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深圳的一个网络歌手唐磊的《丁香花》的网络歌曲感动了中国。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当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啊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它。
丁香,别名百结、情客、紫丁香,木犀科丁香属,学名Syringa spp. 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地区及欧洲东南部。我国产的24种,分布较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之圆锥花序。花萼小,钟形,具4齿裂或截形,宿存。花冠细小,漏斗状,具深浅不同的4裂片,白色、紫色、紫红及蓝紫色等,5-6月开花,9-10月果熟,11月落叶。已有记裁的丁香属植物有30个种,我国产24种,另有很多的变种、杂种及品种。
丁香花成熟后花丛团扶,芬芳袭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丁香花》诗:"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丁香在花卉众多的寺庙充当什么角色呢?这要从菩提说起。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有传说神话丁香,丁香的树皮和叶子能够显示出佛像来。
在北京的法源寺,据说有明代流传下来的丁香树,占地六千七百多平方米,种类繁多,花色各异,有黄色的、白色的、雪青色的和蓝紫色的。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似乎比寺庙更出名。自从这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法源寺的游客激增,香火不断,法源寺的佛像们沾了诺贝尔的光。可是在解放前,那些神佛们是沾寺庙里丁香的光。
有资料说早在宋朝以前,每逢丁香盛开之际,法源寺都将举行盛大集会,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丁香之会",咏诗作赋,题词对联,盛极一时。种盛景大约与《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的情形差不多,只不过在寺庙里文人们不会像在园林那样,诗酒弦歌,热闹异常,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有些放肆,毕竟在神的眼皮子底下,得收敛一些。
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载都门赏花的风习和盛况云:
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双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寺庙里的花事旺盛,再加上热闹异常的庙会,极清净的佛门圣地,又极具人间烟火之气。那时侯,城市里没有公园,也没有超级市场,结果寺庙成了休闲、娱乐、购物的去处。神圣的寺庙不仅承担救赎人们灵魂、超脱人的生死,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寺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寺庙里大多有花卉培养基地,荷花、丁香、茉莉、瑞香、牡丹、桃花、榴花等都可以在寺庙找到,四季鲜花盛开,可能清新的空气有利于僧侣的修炼和参禅。每个佛寺都有一个用矮墙、竹篱或绿篱围成的庭院,面积大小不一,其中栽有数十种至上百种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中除了一些水果供僧侣们享用外,还有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常用植物,以及作为书写经文载体的原料植物贝叶棕(Coryphy um- braculifer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这样,一个佛寺庭院俨然成了一个“佛教植物文化园”。
佛门弟子为何以丁香代替菩提树?丁香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而且民间还有传说,丁香是“爱情之花”,丁香树是“幸福之树”。
丁香被誉为“爱情之花”,其间还有着一段凄凉传说。
宋代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丁香,香气迷人,关乎爱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谈爱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谐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