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96|回复: 1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艺] 紫砂常识普及荟萃

[复制链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1: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养壶须知

紫砂壶的养法,各有各说,总的来说这按以下的方法比较好
1.不光;
2.不脏;
3.无尘;
4.无垢;
5.不刻意;
6.把、流、等处留“人迹”;
同时不要因为养壶而忽略了美味的茶叶,更不要因为专心养壶,忽略了健康。
茶垢有毒,但往往有人疏忽。据有关研究人员指出,茶具内壁长出的一层茶垢,含有镉、铅、铁、砷、汞等多种金属物质。 它们在饮茶时被带入身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化合,生成难溶的沉淀,阻碍营养的吸收。同时,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及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尤其是砷、镉可致癌,引起胎儿畸形,危害健康,故凡有饮茶习惯者,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以免危害健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00 收起 理由
xiaoyu102 + 1900 好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123#
发表于 2015-4-3 15:40:07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21:50 | 只看该作者

全手、半手壶的差异与鉴别

关于全手半手烧成品的透气性,一般是认为半手的透气性要好,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全手半手的制作过程的区别,大家了解两者工艺流程的不同,就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首先都是打泥条。泥条,是用类似木锤子的木搭子垂直用力,泥条受到挤压水平延展,达到一定的厚度(当然,还要均匀),就成为用来做身桶的泥片。相同的泥料(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干湿度),全手和半手的泥条,致密度是一样的(即使厚度不一样,致密度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身桶的定型,两者工艺就不同了,这也是全手和半手制作工艺的区别所在。
全手,是围好泥条(筒状)后,放到转盘上,用类似炒菜用的木铲子的木拍子拍打成型(一边拍一边转)。这个过程,泥条的受力也与泥条面呈垂直状。着力分解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作用于继续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大部分力作用于使泥条改变形状,
半手,是将先围成大概形状的身桶放进用于定型的石膏模具内,放在转盘上,然后手伸进去,一边转一边用手和与模具弧度基本一致的硬橡胶刮板从内部用力挤压,处理完退下模具,就得到了精致度与模具完全一样的身桶。这个过程的用力也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大部分力是水平的,用于处理坯体平整,小部分力是与泥条垂直的,作用为挤压,继续提高泥条的致密度。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身桶成型过程的外力,会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垂直于泥片的部分作用于压,结果是导致致密度的提高,水平于泥片的部分,导致泥片平整,对致密度的改变没有作用。
全手工艺,力都是垂直的,但力被叠加性分解,大部分用于改变形状,小部分用于挤压泥片;半手工艺,力被水平和垂直方向分解,大部分用于可导致致密度提高的挤压,小部分作用于平整处理。综合用力的结果,是多余的泥料被处理下来。
不可否认,无论如何,全手和半手对可能导致泥片致密度改变的力是有所不同的,但这些区别是否就导致烧成品气孔大小的不同呢?我认为微乎其微。
A、用搭子拍打泥条成泥片的过程,泥料的致密度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或者,无论是全手的拍子拍还是半手的手挤刮子压,其力量是否大于打泥条时搭子的作用力?我的结论是否定的。这个结论也可得到验证:搭子砸到手上的疼痛感是否小于拍子拍打或手的挤压?
B、紫砂壶,最后都要经过烧制,合格的紫砂壶成品,气孔率都要在3%-5%之间(也有资料说为2%-6%之间,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暂且引用这些结论)。烧制,就是继续提高坯体的致密度,以达到所需要的受外力的强度和通透性。这个过程,是融化泥料中的部分物质实现的。一定的物质,熔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同样的泥料,同样的烧制温度,所融化的物质是一样的。合适的烧制,就是已经融化和尚未融化的物质比例恰当,未融化的部分成为器的骨架,已经融化的部分将骨架粘接起来。
假设上述A不成立,全手坯和半手坯封闭性气孔(气泡)不一致(全手多),气泡会阻碍对流热导,从而影响坯体的吃温,进而影响烧结程度,导致烧成品透气性不同,但这个情况也可排除:烧结过程,壶内是不存在对流导热的,只存在介质传导。也就是说,坯胎里面泥料与气泡的温度一样,所不同的是坯表与坯内,如果烧制时间不够长,会有内外烧结程度的差别。假如两者因致密度不同,如果烧成品要达到相同的气孔率,调节烧制温度,即可实现相同的气孔率。反证,如果两者致密度不同,那么两者的吃温就会不同,同样的器型、同样的大小、同样的烧制条件,两者烧成后的颜色就会有所不同。但这样的情况是否出现了呢?我的实验结果是没出现。
借助这个话题,顺便介绍下全手和半手壶的鉴别问题(呵呵,比较长,没耐心的朋友可以分段看、分时看)。
我说过,一切痕迹都可制造,一切痕迹都可掩盖,所以用痕迹来判断全手半手的成型方法,不是刻舟求剑就是误入歧途。但有一点无法掩盖,那就是做壶过程的用力。因为成型,无论是哪种工艺,同样的变化(弧度,平整性),都是同样大小外力作用的结果。
全手,成型是没有模具规制的,只能通过拍打(或镶接片)。拍打不到位,就会导致弧度不同,后期通过竹篦子篦平,就会导致致密度不同,即使生坯看起来很平整,烧制收缩后,凸凹也会显现出来。所以,假设泥片薄厚一致,拍身筒的环节就是最关键的了,力度、频率、轮盘转速都要很讲究,这又与泥料特点和干湿度(软硬度)相关,变量可谓最多,不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高手,基本处理不好,只能靠后面的篦子、明针刮压补救。但即使壶坯看起来很平整,经过干燥和烧制收缩后,成品表面也会有微小的凸凹差别,在反光下,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对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9: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喷浆工艺

喷浆,是一种装饰工艺,就是在坯体表面用喷枪喷上一层物质的方法。从工艺学的角度说,当然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喷浆的目的为何,即这种工艺用做什么。这就好像一个人拿着菜刀在厨房切割,评价操刀者的肯定是刀工如何,但如果你拎着菜刀在闹市左顾右盼,来找你的肯定就不是开饭店的人,而是警察了。菜刀只是工具,但用做干什么却决定着菜刀的性质:用作切菜,是工具,用作行凶,是证据。
如果外衣足够好,没人会再在外面套上一层,之所以再套上一层,肯定是里面的衣服不够好,或者就是为了掩饰。之所以穿外衣,其目的不是装饰就是掩饰。这个道理很简单。
紫砂的材质特点之一,就是成品可以素面素心,独立成器。紫砂文化的核心就建立在紫砂这个品性之上,那就是真诚。所以,本人认为,喷浆工艺施于紫砂,不仅不是工艺要求,而且是违背紫砂道德的。
许多紫砂从业人会极力肯定喷浆工艺的工艺价值,但却会极力否认自己的作品进行过喷浆处理。为何?如今紫砂市场上(特别是低端市场)经过喷浆的所谓紫砂壶比比皆是,但是哪个紫砂艺人或商人在销售时主动承认自己的壶是经过喷浆处理的?
喷浆(注意,我说的是喷浆,而不是粉浆),只用在注浆成型和拉坯成型这两种成型工艺制作的半成品(生坯)上。从工艺条件上说,砂,是无法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的,或者说,很难(必须对材质进行特殊的处理,即在砂里面添加介质,常见的为液体水玻璃)。作为一种独立材质,能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的,只有粘土,即泥,而不是砂。
能用普通粘土制作紫砂壶吗(当然这个紫砂壶得加引号)?如果能,那无论材料成本和制作成本都将大大降低(因为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的生产效率要比挡坯成型、手工成型高得多)。当然不能,但是,能不能做成看似紫砂壶的茶壶呢?当然能,其方法就是坯体做好后在外面进行喷浆处理。
当然,紫砂泥中添加一定量的水玻璃,也可以拉坯成型,但是经过这样的紫砂泥,烧结后已经不能保持紫砂独特的透气性能了,因为这样的坯体烧结后已经没有开放性的气孔了。
理论上,只要材质能成浆(200目以上的颗粒),都可以用喷枪喷出,所以将紫砂加工为细小的颗粒,再用喷枪喷到坯体表面,工艺上当然完全可行,但会增加加工成本。如果坯体原本就是紫砂,何必再这样做呢?
注浆壶、拉坯壶一定是要经过喷浆处理的,一是能产生鲜艳的颜色效果,一是能增加成品的光洁度,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足能令许多不懂紫砂的消费者将其误认为紫砂。从审美角度,也的确有其价值,但这已经不是紫砂之美了。
在所有紫砂泥中,只有一种紫砂无论是矿源还是生熟粉和成品都呈红色,俗称“红皮龙”,这是一种相当稀少的优质紫砂,价格也很高,但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有人将其用做浆料。更多的,是在粘土中添加化工合成的染料,俗称铁红粉,所以,喷浆壶最多的是“红泥”壶,当然,也有少量加入其他颜色化工染料的,如绿壶(号称“本山绿”)、灰壶(号称“天青泥”)和黑壶(号称“黑泥”)。更多的,“本山绿”壶、“天青泥”壶、“黑泥”壶,更多的是在泥料中添加化工合成染料,那比喷浆更为简单经济。
鉴别这样的壶很简单,就是敲击起来声音清脆。但敲击声音清脆的并不肯定是喷浆壶,因为只要是用泥(粘土)做的壶,敲击声音都清脆,因为烧结后胎体中已经没有气孔存在(或气孔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7:52 | 只看该作者

全手工壶的鉴别

全手工壶的鉴别,其技巧深奥不亚于相对论。制作者让你看出来,就会给你留下能看出来的痕迹,如果你形而上学,通过全手工的痕迹来判断成型方法,那你完全就有可能被人将计就计。
很高兴有些吧友认同我的坦率,将他们对梅红存作品成型方法的怀疑告我,于是,又提供给了我一个写作课题。新的一年开始了,对于没有节假日概念的我,无论如何应该在1月1日写篇文章,纪念这个日子。所以,应部分吧友要求,在五十忙中抽出点时间,写此文。
对于不了解紫砂壶制作流程的消费者来说,看罢本文也必然是一头雾水,难得真知。你们记住我的一句话即可:买壶看对人,学习选正师。对于习惯造假的人来说,任何痕迹都可造假,其言真货也会是假;对于无论出于本能还是出于信仰厌恶造假的人来说,肯定会真实地将仿制告你,其言假货也是真,因为他的目的是通过仿制品,真实地披露造假的方法。我属于后者。
言归正传,以下从工手制作工艺水平由低到高,介绍全手工壶的大概鉴别方法。
一、 看身桶。全手工与半手工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借助模具定型。对于低手来说,身桶会不太规则,特别是在反光的角度,会看出凸凹以及棱角,由于人脑对影像的反映滞后,所以看这样的壶,似乎感觉壶的大小在变化,这就是所谓“全手壶有张力”。此外,由于不熟练,不熟练的工手每个壶都会有些差异,百壶百样。这并非为工手故意所为,而是其功力有限,做不到完全一样而已。
二、 看泥片接缝和底与壁的过度角度。半手的成型工艺手法与全手不同,全手是由外往里受力(拍身筒),半手是由里向外受力(挡坯刮压),这样,半手壶的内壁就会平整,底与壁的过度就会圆滑,不会像全手镶接片那样留下锐角。全手和半手都需要打泥片围身桶,但半手壶的泥片接头在刮压的过程中会处理掉,虽然烧制时接头处也可能会留下痕迹(糍泥密度小,烧制时收缩较大,留下痕迹),但这样的痕迹会凹,而不是凸。而全手的泥片接头是可以保留下来的(除非接头处糍泥太多,不得不刮掉一些),烧成后成品在接片处会有明显的凸出痕迹。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壶艺人是在接头处安装把子,但也有不在接头处安装把子的,这种情况多为身桶内壁或过于粗糙或过于整洁,又没做记号,按把子的时候找不到接头处了。
三、 看内壁章。在内壁嵌章,是最流行的全手壶证明方法。因为很多人迷信,所以用这种方法伪装全手壶,是半手壶最常见的方法。一般来说,印章是印在泥条上的(因为印章的字面是平的),泥条围起来,印章会变形,身桶弧度越大、印章越深,变形越大。但如果印章的弧度与身桶的弧度一致,就可以在身桶做好后(刮压完毕),在内壁嵌章了。但这样的嵌章与泥片上嵌章的效果不同,一是不变形,二是笔画沟槽直上直下,而在泥条上嵌章,围身桶后一定是变形明显,并且笔画沟槽底下宽,上面窄。梅红存的作品,印章印在内壁泥片接头处(身桶围成后,手伸进去印章,当然,需要章短肚子大),其效果就是这种痕迹最为明显。他也想以此证明自己作品绝对的全手工。没成想聪明反被聪明误,倒是引来怀疑。我总是和壶艺们讲,不要专业自我,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用消费者所能理解的方式做消费者所接受的作品,如果你不是为自己做壶。空城计很智慧,也不是和谁都能用,遇到张飞这样的直脑筋,还是实实在在地好,千万别玩虚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和张飞玩复杂高深的智慧,大道至简,小路曲幽。
四、 看内壁手写字。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全手壶证明方法。但这个方法广而告之(特别是被广大的壶艺人们知道),也就没有效了。因为完全可以身桶做好后,伸手进去写字。
五、 看壶内口的褶皱。全手壶拍打成型,壶口是挤压收缩而成,这势必会形成褶皱。口的外沿褶皱会光坯明针过程中消除,但口的内沿是不会处理的,褶皱痕迹必然会被留下。也有褶皱的作假方法,就是用较粗糙、皱纹较为明显的卫生纸压出来。但自然收口的褶皱和卫生纸的褶皱痕迹不同,前者是疏密(挨近口的地方较密)的纹路,后者是平行的纹路。这种方法较为准确,但需要借助牙医的小反光镜观察。

六、 看作品价格。我相信很多人没见过模具高仿全手的制作过程。如果你看过,你绝对不会迷信成型方法,因为模具高仿全手的作品,即使绝对的专业人士,凭单个作品,也绝对无法识别。因为内壁经过只压不挂的方法处理,上下底也是镶接上片。这时,只能根据作品的价格判断了。但这也仅仅对高职称、高价位的作品适用。工艺师(特别是高级工艺师)自己做的全手壶,市场价格不会低于五千,如果你二三千元就能买到,不是高仿就是代工,高仿的可能性要比代工可能性大得多(能做出工艺师级别质量作品的“枪手”,制作工费也不会低)。
七、 对于真正的高手,以上方法都没用,验证全手工的方法只有一个:盯着他做!
图片太多,一时无法找到,如有必要,以后陆续补充。
紫砂壶有多种价值,实用、把玩、工艺品鉴、投资。紫砂壶的经济价值,也并非都凝聚在成型方法上,相对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作品的稀缺性所占权重更大。全手壶与半手壶的差别就在于身桶是否借助模具定型,有做模具的不会做全手的,也有会做全手的但不会做模具的,工艺上实在不能说孰高孰低(只不过全手的成型方法更加体现紫砂的材质特点)。全手的价值高于半手,这种说法其本质和目的不过是为其作品高价格制造的一个理由。只要大多数消费者迷信全手,就会有半手冒充全手现象存在,存在的概率与迷信全手者所占消费者比例基本一致。
有什么样的读着,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家;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导演;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君;有什么样的销售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供货商;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壶艺人。我们真的需要扪心自问,谁给造假售假者以如此巨大的市场?紫砂市场如此之乱,根源为何?成长就会有烦恼,死该;迷信就会受欺骗,活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6: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整口

口盖严谨,密封性好,是评价紫砂壶做工的标准之一。
紫砂在烧制时是收缩的,即使是用同一种泥料做的壶,盖子与壶口的收缩也会不同。收缩程度=收缩率X收缩基数,虽然收缩系数相同,但收缩基数,也即收缩体的长度与厚度却不同,所以做生坯时,就要根据比例制作盖子和盖口。掌握收缩率,必须对泥料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壶艺人不研究泥料,只能根据经验修正。而每一种泥料收缩率都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技艺高超的壶艺人,遇到一种新的泥料,也会出问题。补救方法,就是整口。
整口,就是壶基本烧熟定型后(基本完成收缩),再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子口多余的部分,然后抹上泥,封闭磨开的气孔,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当然,即使经过整口,对做壶技艺也有要求:1、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需要磨掉的部分太多,太费力,没有人愿意给你整口(整口,一般都是外送给专门整口的师傅做);2、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还小,那就没救了,烧成后口盖会更宽。
以前,壶都是在龙窑烧,龙窑可控性极低,所以每烧制一次就增加一次风险(窑是不承担烧制风险的),所以壶一般都是烧制一遍。这样,口盖严谨就绝对是水平了,因为这不仅是做工方面,更能反映壶艺人对泥料的研究范围和熟悉程度。但研究泥料的壶艺人毕竟凤毛麟角,所以老壶一般都不会口盖严谨。现在,一般是推板窑和电窑,可控性大大增加(特别是电窑),有整口的补救措施,所以做壶时就可以不必那么费心了,就更不用研究泥料熟悉泥性了。熟悉了一种泥料,照葫芦画瓢就完全可以,所以壶艺人也不愿意总换泥料,不然,就一定会出问题。
  

整口,就是物理打磨,和磨刀的原理一样。首先,把绿色的金刚砂和水后抹在正口钢圈上。
   

然后把壶和盖子用力按住使劲磨。
  
这个地方,得用手钻或钢锉。生坯收缩多多少少都会变形,干燥收缩变形多,生坯烧制前就要整下口(主要是壶口内圈)。烧制后如果还需整口,工作量就小得多(因为烧制后坯体强度就提高很多,硬度大,难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02:13 | 只看该作者

调砂 跳砂 崩砂 起砂 灰爆

调砂,是指练泥过程中在泥料里掺进预制的生颗粒或熟颗粒。生颗粒的添加目的是使没有颗粒感的泥料烧成后具有颗粒感,一般是同种泥料预先经过干燥收缩(晾晒干再加工成所要大小的颗粒)再添加到泥料中,熟颗粒除了增强成品的颗粒感,一般也为了丰富成品的颗粒层次和种类,所以熟颗粒一般是用其他的矿料预先烧制后再加工成所需大小的颗粒。
跳砂,指的是作品烧成后,壶表面的颗粒丢失(跳走),形成小坑的现象。跳砂是泥料中低熔点的有机物完全碳化以致完全消失的结果。
崩砂,指的是在整口过程中,由于有些矿料砂性较重、砂的颗粒较大,在外力作用下,壶盖、口沿颗粒脱落的状况。崩砂作品,肯定砂性重、砂粒大、未过度烧结。
起砂,指的是砂性重的泥料,在生坯的光坯过程(施明针)中,细砂脱落的情况。起砂与脱浆相反,起砂是大颗粒脱离,脱浆是小颗粒位移。起砂如果不进行处理,烧成品表面会出现细微的颗粒划痕。脱浆的现象是出现脱浆的局部颗粒色彩显像明显。
灰爆有两种情况,一是矿料中石灰石成分较多,泥料目数较低颗粒较大,较大的石灰石颗粒遇水分解,形成粉末状的氢氧化钙,从壶体表面脱落,形成小坑;二是石膏模具中的石膏颗粒脱落,混在坯体中,坯胎烧制时高温分解,释放的气体膨胀,将壶表鼓爆。前一种情况因为已经粉化脱落,看不见白色的石灰成分,后一种情况只出现在半手工(借助石膏模具定型工艺)作品中,壶表灰爆处白色的石膏会清晰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45:01 | 只看该作者
1  
2  
电窑,就是封闭的电炉,电能通过电阻丝转化为热能。由于烧制过程封闭,烧制过程没有氧气补充,而一些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却会有一些气体释放出(主要是氧化碳、氧化硫气体),所以电窑的烧制气氛肯定为若还原,弱的程度取决于同窑烧品释放出的气体种类及浓度。电窑也没有火焰,所以电窑的烧成品没有“火刺”,看起来很精致。由于发热的电阻丝是安在四壁,窑内多层摆放,电窑的温差变化较大,靠上位置、靠边位置温度较高。电窑从升温到开窑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窑内温度达到最高就停(电),所以实际的反应期时间最短(这也是为何许多精致壶要多次烧制的原因)。
3  
还有一种梭式窑,热源与电窑不同与推板窑相同,结构与推板窑不同与电窑基本相同。发热装置也和推板窑一样,一组喷枪喷射天然气燃料燃烧,烧制时间与电窑一样。因为封闭,热效率高,所以能烧高温,烧制温度可以从高于1180度(最低窑标温度2.7号标1184度)到4.5号标(1120度)。梭式窑整窑气氛相同,可能会因为燃料不充分燃烧出现还原气氛,但不会出现氧化气氛。局部位置的烧品会因为受明火,出现“火刺”现象。
4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紫砂壶烧成的颜色是金属氧化物的呈色,而氧化还原指的是铁在不同价氧化物之间的转换,所以气氛,只对铁含量较多的泥料产生影响,烧成品颜色在红和铁青黑之间调和表现。根据经验,紫泥在电窑烧出来偏粉紫色,在推板窑烧出来偏褐紫色,梭式窑效果在两者之间。
由于当下国人普遍的审美偏好为精致艳丽,逼着销售商销售这些精致艳丽的商品,销售商再去逼着制作者制作这些精致艳丽的作品,而真正的紫砂恰恰不精致艳丽,所以紫砂的“化妆”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了,现代科学技术也为这种“化妆”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手段。化料自不必说,非电窑的部分烧制作品的“火刺”也不得不通过“抛光”的物理方法解决,这固然消除了紫砂壶的瑕疵,但也失去了紫砂的自然本真—新壶就具有了人工“水色”。每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中挣扎,而我,在这个寒冷的初春,也正在文化持守与商业成功的选择中倍受煎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40:28 | 只看该作者

龙窑、推板窑、电窑的烧制比较

按照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目前紫砂壶主要是龙窑、推板窑、电窑烧制。现代化程度越高,烧成品越精致,同时,也与古壶效果相差越远。
龙窑、推板窑、电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热源不同;2、结构不同。这两个差异导致烧成品效果的不同。
评价烧成品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1、烧结度;2、视觉效果(色);3、触摸效果(颗粒)。烧结度与烧制温度有关,无论什么窑、怎样的烧制方法,只要温度一致(温高及其保持时间),烧结程度总会是一样的。龙窑、推板窑、电窑烧制效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烧成品的视觉效果和触摸效果上。一般认为,影响烧成品效果的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其实发火方式也不可忽视(是否有“火刺”)。
因为热气流由低向高走,为充分利用热能,龙窑,一般具有15度—30度的仰角,龙窑烧制可以分为升温和烧制两个阶段,升温阶段在窑口的窑炉以煤为燃料烧,时间大概为20小时;温度达到400度之后,就“上龙背”通过龙窑两边的鳞眼依次投竹烧制,一般一个鳞眼烧200斤柴(两担)、半个小时,最低温度在1170度左右。鳞眼除了投柴,也用来看火,就是通过坯的颜色判断窑内温度。烧制的控制温度与烧制品的材质和大小有关,靠近龙头的地方放泥性重的小型器,烧制温度较低,龙尾则烧制大件日用陶(砂性重的夹泥制作),所需温度较高。目前尚在使用的前蜀龙窑,并不是烧紫砂壶的专用窑,而是用来烧日用陶的,所以较大较长,窑尾空间高度达1.8米,所以窑尾需要换热能更高的松枝,烧制温度可随烧品需要,通过投柴数量和时间控制,最高可达1300度。在烧制的关键期(发生化学反应期,整窑总计时间为20小时左右,每个鳞眼部分有效时间也就十多分钟)龙窑是通过人工投放柴草(竹和松枝)烧制,又是半开放的,烧制过程中,大量空气可以通过鳞眼进入窑内,柴(干湿、种类、数量)、人(操作方式和经验)、天(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影响烧制效果的因素最多,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最不可控,所以龙窑烧制成品的效果最不稳定,但富于变化。烧成效果不规制、火刺明显(因为有明火,火焰喷到的地方局部温度较高,一些颗粒崩开),偶有窑变效果,是龙窑烧成品的特点。因为窑内可以出现局部氧化和局部还原的气氛,所以真正意义的窑变,只有龙窑才能烧出。因为前蜀龙窑主要是烧日用陶,温度较高,所以低温烧结的外山料,一进龙窑就会现原形,不是起泡就是出针眼(因为很多“紫砂泥”需要用化料化装成紫砂泥,所以一般的化料泥也不耐温度,无法龙窑烧成)。

-         
推板窑,因放置匣钵的耐温板由液压机推送,故名。推板窑,隧道型,整窑分为升温段(入窑)烧制段和降温段(出窑),整长30多米,必须使用液化或气化的燃料(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半开放式,有空气进入。空气进入量与窑口高低以及大气压和风速有关。烧制温度半自动化控制。推板窑匣钵摞四个高,匣钵又分开口和封闭,所以推板窑可以大致划分为八个温差,最高为1180度(SK2.5号标),最低为1150度左右(SK1号标)。从入窑到出窑,需要14个小时(反应期为1个半小时左右)。虽然同为推板窑,但却会因为窑长、窑口高低、燃料发火装置的不同,导致烧成效果的不同。所以,壶艺人一般会固定在一个推板窑烧制作品。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主要与天气有关),推板窑的窑内气氛是一样的,或者全窑弱氧化,或者全窑弱还原,一般不会有窑变效果。但由于存在温差(特别是匣钵选择以及烧品在匣钵中的摆放位置),所以一批作品(甚至单个作品)会出现因为温差不同导致的色别差异)。“推平板”或“上开口”(即最高一层,上面可以不封闭)以及选择开放式匣钵的开口处,由于会暴露于明火中,所以这些位置的烧成品会有“火刺”现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25: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紫砂壶成品壶胎内外颜色只看楼主 收藏

近日很多壶友群友问及壶胎(当然指的是紫砂壶,以下同)内外颜色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首先需要说明,本人的经验仅限于本山矿料,对外山矿还无直接的经验,仅是观摩同行的作品,即使本山矿,也不能做到全面概括,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所推出的作品,仅占到我有矿料三分之一不到。本文的结论,仅是归纳了自己研究积累的经验,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紫砂规律所做的分析,错误之处,请高手指正。

紫砂成品的颜色,取决于三个因素:矿料中金属氧化物、矿料中非金属氧化物以及碳元素。

紫砂壶的成品,其呈色物质主要是金属氧化物,但如果矿料中存在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的数量达不到呈色的程度或者呈色的金属氧化物还未达到可以呈色的条件,成品的呈色就主要是矿料的颜色,可能是单一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如果矿料中的物质烧制中碳化,黑,就成为构成复合色的色调之一。

在紫砂壶未达到初步烧结的时候,无论是壶胎的内外,都是矿料的呈色,因此壶胎内外的颜色基本是一致的。

初步烧结及适度烧结阶段,壶胎外部的颜色较深于内,因为:1、明针,会导致壶胎表面细浆较多,在同样的温度下,较细的颗粒成熟度较高;2、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存在于紫砂的黏土成分中,而黏土因为较软,在磨粉过程中总是颗粒较细;3、烧制过程中,胎表的温度不会低于胎内的温度。

在烧结阶段,呈色物质主要是呈色的金属氧化物,而某些(主要是铁)同种金属的氧化物会因为气氛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态,假如不同形态的氧化物呈色不同,呈色就会因为烧制气氛的改变而改变。烧制气氛,指的是烧制环境中氧气和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氧气是氧化剂,故氧气浓度较一氧化碳高,就是氧化气氛,反之就是还原气氛(一氧化碳是还原剂)。烧制过程中烧制环境一般是由氧化转为还原,这也主要三个因素导致:1、无论是什么窑,都是氧气被不断消耗的过程,如果是开放式的窑,如推板窑和龙窑,虽然氧气会有补充,但由于热气流的缘故,燃烧位置的氧气补充也很有限。至于电窑、梭式窑等封闭性的窑,烧结阶段就没有氧气补充了。2、烧制过程,壶坯会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固态逐渐转化为液态,化学变化是新的化合物产生,新化合物产生的过程中,会有气体释放出,其中之一,就是起还原作用的一氧化碳。3、物质的液态状态致密度是较高的,随着温度上升,液态的物质逐渐变多,会阻止外部气体进入内部,氧气无法进入内部,所以内部的还原气氛总是强于外部。紫砂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在铁元素中发生。氧化气氛,形成三氧化二铁,红褐色;还原气氛,形成氧化亚铁,铁青色。因此,烧结的紫泥或者红泥,外部的颜色总是会浅于内部,适度烧结的紫泥或者红泥(包括朱泥),是外红内紫(红和黑的混合色)。


过度烧结阶段,氧气已经耗尽,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越来越高,烧制环境变为还原气氛,同时,矿料中的有机物开始碳化,两个因素叠加,胎开始变黑(气体释放更多,甚至胎会被气体鼓起泡)。这时,如果烧制环境有适度的氧气补偿,胎的外表颜色也会较内部浅。但如果碳化加重,内外就会一样黑。


结论:
没有呈色金属氧化物的矿料为白砂,所以白砂无论如何烧制,胎体内外的颜色都会基本一样。烧成后呈黄或青的泥料,因为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形态单一,内外颜色会基本一致,适度烧结,颜色外深内浅;过度烧结,颜色外浅内深。
含铁较多的矿料,如紫泥红泥(包括小红泥和朱泥),存在氧化还原过程,所以适度烧结以上温度,内外颜色会明显不一,外深内浅为少(初步烧结状态),外浅内深为多,浅为红,深即为紫;浅为紫,深即为黑。

需要说明的是,壶胎的颜色只适合于对烧结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本山外山料的区分。因为本山外山料的差异并不在金属氧化物的存在,而是矿物成分种类的多寡及结构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5 14:12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