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3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北京的风俗

[复制链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2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按我国的习俗讲,又叫过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元代以来,即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便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流长,格外丰富多彩。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富裕人家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苡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一般的平民百姓搞不起这样的排场,但也要熬上一锅腊八粥表示表示。临近腊八,粮店里出售腊八米,清代北京雍和宫内,还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每年这时侯也大派用场。北京施粥的各个粥厂,平日里施米粥,而腊八这天粥里要放红枣。在民间,还有相互馈赠腊八粥的习俗,不过一般仅限于至亲好友之间作为馈赠礼的腊八粥更加别致:粥面上常用核桃、松子堆起个小狮子,用山楂糕插上一小丛香菜,做成个红艳艳的小萝卜,图案精美,别具一格。通常,腊八粥熬得比较多,腊八吃一些,余下的放置室外冷冻起来,随吃随取。有的人家,腊八初八熬的粥,能吃到来年二月初二。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清水、料豆、秣草。据说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更讲究的人家,还用黄纸剪成灶王爷升天用的天梯(称“千张”),还要供上纸糊的元宝和从香烛店里买来的红蜡烛:祭灶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人们相信这样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在玉皇那里讲坏话了。百姓们祈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没有钱供红烛、糖瓜的穷苦人家,祭灶时也要供上清水和草秸,点燃一炷香,恳请灶王爷多多包函:“小的今年没有落儿,明年请吃关东糖”。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过小年儿祭灶王爷,各家不分老幼,只限于男子。二十三把灶王爷送上天,传说七天之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日为“扫房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迹。北京人尤其讲究把箱、柜等家具上的铜饰擦得锃亮。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足,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吉祥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以及神龛上丰饶的供品,更展现出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过年是喜庆欢快的,但对穷苦人家来说,却难如过关,因为债主们要上门讨债了,民间俗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即煮饺子)”。意思是说一熬腊八粥,讨债的就要上门了,小年儿前后是债主崔债最紧的日子,到年三十夜方能解脱,这样饽饽就成了救命信号。可是饽饽要腊月三十夜里才吃,因而从腊月初八开始,无钱还债的人便终日惶恐,必要时还要外出躲债。旧北京,澡堂是人们躲债最方便的去处。按照北京民俗,债主不能去澡堂讨债。澡堂谐音“早搪”,即早把债主搪至门外之意。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家院子的地上,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敲响时,各家的素饽饽(即素馅饺子)也下锅啦。民间还抢勺把占卜的习俗:煮三十夜饺子时,用勺在锅里转几下,继而放开手,任勺自由转动,等转动停止,便按照勺把的指向往外走,听到人说话声即停步转回。据说听到好话一年吉利,听到坏话一晦气。


--------------------------------------------------------------------------------
·老北京的春节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间过年一律以阴历为准,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元旦为“年禧”。这是个盛大的全民性的传统节日。由于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复苏,春天降临和一年的农事在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循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民国以后,采用了阳历,才有了阳历年之说。但一般老百姓从思想上都不予承认。尽管机关、学校及洋行等放假休息,以示庆祝。老百姓仍按平时看待,既不举行宴会,也不进行娱乐,不做任何表示。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年,既然使用阳历,就必须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阴历正月初一日,则以古时已用过的“春节”来称呼。但不管当时官面上如何更改,老百姓仍然墨守成规,亲切地称呼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禧”,仍按千百年来传统下来的风俗、习惯来欢渡自己的节日。
  北京是几代帝王建都的古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人过年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形成的信仰,儒、释、道思想、观点贯串了整个的节日活动。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祭神祀祖,求祥祈福;
  二、互相祝拜,走访亲友;
  三、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
 

介绍如下:
1.腊 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帖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地说:“送信儿的腊八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祀八神(见《古今中外节日大全》)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毅然舍弃王位,遍游印度名山大川,访问贤明。十二月初八日,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又累又饿,昏倒在地。当时,被一牧女发现了。便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诚如美味甘露,所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向着东方盘腿静坐在毕钵罗树下,苦思解脱之道。并发誓说:“我如果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从此,佛教徒们就将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据《析津志》所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槽粥供佛。”《咸道以来朝野杂记》也说:“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封建时代帝王还用腊八粥赏赐文武百官,正如《燕京游览志》所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果粥。”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奉世宗之命,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做互相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拉拉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粥的种类极多,主要是根据贫富来决定。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腊八米”。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红、白糖,还有的加上玫瑰、木樨(腌桂花)等甜调料。如是比较讲究的,就首先要注意粥的颜色。这样,凡带有深色的杂豆均不能用。只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银针将糠心拨干净)、菱角米、鸡头米(芡实)、莲子肉(去心莲子)、等原料煮成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然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桃脯、杏脯、苹果脯之类)、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仁和青、红丝,谓之粥果儿。还要摆出图案和花样来,谓之“八宝粥”。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间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上增添了节日色彩。
猎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27#
发表于 2009-12-26 21: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2687

帖子

6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9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

QQ
26#
发表于 2009-3-12 21:39: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凡尘清静心,菩提莲花身。 心似莲花做,身随菩提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6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0

社区居民

25#
发表于 2008-12-27 22:44:07 | 只看该作者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24#
发表于 2007-12-20 12:09:54 | 只看该作者
[s:4]吃完面了! 慢慢看!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8:07 | 只看该作者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日为龙抬头。此说早见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疠丛生之时,人们祈望龙出镇住毒虫。故此有着龙抬头的说法和活动。
1.“引龙熏虫”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有“引龙熏虫”之说。古代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和保虫(人类)等五大类。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婉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用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射房案及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时,将要复苏的虫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烟子熏射后,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
  人们祈望“龙威大发”及时兴云作雨,保障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所以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例如:吃饼谓之吃“龙皮”;吃水饺谓之吃“龙耳”;吃面条谓之吃“龙须”;吃米饭谓之吃“龙子”;甚至蒸饼时,还要在饼上做出龙鳞来,谓之“龙鳞饼”。就连儿童在这天剃头理发也谓之“剃龙头”。妇女们在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避免伤了龙眼睛。
2.接姑奶奶
  老北京人习惯把已出嫁的女儿称为“姑奶奶”。正月过年期间“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六到娘家拜了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尤其是新婚,正月不得叫男人守空房。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即“姑奶奶”)“归宁”,住个十天二十天的。俗云:“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因为接不来,其中必有缘故,娘家长辈人必要亲往婆家问询。
  “姑奶奶”被接回来后,一般多以薄饼。(亦称“春饼”)进行招待。
 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香油调过的甜面酱,卷上“盒子菜”,(酱肘子、小肚、香肠等熟肉菜)、熏鸡丝和各种春令鲜菜。很有节日意味。


--------------------------------------------------------------------------------
·寒衣节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清末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送寒衣的仪式对新丧另有规定,明《帝京景物略》载:“新丧,白纸为之(指寒衣),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日本不为节,但因时值盛暑万物极易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庶,均有模规不等的晾晒、洗浴活动。
  此日,如天气晴朗,皇宫大内的全部銮驾,无论辇舆、仪仗、尽数陈于丹陛之下,俨然有如庆典。皇室档案馆“皇史□”亦将全部《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等统统摆于殿外,使之通风。甚至有的庙宇,如广安门内善果寺亦有“晾经会”之举。
  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于此日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此亦京师一大盛事。
  民间相传,此日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故“老儒破书,贫女敝□”均须在阳光下一曝,猫狗等家畜也赶到河里洗个澡。女人也在这天洗发,说是可保一年头发“不腻不垢”。有的家庭为了造酱酿醋(老北京讲究“伏酱腊醋”),于五更初时,便到井台汲水,以便储存起来,用于酿造,谓此水可以防霉,做酱造醋不长醭。
  估衣、皮货、喜轿铺等行业均于是日大张旗鼓地搞晾晒活动,估衣、皮货全要挂在通风处;喜轿铺的轿围子绣片、执事旗伞、鼓围子、桌围子、轿夫们的衣帽,一律都搬到院内或街门口进行晾晒,以防霉防蛀。因为店伙计们忙碌一天,十分劳累,掌柜的照例给他们预备一顿丰盛的酒饭,谓之“□劳”,以表谢意。
  此外,郊区农民多于此日前后观察大庄稼的长势,以卜丰欠。故老北京人谓:“六月六,看谷秀”。并有的农民谓此日为“虫王节”有于田间、庭院焚香致祭之举,谓可以防止虫灾,保证丰产丰收。


--------------------------------------------------------------------------------
·太阳生日
    古人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据《唐书》。载:唐时,李泌上书请立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德宗照准,下诏以旧历正月初九(“天诞”即玉皇大帝诞辰)、二月朔和三月上已合称为“三令节”。晚清《春明岁时琐记》云:“中和节今废而不举”。但相传是日为太阳星君生日,因此民间有祭祀太阳星君之举。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祈求年丰岁稔的愿望。
  二月初一,日出,家家在院内设香案(有用太阳星君神码者,有不用者),供太阳糕三至五碗,遥向东方日出处焚香膜拜。四十年代以来市面上卖太阳糕者已不多见,一般人家不再祭祀太阳星君,少数祭祀者,仅用黑糖(红糖)烙饼做为供品而已。
  早时,有的还要持斋诵《太阳经》。念经之前还有香赞、启请、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开经偈等仪式;念经毕也有香赞、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安土地真言等仪式。
  下午始将太阳糕或糖饼等供品撒下,分给小孩们吃。同时连春节时贴的五彩挂钱揭下来与神码一起焚化,谓之“太阳钱粮”。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7:50 | 只看该作者
3.“走桥、摸钉”
  明、清两代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风俗。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即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它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
  此外,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可生男孩。因此是夜妇女们多去前门洞去摸钉。冯溥《元夜春词》云:“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4.花炮焰火
  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
  清代,凡属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点铺(饽饽铺)、干鲜果品南货店、百货线店、布铺、绸缎庄、西药房、为招揽生意均争放花炮、焰火,名为“酬谢主顾”。一般届晚,首先放万头鞭,加放二踢角、飞天十响、大旗火,继之则放太平花、铁冲子、八角子、炮打襄阳城之类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类的花盆,最后才放盒子,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或其它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句的。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又注:“月明帘,灯笼锦皆盒子内放出者,最后有‘午夜漏声催晓箭’诗,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荧荧,良久方灭。”反映了当时实况。
  灯节,孩子们也要玩花炮,男孩子历来对此感到兴趣。当时供孩子们玩的花炮品种极多,最常见有旗火、炮打灯、炮打银龙。
  比较小的孩子都玩“滴滴金儿”,此种焰火不爆不响,只是喷花,在暗处,殊为可观。可是有的小孩白天就跑到门后头放了起来,所以落下了话柄——“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到天黑!”
  比较别致的是“黄烟儿”,燃点之后冒一股黄烟,不爆不响,可供观赏,亦可拿来在墙上绘画。有的则是“黄烟带炮”。点着后先冒黄烟,最后一响,炸得粉碎。
  还有一种所谓“耗子屎”的玩艺(因状如耗子屎,故名),把尖上皮子抠破,用香火一点,马上在地上跑了起来,有时能钻床底下,甚至窜上房顶,比较危险。
  另有售卖一种小画片的,薄纸上印着小孩放炮、狗尾放鞭的图画,在“炮”或“鞭”上均点上一粒炸药,然后画一红杠,用香火一点,其火顺红杠燃至药处即作响,小孩购之一边赏画,一边放炮,这也是春节、上元的一种娱乐。
5.打 灯 虎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据说,从《史记》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的)。清代在士大夫阶层很流行。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也有一些商号,附庸风雅,借以在节日期间招来顾客,亦出面搞猜灯谜的活动。清代平日打灯虎就很盛行,不过到了节日更加兴旺罢了。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谜面、谜目)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早先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来仅是象征性的纪念品,如书签信笺之类。有的铺子故意将奖品标出:如“奖苹果三千”,一旦有人猜中,则仅给一苹果上插三根牙签,以资笑乐,许多围观者为之捧腹。
  当时打灯虎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文人给文人办的,也就是文人制谜给文人猜。这类谜较为深奥,所打的谜底多系四书五经原句,且多用格。过去谜格多至百十来个,如秋千格、卷帘格、调头格、蕉心格、调尾格、双钩格、上楼格、下楼格、系铃格、解铃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鹤顶格、丹心格、朱履格、徐妃格、摘顶格、下踵格、蝉蜕格、求凰格、遥对格、虾须格、燕尾格、碎锦格、内附格、豕亥格、探骊格……举不胜举。灯谜用格后,其谜底可以移字位,更字数,变字形、改字体、谐字音、借字意,作者制谜得心应手,猜者也有谜途、捷径,避免海底捞针,漫无边际。但无猜谜知识和经验的,往往不得其门,反倒增加了猜射的难度。第二类是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故意制些通俗的灯谜,此可谓“下里巴人”了。一般都是比较幽默诙谐,趣味性较强的。如: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为猪下水。又如:借东风,打水产食用植物二。(梨花格、即谜底全是谐音字)为莲蓬藕。又如:农夫心内如汤煮,打三字俗语,谜底为“干着急”。
  猜灯谜可以增加知识,锻炼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同时活跃了节日气氛。灯会上喜气洋洋,三五成群,互相切磋,互比才智。有的游人,余兴未尽,在归途上还与谜友们对刚才见到的灯谜进行猜射、品评。清人赵骏烈在他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反映了当时灯市打灯虎的盛况。
6.元 宵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旧京一些糕点铺卖元宵往往是借灯会或放焰火做为招徕顾客的手段。有名的糕点铺,如东四南大街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正明斋等几乎均于事先高搭席棚,悬灯结彩,引人注目。灯节期间,他们便在棚里支案,摆出大笸箩,当众摇元宵,边做边卖。生意十分兴隆。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砣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元宵。店伙计们边摇边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灯人不免要驻足围观,人越多,摇元宵的伙计们越起劲,甚至有的还即兴唱起了小曲。人们忍不住要买几盒带回家去,以便围桌团坐地吃顿节日夜宵,以取合家团圆、和睦之意,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
·地藏会
    旧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诞辰,是日有所谓“地藏会”,其形式内容均与中元节的盂兰盆会毫无二致。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傍,光明如昼。”
  清末以来,仅存盂兰会之举。做道场、烧法船、放荷灯亦仅七月十五一天而已.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清明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上元
    1.上元由来
  旧历正月十五日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80—140年)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也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由此可见,早在汉朝,正月十五已是个不寻常的节日,《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太一也称“泰一”,据说是北极神的别名。《汉书》上也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驰禁,谓之‘放夜’。”由此可见,一方面朝廷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极神,另一方面民间则夜不禁行,可以任意地外出过节。
  但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一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
  “上元节”乃是道教的提法,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庆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了种种的祝节活动。从此,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其活动也形成了如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清末民初的元宵节仍是相当隆重、热闹。它与新春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为“上林盛举”。
2.张灯与观灯
  元宵节称为“灯节”,可见灯是这一节日的特色了,张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活动主要内容。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一是上元;一是中元,以上元为最热闹,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共计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
  俗云:“正月十五闹花灯”。提起花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只有皇宫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富户也相率效尤,灯市也就应运而生。于是民间元宵张灯、赛灯、观灯也就逐渐成为普通习俗。
  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无不具备。并有茶楼酒肆共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摊贩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花灯,供人观赏,以招来顾客。这样的“灯市”,从正月初八日起,进行十天。皇帝为使百官“与民同乐”,也赐群臣五天假,让他们去逛灯。
  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了(市归琉璃厂、灵佑宫)人们仍习惯地称为灯市,但这种灯市已无贸易性质,而只有娱乐性质了。所以更为确切地讲,乃是灯会。
  清代“升平盛世”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当时,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这些地方的铺户,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皆争奇斗胜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西洋之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者;有绘禽兽,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虫蟹鱼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种殊多,不胜枚举。
  有的独出心裁,浇铸冰灯,搞冰灯会。清末民初的地安门外大街聚盛公干果铺(小门□店)、义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巧手结冰为神佛(如弥勒、八仙)戏剧人物、器具,内燃灯烛,又栽麦苗为龙虎鱼鸟,“华而不侈,朴而不俗”。当年北城居民每届上元,扶老携幼,至此观赏,并传为佳话。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就开始售卖各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时的走马灯,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正面可以观人,背面白纸上可以观影。此外,有能晃动头脑的狮、狗、兔、羊等纸灯,还有象征吉庆有余的大龙井鱼,各种大小不等的红纸糊的“气死风灯”。供人购买,蔚为灯市。从这天起,家家户户的小孩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行玩耍,形成提灯逛灯。
  上元之夜,无论官宦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家空巷之势。正如《都门竹枝词》里所说:“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由于拥挤丢鞋落帽者,不计其数。清·劳之辨在《上元杂咏》中说:“二八谁家女,贪看落□钗”。
  元宵狂欢五夜,每夜均有用红灯数十盏导引的巡城御史,至市查看,严禁酗酒闹事者。为避免滋生是非,官厅暗嘱更夫,三更便打五更,谓之“催灯梆”。《春明采风志》载:“早先步营雇乞儿作梆夫,行则结队。北新桥心,西满北蒙,东属汉军,五夜二更时,三队数十夫,相遇于桥间。各列其队,喊号一声,群梆响起,递换梆点,如曲牌然,笑语杂□,声闻多远,游人奔赴,四面碴严,皆看梆而不看灯。而灯不散则不已也。”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7:12 | 只看该作者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正如清·《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顿“□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农民们流传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日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杂面,指绿豆面的切条,老北京切面铺有售),就算改善生活了。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日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有人说,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但是关于填仓节却另有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不过,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


--------------------------------------------------------------------------------
·中秋节
    1.中秋由来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是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
  旧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园。”这就是说,旧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谓之中秋。
  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未衰。
2.果子节
  中秋正逢诸果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
  《京都风俗志》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的吆唤声,此起彼伏“今日是几来?十三、四儿来!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装璜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将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昂。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小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门票,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3.月饼
  节前,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自来红”烤色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不等,外皮纯白。有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其它月饼,如: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均有出售。有送礼者皆用蒲包装之。此外还有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市尺左右。大都是论斤的,上刻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专为供月用的。《燕京岁时记》云:“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增补都门杂咏》中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4.兔爷摊
  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是兔爷摊子。清《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兔儿爷一般多是人形兔脸,长耳(谓之“犄角”)顶盔束甲,带有□旗。骑在猛虎身上,有如将军,大的后背还要插上一把宝盖式的伞。有的则“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极简陋的仅是一小白兔捣药而已。这乃是一种泥塑的玩具,供给儿童们节日娱乐玩耍的。正像清方元□在他的《都门杂咏》中说的“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摹做成人供兔爷玩;“摆佛佛儿”玩,这是旧京特有的风俗。
5.供月
  八月初十日以后,南纸店门前即摆出了“月宫码”,也叫“兔爷码”。系用木刻板水彩印刷的“神纸”。大致有:黄色的,上印有银脸太阴星君像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红色的,上印有关圣帝君、增福财神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多系商家供奉。此外,还有白色的,上边神像各异,但月宫玉兔图案是不可少的。因张幅较大,为支撑全神码起见,多用秫秸扎架,将此“神纸”糊在上面,成一立匾状,上竖三面彩纸小旗。
  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以后,祀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对着月亮)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的;有用上述月宫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小饭桌),上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用“自来白”),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谓之团圆饼),除不供各种梨(因梨与“离”谐音)之外,其他水果均可为供。“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为不可少者,因取团圆之意。另外,插上红鸡冠子花和带枝毛豆。香烛、钱粮具备。俗云:“男不供月,女不祭灶。”(多指主祭人)实际上,参加祭祀的没有绝对界线,全家都可以叩拜,不过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小孩,多以拜月为嬉戏者。
  如用月宫码,撤供后,在庭院中焚化。如秫秸不能尽烧,持“老妈妈论儿”者多压在炕席低下,留着打尿炕的孩子。
  撤供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院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时,全家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但各家习惯不一,有的将当做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再分享。唯仆人不在内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6:53 | 只看该作者
过年
    北京自一进腊月门以后,家家忙年,街上顿现出一种繁华太平景象,除去一两区辖界不许夹道摆摊显些冷落以外,其余各大街马路两旁,都摆成清代“两道街”的样子,令人走过这种街面,心中自然泛出一种愉快。北京自送信的腊八粥喝过以后,有一歌谣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虽然是小孩的歌谣,但不亚如一个新年工作秩序单,像那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便成了牢不可破的定章了。
祭灶
  古人以腊鼓冬冬表示新年将到之声,北京自太平鼓失传以后,“狮子滚绣球”、“大小十八套”的鼓声,已不能再送入耳中了。太平鼓用铁铸成圆圈,直径在一尺五到二尺五之间,圈上分铸四个大环,大环上套着四五个小环,鼓把的下端,也铸成三环套月的大环,分套小环,在圆圈上蒙以单层的牛皮(或马皮、羊皮),用□棍敲打。左执鼓,右执桴,敲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成丁字步姿势,一面敲,一面震动鼓环,发出一种合于节奏的声调,有“狮子滚绣球”、“大十八套”、“小十八套”许多调名。音节悦耳,足以表现太平景象,和吹琉璃喇叭,纸鸢上风琴,纸糊的风车、沙雁,都是能听出新年之声的。
  在腊八以前,大街小巷中常听到的货声是:卖菱角米的,卖小红枣的,卖新历书月份牌的,卖年画的。过了腊八以后听到的货声,就偏重祀神的方面了,有卖供花的,卖门神挂钱的。在二十前后,有一种卖松木枝、芝麻秸的,是专为祭灶和接神所用,松木枝还可插在年饭上,芝麻秸还可以供“踩岁”之用。到二十九日、三十日一两天之内,有卖活鲤鱼的,那是为除夕供“全佛”,正月初二祭财神之用了。
  祭灶的起源,很不易考查,至于祭灶的日子,现在通行是腊月二十三日,实在考查起来,在宋代却是二十四日。范石湖《腊月村田乐府引》上说:“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梦华录》上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现在用二十三日的缘故,也许是应在后夜祭,便算二十四日上午,真实缘故是没法证明的了。北京传说,祭灶是送灶神归天,报告一家善恶,然后在除夕夜内迎回,这不过是一种神话而已。原意是在除夕前七日为“小令节”,又称“交年”,所以举行祭礼,在《乾淳岁时记》中有很明显的记载,因此可以知道祭灶也是“令节祀”的一种。
  北京祭灶的仪式很简单,在二十三日傍晚的时候,一更左右,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绝对不许参加,所以有“男不供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时将家中原有灶神供祀案中,香烛钱粮全份,供品是:关东糖、糖瓜、南糖,另外备凉水一碗,草料一碟,为灶王所乘马匹的刍秣。上香以后,只祝“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的简单祷词,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一抹,表示将灶王尊口粘住,不致报告本宅所行恶事,甚至灶王龛的对联都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虽属神话迷信,但能给人一种怕说恶事的猛醒。
  俟香烬后,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同焚化,凉水泼于地上,便算礼成。祭灶用关东糖,也可以证明在满洲跳神祭祀中也祭灶神。关东糖是糯米所制上好佳品,是地道由满洲运来的。以前是每年冬季,满洲客商,贩运关东糖、关东烟、吉林松子等满洲土物来京销售,到京后住在朝阳门东岳庙东“关东店”内,京市小商前往趸购,满洲客人只卖发庄,并不零星沿街叫卖。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近年很少运关东糖来京销售的了。现在北京通行关东糖,多半是发卖“白货醋色”的“糖房”所制,质轻中有蜂窝,远不如真的好了。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从前糖房只做白货,近年来洋糖盛行,白货一落千丈,也改做新式糖果了。南糖原是南方所做细糖,北京仿制只老饽饽铺能做,近年也改归糖房出品了。
  南糖以小巧玲珑见称,种类很多,不外条、块、片几种,名称是:冰糖花生仁做的厚片名“花生酥”,长方条的名“花生条”,雪白色的细条名“鸡骨”,外蘸芝麻的为“芝麻鸡骨”,内灌酥糖末为“带馅鸡骨”,芝麻蘸的长圆条名为“麻寸”,黑白圆块的名“黑白芝麻饼”,外面芝麻圈中间加澄沙的名“澄沙圈”,芝麻糖小方块上蘸红白糖,如芙蓉糕的名“红白面麻糖”,总而言之,因形命名,没有一定,不过上面所记的却是糖商专用的名词。以外还有“炒米糖”、咖啡豆、天津豆,也加入南糖,实在是没道理的。
祭祖
  北京家庭除夕祭祖,有的悬起纸绘祠堂,密排灵位,有的只望空虚设香供,因种种不同而异。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接神
  接神是除夕后夜迎回灶神。在北京小康之家的旧家庭,平日龛内供的大佛是观音、关圣、财神,每日要烧散香,朔望烧高香,初二、十六祭财神也烧高香,并点酒三盅,有时还供一碟酒肴,无非豆腐干花生米之类,可谓不腆之仪了。有大佛的家庭,在除夕日要预备“全佛”一份,全佛是三界诸神众圣,用秫秸做成架子,粘贴全佛,立在佛桌前面,再前面另设桌一张,名为接桌,以备摆供。全佛前另设一小佛架供灶神和财神像,桌前香烛全份,钱粮却须三份,一份接神,一份初二祭财神,一份送全佛。供品是:猪头一个,雄鸡一只(拔去羽毛只留尾巴),羊肉一方,素菜几盘,馒首几盘,至于活鲤鱼只祭财神时临时取出。到四更上下时间,素馅饺子已然捏成,于是准备接神。饺子摆在供桌上,然后家长拈香行礼,家人次第行礼,香烬,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于是礼成。接神为新旧年分野,所以接神后,便分一家大小,叩首贺新喜,由接神起在香炉中点“白速定香”一只, 一人看守,以便接香,灯火香皆不可灭,否则不祥。
  有佛堂的人家,多半预备年饭一碗,中插松枝、纸元宝花,饭上放些桂圆,绕以钱编的钱龙,无非取个吉利而已。在除夕一黑天,院中满布芝麻秸,人行其上,咯吱作声,名为“踩岁”,借“岁”、“祟”音同,表示一年晦气都已踩去,也是有趣味的勾当。
  供神的供品,除供献全佛财神的以外,例供是蜜供、红月饼(白月饼是猪油所做,不能供佛)和家做素菜,素菜是山药块、豆腐块、面筋段、粉条段,用香油炸过即成。粉条用线束其中央,炸成翻松如花,染以胭脂,尚为美观,撤供后加入炖肉中炖食,味道尚佳。家庭供佛,除大佛灶王以外,另有张仙,相传天狗食月,有损本宅小孩,张仙用弹弓可以打去天狗,所以有小孩之家多供张仙,因之张仙龛上对联也是“打出天狗去,引进子孙来”字样。大家庭的佛柜庞大,前面下部开一圆洞,有的供土地,有的供地藏王菩萨。
拜年
  北京风俗,人事来往有“辞岁”、“拜年”,大臣给皇帝辞岁,“府包衣”,“府哈喇”给本府王公辞岁(府哈喇为本府属姓,虽不是包衣奴才,也有半奴的性质),本族晚辈给本族辞岁,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族人应往辞岁,至亲如婿对翁岳须辞岁,即已订未结的女婿,也须给岳家辞岁。元旦黎明,家中拜年后,即到各戚友家拜年,回来车中载满活计成匣,甚至过了灯节还有拜年(北京习俗有孝服的给人家拜年须在灯节后,道远事忙的亦可晚到)的,所谓“二月二,青草没驴蹄,再拜新年也不迟”的,就是这个意思。北京拜年,只要长辈或平辈年长的,都要三叩头。旗人叩头前后不作揖,汉人叩头前后全要作揖的。北京城内拜年,遇本人在家,必须请坐受头,本人不在家,则“朝上磕”,就是向这家客堂布置为上首的地方,虚即三头,如在其上。北京四乡,拜年的遇主人在家,亦是向佛堂叩头(与城里关外进门拜佛的不同,此为拜人,彼为拜神),只呼:“几伯,几叔,几兄给您叩头啦!”受头的在旁还礼如仪。城内妇女拜年,须过初六日,在初六日以前,妇女不得进人家门,谓之“忌门”。
  元旦起始拜年,初二日祭财神,商家表示开市,人家也要祭财神的。至初八日祭祀星神,名叫“顺星”,事先用灯花纸捻成“灯花”,用香油弄好,在黄昏后一更前后,在院中设祭桌,以北斗为目标,陈设香烛,用“灯盏碗”摆成“顺”字(灯盏碗系泥捏成小碗,直径寸许,深紫黝色,颇有古意,每至年残沿街有叫卖灯盏碗的,大半为卖支锅碗松花的附业)。将灯花放在其内,供品系素馅元宵,供品上齐,即燃灯花焚香叩首,香残灯亦将灭,然后由供桌起连续燃灯花,距离尺许,直送至犬门外,用意在送祟,于是礼成。灯节由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各商家皆悬挂评书故事灯,供人参观。在前清各部也有挂灯的,工部灯最有名。
  商店旧时以饽饽铺善挂灯,有全部三国志、聊斋、水浒、列国、红楼梦等精致美巧的方灯。干果子铺(昔称倒装铺,今称南货店)的山西老板,善做冰灯,有麦龙灯,各式冰灯。前十年隆福寺街冰灯尚有名,近年只剩鼓楼前小门姜店一家。近年前门外各大布店亦竞制新灯,以广招徕,有时还能利用机关造成“鹊桥相会”的活动灯,可谓灯的革新了。我在民国十年前后,每到上元夜饭后,必邀二三好友,步行往游积水潭,冰上望月,归来后门观灯,由皇城根经宽街到隆福寺看冰灯。最使我爱看的,是东四头条火神庙的济小唐捉妖,最后到富有车行看烟火,往日快游,空怅前尘罢了。后门西城隍庙的火判,雄伟可观,近年因后门大街布店多放烟火,火判也很走一时幸运。
送旧迎新
  北京过年,最注意的是送旧迎新,一切都在涤除旧污,刮垢磨光上用功夫,像那贴“宜春帖子”改变成写春联,一到二十日以后,通衢大道两旁,纷纷贴了“书春”、“换鹅”、“墨缘”的招贴,一般善书的朋友,都挥笔伸纸大显身手,却多半是消遣性质,不在赚钱。但也有落拓文人,希望用十日辛苦,换得三十晚上的一顿洋白面饺子的。更是多有的,是一些学书的青年,借纸学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作者在民国十三年时,曾邀同学伴卖过一回对子,三十日结帐,共赚铜元三百九十枚,每人分一百三十枚。
  我买了一对树根花盆,至今还种着石菖蒲,作案头清供。又像扫房,擦饰件,都是求洁的意思。北京房子的纸糊承尘顶棚,是全国第一,一平两切(斜)式、平棚式、船篷式,都各具精妙。万字莲、牡丹花的银花纸,糊得光白悦目,历久不黑,灯亮花香,心地为之光明。一年来棚壁积有尘垢、塔灰,在新年将到时,必要打扫一下。北京扫房多半在腊月二十四日,但也有时改个日子,一般老太太们必要查查历书,一有“土王用事”,以后就不能扫舍了,所以必要提前一些。
  又如今年腊月十七日立春,过了立春就是明年,焉有尘垢搁过明年的,因此大部分人在今年都提前了。旧式家庭的家具的木器上,大半都有铜饰件的,一年来烟熏火燎,黑黯无光,要过新年,也必须擦个亮光。擦铜饰件的,都是先用白菜头蘸细炉灰末打个糙,然后用唐布香灰擀光,近年来擦铜水盛行,多半改用新法了。以外为点缀新年,买几件水仙花,素妆妩媚,除夕守岁时如对淡妆美人,令人魂销。红梅花、六安绿梅、迎春、蜡梅,都能粉饰年华的。爱青葱的,有天门冬、万年青,云片草(文竹)也不坏。近年洋花传入,价格低廉,更属易办了。至于一两银子买一朵牡丹花的,既非根生,又少陪衬,手把美人,未免唐突国色。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5-20 11:43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