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饮茶者,亦必然同时会讲究茶器,茶具和茶壶,尤以当代的饮茶之风已入化到艺术的境地,因此,茶器,茶具和茶壶更为们所考究。
宜兴紫砂壶,在人们茶文化的饮茶艺术中,亦确实展现了他独占鳌头的优异功能,我对紫砂壶总结出五个美:
第一,谓适用的功能美;
其一,用紫砂壶泡茶,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无熟汤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
'
其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难免有杂色,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鼓荡后倒去,或一次或数次,直到壶中不留茶渣,即把热壶浸没冷水,同时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其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故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灸手,冬令季节双手捧壶,不仅可取暖,且有按摩健身之作用.
其四,紫砂壶壁,含有气孔率,且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
其五,由于壶壁有一定的气孔率,壶内易吸茶汁,内壁勿刷,无异味,且经久用,增积茶锈,空壶注入沸水亦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分,有消炎消毒之作用.
其六,紫砂壶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两类之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过的,因此,它不避深闷,所以,高壶深闷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壶,绿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矮(扁)壶澈泡绿茶,则保持了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其七,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通过泡茶用壶,养壶,更显示紫砂壶自体妍丽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为时人所珍惜.
第二,谓多变的造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主要指动物和植物的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和装饰和题材.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也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具,如包,帽,称砣,乐器,篮,桶,镜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形.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组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组合等造型.壶体造型的自然伸缩,其中又分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自然的伸缩和造型的放大,缩小的概念又有不同,伸缩是指壶器皿造型的轮廓,整体的或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方向压缩和扩张而构成新的造型.还有抽象形,线运动,自然变幻的启示来构成造型,如天上云的变幻,烟的萦绕,奇石,山川,水浪的波纹和花纹,线纹走向,纹乱线组合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感.而得到造型的启发.其次造型有动人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其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的力示形象的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有浓郁的回味,或给人以对称,均衡的份量和安定的感觉,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另外,一个造型有它的特有气度,造型作品的气度,是作者个性,作者风格和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位日本兰田的奥玄宝君,他把自己珍藏的紫砂壶,以拟人化的方式突出造型气度,如: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形,神,气,态,给人以印象深刻和造型美.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上讲的手工制作。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
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再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
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耽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