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4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916

帖子

46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6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3: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史简介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史,主要指的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
  唐朝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安东,西达中亚咸海的安西,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由于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早已撤回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0-27 16:18:57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摇滚乐队,叫唐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0-26 18:41: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主题

4589

帖子

1064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06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社区居民

12#
发表于 2008-10-25 21:43:37 | 只看该作者
我都想当古代人
[fly]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fly] [move]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mov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0-25 21:42:03 | 只看该作者
太多了,要慢慢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65

帖子

216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1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10#
发表于 2008-10-20 13:23:22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16

帖子

46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6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3:14:49 | 只看该作者
唐朝的影响与意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者以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再次,唐朝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环境,给传统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世家大族衰颓没落,一般地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势力空前发展。与此相应是各项制度不断的、全面的变革更新。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借鉴意义
  1,秦朝没有盛世。秦朝对人民当作敌人来监事,而且禁止人民看书,全国如同一个没有文化的大监狱。
  2,唐朝的盛世是建立在汉族恢复自己政权的基础上。是汉族长期被奴役被压迫的反弹。因此异常辉煌,可以比于汉朝。
  3,但唐朝受异族人影响大,因此放松了对异族人的警惕。这造成了唐朝中期异族大闹中国的情况。最终毁灭了中华文明的中心:黄河中下游。从此,中国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这是非常痛心疾首的惨痛教训。因此明朝人说过:天下最重要的防备有两个:中国要防备夷狄,君子要防备小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16

帖子

46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6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3:14:25 | 只看该作者
新旧唐书比较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官修史书,当时叫《李氏书》。到宋朝,因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了《唐书》,才有了新、旧之别,称前者为《旧唐书》,后者为《新唐书》。
  《旧唐书》由纪、传、志三部分组成,共有200卷。
  早在后梁、后唐两代,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编撰唐史的准备工作。《旧唐书》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做主持工作,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做了大量工作。以后担任宰相的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参加具体编写的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等9人。在全书最后完成时,正好是刘昫任监修,由他领衔奏上,所以《旧唐书》题为刘昫等撰。
  《旧唐书》的显著特点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旧唐书》编修的时代离唐朝灭亡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但由于当时正是割据混战的时代,《旧唐书》在短期内仓促修成,所以对唐代史官的著述照抄照录多而加工少,缺乏必要的剪裁、整理和概括。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唐代后期的史料则较少,只有《武宗实录》1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史》主要是抄录唐代史料成书,所以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繁杂,《历志》、《经籍志》的记述仅至玄宗时代,列传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很多。此外还有一人两传,同一篇文字重复出现等现象。《旧唐书》比较粗糙是它的重要缺陷。
  尽管《旧唐书》存在着上述的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
  《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由于《旧唐书》的这些优点,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补充,特别是志、表以及唐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是《新唐书》意在克服《旧唐书》记事繁杂的缺点,所以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新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不能取代《旧唐书》的。
  《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
  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当时的编修目的,一是为了吸取唐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一是为了通过修史,进行忠奸善恶的褒贬,因为《旧唐书》"褒贬或从于新意",以五代时期的思想认识来看待藩镇、忠义、叛逆等问题,这是宋代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编撰的。
  全书由纪、志、表、传四部分组成,共225卷。
  庆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诏开局修《唐书》,至嘉佑五年(1060年)最后完成。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
  《新唐书》所依据的史料,除了《旧唐书》外,还有一些当时重新搜集到的文献以及碑刻文字。宋祁为唐朝后期人物立传,就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细。《新唐书》史料来源比《旧唐书》多,这是它的主要成就之一。另外,它的诸《志》内容也比《旧唐书》丰富得多,不少记载补正了旧书的缺误。
  与《旧唐书》相比,由于时代不同,《新唐书》在编撰体例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
  《新唐书》还恢复了立表的传统,《史记》创造了表这一形式后,只有班固《汉书》有表。《新唐书》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弥补了纪、传的不足,对以后史书的编修也有很大影响。
  《新唐书》写法上的一大特点是仿照《春秋》的笔法,通过用不同的字句来进行褒贬,这种做法对忠实地记载历史是不利的。
  总的说来,《旧唐书》与《新唐书》互有优缺点,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两部书就互有褒贬,就史料价值看,这两部书都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16

帖子

46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6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3:13:59 | 只看该作者
新唐书 目录
  本纪第一 高祖 本纪第二 太宗 本纪第三 高宗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 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 志第一 礼乐一
  志第二 礼乐二 志第三 礼乐三 志第四 礼乐四
  志第五 礼乐五 志第六 礼乐六 志第七 礼乐七
  志第八 礼乐八 志第九 礼乐九 志第十 礼乐十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志第十四 车服 志第十五 历一
  志第十六 历二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志第十九 历五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志第四十 兵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志第五十 艺文四 表第一 宰相上 表第二 宰相中
  表第三 宰相下 表第四 方镇一 表第五 方镇二
  表第六 方镇三 表第七 方镇四 表第八 方镇五
  表第九 方镇六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列传第三 宗室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列传第五 太宗子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列传第九 李密 列传第十 王窦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列传第十三 刘斐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列传第十八 二李绩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列传第二十 高窦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SupFree5良嗣 弁)SupFree6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列传第四十 狄郝朱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列传第五十 苏张 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列传第八十 马浑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朱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朱韩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朱孙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朱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录 进新唐书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16

帖子

46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6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3:13:31 | 只看该作者
《新唐书》介绍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呜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祐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呜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佑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佑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佑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
  《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
  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有些史实他是有意避讳的。如后周有位大将叫韩通。他忠于后周王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欧阳修就不给他立传。这在当时就遇到同辈的议论。
  由于《新唐书》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统地位,一般人只读《新唐书》而不读《旧唐书》,所以《新唐书》宋以来的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流传的主要版本有:(1)南宋刻本4种,分别是十四行残本,旧藏皕宋楼,现藏日本静嘉文库;同十四行元补版残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十六行残本124卷,亦藏北京图书馆;建阳书坊魏仲立刻残本,旧藏嘉业堂。(2)元刻本,明国子监根据元版修补印行。(3)明刻本3种,分别是成化年间(1465~1487)国子监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北京国子监二十一史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十七史本。(4)清刻本多种,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附宋董冲《唐书释音》25卷。殿本又有各种翻刻本、影刻本、排印本、缩印本以及五局合刻本、开明二十五史本等。(5)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以静嘉堂本为主,配合“北图”、“双鉴楼”及“嘉业堂”藏本,保存了《新唐书》旧刻的真面目,胜于殿本。(6)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底本用百衲本。2000年,中华书局又推出了简体横排本。
  后世对《新唐书》进行纠谬、辨证的著作颇多,举其要者有:(1)吴缜《新唐书纠谬》,20卷,分20门,凡400余事,宋元佑四年(1089)成书,绍圣四年(1097)上于朝廷。(2)汪应辰《唐书列传辨证》,20卷,专攻《新唐书》列传缺点。(3)王若虚《新唐书辨》,3卷,见《滹南遗老集》。(4)陈黄中《新唐书刊误》3卷。(5)佚名《新唐书证误》(《稽瑞楼书目》注录抄本一册)。(6)罗振常《南监本新唐书斠义》1卷,1936年上海石印本。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1 11:59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