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塑像图)
翻开史书与名家点评,不难看到明朝名人王阳明的生平简介和极高赞誉。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926年,梁启超向青年学生发表演讲时说到王阳明时,称他是“明朝第一牛人”。毛泽东很早便通读《王阳明全集》并逐句批注。目前在中国,除了台湾有很多地方和街道以“王阳明”命名外,广东和平县有阳明镇,江西南昌有阳明路…… 尤其是王阳明在日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国许多伟人。章太炎有言:“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数之不尽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对王阳明奉若神明。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王阳明顶礼膜拜?因为他的学问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武器。用到政治上,他是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是最可怕的军事家。
大家都很清楚,“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但对王阳明也曾经在明朝进行过一场类似的“赤壁之战”,打了一场漂亮仗,就不一定都很清楚了。
正德五年(1510年)经常陷害王阳明的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下旬,福州三卫军人进贵等胁迫众兵士谋叛,王阳明拟去福建剿匪,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六月二十二日,面对紧急情况,王阳明一边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一边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相助,并上书朝廷,规劝武宗:“……伏望皇上痛自克责,易辙改弦,罢黜奸谀,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绝迹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定立国本,励精求治,则太平尚有可图,群臣不胜幸甚。(王守仁《奏闻宸濠伪造檄榜疏》)。
当时,王阳明最为担心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让宁王既有称帝的资本,又占地利优势。于是,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浪费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发兵攻打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中旬,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虽拥兵八万(对外号称三十万),沉着冷静,运筹帷幄,反对盲目急救安庆,指出:“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七月二十日,由于准备充分、宣传为先,南昌守敌误以为有大量军队攻城,放弃抵抗,南昌被王阳明军队轻易占领。两日后,王阳明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
宁王见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阳明派几路大军迎战并乘机夺取南康。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
宁王兵败后退保樵舍地区,效仿曹操赤壁之战时,将大船结成方阵,并不惜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称冲锋赏百金,负伤千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但宁王军队的方阵战法,很快被王阳明看出端倪、发现破绽,他决定依赤壁战法,也来个火烧战船。
七月二十六日,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时,王阳明大军突然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阳明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而最关键的一仗就是效仿三国的赤壁之战取得的决定性胜利。看来,历史总是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王阳明的成功,看似偶然,实是必然,这是他卓越能力的再次展现,是他过人智慧的再次证明。
王阳明的精句选编中,有这样一段话:“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焉。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译文:用兵有什么方法吗?只要学问做到家,自己达到心不动的境界,就得到了方法。人的智力相差并不远,谁胜谁负,不是决定于对阵当时,而在于双方的心动与不动。如果人能在自己的良知上下工夫,不被私欲蒙蔽,自然能临事不动,应对自如。
由此看来,王阳明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我们今天缅怀古人,不是仅仅欣赏他们的卓越成就和辉煌业绩,而是希望能够在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受到启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弃封建思想的余毒前提下,激励我们少走弯路、少做错事,以实际行动切实把今天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