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语典故] “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前人依据《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的“诗言志”做过一些考证,其中最详细的要数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的阐释。闻一多在《歌与诗》里从文字学角度证明“诗”与“志”原来是一个字,认为“志”有“记忆、记录、怀抱”三个意义,进而分析诗发展的三个阶段。朱自清专门著述《诗言志辨》,从“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方面作了考察和阐析。但仔细品味“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内容,似乎是在说明“诗、歌”的作用——“言志、永(咏)言”和“声、律”的要求——“依永(咏)、和声”,而不是探讨“诗”的词源,这只要看看伪孔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就会明白。

      “诗”字的声符是“寺”。首先,“寺”有“治理、侍弄”义。《玄应音义》卷六“塔寺”条注引《广雅》:“寺,治也。”又卷十四“寺庙”条注引《风俗通》:“寺,司也,廷之有法度者也。”其次,用“寺”作声符的一些形声字也有“治理、侍弄”义,或干脆写成“寺”。《说文·人部》:“侍,承也。”段玉裁注:“凡言‘侍’者,皆恭敬奉承之义。”《诗·秦风·车邻》“寺人之令”陆德明释文:“‘寺’,本或作‘侍’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侍,经传多以‘寺’为之。”《逸周书·谥法》“布纲持纪曰平”朱右曾集训校释:“持,旧作‘治’。”《诗·小雅·十月之交》“岂曰不时”朱熹集传:“时,农隙之时。”《管子·权修》“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集校引尹桐阳曰:“时,种也。《广雅》作‘莳’。”

      既然“寺”及用“寺”作声符的一些形声字有“治理、侍弄”义,“诗”同样从“寺”得声,也有“治理、侍弄”义。《毛诗·序》:“《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仿)於此乎!”孔颖达正义:“言‘放於此’者,谓今诵美讥过之诗,其道始於此,非初作讴歌始於此也。……名为‘诗’者,《内则》说负子之礼云‘诗负之’,注云:‘诗之言承也。’《春秋说题辞》云:‘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澹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队(坠),故一名而三训也。”这不也是“治理、侍弄”吗?试想,栽种插秧是纵横成行的。《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孔颖达疏:“於土之宜,须纵须横,故或南或东也。”诗之分行成列,讲究规则,又要押韵,必须用心侍弄,才能有别于散文等不规则的文体,这岂不如同种莳、侍弄庄稼吗?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主题

1万

帖子

237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以后带儿子一起养花玩鸟喝茶

积分
2377473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 10:4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30 07:03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