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08-9-8 12:48:58
|
只看该作者
高温高湿话防病
进入盛夏,湿度和温度都大幅上升,兰花进入生殖旺季。每天看着兰芽怒长,多少有点收获的喜悦。相信兰友们每天都会看上几遍。仔仔细细的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出现病害,难免会影响心情。
事实上,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高温改变了原生质的理化特性,使生物胶体的分散性下降,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大量外渗,酯类化合物变成层状,有时还会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使细胞核膨大、松散、崩裂。高温还改变其呼吸强度,使植物体内合成受阻,原生质的分解大于合成,尤其在光照不足而气温又过高的情况下,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我们在管理时,时时留心,加强防御。本着重防于治的植保方针,治早、治小、治了。以免一年辛劳毁于疏忽。
为防止兰花病害,除了保持环境清洁湿润,通风,浇水施肥清淡调匀,用药适时适度,基质干净通透,光照适宜等措施外,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盛夏季节气候湿热,空气湿度高,是兰草一年当中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各种病害的盛发期。为避免病害,我们注意做到两点:一是控制浇水;二是及时施药。
如果基质湿闷不洁和过干,基质湿闷不洁,空气受到排挤,病菌大量繁殖,兰根受损,各种病害由此而发,危害兰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兰株,为维持生命就会张大气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各种病菌乘虚而入,病害随后发生。兰草度酷暑,消耗较大,抵抗力相对减弱,有的认为高温季节,由于温度过高,病害并不明显,只须做好通风、遮阴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目前正处于高湿高湿季节,正是花卉病害的高发时期。
病菌主要传染途径有:1.是植株被人为的机械创伤,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当遇到高温27-30℃时,加之通风不良,排水不畅基质,此病发生发展的较快。2.是花卉植株遭遇昆虫咬伤的虫口感染。3.是花卉生长的环境没进行彻底杀菌消毒等因素,易感染病害。
如遇久旱高温突降大雨使气温骤降,基质湿度增加致使病菌流行。多雨季节应注意防治黑斑病、炭疽病等常见病,可在霉季前或下雨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花康2号等交替使用,7-10天喷洒叶面一次。如发生虫害应用花康1号、敌杀死等对症下药,及时处理。
我们在平时管理中一是要注意通风、采光、排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要培育健壮的兰苗,增强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三是要严格检疫和消毒,防止外来病菌虫害的传染,以后要定期喷洒农药,将病虫消灭在受害之前。在栽种前,要严格对兰株和植料消毒,减少和杜绝昆虫及人为造成机械破伤和接触传染。
我们经常用的刀剪用具,要经过消毒后再使用。消毒的药剂,一般可用0.1%高锰酸钾、5%石炭酸或75%酒精进行消毒。也可以用火烤一下。
在植株生长期,如发现病叶时,应及时剪除,将剪掉废弃物清理好,深埋,最好烧掉。
总结一下,我们常遇到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1、兰花蘖腐病症状及防治对策 兰花蘖腐病-属细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可毁掉我们一年的辛劳。它主要发生在蘖芽上,最初在芽基部呈水渍状绿豆大小的病斑,后成为暗绿色烫伤状大斑块,延到芽鞘外部,呈深褐色腐烂,病叶容易拔出。新芽烂掉。防治方法: ①控制土壤含水量,已病盆花要停止浇水,到病害控制后才浇水;②新芽出土4—5厘米时,用0.01%硼酸液或1000倍敌枯双、杀枯净喷洒均有一定的效果,也可用链霉素进行防治。
2、细菌褐腐病症状及防治对策 细菌褐腐病分布范围广,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中国、日本、美国较多见。病原由构兰欧氏菌造成,主要寄生于兰属、杓兰属兜兰属。蝴蝶兰属等,病征表现于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黄色小斑点,后来变为栗褐色,有可能下陷;常会迅速扩展至连续长出的叶,继而毁坏叶子甚至整个植株。此病多见于潮湿、温暖的环境中。防治:除去病害部分。然后用200mg/L农用链霉素,或者用0.5%波尔多液喷洒,每10天1次,有良好效果。
3、兰花腐烂病的病症及防治方法 此病多在气候湿润的盛夏多雨季节发生,常见的有黑腐病、软腐病等。黑腐病:由疫霉属真菌引起。多发生在叶片、根部和生长点,病部最初出现半透明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组织发黑腐烂。软腐病:由欧文氏杆菌属和假单孢杆属细菌引起。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微小的褐色水浸状斑,随后扩大成灰色、潮湿的斑块,稍一触压表皮就会破裂,并流出带有恶臭味的菌脓。此病首先要保持植株通风,降低湿度,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5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液、大蒜水(将大蒜捣碎浸水、取其滤液)喷洒叶面或涂抹病斑。兰花烂根易诱发黑斑病。所以养兰的盆土平时不宜过湿。冬季兰花处于休眠或缓慢生长阶段,盆土宜偏干;春、初夏是兰花生根抽叶生长的重要时期,盆土宜偏润;但长期过湿,也易造成烂根,引起叶片枯黄甚至死亡。梅雨或暴雨季节盆兰必须避雨,因久雨多湿,新叶上最易发生黑斑点,而且夏兰花蕊常有“烂衣”现象。影响开花和观赏。但是,盆土过干,易使假鳞茎干瘪或其他组织因失水而影响代谢作用,兰花施肥不当如施肥过多、过浓,将液肥灌入叶鞘或溅到叶片上也易引起根系腐烂,因此施肥时要沿着盆沿施。
4、兰花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根腐病病原菌属立枯丝核茵,主要栖集于栽培介质中,适当温度、湿度的环境中,危害国兰根系组织,导致根部吸收水力、养分能力降低。蒸散和吸收产生不协调,兰株日渐衰弱,影响兰株正常生长。根腐病病原菌主要感染根系为主,受害兰根部初期有褐色病斑、凹陷、坏死。严重的数个病斑会呈现环状包围茎基部和新长出根或根系,最后整条根腐烂。进而影响水分运送受阻及支持,根腐病病原菌危害情况,我们无法由肉眼察觉。除非经常将兰株倒出观察。我们通过观察叶片察觉出当兰株生长迟钝,叶尖焦枯,叶片萎凋,苞叶变黑,后寻找解决方法,为时已晚矣!此时根已烂掉。故此,我们平时须多加注意,介质的酸化、通透性、化学肥料的施用、水分淋浇是否过度、兰室内空气的流通、介质的清洁、药剂防治的彻底;植株种植前的消毒、等等都影响到兰株的生长,引起根腐败的发生原因。根腐病为介质传播病害。主要以休眠菌丝或菌核渡过不良环境。在多湿通气性差的特别是使用过期的老介质中发生最严重,有时整株根系全部腐烂。
防治办法: (一)平时注意根螨、根蓟马、绕虫、蟑螂者昆虫危害。(二)施用有益微生物添加物,以菌抗菌之防治。(三)种植后新芽长出初期供给适量磷肥及和促进快速长根。(四)发现病株应立即更换介质,兰株种植前需将已腐烂的根系切除,种植后移置较阴凉地方,每隔三天施用胺基酸二千倍喷施叶面,以免因光合作用能力不足,要长出新根所需养力由植体细胞储存物分解而来,以致影响芽的萌发。(五)喷施后二天内勿用灌汪式给水,改以喷施方式给水,尽量保持介质的干爽,愈合速度加快。
5、兰花线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兰花的线虫是一种兰科植物的寄生虫病害。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兰花的线虫,成虫体型呈线状长圆柱形,两端尖且细,不分节,体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线虫卵很细小,最小的只有1微米。落入植料中的虫卵,于植料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溢出后侵入根被组织,沿植株向上移到叶片或叶肉组织或根部的贮藏组织内吸取兰株的养分,刺激皮层细胞,引起虫瘿的形成。线虫的成虫群体成熟后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入冬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内,在来年大地回春时,幼虫就会溢出虫瘿壳,经雨水及灌淋时冲洗,落到植料基质中,再重复感染。有此虫病的植株,初夏时虫体开始往寄主的根被部和叶片迁移,从气孔或水孔入侵,使叶片出现磷黄色的圆点,底面均可见到。入秋后此黄点成厚革状的疮痂瘿,呈圆形。根部出现定点粗糙性弯曲,然后形成扁平瘤状小虫瘿。当根退化入冬干枯时,活虫瘿留在植料或培养基质中。来春温度升高到18~22℃时,瘿内幼虫溢出,感染其他根体及同盆的新个体。如此反复发作。寄生了线虫的兰株,叶片多数变厚硬,且有疮痴状物,分蘖不正常,多不能抽花茎。
兰花线虫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可用1%高锰酸钾液漂洗基质后用清水洗净,晾爽后即可使用。在冬春分盆时,应把有虫瘿的叶片剪除,还要把老根及有虫瘿的根和干枯了的苞片叶剪除烧毁。发现叶片有圆形小黄点时,要马上施用咦哺丹等内吸性杀虫剂;在叶面及叶背喷射3%。的拘檬酸吸哗嗪液或80O倍的鱼藤酮液,或用4%的山道年水剂喷施;亦可用上述药液淋灌植料,使兰根吸附.
6、兰花雪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兰花雪霉病病原是层腹孢属一种。寄生于万代兰属和其他不具假鳞茎的兰属上。病征主要表现土壤上出现白色粉末,甚至也见于植物茎的基部或扩展至其他部分。此病菌不是寄生于兰花,而是生存于培养土上,消耗养分与水分,影响空气流通,从而危害兰花。故需要清除带菌的培养土,并用40%五氯硝基苯或50%多菌灵5~6g/平方米拌以细土后掺入土壤。植物也要淋洗。
7、国兰坏死环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原是国兰环斑病毒。寄主为卡特兰属、兰属、苞舌兰属等。病征表现幼叶与老叶出现坏死的黄化环斑或坏死斑驳,植株萎弱矮小,新苗与老苗可能死亡。防治:控制病毒病主要是清除病株,改善环境卫生,消毒用具等方法,以防止其蔓延。目前较好的消毒液是:一、2%的福尔马林和%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变绿后不能再用);二、164g无水的或377g含结晶水的磷酸三纳加水1L(1000cc)。可用于消毒工具、环境等。
8、兰花萎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兰花萎蔫病又称兜兰萎蔫病,分布范围很广,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病原为尖镰孢及卡特兰尖镰孢寄主:卡特兰属、兰属、石斛属等兰属。兰花萎蔫病的病征主要感染根状茎,使之变为紫色,输导组织变为粉红紫色,也可扩展至假鳞茎和根。由于导管堵塞使叶变灰色,植株枯萎而死亡。染此病的蝴蝶兰常伴随根与茎腐烂。防治:清除病株和带菌的土壤,用50%克菌丹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浸泡或浇灌土壤。亦可用0.5%福尔马林液。
其他如炭疽、白绢叶枯等已多有兰友介绍,在次不再罗嗦。
最后我们谈一下杀菌剂,我们防治病害,就要使用杀菌剂,杀菌剂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合物。能够把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杀菌剂起杀菌作用,能抑制病原物孢子萌发或生长的杀菌剂起抑菌作用,这两种作用都可以在园林生产上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各异,但从根本上来说,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种,即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化学保护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喷洒杀菌剂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有些杀菌剂只有保护措施一般有两种:一是在病原菌的来源处施药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场所,中间寄主和土壤等。通过施用杀菌剂消灭或减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病原菌对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二是在生长着的未发病而可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体上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原菌侵染。作物表面喷上杀菌剂以后就可以对前来侵染作物的病原物细胞或孢子起毒杀作用。为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在栽种前用杀菌剂处理植株即属于此类措施。
化学治疗在植物发病或感病后才施用杀菌剂使之对被保护的作物或者对病原菌起作用,改变病原菌的致病过程,达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预防重于治疗,防病的效果也优于治病的效果。化学治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表面化学治疗。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使用石硫合剂就可以把病菌杀死,起表面治疗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防治此类病害。一种是内部化学治疗,把杀菌剂引入到作物体内治疗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部的病菌。只有内吸性杀虫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内部化学治疗作用。内部治疗的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病菌直接产生毒性;另一方面是改变植物的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病菌的致病过程。但多数内吸杀菌剂只具有其中一种作用,有些杀菌剂则兼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外部化学治疗,即把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后的病斑刮去,伤口再用杀菌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防止侵染的进一步扩大。
有书上讲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此类东东可对兰花黑斑病、炭疽病及白绢病有效果。皮炎平涂抹病斑治疗炭疽病有特效。实际上黑斑病、炭疽病及白绢病病原微生物均为真菌,而青、链、庆大霉素“杀”的是细菌,而且仅仅对细菌中的部分种类有效,并非杀菌效力最强的抗生素,各类医药学教科书与工具书均明确指出:青霉素对真菌无效。庆大霉素、链霉素对真菌也无效。真菌与细菌是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各种化学药物的敏感性有天壤之别。皮炎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醋酸地塞米松,属皮质激素类药,该类药物不管对真菌还是细菌均无抑杀作用。
讲到用药,不能不提及病菌的抗药性,我曾经就喜欢专用一种药,后来才改过来。有的兰友打听有没有特效药,对此我不知道,也许以后有。但现在没有。长期使用一种药会产生抗药性是事实。
“抗药性”术语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病原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抗药性状可稳定遗传;二是抗药突变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合度,即抗药群体具有与敏感群体类似的生存竞争力。
病菌病虫抗药性的成因。
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经多次淘汰,将抗药性较强的少量害虫和病菌保存了下来,继而不断繁衍形成抗性种群。生活史短、繁殖快、数量大、代别多的害虫和病菌中的专性寄生菌更易产生抗药性。这些病虫繁殖迅速,接触药剂机会多,产生抗药性也快。有些害虫本身具有解毒的酶类物质,当长期使用某种农药时,解毒酶活性增强,可将体内的药剂由高毒变为低毒或无毒,其抗药性就会自然增强,这就是害虫的生理解毒作用,即体内抗药性。另外,有的害虫在药剂的长期作用下,药剂难以渗透虫体表皮,从而成为形态保护作用,即表皮抗药性。
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性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虫剂(多菌灵、托布津等)、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最好的轮换组合。比如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类都是较好的轮用品种。抗药性是随着不断的接触产生的,对此我深有感触,老家多果园,人们施药时谁去讲究防护措施,大热天图凉快光着脊梁东奔西走,任随药剂沾身。初接触药剂头晕脑涨,日久习以为常。有施药者回家,腹中饥饿,顾不得洗手,拿起大馍啃之,竟然无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