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百科] 《诗经》应分“三体”还是“四体”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3:5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人们对他所做的全是不计其数,浩如烟海,问世的专着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对其究竟应该分为“风”、“雅”、“颂”三体,还是“南”、“风”、“雅”、“颂”四体,却依然众说纷纭,莫愁一是。

     分《诗经》为“风”、“雅”、“颂”三体,最初根据《诗》有“六义”之说而来。所谓《诗》之“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这是《毛诗序》根据《周礼·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提出来的。后代儒生对此多有诠释阐发。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指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宋人朱熹亦在其《朱子语类》一书中说,风、雅、颂是“三经”,赋、比、兴是“三纬”,等等。尽管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形式。这个观点在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以及清代人陈奂《毛诗传疏》等专着的一再肯定张扬下,影响日大,至今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当代著名学者,如余冠英、高亨,朱东润等,亦多从而不疑。持此观点者,不管有否明论,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第一,实际上都把《周南》和《召南》当作地名来理解。如朱熹《诗集传》云:“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又云:“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也。”第二,对“风诗”中《周南》和《召南》为何与众不同地未着“风”字的问题均未能阐述清楚。如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认为:“不知二南本为地点,二南之乐则又以地名而名之也。”然而,如果说《周南》和《召南》也是地名,并为该地之乐名,那么同属“风诗”的其它十三国(或十一国)之乐,为何不同样以其地名而名之,却一定都要在国名后缀之以“风”呢?可见二南与十三国风似有所区别。

    正是因为《诗经》分为“三体”之说有难以自圆之处,所以就不免有更为《诗经》分“四体” 之说脱颖而出。宋人王质在其《诗总闻》里首先指出:“《南》,乐歌名也。”并因此把《诗经》分成“南”、“风”、“雅”、“颂”四个种类。与其同时代的程大昌亦力倡此说,他在《诗论一》里说:“盖《南》、《雅》、《颂》,乐名也,……《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生活在明清两代交替之时的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得更明白:“《周南》、《召南》,《南》也,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9037

帖子

3139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3139

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财富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1-4-5 16:24: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fly]人生如梦一瞬间,乐在花香鸟语时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5 16:22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