家-著名鸟类学家      

周忠和,(1965年-),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著名古生物学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1965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周忠和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现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热河生物群课题组”负责人。

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历任福建协和大学系主任兼教务长、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国际雉类协会会长等职。他对中国鸟类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曾发现中国鸟类16个新亚种,撰写了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在理论方面提出“低等类型的亚种被排挤到该种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区”的观点,从而估测种的起源地,这对生物进化论是有科学意义的补充论证。他还提出以秦岭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为中外学术界所认同。专著有《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国经济鸟类志》、《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中国动物志——鸟纲》第2、4、6、11等卷。《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郑作新发现白鹇

1960年春天,郑作新登上了四川省的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这里山峦迭秀,林木茂盛,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游客不断。这里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吸引了不少专家来考察。郑作新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郑作新在考察中,来到一位老乡的小茅屋休息。在茅屋的一个角落里,郑作新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鸟。他仔细一看,不由得怔住了:原来,这是一只少见的雄性白鹇!它的头顶仿佛戴着一顶华贵的帽子,红红的冠子后面,披着几绺蓝黑色的羽毛,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腹部的羽毛是蓝黑色的,跟背部和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棵长长的白色尾羽,使它的身体显得修长而又俊美。
郑作新知道,白鹇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共有13个亚种,都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高山竹林里,峨眉山从来没有发现过。于是他感到奇怪:这只白鹇是从哪里来的呢?该不会是游客从外地带来“放生”的吧?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郑作新和他的助手们在这一带山区中又捉到了几只白鹇。这说明,它们不是被人从外地带来的,而是在峨眉山土生土长的,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居民”。可是进一步想,峨眉山的白鹇和生活在南方的白鹇有什么不同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许多问

郑作新书籍题在郑作新的脑海里回旋。
考察结束了,郑作新带着白鹇的标本,回到北京,把它们放在自己的标本桌上。在这以后的几年中,只要一有空闲,郑作新就对它们进行观察,可是并没有发现它们和南方等地的白鹇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郑作新对科学工作并不草率,仍旧继续观察。一次,他把白鹇翻过来,从脖颈看到胸脯,又从胸脯看到腹部和尾羽,连每个细节都不肯放过。突然,郑作新惊讶得几乎叫起来,原来,这只白鹇的两侧尾羽是纯黑色的,而南方白鹇的两侧尾羽却是白色的,中间夹杂着深色的花纹,两者完全不同。又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比,郑作新还发现,这几只白鹇的背部、肩部和翅膀上的黑色羽纹,也和南方白鹇稍有不同,但由于差别很不明显,很容易被人忽略。

在动物分类学上,“种”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同一种的动物,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如果发生一些差异,那就叫作“亚种”。比如说,人们原先知道,白鹇这一个种共有13个亚种。郑作新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峨眉山的白鹏和生长在南方各省的白鹇并不相同,它是一个新的亚种,并把它命名为“峨眉白鹇”。这样,白鹇一共有14个亚种了。



  
郑作新论著

【1】邵武鸟类三年来野外观察报告。协和大学生物学报,1944,4:63—150。
【2】中国鸟类名录。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1947,9:49—84。
【3】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66。
【4】食虫益鸟的调查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19611348—1351。
【5】中国钩嘴鹛的系统分类研究。动物学报,1962,14(2):196—218。
【6】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7】黑颈噪鹛的两亲缘种在国内的亚种分化。动物学报,1963,15(3):471—478。
【8】秦岭鸟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9】中国动物志——鸟纲、鸡形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0】Cheng Tso Hsin.A sketch of the avianfauna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alliform species.Proc Woodland Grouse Symp,(WorldPheasant Association)1979:45—47。
【11】Cheng Tso-Hsin.Taxanomic and ecological notes of Capercailles and
  Black Grouse.Proc Woodland Grouse Symp,(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1979:83—86。
【12】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3】Cheng Tso-Hsin.On sub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lver Pheasant,Lophura nycthemera.Journ 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1979:42—46。
【14】Cheng Tso Hsin et al.On the land vertebrate fauna of Qinghai-XizangPlateau.Memoir Beijing Nat Hist Mus,1979:2:975—988。
【15】中国动物志——鸟纲、雁形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6】中国噪鹛属的演化及其起源地和边缘地区之种类的比较研究。动物学报,1982,28(2):205—210。
【17】郑作新等.西藏鸟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8】中国鸦雀的系统分类研究。动物学报,1984,36(3):278—285。
【19】世界鹤类系统检索。动物学报,1986,32(2):184—193。
【20】台湾省鸟类及其与附近地区的比较。武夷科学,1986,6:257—266。
【21】中国动物志——鸟纲、雀形目、鹟科、画鹛亚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2】Cheng Tso Hsin.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Baijing:SciencePress,Berlin:Paul Parey Scientific Publishers,1987,1—1:223。
【23】Cheng Tso Hsin.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pheasants of China.Proc.4th Symp of pheastnts.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1989:1—10。
【24】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六卷: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形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32:06 | 只看该作者
许维枢

中国著名鸟类学家。许维枢先生1930年7月生于天津市蓟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动物学研究室、生态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退休。

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1979-1992)、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秘书长(1988-1992)、中国鸟类学会副秘书长、副理事长(1980-2002)、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1996-2008),《中华大典》生物内编委(2007)。在国外,许先生被推选为英国鸟类学会(BOU)通讯会员和荣誉会员(终身)、美国鸟类学会会员(终身)、国际鸟类学大会名誉副主席(1986-1990)、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大会秘书长(1998-2002)。曾先后出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奥地利、意大利、南非、埃及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许维枢先生致力于鸟类分类学、鸟类特有种生态生物学和鸟类迁徙的研究,从事自然历史教育和鸟类学研究四十年。首次在国内对白冠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蛋壳扫描电镜的对比观察,为鸟类学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指标,在鸟类迁徙方面,进行长达十年的种群动态的开创性研究,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1998年获行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二等奖。自1993年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荣誉证书、两次获得北京科学技术协会王大珩、顾方舟铜质奖,发表专集8部,论文40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8卷、第9卷,以及涉禽在澳大利亚丹皮尔越冬数量研究。
2008年5月20日,许维枢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9:37:39 | 只看该作者
郑光美

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1932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原籍北京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生毕业。现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光美教授多年从事脊椎动物学和鸟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高校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在我国鸟类学研究的很多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在濒危雉类的研究中,成绩尤为突出。在我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3S技术对雉类的栖息地选择、领域、活动区和活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研究,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历经十余年的驯养繁殖研究,攻克了存活、受精和繁殖等难题,将原产于亚热带高山的黄腹角雉在北京地区建成可自我维系的人工种群。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光美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
鸟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
兼任《生物学通报》主编,《动物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野生动物》等杂志的编委
国际鸟类学委员会(IOC)资深委员
世界雉类协会(WPA)副会长、中国分会主席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顾问
英国东方鸟类学会(OBC)荣誉会员。
主要获奖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黄腹角雉的生态生物学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
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奖(1999)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动物学教学建设与改革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88)《普通动物学》
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人事部)(1991)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中国科协,新闻出版署,广电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1992)《鸟之巢》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郑光美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郑光美2000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1】 杭州市湿地水鸟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2000. 4(1): 65-72.(CAJ)
【2】 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 动物学研究. 2000. 21(2):165-169.(CAJ)
【3】黄腹角雉的骨骼系统. 动物学杂志. 2000. 35(2): 25-27.(CAJ)
【4】 红腹角雉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3): 379-384.
【5】 我国濒危鸟类的研究方向. 1999 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文集. 2000. 19-23.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 Zheng GM. et al. A new species of flycatcher (Ficedula) from China. J.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0. 36(3): 405-409.(CAJ)
【7】江苏雉鸡领域的生境特征. 中国鸟类学研究. 2000. 19-23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8】冬季血雉行为的研究. 中国鸟类学研究. 2000. 116-120.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9】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鸟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鸟类学研究. 2000. 334-338.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0】 Ding CQ and GM Zheng . The regions of conservation important for grouse, partridge and pheasants in China.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10: 319-330.
【11】Lu X & GM Zheng. Why do eared-pheasants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so muc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10: 305-309.
【12】 Jia CX and GM. Zheng. Blood pheasant survey in isolated and fragmented habitat in the Lianhuashan mountains. WPA. 2000. 62: 16.
【13】 鸟类婚配制度的生态学分类. 动物学杂志. 2001. 36(1): 47-54(CAJ)
【14】 血雉育雏期家族活动和暖雏行为. 动物学报. 2001. 47(4): 376-380 .(CAJ)
【15】 Lu X and GM Zheng. Habitat selection and use by hybrid White / Tibetan eared-pheasants in eastern Tibet during post-incubation. Canad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1. 79 (2): 319-324.(PDF)
【16】  雉鸡营巢生境的模拟分析. 生态学报. 2001. 21(6):969-977.
【17】  笼养下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粪便中性激素的变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7(5): 685-689(CAJ)
【18】Jia CX and GM Zheng . Social organisation and behaviour of blood pheasant Ithaginis cruentus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In: Maureen Woodburn and Philip McGowan (eds). Galliformes 2000: Proceedings of the 7nd International Galliformes Symposium. pp 183-190. 2001.
【19】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人工授精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8(1): 117-122.(CAJ)
【20】Lu X and GM Zheng. Habitat use of Tibetan Eared Pheasant Crossoptilon harmani flocks in the non-breeding season. Ibis. 2002. 144(1): 17-22.(PDF)
【21】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子. 生态学报. 2002. 22(2): 141-149.(CAJ)
【22】城市鸟类对斑块状园林栖息地的选择性. 动物学研究. 2002. 23(1): 31-38.(CAJ)
【23】 利用无线电遥测位点分析红腹锦鸡的生境利用. 动物学报. 2003. 49(2): 178-183.(PDF)
【24】 Pan C and GM Zheng. Metal containation in tree sparrows in different location of Beijing. Bull. Envir. Contam. and Toxicol. 2003. 71:142-147.
【25】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生物多样性. 2003, 11(4): 303-308.(PDF)
【26】北京师范大学内麻雀冬季的活动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9(4):537-540.(PDF)
【27】 Lu X and GM.Zheng .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Tibetan Eared Pheasant Crossoptilon harmani in scrub environ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ffect of food. Ibis. 2003.145: 657–666.(PDF)
【28】 Deng WH, GM Zheng and W Gao. Nest and roost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y-faced Buzzard in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2003. 37: 228-235.
【29】黄腹角雉精液的低温保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6): 819-822 .(PDF)
【30】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 动物学报. 2004. 50(1): 126-132. (PDF)
【31】白马鸡冬季群体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8(4): 524-530.(PDF)
【32】中国濒危雉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生物学通报. 2004. 39(1): 1-3. (PDF)
【33】铁矿开采对褐马鸡种群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004. 12(3): 319-323.(PDF)
【34】 Deng WH and GM Zheng. Landscape and habitat factors affecting cabot's tragopan Tragopan caboti occurrence in habitat fragment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4.117: 25-32. (PDF)
【35】 Deng WH and GM Zheng. Providing artificial nest platforms for Cabot's tragopan Tragopan caboti (Aves: Galliformes): a useful conservation tool? Oryx. 2005. 39(2): 118-123. (PDF)
【36】SunYH, Y Fang, J Swenson, SKlaus and GM Zheng. Morphometrics of the Chinese Grouse Bonasa swerzowi. J. Ornithol. 2005. 146: 24-26.
【37】 栖息地特征对褐马鸡种群密度和集群行 为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005. 13(2): 162-167.
【38】冬季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特征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5. 24(2): 153-158.
【49】白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 动物学报. 2005. 51(3): 383-392.

         郑光美主要论著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国野鸟(中文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Zheng Guangmei & Zhang Cizu. Birds in China (English Edition).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02。
鸟类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八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九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Zhao Ji, Zheng Guanmei et aI.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wallow Press. London,1990。
中国野鸟图鉴. 台北: 台湾翠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0-29 19:41:46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贡献的人!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0-29 19:45: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1-8 06:54 ,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