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家峪——齐鲁第一古村

[复制链接]

163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6:2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传,战国时期便有庐于此,原名城角峪,朱氏于明洪武初年入村,因朱氏与皇帝朱元璋同宗,复更名朱家峪。自明初至今,虽历经六百年沧桑巨变,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三面环山,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章丘自古多宝贝,人杰地灵。说远的,距今四五千年,以黑陶文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城西城子崖。说近的,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史上蜚声全国的“祥”字商号创始人孟洛川及其家族就在城北旧军村。因而,朱家峪这座颇具明清古貌的山村便像大树下的无名草一般,被罩了个严严实实,无人知无人晓。虽然村子紧靠309国道,西距山东省会济南仅45公里,但多少来往的人却总与其失之交臂。也正因如此,村子的古老风貌,也可以说是“原生态”才得以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古村镇一般变得面目全非。

  据《章丘地名志》,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因“朱”为国姓,据考该村朱氏确与朱元璋同一脉系,便攀上高枝改村名为朱家峪,遂认朱良盛为本村朱氏一世开基祖。算起来,距今有600多年了。

  朱家峪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古村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朱家峪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村口在北,一进村便像打开了一部史书。村里人少,外来人更是稀罕,一派寂静。阵阵蝉呜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叫。很远就可听到收工下坡的人与老槐树下纳凉的老人打招呼的声音。

  穿过已是断墙残垣的圩门、哨门,在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桥的引导下,走过一座座房檐上长满衰草的石砌老屋,推开一扇扇斑驳的黑漆大门,都会找到些久远的故事。房前屋后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镶在墙上的拴马石,也都会成为那首古老乡谣的美丽音符。

  与江、浙、皖、赣那些富豪云集、雕粱画栋的古镇迥然不同,朱家峪朴素而天成,绝无奢华与气派,少了许多脂粉气。由于是典型的北方山乡,村民自古生活简朴,男耕女织,民居、桥梁和古道也就地取材,靠山吃山,以石筑造。即使一些家境富裕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也不追求排场,院井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在质朴中多了些书卷气。可见村里人始终遵循《朱子治家格言》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和“耕读传家”的古训。那些祠堂、楼阁、圩门等也都体量不大,巧妙地躲藏在绿树、山石中,给人一派与世无争的逍遥景象。

  与江北平原的村庄也有不同,朱家峪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找不着北,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

  
  从进村的第一道门——礼门开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不为好看,而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古道的尽头便是连接各家各户的小径,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心用的是沙石而不是青石。有趣的是,在村的中央,还有两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青石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车马,大雨时,桥下亦可行洪。桥身青石垒砌,不用灰浆,虽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有专家说这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看得出这小小的山村从始建之初就经过高人指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山是骨架,那么众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这村子的血脉了。据衬里人讲,全村共有圣水灵泉、长流泉和半井龙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处,雨水丰沛时泉涌成溪、成河,顺势而下,向北穿过整个村子,也给这村子带来了灵性。如今朱家峪虽已连续四年大旱,但村民饮水尚未出现危机。

  有水便有桥。奇怪的是这小小山乡还曾大兴修桥之风,拥有大小桥梁30余座。 除了那两座古立交桥外,村里八大景之一“坛井七桥”便成为石桥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村东南山下有一口小肚子大的古井,故名坛井,井畔小河之上东南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而且拱桥、板桥形态各异。水盛时桥畔村妇洗衣、孩子嬉闹,宛若江南。

  为了保护好美丽的家园,1 9世纪中叶村民们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间筑了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设东、中、西三座哨门,可谓戒备森严。如今石圩已坍塌损毁,仅剩残墙,但圩门(礼门)和东西两哨门保留下来,成为独特的景观。

  如今,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被皇帝赐予了明经进士的荣誉称号。

  村内有一座朱氏家祠,则体现了朱氏家族重视文化的传统。“光绪年间,1893年,朱家朱凤皋考取了五品举人,因此立这个旗杆座,自古以来这个建筑就叫旗杆座,这是做官的一种标志。再看上面那个七星图,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理学家、哲学家、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朱熹,他也是儒家学派正宗继承人,他下生的时候,脸上右脸部有七个黑点,像天上的那个北斗星,这是朱氏家族文运图腾,以此激励朱氏后人要刻苦读书,以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农村女子学堂

  鸦片战争以后,盗贼蜂起,在朱家峪这个封闭的山沟里,村民们的安全和财富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在周边的山上修建了一道防御性的围墙。成功地阻止了盗贼们的抢劫和掠夺,但坚固的山墙却挡不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个封闭的山村,也出现了遥远的德国的染料桶。随着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朱家峪也不能再继续往日的旧梦。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

  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在此基础上,几年后,朱家峪开办了山荫小学,校门是仿照当时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校门所建。

  今天,从山脚下的新村穿过那古老的门洞,便会如时光倒流一般,将你带回那旧日的年代,朱家峪的水井、房屋、道路和桥梁,是中国北方山区村落建筑的典型,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农民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凝聚了中国北方农村一缕浓郁的乡情。

  九大人文景观

  一、 圣水灵泉

  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岁次辛丑初秋。井口处,石砌拱形,内墙有碑志,朱士豸撰写。昔日,泉水涌流,草木蕃盛,百鸟争鸣;山峰奇秀,云雾飞渡,如置身于仙境。圣水灵泉,已列入济南市郊风景区名泉。

  二、 立交古桥

  立交桥位于古村老槐树西下侧,共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米。东桥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西桥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今三百余年。东西两座立交古桥,相距约十余米。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未曾损坏,依然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三、危阁连云

  原名文昌阁,考魁星楼碑志,系山阴朱霞所设计、创建。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而壮观。楼洞一体,全用大青方石筑成,历尽沧桑,坚不可摧。

  四、文峰独秀

  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独特,形如“金”字塔,遍山塔柏,数百年来,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涌流,水质特好,泉边老人寿域九十,故取名“长寿泉”。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多次报道,已闻名于外。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关帝小庙

  位于旧村双井北,修筑于一北墙中,考其墙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1808)。小庙三面尽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关帝日日夜夜面对路人,阅尽人间沧桑——真善美——假恶丑——历历在目。

  六、朱氏家祠

  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荷月。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再创辉煌。

  七、女子学堂

  民国廿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师朱连拔(字麟书)积极操办,大力支持开明人士朱连弟等人,创办女子学堂(官屋为教室),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

  八、东山长流泉

  在官庄乡朱家峪村东、泉子岭东坡崖壁上,南北并列两个形态相同的石洞,洞壁两侧有龙头伸出水自龙口泻出,流入深1.5米的方池。平时细水长流,雨季时流势甚旺。因四季水流不断,故人称“长流泉”。

  此泉共分南北两方水池,紧紧相依。南池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春,北池建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在南池南北两面石墙上,各有一石雕龙头,相对而视。每当开泉季节,清凉的泉水,从龙口喷涌而出,注入方池,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九、坛井七折

  又名坛井七孔桥,位于旧村东南首,文峰山东北脚下。从无碑碣记载,无从考证其修建年月。坛井口小、肚大,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纵横交错,曲折相连。坛井与七桥,相依为伴。昔日,绿柳下,石桥边,洗衣村姑,四时不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888 收起 理由
lily + 188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247

帖子

402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02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社区居民

地板
发表于 2009-8-2 16:32:4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fly]丰-翎-堂 微信:Kevin-NZ      QQ:1013303165[/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创作大师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财富勋章社区建设勋章

QQ
板凳
发表于 2007-8-7 17:18: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8-7 16:43:27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慢慢了解
缘份让你我相识,要知道相识相知有时是一种天意,不论缘深或缘浅,你我都应该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1 12:25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