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9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北京的风俗

[复制链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2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按我国的习俗讲,又叫过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元代以来,即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便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流长,格外丰富多彩。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富裕人家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苡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一般的平民百姓搞不起这样的排场,但也要熬上一锅腊八粥表示表示。临近腊八,粮店里出售腊八米,清代北京雍和宫内,还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每年这时侯也大派用场。北京施粥的各个粥厂,平日里施米粥,而腊八这天粥里要放红枣。在民间,还有相互馈赠腊八粥的习俗,不过一般仅限于至亲好友之间作为馈赠礼的腊八粥更加别致:粥面上常用核桃、松子堆起个小狮子,用山楂糕插上一小丛香菜,做成个红艳艳的小萝卜,图案精美,别具一格。通常,腊八粥熬得比较多,腊八吃一些,余下的放置室外冷冻起来,随吃随取。有的人家,腊八初八熬的粥,能吃到来年二月初二。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清水、料豆、秣草。据说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更讲究的人家,还用黄纸剪成灶王爷升天用的天梯(称“千张”),还要供上纸糊的元宝和从香烛店里买来的红蜡烛:祭灶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人们相信这样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在玉皇那里讲坏话了。百姓们祈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没有钱供红烛、糖瓜的穷苦人家,祭灶时也要供上清水和草秸,点燃一炷香,恳请灶王爷多多包函:“小的今年没有落儿,明年请吃关东糖”。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过小年儿祭灶王爷,各家不分老幼,只限于男子。二十三把灶王爷送上天,传说七天之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日为“扫房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迹。北京人尤其讲究把箱、柜等家具上的铜饰擦得锃亮。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足,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吉祥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以及神龛上丰饶的供品,更展现出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过年是喜庆欢快的,但对穷苦人家来说,却难如过关,因为债主们要上门讨债了,民间俗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即煮饺子)”。意思是说一熬腊八粥,讨债的就要上门了,小年儿前后是债主崔债最紧的日子,到年三十夜方能解脱,这样饽饽就成了救命信号。可是饽饽要腊月三十夜里才吃,因而从腊月初八开始,无钱还债的人便终日惶恐,必要时还要外出躲债。旧北京,澡堂是人们躲债最方便的去处。按照北京民俗,债主不能去澡堂讨债。澡堂谐音“早搪”,即早把债主搪至门外之意。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家院子的地上,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之意。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敲响时,各家的素饽饽(即素馅饺子)也下锅啦。民间还抢勺把占卜的习俗:煮三十夜饺子时,用勺在锅里转几下,继而放开手,任勺自由转动,等转动停止,便按照勺把的指向往外走,听到人说话声即停步转回。据说听到好话一年吉利,听到坏话一晦气。


--------------------------------------------------------------------------------
·老北京的春节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间过年一律以阴历为准,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元旦为“年禧”。这是个盛大的全民性的传统节日。由于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复苏,春天降临和一年的农事在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循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民国以后,采用了阳历,才有了阳历年之说。但一般老百姓从思想上都不予承认。尽管机关、学校及洋行等放假休息,以示庆祝。老百姓仍按平时看待,既不举行宴会,也不进行娱乐,不做任何表示。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年,既然使用阳历,就必须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阴历正月初一日,则以古时已用过的“春节”来称呼。但不管当时官面上如何更改,老百姓仍然墨守成规,亲切地称呼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禧”,仍按千百年来传统下来的风俗、习惯来欢渡自己的节日。
  北京是几代帝王建都的古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人过年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形成的信仰,儒、释、道思想、观点贯串了整个的节日活动。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祭神祀祖,求祥祈福;
  二、互相祝拜,走访亲友;
  三、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
 

介绍如下:
1.腊 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帖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地说:“送信儿的腊八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祀八神(见《古今中外节日大全》)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毅然舍弃王位,遍游印度名山大川,访问贤明。十二月初八日,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又累又饿,昏倒在地。当时,被一牧女发现了。便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诚如美味甘露,所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向着东方盘腿静坐在毕钵罗树下,苦思解脱之道。并发誓说:“我如果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从此,佛教徒们就将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据《析津志》所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槽粥供佛。”《咸道以来朝野杂记》也说:“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封建时代帝王还用腊八粥赏赐文武百官,正如《燕京游览志》所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果粥。”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奉世宗之命,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做互相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拉拉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粥的种类极多,主要是根据贫富来决定。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腊八米”。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红、白糖,还有的加上玫瑰、木樨(腌桂花)等甜调料。如是比较讲究的,就首先要注意粥的颜色。这样,凡带有深色的杂豆均不能用。只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银针将糠心拨干净)、菱角米、鸡头米(芡实)、莲子肉(去心莲子)、等原料煮成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然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桃脯、杏脯、苹果脯之类)、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仁和青、红丝,谓之粥果儿。还要摆出图案和花样来,谓之“八宝粥”。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间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上增添了节日色彩。
猎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25:57 | 只看该作者
5.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此,这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
  ①点景
  为了点缀年景,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楣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则买自街头,其词句因户而异。最常用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官宦之家,尤其是“旗人”(满族)宅子,多书“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谓之“门心”。有的没有这种固定的“门心”,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传下来的“白脸儿”、“黑脸儿”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没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剪纸形式的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屋门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较大的宅门、府第往往不用这些进行点缀。他们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兰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
  ②佛堂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三堂、五堂不等,讲究的有设九堂的。供品有:
  一、成堂蜜供:系用面块、条过油后,滚上蜜,叠成小塔形,高的有数尺,小的只有几寸。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二、成堂套饼:即五个大小不同的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一个带座、做上红寿字的面桃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枝供花。
  三、成堂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四、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有的苹果上面还做了“福”、“佛”字的图案;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五、百果:以干果为主,如什锦果脯、糙细杂拌等,亦为五碗。
  六、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马等,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七、年糕年饭:用黄、白年糕各一块,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供碟里,上插一枝“刘海洒金钱”的元宝,共两碗,各放一边。中间放年饭一碗,饭上摆着桂元、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一枝带松木豆(可涂红)的松枝,以红头绳拴五个小铜钱挂在上边,谓之“摇钱树”。
  八、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如是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九、素炒菜:如炸疙脂、炸排岔、炸素丸子、炸香椿鱼、罗汉菜(用粉头炸的,也叫菊花菜)。
  佛桌前,设香炉、蜡扦、花筒(或香筒)等五供。蜡扦上插大型“素蜡”,讲究的上烫有金字:如“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插上金银佛花。讲究的,佛桌前要挂上刺绣的红桌围子。桌前地下摆蒲团,供礼拜之用。
  除夕正午十二点前,佛堂大供要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有大姆指粗,买来时用一根秫秸捆着,点时,插在佛案两旁的香墩上),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不使中断,直至初五日为止。有的人家,从这时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虽至亲亦如此。
  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均须上供、烧香。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了,此日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贴上,以便常年奉祀。
  ③天地桌
  如果家里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佛像,一般临时设所谓“天地桌”。如前设摆五供等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惟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致有:
  一、“百分”,即天地爷和诸神木刻版的像册,放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大口袋内,半装半露,(第一张为黄纸彩色、银脸的天地爷),夹在神纸夹子上;
  二、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
  三、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
  四、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
  天地桌有的设于堂上,有的设于院中,情况不一。
  元旦子时接神时,即将“百分”焚化,其它不动,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
  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因此,届时人们都要恭谨行事,不得妄言妄行。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点上檀香、芸香,富户、府第要烧藏香。表示恭迎圣驾,以求过往诸神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④祭 祖
  为表示慎忠追远,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
  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墙是尊贵的方位)。有的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拿出来,摆在供桌上。
  供桌上也要摆着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郊区农民们还有在除夕,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仪式,直到正月初六才能撤供,初六才把纸锭、包裹焚化,谓把老祖宗送走了。
 ⑤“送财神爷的”
  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这种神纸最为粗糙,是以木板水色印刷的,上边印着“增福财神”字样,正中印一戴纱帽的财神像。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说:“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
  ⑥晚 宴
  北京除夕晚上的家宴谓之团圆饭,菜馔繁简,视经济情况而定。但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借口诸多禁忌,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一、冷荤:冷炖猪、羊肉,因汤已凝固,谓之“肉冻儿”。冷炖鲤鱼、鲫鱼,谓之“鱼冻儿”。冷炖鸡,即之“鸡冻儿”。
  二、大件:扣肉、米粉肉、红烧肘条、红白丸子、四喜丸子,事前做好,随吃随蒸。
  三、清口菜:年禧吃的油腻过大,容易倒胃,所以佐以爽口菜,可以增进食欲。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在汤里点上香油。一吃辣味钻鼻子眼儿。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等。
  四、□菜:为了易于保存,多炒出一些咸菜,如: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酱瓜丝、肉丝炒干佛手等。
  主食以水饺为多,一般有羊肉白菜、猪肉青韭,讲究的有三鲜馅。吃羊肉白菜、猪肉白菜的饺子,还要蘸腊八醋、就腊八蒜,这是老北京特有的风味。
  除夕免上这顿家宴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吉祥话,来个皆大欢喜。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
  ⑦“守岁”娱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其意义有二: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为了守岁,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锅儿”很小,纯系消遣。有个别人家用天九牌(亦称“牛儿牌”、骨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因不够文明,且有赌博之嫌,正经人家多不做此戏。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之外,有三、五个人坐在一起拈“升官图”者,由“白丁”起步,至“太师”荣归。即用一木制小轴,上书:“德、才、功、赃”四字,拈“德”字进三步;拈“才”字进两步;拈“功”字进一步;拈“赃”字则后退,以先荣归者为胜。以此取吉利。
  ⑧接神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耗到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
  接神仪式一般多由最长辈主持。首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向各个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请,礼毕,举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三叩首,肃立十余分钟后,香烛欲尽,于是主祭人领全家依次再三叩首,礼毕,即请香根,将神像及黄钱、千张、元宝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已设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礼成后,全家在焚化现场互道:“新禧”。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⑨团拜
  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齐聚祠堂或设有祖宗影像、牌位的供案前,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6.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开始互相拜年,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日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在元旦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郑庄其事地穿着补褂,戴着朝珠,翎顶辉煌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谒走访,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礼来过。为了避免长官与下属、同僚之间往返途劳,便举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云:“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是盛行。
  民间的互访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类:
  一、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这种拜年还要带些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即首礼,然后才能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礼节性的拜访。如对同行业的同事、一般朋友进行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是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掺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感谢性的拜访:凡是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串门式的。这一般是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交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在屋里坐一会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时互相瑰送的礼品大致有:一、糕点行匣(有用蒲包装的);二、成筐的水果;三、中外名酒;四、铁筒或纸盒装的茶叶;五、给小孩买的花炮、灯笼或干果杂拌等吃食;六、自制的特殊食品。民国以来,有送各店号发行的所谓礼券者,受礼人可持礼券到发行的店号,按礼券票面额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商号给住户(经常主顾)拜年很简单,凡属一般交往户,均不亲往,只在初一凌晨将贺年片往其门缝里一投即妥。正如《燕台月令》所云:“片子飞,空车走。”有礼物者,不过插上名片派一学徒的送往受礼人家而已。如同行业有深交往者,则不在此限。
  由于希望新年有个好预兆,所以从元且至“破五”(正月初五)各家禁忌繁多,除上面已提到的“忌门”不接待妇女外,还有:一、禁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不许哭闹、吵架;二、不准打碎盆、碗等家具,认为打坏器物是破产的预兆,如一且打碎,得赶快说:“岁(碎)岁平安”,及时进行“破解”;三、不准扫地(扫地会把财都扫出去了),不准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财倒出去);四、不准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五、不准看病、吃药,否则一年到头都会生病;六、有的家庭元旦之日不许花钱,说花了钱一年会受穷,七、有的家庭因守佛、道两教禁杀生的训戒,初一要忌荤,一天两顿素馅饺子,说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了。
7.祭 财 神
  财神是中国人民各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过去老北京的买卖地儿(商号)常年供奉所谓“三财”。由于民间盛传关圣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保护商贾之神。同时,关圣帝君重义,是义的表率,而商家均标榜“以义为利”,所以就把关圣帝君,奉为首座财神。其他两位,一是所谓“文财神”比干丞相;一是所谓的武财神赵玄坛元帅,据说,他是回民。至于住户供的只是头戴乌纱的比干丞相,谓之“增福财神”,但不一定常年供奉。
  正月初二日早晨,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一般住户如无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极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来的那些财神码儿夹在木制的神纸夹子上,设一祭坛;铺户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
  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在供品上是相当讲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一、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猪;二、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鸡;四、整鸭;鸡鸭退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一般买卖地儿或住户则仅用猪、羊肉各一方(用沸水一抄即可),馒头三碗,每碗五个,酒三盅(用火燃点),茶水一杯。有的说财神是回民,故不用猪肉。
  此外,凡象征富贵发财,吉庆有余的艺术品如聚宝盆、纸制元宝等,均可供在桌上。以资点缀。
 铺户由掌柜的(经理)主持致祭;住户由长辈主持致祭。依次燃烛、拈香、上叩。全体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时,仍由主祭人率全铺(宅)依次三叩首,即请了香根,将非常年供奉的神纸、除夕接进来的一些财神码儿以及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一并放到院中钱粮盆内与松木枝、芝麻秸同时焚化,加放鞭炮。
  祭罢,全家吃一顿羊肉馅的馄饨,谓之“元宝汤”,以取吉利。饭后,即前往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或在家进行娱乐活动。
8.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挂起绘有《水泊梁山》、《陈州放粮》、《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精忠报国》、《济公传》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只有一些油盐米粮店在门板上留一小洞,对外营业,其它行业均不开市。掌柜的到外边拜年去,伙计们在家看柜,照例是把租赁来的响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打起来助兴,以慰寂寞。凡喜轿铺、响器铺敲打尤甚。也有的铺户伙计们聚在一起“耍钱”,打麻将牌、“压六地”、掷骰子、推牌九……伙计们外出逛庙游览只能是轮流的。
  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初六日凌晨四点多钟,除了回民店铺和西药房外,其它店铺,尤其是俗称老西儿屋子的油盐店、干果店、绸缎庄等,均由掌柜的(经理)带领全体伙友们,给供在店铺正中的“百分”(全神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叩首,然后将这些神码、“钱粮”和香根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子上一焚,谓之“送神”。这时,鞭炮齐鸣,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谓之“响响□□,大吉大利”。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在强烈的祝愿气氛中,店铺打开了护窗板,露出了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
  开张之后,第一位主顾是男子,便认为是买卖兴隆的预兆,如是女人,便认为冲了财神,一年会不顺利的。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35:50 | 只看该作者
9.“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为“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饼于庭院,谓之“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民初时即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矣。
10.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顺星用的星神码一共两张。头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别列出其所属的星宿名。中间为“八卦”,里圈印着天干、地支字样,外围绕圈印着十二属相的图案。后一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放在星神码的后边,只露上端名号。两张同时夹在一个神纸夹子上,放于正厅天地桌后边正中。
  星神码前边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儿”(用香油浸稔),共一百零八盏,有用四十九盏的。也有按所谓《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通常都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祭祀时全部燃点。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个),清茶一杯为供品。前设香炉、蜡扦等供器,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祭祀时,由长辈主持,燃烛上香,全宅按尊卑长幼次序行三叩首礼,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再依次三叩首后,即请香根,将星神码及钱粮一并置于庭院事先准备好的钱粮盆中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
  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
  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
·灶王上天言好事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穿上朝服,起程上天,过了南天门,来到天官渴见五皇大帝。票奏好事已毕,玉帝问;“人间什么事最苦?”他说:“人间苦事,莫过于三年一次的秀才岁考。”又问:“天上什么事最乐?”他说:“上界的八仙最乐。”第二天,五帝降旨,将八仙传到天宫,选择日期考试八仙。八仙自在迢迢惯了,突然闻知要考试,个个忧心如焚,聚在一起商议应付之策。曹国舅说:“我乃国戚,考试例应回避。”何仙姑说:“我是女流,铵例不得赴考。”铁拐李说:“我有残疾,可请病假免试。”吕洞宾说:“我常年邀游在外,可报游学末归。”张果老说:“我年老无意功名,情愿让给青年,不考也罢。”蓝采和说:“我花篮中藏有夹带,届时可做文抄公。”韩湘子说:“我将叔父昌黎公的几篇文章,背得浓瓜烂熟,考试时遇到熟题,可以依样葫芦。”七仙各自大显神通,惟有钟离权无计可施,急得抓耳挠
肠,不得已,面见主考官魁星,恳求予以照顾。魁星左手握笔,右手持斗,寻思良久,计上心来,对钟离权说:“本考富原想将这枝笔借给你,一展生花之妙,但考期已近,临阵磨枪恐来不及,持将此斗交给你,趁目前大开捐纳之时,赶快纳粟捐个监生,就可申请免试。”于是八仙拍手称庆,皆大欢喜。


--------------------------------------------------------------------------------
·年前开放的庙会
    1.前门关帝庙
  前门关帝庙,俗称“老爷庙”。位于正阳门外,紧靠城门洞西侧。明、清两代,本在瓮城之内,民国二年(1913年)瓮城拆除后,才露于大面。
  该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8年)正月。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载:“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曰‘忠义’。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
  庙虽不大,但颇有来历。据说,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濛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又燕市传闻,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流汗,成祖回师北京后,则止。有人说此即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成祖闻听大喜,遂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崇祀。因此,明代自永乐以下诸帝均崇信关圣。当时曾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凡国家有大灾,都要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关圣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醮三日,并颁告天下。至使关帝和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
  相传,关帝庙内的关帝像,系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其中因由,说法不一。其传说较为普遍的是说皇帝曾请大相士给大内关帝像进行占卜,(就像给人占卜时一样,按塑造完成时的年、月、日、时——“生辰”八字,推断吉凶)结果算定,该像主凶,必遭“雷邪”;于是皇帝又命大相士用同样方法给前门关帝庙内的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吉,香火必旺。皇帝所以决定将大内的关帝像与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对换。天下臣民不知底细,只知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乃皇帝御赐,乃崇拜至诚。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此处“关帝签”闻名遐迩,“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庙里求”。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李若农侍郎文田当咸丰已未科,来京会试,祷于正阳门关帝庙。签语有“名在孙山外”,自以为此次必落第耳。及发榜,中进士高第,此签实不灵验。至殿试,状元为孙家鼎,榜眼名孙念祖,李氏得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真巧合也。”诸如此类的传闻,越传越奇,至此“关帝签”名声大振。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者不下百余摊。同时,施舍道教善书,诸如:《关圣帝君六十四爻》、《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等。
  清代每逢旧历初一与十五,各开放一天,据清《帝京岁时纪胜》云:每年“除夕开正阳内门,由内城居人瞻拜;狂子及开西门,城外居人瞻拜。”民国以后,有些纨□弟子,以进香为名,携八埠妓女,莺莺燕燕,蜂拥于庙内外,屡屡滋事,当局为维持治安,乃将庙期缩减为正月初一一天。
  庙会期间,庙外左右形成临时集市。所售之物除香烛外,无非红纸鱼、金银纸宝、绒花等“吉祥物”而已,间有少量耍货。摊贩们为了要赶明天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的档子,所以下午两三点钟就纷纷收摊。
  关帝庙系道教庙宇。最后一任主持是正一派道士刘之维。曾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八十年代初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兼白云观主持。在一九八六年九月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36:21 | 只看该作者
2.财 神 庙
  财神庙又名五显财神庙。在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其历史沿革和供奉的神灵,说法不一。
  一说,清康熙年间有伍氏兄弟三人,皆绿林之豪,又有二人为助,殁后,乡人于清乾隆元年为之立祠。
  一说,五显财神是明代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因他们生前拥有钱财,但侠肝义胆,扶弱抑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殁后被明英宗于天顺二年(1458年)敕封为“五显元帅”,建庙奉祀。明神宗万历年间和清高宗乾隆年间,曾两次重修。
  据说,当年财神庙外有庙场,立有高大的牌楼,庙内有戏楼,三进宽敞的大殿。在正殿外,有两株参天的百年古树及建庙修葺的石碑,但是,因年久失修,到清末该庙只剩一层殿。殿中有泥塑五座“乃短衣威猛,非峨冠博带之像”。
  每年旧历正月初二日及九月十五至十七日,皆有庙会,尤以正月初二为盛。人们都要争烧头股香,据说,这样可以吉星高照,当年发财。因此,“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终一日以千万人计。”进香的多系商贾、梨园子弟和妓女。
  宣武门菜市口以及广安门门脸等要路口,均有牲畜拉的敞车、小毛驴等交通工具,供香客们乘坐。坐敞车、骑毛驴的不拘贫富,既使平时坐包月洋车、汽车的,到了这天也要坐坐这原始化的交通工具,以为娱乐。
  由于庙小人多,庙内庙外拥挤不堪,一般多挤不到殿内,只得将香投入院内香池子里,亦不能下跪叩首,否则有被踩死于众脚之虞,大多数香客皆尽所谓“心到神知”。甚至有的连院子也挤不进去,只好在山门外焚香而返。
  庙内外,僧、道拦路化缘,要求香客们写布施的极多。
  西配殿为“借元宝”之处,香客们用现钞买来金银纸糊的元宝,谓之“借用”,来年发财须加倍偿还,以取吉利。
  庙的四周除香摊以外,小贩们叫卖的多是各型纸制元宝、聚宝盆,“福”字的绒花和象征吉庆有余的红纸片鱼。另外,还有当时各大庙会所特有的风车、大糖葫芦、空竹、气球等玩物。
  人们在归途时,不论男女老少,都买些蝙蝠和“福”字的绒花插在帽子或头发上,说是“带福还家”。
  五十年代后期,庙会停办。一九八七年下半年,因兴建西南三环路与京石公路相交处的六里桥立交桥,该庙遂被拆除,仅存古树二株。
3.三 忠 祠
  三忠祠座落在东便门外,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万历年间(1573—1619)重修。相传为都人周珍买地所建。正殿三间,并列供奉三像:即汉朝诸葛武侯亮、宋朝岳武穆王飞、文信国公天祥。另有配殿六间,山门一间,祠后有濯缨亭。每年旧历正月初二日开庙一天。有售卖应节耍货(大糖葫芦、风车、扑扑登、空竹等)和地方风味小吃的摊贩云集于此,香客游人多系东南郊的农民,远不及其它庙会热闹。
4.厂甸和火神庙
  厂甸庙会是典型的春节集市,它为各阶层的北京人所喜爱。厂甸本是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街,只有十来户人家。每于春节,与厂甸毗邻的琉璃厂东西街口、南新华街和北新华街街口、吕祖阁、玉皇阁、大小沙土园的摊贩都联成一片,成了一个大集市。这一带地方,明代以前,原是一个野旷人稀的村落。辽代称为“海王村”,金代改称:“海王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扩建外城时,这一带已很繁荣。因为在此设了官办琉璃窑,故改为琉璃厂厂甸。清代琉璃厂迁至远郊西山,而琉璃厂和厂甸的街名却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集市。
  厂甸集市的兴起乃是在清乾隆年间,后始终称盛。延至光绪年间,其庙会的确切地点,分为三期:庚子(1900年)以前,重在窑厂及土地祠;庚子后,移于香厂;不三数年,又移回原地,则遍于南新华街,摊棚林立,有一度最繁华。辛亥革命后,该庙市逐渐庞杂纷然,民国七年(1918年),经当时市政当局进一步组织、整顿后,正式规定每年旧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以厂甸和附近的海王村公园(1917年建,现为中国书店)为中心,举办大型庙会集市。
  早年,厂甸庙会是有宗教活动的。每于新正,海王村公园东门外吕祖阁香火很盛,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们和化缘求布施的道士们都云集此处。上元节时,庙内还有喷着火焰的“火判”(泥塑空心判官,升起煤炭,使之七□冒火,供人观赏)。
  厂甸庙会一直是以展销文玩、书画称著的贸易集市。民国以来,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商,生意特别兴隆。由于清政权覆亡后,八旗王公及官宦世家的公子哥儿们,常常将所珍藏的古玩拿出来卖给这里的古玩铺,而一些新贵、军阀、财东为了附庸风雅,也常购买一些古玩字画。因此给厂甸的古玩行业创造了发财的好机会,使之呈现畸形繁华。民初以来,每于庙期,南新华街马路中间,均高搭席棚,广陈古今名人字画、书帖、金石、珠宝玉器、雕漆珐琅、象牙雕刻、陶瓷、古铜以及仿古工艺品,满目琳琅,美不胜收。广招顾客。
  庙会期间,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开辟为茶社,经营者在平地上用杉搞、木板搭起三尺高的平台,四周按上现成的红、绿油漆的木栏杆。台上设高桌,上铺白布,入口处有踏步三四阶可登。卖茶的伙计系着白围裙立在栏杆边,大声地向下面拥挤的游人招呼生意。游人可以在此品茗休息。茶社四周,有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如年糕、炸糕、元宵、爱窝窝、茶汤、油茶、豆汁、灌肠、面茶、豆腐脑、炒肝、馄饨等,生意分外兴隆。
  厂甸庙会还以卖应节儿童吃食玩物称著。清人孔尚任在他的《早春过琉璃厂》一诗里说:“其余吹器多,葫芦声鼓荡,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可见民国以来,厂甸和各大庙会通见的一些“耍货”:琉璃喇叭、扑扑登儿、大风车,大糖葫芦早就流行于市了。
  厂甸是儿童玩具的浩瀚海洋,杂陈两道的摊子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耍货”如:空竹、地轴儿、(风葫芦)、江米人、吹糖人、泥人、泥模子、猴戏、鬃人、手推蝴蝶车、大鞍车、铁皮罐头盒做成的鸡啄米、竹木刀枪、鬼脸、戏剧花脸、胡子、小泥鸟登枝、纸蝴蝶、九连环、竹蛇、彩绘蛋壳、蜡鸭子、蜡金鱼、蜡瓜果、玻璃葡萄、玻璃瓜果梨桃、各种料器飞禽走兽、布娃、布老虎、西洋景、转花筒、氢气球、金鱼缸、袖箭、弹弓、高梁杆或砖料做的楼台殿阁、以及各种花炮、灯笼,不一而足。
  在海王村公园北面的小胡同里专售各种风筝,有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大龙井鱼、大花蝴蝶、大沙雁、黑锅底、瘦腿子等,均做工精细,色泽鲜艳,挂满墙壁,任人选购。
  据1931年春节厂甸开放时的不完全统计,有商贩近千户,其中:玉器、古玩商贩最多,为三百余户;卖玩物的商贩二百余户;卖日用品的商贩一百余户;其它商贩为二百余户。
  一九六0年自然灾害时,厂甸集市中断,1963年春节,厂甸集市恢复。据报纸刊载,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有七百五十多个货摊,游人达四百多万人次。“文化革命”后,厂甸集市即被停办。
  火神庙在和平门外东琉璃厂路北,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系道教庙宇。民国以后,辟为“文化商场”。平日只有博久书局、同善堂、文汇阁等几家书局在此租房营业。历年春节期间,庙内罩棚下摆满了珠宝摊、古玩摊、玉器摊和书画摊。适成为厂甸庙会的文玩书画展销中心。
  当时,北京的金店、首饰楼、王器铺大多开设在前门外廊房头、二、三条及珠宝市一带,每到厂甸庙会期间,照例都要到火神庙来摆摊,人们称这些摊子为“红货摊”。据说,有两年连东交民巷外国人开的钻石行也来设摊。还有一些古玩行纯粹是为了炫奇争胜,与同行“比阔”,竟然将柜上珍藏的奇珍异宝全都摆出来,名为“晾宝会”。有名人字画、碑帖、金石、陶瓷、古玩、印泥,尤以玉器、钻石为多。相传清末时,竟有花几万两银子在这里买过翡翠搬指、翎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火神庙是厂甸庙会的珍宝馆,凡逛厂甸的游人,不论有意购买与否,都要到火神庙一饱眼福。当年许多王公贵族妇女及富商外贾无不蹁蹁而来,然而当场成交的甚少,多是看定货色,庙期过后再交易,几成定例。
  解放后,火神庙即改为北京市第四文化馆,现为宣武区文化馆。
5. 白 云 观
  白云观是全真道教十方丛林的第一丛林,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素有北方第一大道观之称,北京称之为“天下第一观”。座落在西便门外迤西约一里许。
  白云观的前身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建立的天长观(在今白云观以西高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到兵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于大定十四年(1174年)竣工,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并建立了道教丛林传戒制度,同年改称“十方大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为太极宫。
  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至西亚,曾召见终南山全真派道士邱处机(长春真人)。太祖问以治国安邦之道,邱真人乃进谏:“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因此受到赏识,遂封其为国师,命其统领北方道教,入居太极宫。但因当时连年战火,太极宫殿宇均已残破,邱处机便与诸弟子积极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殿宇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邱处机遂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这是白云观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邱真人羽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道号清和)为供奉其师遗骨“乃易宫之东第为观,号曰白云”。
  元末,长春宫毁于兵火。明永乐初,欲以重建,但基址不明,遂即修缮了近在咫尺的白云观。以葬邱真人的处顺堂为前殿,又修建了后殿和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的地方。从此白云观一跃而为全真第一丛林,替代了当时长春宫的地位。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赐额称:“白云观”。
  明末,白云观又经多次修缮,并先后扩建了三清、玉皇阁、钟鼓楼、长生堂和施斋堂。清初,龙门第七代宗师王常月任白云观主持(也称方丈)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为太子时便在王常月传戒期间受了方便戒,在此期间,曾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
  据白云观主持安世霖的《白云观志稿》中记载:“王常月方丈以观宇颓败,请帑重建,就明内官刘顺所建三清大殿重葺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玉皇,阁左右增二楼,东曰藏经楼,西曰朝天楼,接以东西客堂并东厨西库。原为玉皇阁者,改奉斗姥,易名斗姥阁。三清之前处顺堂,兹加修
  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至西亚,曾召见终南山全真派道士邱处机(长春真人)。太祖问以治国安邦之道,邱真人乃进谏:“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因此受到赏识,遂封其为国师,命其统领北方道教,入居太极宫。但因当时连年战火,太极宫殿宇均已残破,邱处机便与诸弟子积极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殿宇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邱处机遂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这是白云观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邱真人羽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道号清和)为供奉其师遗骨“乃易宫之东第为观,号曰白云”。
  元末,长春宫毁于兵火。明永乐初,欲以重建,但基址不明,遂即修缮了近在咫尺的白云观。以葬邱真人的处顺堂为前殿,又修建了后殿和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的地方。从此白云观一跃而为全真第一丛林,替代了当时长春宫的地位。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赐额称:“白云观”。
  明末,白云观又经多次修缮,并先后扩建了三清、玉皇阁、钟鼓楼、长生堂和施斋堂。清初,龙门第七代宗师王常月任白云观主持(也称方丈)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为太子时便在王常月传戒期间受了方便戒,在此期间,曾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
  据白云观主持安世霖的《白云观志稿》中记载:“王常月方丈以观宇颓败,请帑重建,就明内官刘顺所建三清大殿重葺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玉皇,阁左右增二楼,东曰藏经楼,西曰朝天楼,接以东西客堂并东厨西库。原为玉皇阁者,改奉斗姥,易名斗姥阁。三清之前处顺堂,兹加修缮,额曰贞寂堂。再前七贞翕光之堂,以奉七真,盖移李得晟所增塑仙像六躯于此,中座邱祖之像所固有者也。再前为玉历长春之殿,无建配殿。西曰儒仙,以奉讷庵张本;东曰丰真,以奉张三丰。更前置四帅殿,今之灵官殿也。其前为石梁,即甘河桥,溯重阳甘河迂仙,全真所以开道也。……观门之内,树双杆以张旗。”此次修建,规模宏大,今天的白云观即完全奠基于此。
  现存的白云观基本上是清代王常月方丈在位时重建的。体现了清代道观的规制。白云观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中轴线上依次为题有“洞天胜境”的牌坊、山门、窝风桥、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殿后是方丈院,正中有楼阁一座,上为三清阁,东边是藏经楼,珍藏正统道藏,西边是望月楼。下为四御殿。西路是祠堂、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娘娘殿)、元辰殿(星神殿)。旧时有养老院居观西,居百岁左右的道士十数人。此处还养些施主们放生的老猪、老羊、老鸡、老鸭、老鹅之类的牲畜和禽类,谓之“长生猪”、“长生羊”、“长生鸡”……东路为南极殿、火神殿、真武殿、斋堂。据说还有所谓“瓷碗山”,系道士们于各地云游时,检来的名贵古瓷,凡破碎不成器者,均将碗足、瓶底朝外,把“款儿”露出,砌筑成一座小山。曰“小灵山”。此系白云观极宝贵的文物,可惜不存。
  庙后建有“云集园”,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院内以三个庭院连结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东山有“友鹤亭”,西山有“妙香亭”。“云华仙馆”。园内“退居楼”为道众静习之所。园内正南有大戒台一座。
  白云观不仅以闳规崇构、侈丽瑰伟、玄风流衍,冠绝燕京,其庙会更以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旺盛,最具特色享誉京城。
  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放庙会。为期十八天半。十九日下午关闭庙门。
  当年城里人到白云观进香游览,一般都沿着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西行,过铁桥出便门。沿途有达官显贵的大鞍车、轿子;平民们有骑着临时租赁来的小毛驴的,也有坐牲畜拉着的敞车的。当年,骑驴、坐敞车逛庙是老北京人最大的乐事之一。
  当年的白云观座落在西便门西边的一个大土坡上,四外都是圹野。庙期,从老远就可以看到一对高大的旗杆,挂着黄龙旗,上书:“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圣号。
  庙的东侧,摊贩云集,除了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外,多系售卖应节耍货。如:大糖葫芦、风车、空竹、噗噗登儿、红纸片鱼、金银纸的元宝、绒花等等。
  广场的西部是茶棚,有的很讲究。新席起脊,四面镶有红蝙蝠图案的玻璃窗,内设金漆八仙桌数张,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摆了干鲜果品,板凳上罩有绣花套。棚内设火池,可以取暖。还有些串棚唱竹板书,莲花落的,且走且唱,向茶客们要钱。
  茶棚的西下坡是大车道,辟为跑马场。庙会之日,每天下午有跑车赛马之举。
  庙会期间,庙内有两项传统活动:摸石猴和打金钱眼,最为热闹。
  香客、游人们未从进山门先去摸石猴。原来白云观山门呈拱形,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右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却病、避邪。因此,游人至此必要摸之而后慰。日久,石猴几乎被磨平了。
  进了山门,第一层院子有座石桥,名曰:“窝风桥”。据说,早年有个僧人,因与道家斗法,自名“西风和尚”,为取“西风吹散白云飞”之义,在白云观以西建了一庙,名为“西风寺”。于是邱真人即在观内修了一座窝风桥,以破其计。后来白云观香火越来越旺,西风寺则烟消雾散,遗址也不复存在。
  窝风桥下无水,桥洞中危襟端坐一鹤发童颜的道士,闭目合睛,身披极厚的衲衣。在其头前脑后,各悬一硬纸做的大钱,钱孔内挂一铜铃。香客游人们在桥畔以现钱换取铜板、硬币来打这个“金钱眼”。谓打中者一年诸事顺遂,平安吉利。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37:56 | 只看该作者
白云观庙会是结合道教节日的祭祀活动进行的。
  正月初八日“顺星”(即祭星)。此日香客们朝拜星神,以求一年平安吉庆。星神殿(即元辰殿),内供着金、木、水、火、土、太阳、太阴、罗侯、计都以及二十八宿等星神像。每尊像前设有牌位,上书干支、属相、年岁。香客们根据自己的属相、年岁,去给自己的“流年照命星”烧香礼拜,敬献香资,还可以求签,以卜今年吉凶。俗说:“男怕罗侯,女怕计都。”如当年为罗侯、计都星“照命”,均属不吉,必须少出门,少说话,少管闲事,以免招灾惹祸。
  顺星日,白云观历来有舍大馒头之举。据说,这主要是玉器行(因邱祖为该行祖师爷),梨园界(因唐明皇是该行祖师爷)和其它绅商各界诸善信人士出资举办的。因道教全真派主张“三教圆融”,故舍馍头的对象不拘僧道,以出家人为准。只要是道装、僧装(披袈裟做僧装者须剃光头),不问真假,均可领到一个约一斤重的大馒头,去早了可以领双份,去晚了则领不到。             
  晚间庙里还有祭星大典,星神殿燃灯一百零八盏,两旁列有二十八宿和七星灯盏。由方丈率全体道士披法衣,鸣钟击鼓,唪诵《玉枢经》。
  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诞辰,白云观照例有祝诞仪式,道士们要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鼎盛,香火绵延,道侣芬芳,道法兴隆。是日玉皇殿香火最盛。有的信善人士印了佛、道两教的善书,连同写有“念诵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如同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的黄纸条,一并送给香客和游人。
  正月十三至十七日为“灯节”(上元节),白云观有夜庙,举行大型灯会。殿外墙壁上高悬纱灯。灯上绘有《封神榜》、《精忠传》、《西游记》等故事,吸引游人观赏。
  正月十八日夜,有“会神仙”之举。传说正月十九日系邱真人生日,十八日夜里至十九日凌晨,仙人或化作缙绅,或化作乞丐,下界来超度有缘者,遇到神仙者则“延年却病”。是时,有的善男信女争相布施,宿于观中,有的则露宿于星神殿后边的广场上。道士们也都彻夜不眠,静坐于观前的松林或山门前,期待着与神仙结缘。因此,赶档子的饭摊、小吃摊、茶摊、茶棚也多参加“会神仙”,通宵营业,与香客们互道:“您多虔诚”。
  “宴邱会”也叫“燕九会”,在正月十九日上午举行。香客游人摩肩接踵,邱祖殿香火极盛,庙内有盛大法会。庙外四周除有出售各种玩物、小吃的摊贩之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的、赛马射箭的、作樗蒲戏的,人们对此称为“耍燕九”。它与新春厂甸、上元观灯同称“上林盛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十二日,白云观发生了以许信鹤、杜信龄、马至善为首的道士伙同道众烧死该观主持安世霖、知客白全一一案,震撼九城。该观名声受到损害,从此一蹶不振。五十年代初期庙会自行中断。

7.大 钟 寺
  大钟寺本名觉生寺,坐落在西直门外西北的曾家庄(现今北三环西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旨修建。山门上悬有青石匾额,四周刻有九条出水穿云的飞龙,中间是雍正御笔:敕建觉生寺。
  觉生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一派皇家寺院气势。它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已毁)、山门、钟楼、鼓楼、王天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及东西藏经楼、配殿等。庙内有古柏一株,枝上嫁接榆树一枝,蔚为奇观。
  大钟悬挂在寺内核心建筑——大钟楼上。楼高16.7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四面有窗,构造精巧。门梁上方悬挂着清乾隆皇帝题“华严觉海”的大匾。钟楼东西衔接清秀别致的二层小楼遥遥相对。整个建筑典雅,别具一格。
  铜钟相传是明永乐年间的产物,钟高6.94米、净重45.5吨,钟身铸有楷书二十二万字的《华严经》、《金刚经》等十七种经咒,名曰:“华严钟”。该钟最初是从汉经厂移放万寿寺的,乾隆八年(1743年)才正式移至觉生寺。
  至于为何铸此大钟,众说纷纭。一说明代有一个时期,京城上空乌云密布,遮天蔽日,黎民看不到光明。于是皇帝下旨,铸造了大钟,每日“六僧举杵齐撞春”,用钟声驱邪,以达到“降伏鬼域而天下太平”的目的。另一说则是:明永乐帝朱棣“定鼎”北京后,为追荐扫北战争和“靖难之役”的阵亡将士,便命国师姚广孝监造巨钟,“一撞可抵数遍唪经”,用以超度亡灵。实际上,永乐帝朱棣是为昭自己扫北、“清君侧”、“定鼎”北京的功德,按照“唯功大者钟大”的祖宗成法(见《太祖实录》),才下旨造钟的。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觉生寺被辟为皇家祈雨之所。皇帝和王公大臣都曾亲临庙里拈香。从此永乐大钟除逢年过节外,“非祈雨不鸣”了。
  由于大钟寺名气大,平时香火极盛,尤以春节为最。该庙每逢旧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开庙半个月。游人多慕大钟而来游逛。钟楼内有旋梯,围绕一周,盘登到顶,可见大钟每个部位,钟有气眼二,大如拳,中悬小铜铃,游人登临,以铜元击之,中者铿然作响,以为祥瑞,谓之打“金钱眼”。据说,当年游人至此必击中而止,“竟有打至数百不中而犹打者”,以至钟下八角浅井积钱多达一米厚,可做庙僧一年生活费用。清人得硕亭曾赋诗说:“觉生寺里大钟悬,蛾眼青蚨意爽然。世事看来当尽买,吉祥一卜也须钱!”
  据一九二一年二月号《警钟》杂志载:庙会期间“游人纷集,士女如云。少年多驰聘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资有贵万金者。”可见当时盛况。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38:27 | 只看该作者
8.宛平县城隍庙
  宛平县城隍庙座落在北京地安门外西黄城根路北。据清《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五月初一日,西城都城隍庙开放,宛平县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会见,此固荒诞无稽事。然沿街空巷,逐队而观,甚至有各种香会随之,谓之献神。如秧歌、高□、五虎棍之类。又有舍身还愿者。”1927年国民军北阀后,此举遂废。但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仍有为期五天的庙会。该庙会白天并不热闹,主要是在晚间上灯以后结合上元节的灯会进行。
  庙期,城隍庙正院内用泥土塑造一尊空心的“判官”,升上煤炭,使之从五官七□喷火,谓之“火判”。“判官”手里拿一牌子,应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后来,为了提醒游人防盗起见,上书:“当心扒手”。历年,四九城的居民都扶老携幼地到这里看“火判”。
  庙的正殿、配殿均挂有纱灯,上绘《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七侠五义》等连续图画,里边按上蜡烛或电灯,供人观赏。殿内供奉城隍爷的塑像,广陈供养,灯火辉煌。有许多善男信女到此进香。
  庙外东西各半里许,设有香摊、爆竹摊、灯笼摊,还有纸制元宝、片鱼等象征吉庆祥瑞的应节物品摊床,其中间杂有少量的夜宵摊和儿童玩具摊。
9.黄  寺
  黄寺在安定门外镶黄旗教场北。黄寺有西黄寺、东黄寺之分,二寺毗连。门墙相似,布局结构略有不同。两寺殿宇皆以黄琉璃瓦覆盖,因而得名。附近居民皆称之为双黄寺。
  西黄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清政府为西藏达赖五世来京朝觐时准备的住所。彼时,达赖和班禅每隔一年就派朝贡的官员和喇嘛来京,他们都住在这里。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来京为乾隆祝寿,曾奉旨在黄寺安禅。同年,班禅六世因出天花,在此圆寂。
  西黄寺寺门南向,进门有殿三间,院内有钟、鼓二楼。第二进有正殿五间,殿前有东西碑亭二座。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王公“铸佛像宝塔寺供奉,寺宇亦轮换一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增加许多御题匾额。四十七年(1782年)在殿后中轴线上,为班禅六世立了衣冠石塔,命名为清净化城塔,塔身镌有班禅佛降生事迹始末。民间相传,西黄寺为达赖庙,清净化城为班禅塔。
  每年旧历正月十五日开放一天,庙里喇嘛举行盛大的“善愿日”法会,跳步扎送祟除邪。俗称黄寺“打鬼”。
  打鬼本系西藏风俗。据《清会典》记:“布达拉众喇嘛,装诸天神佛及二十八宿像,旋转诵经。又为人皮形,铺天井中央,神鹿五鬼及护法大神往捉之。末则排兵甲幢幡,用火枪送至布达山,以除一岁之邪”。
  清人敦礼臣《燕京岁时记》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
  打鬼的风俗,在乾隆五十九年以西域传到了北京的黄寺。嗣后,雍和宫、黑寺、弘仁寺等喇嘛庙才相继举行打鬼。由于历代相传,沿袭成风,结果化为北京新春民俗。
  《京华春梦录》记载黄寺打鬼说,“每届上元节序,各喇嘛演习舞踏,或戴面具,或击鼗乐,牛鬼蛇神,聚在一堂,口唱番歌,似有节奏,名曰‘打鬼’,能辟不祥。是日万人空巷,裙展杂沓。”
  打鬼前后,在黄寺的北教场,自安定门至德胜门之间。三里之遥,有走车、赛马大会。北京的马道,以此处最长,也最平坦。走车赛马的规模超过了永定门外的一些庙会。
  至于东黄寺,并无单独打鬼之举。东黄寺旧名普净禅林,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活佛脑木汗奉敕改建为喇嘛驻锡之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正殿帘上悬御书额:“大乘宝殿”。帘前悬额“明妙圆澄”,殿内悬额“妙演三摩”。殿前有两座碑亭,东碑为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宁完我所撰;西碑为清圣祖重修记文。但所有建筑,现已不存。
10.黑  寺
  黑寺有二,前黑寺和后黑寺。《燕京岁时记》载:“所谓黑寺,盖指铁色琉璃而言,今亦无之矣!”
  前黑寺正名慈度寺,在德胜门外马甸迤南,为喇嘛庙。每年旧历正月二十三日,开庙一天,举行打鬼。
 后黑寺在前黑寺之北,又称察罕喇嘛庙,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皇帝赐无量寿佛二尊,供奉于大殿内。每年正月十五日及二十三日开庙两天,正月十五日为“演鬼”;二十三日为打鬼。
  喇嘛庙的打鬼形式不一,但各寺均大同小异。黑寺打鬼的仪式与雍和宫略有不同。
  打鬼之日,殿上广陈供养,燃灯数百盏。殿的四角,各竖一面大旗,上绘四大天王像。
  仪式开始时,由喇嘛“戳由巴”鸣金,招集僧众上殿。“朝尔吉”以下的“勺撒”、“喇木占巴”、“噶卜处”、“温则忒”、“德穆齐”、“哈愣”、“哈丝规”、“哈素尔”、“班第”、“哈由巴”、“戳由巴”、“骨念尔”、“颤吗”、女喇嘛“尺巴甘赤”等皆列座。
  首先由一喇嘛名“茶勃勒气”往众喇嘛手上撒净水少许,谓之“打净”,然后以醍醐拌面,做成施与众鬼吃的“胡朗八令”。
  开始是由“班第”扮的二鬼,跳跃舞蹈。象征邪祟初露,夜叉神奉大白伞盖佛巡游,见之欲以擒拿,但仅向其一呼,即逃匿无踪了。此时柄鼓、大钹,以及一丈多长的大铜号——“钢冻”合奏的西番乐,声震殿字。一些小喇嘛们为了扩大场地,便扬起了白土子,说被沾上的一年晦气,所以观众们自动后撤。
  随着西番乐的节奏,“哈素尔”十二人,戴着面具,装扮天神天将,双双舞蹈,出殿庭而下。又有“哈愣”十人,扮成十地菩萨,穿着五彩斑烂的锦衣,手执骷髅天灵盖碗、人棒骨以及降魔叉杵等法物,大舞特舞,象征要以佛法收伏邪魔。随后,温则忒宣开经偈,众喇嘛高声唪诵经咒。这时“喇木占巴”扔了“八令”面,表示向众鬼施食。再由二喇嘛扮成的牛头护法,鹿头护法边舞,边持刀砍地,作杀鬼之势,表示将邪魔正法。最后,一喇嘛盔甲戎装,持方天戟,从殿上吐着火焰跳跃而出,表示打鬼告捷。这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向其顶礼膜拜,还有的蒙藏香客、游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哈达献上去。
  跳罢“布扎”,就要送鬼——把一个象征鬼的面人送到山门外火化。送鬼的行列浩浩荡荡。
  凡扮演鬼怪的走在最前面,有少壮的喇嘛在“鬼怪”两旁,甩着大鞭子,啪啪作响。名义上是“打鬼”,实际上是开道,遇有观众向前拥挤的,亦用作示威警告。还有时竟扬起了白土子,以驱散游人。有的无赖故意挑逗,则喇嘛们追打越急,观众笑声,此起彼伏。
  扮演天神、护法的紧跟其后。两旁有执旌旗、幡幢、伞盖者,有如红白口上的执事。后边抬一纸身、油面脑袋的“鬼”。
  乐队为二人拉着“钢冻”二人吹;二人扛鼓二人打;后有一对大钹。再后边则是头戴鸡冠帽的“格布黑”(执法喇嘛),最后,是一顶大黄轿,内坐着“呼图克图汉”(活佛)。
  凡挤不到庙里看跳布扎的观众,一律等着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头,各玩艺场子的观众,各货摊旁的人们一哄而散,全都去看“鬼”。此是,打鬼活动的最高潮。
  送鬼之后,游人们纷纷扛着大糖葫芦,风车,小孩们脖子上挂着大串山里红,纷纷散去。此时“紫陌飞尘,轻车驷马,鱼贯入城”。一年一度的黑寺打鬼就宣告结束了。
11、雍 和 宫
  雍和宫在东城北新桥北雍和宫大街。它的旧址是明朝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为他的四子胤□(清世宗雍正)在此修建了亲王府,名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1723年),就按过去的规矩,凡皇帝住过的地方,不能再做他用。于是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留作皇家游乐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提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将雍正灵柩停在雍和宫内,限令于十五天内将主要殿堂由原来的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成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雍和宫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大殿。自南至北是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和万福阁(大佛楼)。天王殿正中供的是弥勒佛,两旁是四大天王塑像。雍和宫系主殿,中供三尊佛像,称为“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永佑殿正中供无量寿佛,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法轮殿正中是一尊三丈多高的黄教祖师宗喀巴的铜像,北面有五百罗汉山。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大殿中是一尊高大的弥勒佛立像,高五丈四尺(埋在地下还有二丈四尺),是由一根直径九尺的整棵白檀木雕成的,殿内还有檀香木的香味。正殿之外,有各配殿,还有碑亭、钟鼓楼、琉璃门,高大的牌楼和影壁等。
  雍和宫每年于旧历正月三十日(小建则为二十九)举行演鬼;二月初一日早晨打鬼。循例为庙会期。
  “打鬼”一语,是汉地民间的俗称,喇嘛称为“部勺”,又叫“跳布扎”。“跳”是汉语,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语的音译,伏魔驱祟的意思。黄教的所谓“魔”和“祟”,是指当时依仗权势反对佛教的贵族和异教徒。“跳布扎”是黄教利用宗教的大型乐舞剧,向异教徒大示威,所以演出时要作出种种愤怒可怖的表情,使邪魔外道摄服。
  喇嘛打鬼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西藏某王欺压百姓,百姓不堪其苦,便以跳神诱请藏王往观,众百姓遂刺杀之。为了纪念,每年循例举行“跳布扎”。
  二说,乌斯藏地方有一石屋,久为邪祟所据。白日抢夺人们的食物,夜间尤甚。该地喇嘛便戴了面具,扮成诸天神、护法,入石屋将魔鬼捉住痛打,石屋之祟遂被驱逐一空,所以称之为打鬼。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求一年的吉利平安。
  三说,“唐时西蕃某王”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毁灭佛法的恶王“朗达尔玛”。此王系吐蕃(藏地土称)著名的宗教贤王可黎可足之弟,唐开成三年(838年)朗达尔玛杀其兄,自立为赞普(国王)。继位后,一反兄长所为,肆意灭佛、焚经拆庙、驱逐僧侣,以至吐蕃佛教顿衰。当时,吐蕃有个被逐的僧人名叫“拉隆巴勒多尔吉”,为了重新弘扬佛法,决心将朗达尔玛杀死。于是他将一匹白马涂成黑色,自己穿上一件黑面白里的大袍子,暗藏一把短剑,跑到布达拉宫附近,跳起舞来。朗达尔玛听到观众的喝采声,不知是计,命令他进宫表演,拉隆巴勒多尔吉进宫后,拉开舞步,满场跳跃,当他接近看得入迷的朗达尔玛时,突然抽出短剑刺死了他。宫里顿时大乱,他乘机跑了出来,跨上马,猛抽几鞭,渡过了滚滚的拉萨河,涂成黑色的马经河水浸洗又恢复了白色,同时他将黑袍反穿起来,成了白袍。待朗达尔玛的卫队赶来时,已找不到黑人黑马,拉隆巴勒多尔吉获胜而去。暴君死后,土蕃佛教又兴盛起来。
  后世,喇嘛们称拉隆巴勒多尔吉所跳的舞为“黑衣舞”。据藏文佛经所载,“跳布扎”形成于喇嘛教。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道”及拉隆巴勒多尔吉刺杀恶王朗达尔玛,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庙,每年都要举行“善愿日”佛事,同时跳“黑衣舞”,以示庆祝。到清康熙五十九年传到北京的黄寺。随后,雍和宫每年都要举行“跳布扎”的宗教仪式。
  是日,在法轮殿上,宗喀巴圣像前,广陈供养,大型蜜供、面鲜、套饼、鲜果,摆列齐楚,设三面“冂”字形的馒头桌子,燃灯数百盏。东西两条供案上,满布“八令”面做的“满扎”(宝塔)。
  下午一点,鸣角招集众喇嘛上殿,随后,主持喇嘛登上设在佛对面的“替僧宝座”,盛大的“善愿日”法会就拉开了序幕。
  唪经、奏乐后,即在天王殿前跳布扎。此是大型乐舞剧,共分十三幕:
  第一幕:“跳白鬼”。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头戴白骷髅面具,着白衣、白裤、白绣花鞋,随着鼓、□、“钢冻”(大铜号)合奏的西番乐,从天王殿跳跃而出,随跳随扬白土子,让观众向四周躲开。然后,旋风般的狂奔乱舞。这一幕表示,人间有了魔鬼,阴风乍起时的景象。
  第二幕:“跳黑鬼”。四名扮演黑鬼的喇嘛,头戴黑帽,身穿黑衣,脚着黑鞋,手持短棍。在急骤的鼓乐声中从天王殿跳跃而出,与跳得起劲的白鬼合舞。这一幕象征着人间黑云翻滚预伏凶兆。
  第三幕:“跳螺神”。四名喇嘛戴着黑绿色螺形帽,象征鱼、虾、螺等水中动物。他们突然从天王殿跳进舞场,与白鬼、黑鬼合舞。这一幕表示,佛祖要伏魔驱祟,解救众生,水族动物亦为之欢呼跳跃。
  第四幕:“跳蝶神”。扮演者有时四人、有时八人。他们身穿紧身小袄,红兜肚,红衣裙,耳朵伸出五色蝴蝶形的大翅膀,间杂在白鬼、黑鬼、螺神之间翩翩起舞。这一幕表示,佛祖要伏魔驱祟,连花丛中的蝴蝶也欢快飞来,迎接胜利。
  第五幕:“跳金刚”。四个扮演者,一个是狮头,一个是□头,一个是象头,一个是夜叉头,身着筛金彩色大袍。他们一上来,其它鬼神立即退下。这一幕预示佛祖派来四员大将,将要向魔鬼开战。
  第六幕“跳星神”。最多用二十八人,扮成“二十八宿”;最少四人,扮成“四星神”。他们穿着“文星”、“武星”的冠戴出场,与四大金刚齐舞。表示魔鬼势力难除,佛祖又派来了天上的星宿助战。
  第七幕:“跳天王”。演者扮成四大天王,分别持琵琶、宝剑、红龙、宝伞等法物,威风凛凛地与在场的金刚、星神齐舞。表示佛祖又增派神通广大的干将来指挥作战。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38:48 | 只看该作者
第八幕:“跳护法神”。护法神即大威德金刚一类的欢喜佛,但不裸体。十六名护法神从天王殿结队舞蹈而出。这时’跑出一个扮演魔鬼化身的梅花鹿演员,钻进群舞的行列,场上所有的神佛团团围着梅花鹿跳来跳去,表示对魔鬼展开了一场包围战。
  第九幕:“跳白救度”。“白救度母”上场与群神合舞一阵后,将身一摇,随从天王殿里跳出十二个化身,把梅花鹿层层包围,不一会梅花鹿却突围逃走。预示着要打一场追击战。
  第十幕:“跳绿救度”。“绿救度”的装束与白救度完全一样,只是颜色是绿的。她们上场后唢呐忽急忽慢,鼓声时紧时歇,用乐声和舞姿表现寻找梅花鹿逃跑的去向。
  第十一幕:“跳弥勒”。扮演者七人,在乐声中舞蹈良久,梅花鹿又出现了。这时弥勒加上金刚、星神、天王、度母、护法神、螺神、蝶神,共八十位围着梅花鹿起舞,最后将梅花鹿捉住捆绑起来,表示魔鬼已被生擒。大战告捷。
  第十二幕:“斩鬼”。所有喇嘛,高声诵经,另有两个黄衣喇嘛抬来一大木匣,上面躺一面捏的裸体男子,说这就是梅花鹿现出的原形。此时,鼓乐齐鸣,钟声大作,众演员一齐起舞。扮成金刚的演员举起利斧。把面人的脑袋砍下来,表示危害黄教,残害众生的魔王已被正法。
  第十三幕:“送祟”。恶魔被诛,佛心大快。这时由两个喇嘛把法轮殿佛前的三角箱抬来,弥勒作法,把魔鬼的灵魂收聚于箱中,送往佛祖释迦牟尼处献俘。随后,众喇嘛在鼓乐声中走出昭泰门将面人火化,象征魔瘅已被消灭,取得了胜利。
  次日(二月初一),凌晨拂晓,全庙的喇嘛列队出庙,环绕庙墙一周,谓之“绕寺”。表示清查魔王潜伏在民间的党羽,来个“清乡安民”。
  清代,雍和宫的打鬼是皇帝主持的,由当时的步兵统领衙门具体承办,甚至跳布扎用的袍褂均系宫廷刺绣。打鬼前夕,天王殿前就要搭好看台。有时皇上亲临观礼。其它王公大臣也都穿着补服,挂着朝珠,翎顶辉煌地赶来看热闹,场面十分隆重。
  民国初年的打鬼,由蒙藏院具体承办。仪式虽逐年从简,但基本上沿袭清制。看打鬼的已形成民间的新春习俗。
  打鬼前夕,雍和宫的门前循例贴出巨榜: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不知其几千万也。有欢极而死者,有悲极而死者,有饿死者,有冻死者,有醉死者,有色死者,有被火烧死者,有坠水溺死者,有相殴致死者,有相撞而死者。许多死鬼,心中不直,出来骚拢,四出害人,或抢劫,或杀人,或奸淫,有被触者,受患不浅。本庙为便利庶民,特设打鬼会,凡尔人民欲消灾净害者,其速来诸。”
  打鬼日,现场上设一木坛,四面围上优质薄纱。坛中央设法师宝座,四方设二十八星宿,每星宿燃灯一盏。打鬼开始,西番乐大作,坛上灯火闪烁,头戴牛头马面一类狰狞面具的喇嘛扶着大法师出来。大法师身着红衣,头扎红巾,脚穿红鞋红袜,脸上涂以朱色。他首先在宝座上落坐闭目,口中念咒,旋即挥剑砍掉二十八星宿,落手击案,喝道:“命十二夜叉,到枉死城中将许多冤鬼带来,听我发落”。当扮作冤鬼的喇嘛被带上来以后,他厉声说道:“尔等虽系冤死,然命中注定,不可四处骚扰。”说到此处,一鬼出来捣乱,被斩。随后对冤鬼们说:“我念尔等或有家,或无家,冤死之后,漂流在外,祭祀不闻,蒸俎不食,饥寒交困,尽且至矣。特设打鬼会,布施尔辈。汝等其静肃无喧。”这时,由两个喇嘛挑来馒头放在法师左右。法师把馒头向冤鬼群中投扔,扔到哪个鬼身上就被哪个鬼吃掉。顷刻,法师又对观众说:“欲消灾驱患,速掏钱投诸鬼。着者,则冤消。”人们为图吉利,纷纷把手中的银钱向鬼扔去,扔中的人无不欢天喜地。
  打鬼日,“环海尊亲”的牌坊前,皆是卖大糖葫芦和风车的。牌坊以内至山门前是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和儿童玩具的摊床,中间夹杂着一些套圈、打汽枪的摊场。游人拥挤,几无立锥之地。来此参观拍照的外国人比其它庙会为多。
  五十年代初,雍和宫内部进行修缮,演鬼、打鬼活动遂即停止。一九五七年再度恢复,这是做为宗教舞蹈艺术观摩而举办的。参观者多系被邀请的各单位,列队前往,秩序井然。但赶庙出售春节“耍货”吃食的商贩均不得在庙的外院出摊,只能在雍和宫大街和国子监东口一带营业。六十年代以后,打鬼即成为历史轶闻。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1:51 | 只看该作者
12.太 阳 宫
  太阳宫在左安门内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前后殿宇两层,前殿供奉太阳星君,并塑有一只雄鸡,据说此乃二十八宿之“昴日鸡”(这大约是根据古人相信月中有玉兔,日中有三足鸟——雄鸡的观念)。相传旧历二月初一日为太阳生日,太阳宫有“修崇醮事”,循例自二月初一日至初三日开放三天。都人前往进香,“结侣携觞,往游竟日”。
  庙前,有临时集市,小贩们多卖“太阳糕”,这是太阳宫特有的食品,此糕是一层大米面加一层黑糖,约十余层,最上层摆有青丝、红丝、索勒葡萄、瓜子仁等果料,插上一个用江米面捏的小公鸡。简易的则用大米面加糖蒸成长方的糕干,上边印着红色的雄鸡图案。人们买来用作祭祀太阳星君。祭罢则分给小孩们当点心吃。
  庙外有马走场,清代庙期有走马赛车之举。清末庚子之后,庙会逐渐冷落,形成有名无实。五十年代,为修建北京体育馆,太阳宫遂被拆除。
13.蟠 桃 宫
  蟠桃宫又名太平宫,全名为“护国太平蟠桃宫”,系道教庙宇。座落于东便门外桥南不远的一小土台上。相传该庙建于明代,后残毁,几成废墟,清康熙元年(1662年)敕工部尚书吴达礼重建,殿宇仅两层,前殿供奉西王母娘娘,同时,别具一格地筑有一座鳌山,塑着从四面八方或踏云或步行而来,给王母娘娘祝寿的众仙。此与北京其它大小各寺庙绝然不同。后殿供奉斗姥娘娘。庙虽不大,但香火很盛。当年许多青年男女们,都来此烧香,拴娃娃,以求子嗣。
  相传旧历三月初三日是西王母娘娘寿诞,举行蟠桃圣会。因此,蟠桃宫每年旧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日,办三天的庙会,后来延长到初五日。
  自崇文门外沿护城河东行三里之遥,一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红男绿女,鱼贯而行。因时值春末夏初,气候宜人,游人们多换上了新置的夏装。其中,有戴马莲坡草帽,穿官纱大褂,手执折扇的,给人以轻快,欢畅之感。河堤两边,摊棚林立,卖小枣豌豆黄儿的高声叫卖,吆唤一嗓子能听出二里地去。卖扒糕、凉粉及各种冷热饮的摊床栉次鳞比。
  为了点缀庙会风光,护城河在开庙之前,还特意开闸蓄水,使得自崇文门至东便门之间可以行船。时逢阳春三月,堤畔绿柳披拂,碎影筛金。游人可以乘摆渡,从崇文门外护城河北岸码头,直达蟠桃宫附近的南岸码头。有的船上按了大喇叭的留声机,播放名伶曲段。有的船上,游客临时聚集票友,唱起了单弦岔曲、牌子曲,时调小曲、什不闲莲花落,琴弦铮铮,边吟唱,边欣赏这有如清明上河的风景,其乐怡然自得。
  沿河,进香朝圣的花会,一档子跟着一档子,各有千秋。诸如高跷、秧歌。最能引人人胜的是太狮、少狮,竟然临河献艺,做探水之势,博得此起彼伏的掌声。
  庙的前门附近是用芦席搭起来的茶棚,内设藤桌、藤椅,摆着两干两鲜的果碟儿,十分讲究。富人们可以在此品茗小憩。
  庙的后门是一块空地,有如旧日天桥。有演什样杂耍(杂技、相声、大鼓、单弦)的棚子,有演“文明戏”的棚子。拉洋片、变戏法儿的,以耍刀枪,弄拳脚的实大力丸,虫子药的,算卦相面的,应有尽有。
  庙的西南面设有走马场,早先有走车赛马的盛举。许多好胜的青少年们争显身手,炫耀技能。观者如云。此举后期则不复存在。
14.万 寿 寺
  万寿寺在西直门西北七里许(今紫竹院公园西,苏州街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据《天府广记》记载:“慈圣李太后出资巨万,命太监冯保监造。”清代曾前后三次重修。
  寺分中、西、东三部分。中部为主体部分,步入山门,迎面是天王殿,又北,是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殿前有乾隆御制石碑两座。殿后为万寿阁(原名宁安阁),民国时期已塌毁。西部为行宫,是清代皇帝到西山游幸时,休憩之所。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此处休整梳妆,其梳妆楼至今犹存。东部有圃园和方丈院。庙内古树连荫,叠石为山,□廊曲栏,构筑精巧。
  早年每逄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在万寿寺有半个月的庙会。四月初八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为正期。庙里循例于大延寿殿举行“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大法会,僧众唪诵《万寿无疆长寿经》。
  清时,盛行“舍缘豆”。据说这个举动即始自万寿寺,其它寺院乃是追随其后,争相效尤。所谓“缘豆”,即僧人们在开庙之前,利用选豆(青豆、黄豆)的形式进行念佛,每选一粒豆便宣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等到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之日,将豆子煮熟,配上咸胡萝卜钉儿,放在大笸箩里,用小勺免费送给香客,谓之“舍缘豆”,意思是结个佛缘。但主要是请施主给写些布施(香资)。因此,舍的时候僧人们都双手合十说:“结个佛缘吧,祝您多福多寿!”法会圆满时还要把布施财物较多的施主芳名写进祭告佛祖的表文。
  当年万寿寺的庙会确实有几许繁华,城乡居民进香拜佛者日以千万计,其中有乘八抬官桥的王公贵族,也有两把头上“锡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弯”的“累大奶奶”。(引自单弦牌子曲:《穷大奶奶逛万寿寺》)。庙前,临时搭就的茶棚,席地而坐的茶摊、小吃摊、玩具摊连成一片。据《燕京岁时记》载:“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郊西之胜境也。”
  庙的西垣外,有走马场,但不甚修广,备一格而已。庙会期间有赛马的盛举。
15.报 国 寺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元代,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宪宗为孝肃周太后祝寿,在该寺故址东南处重建,改名为“大报国慈仁寺”。后周太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为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
  该寺规模宏伟,有殿宇数层,连同配殿共计六十余间。正殿供奉三世佛,有乾隆御书匾额:“亨衢觉路”,御联:“广长舌在无言表;清净身参非色间”。殿庭之右立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后殿供奉窑变观士音瓷像一尊,宝冠绿帔,妙相庄严,龛座镌刻有御制窑变观音像记。龛内御书“慈竹数竿”,题修寺诗于上,并跋。龛左右御书联:“觉海化身现金粟;普门香界涌青莲”。其龛亦系内府所制。
  庙内有大毗卢阁,有三十六蹬石阶。在阁外通廊环行一周,可眺望西山远景。因此,旧时有士大夫于重阳节来此登高者。
  该寺佛画极多,其中有一副大型佛画,系清代画家付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蘸墨所绘,下款有清嘉庆时学者法式善的题跋。此画现供于广济寺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龛上。
  民间有传轶闻者,谓报国寺建庙初期,在大殿立架子时,工匠们发现廊下丢失一根明柱无法交待。不得已,于是用芦席围起,中间饱填刨花,代替明柱。事后,刨花居然压缩凝固成柱,经涂漆彩绘后,与原件无异,诚是“鲁班显圣”也。故报国寺有“刨花寺”之称。此奇闻今多不知也。
  明代至清初,旧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有盛大集市。至清康熙年间,由于地震的破坏,殿宇倒塌,庙市受到很大影响。随着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五大庙会的兴起,地处外城的报国寺终被取代。到乾隆年间已是“古刹荒凉”,集市也“废不复作”了。
  但是,清代以来,民间有到佛寺看花之风。报国寺僧人在栽培牡丹方面颇有技巧,能将一枝红牡丹,嫁接上一枝墨牡丹,谓之“一枝二艳”。每逄四月,人们有看“牡丹仙”之说,僧人们将这些“牡丹仙”珍藏在禅堂里,有客来赏时,少不得要舍些布施,适成为庙里一笔收入。
16.妙 峰 山
  妙峰山全名“莲花金顶妙峰山”。在北京西北,今妙峰山公社涧沟村西二里的山上。此处距北京一百三十余华里,其中有四十华里的山道。
  妙峰山是西山北麓的主峰,山顶有座灵感宫,即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相传是明代的建筑。规模宏大,背山面谷。山门以内为香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殿、金顶、白衣大士殿。右为三教堂、广生殿、五圣宝殿、释迦牟尼殿。左为财神殿、王三奶奶殿、华陀殿。
  妙峰山主峰近旁有一组山石,绝□参天,远视如莲,中有一突起的巨石,经阳光一照,反射出金黄色,故名莲花金顶。相传康熙年间这里的娘娘“显圣”,皇帝敕封妙峰山为“金顶妙峰山”,从此香火更加旺盛。
  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都的善男信女们都去进香朝顶。北京西北大道上,日以千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以黄布包头,有的头戴“朝山进香”大红绒字,边走边喊“虔诚”!据《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俗云“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娘娘“显灵”,越传越远,愈远愈神。因此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信众不辞劳苦,跋涉数百里来妙峰山进香。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锡镣、耳箭、悬灯等方式朝山。以表虔诚。其中,背鞍是背系马鞍,项戴元宝锞串,匍匐跪地爬山,表示“自变犬马,以赎己罪”;镯镣是穿着红色“罪裙”,自带镣铐朝山;更有甚者,莫过于悬灯,方式是两手腕缠皮挂腰间两杆,以支持灯笼。这种朝山方式难度很大。除非是老朝山香会的首领,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据说,这些人大都是为父、母的病而许愿、还愿才这样做的。
  但是,另有一种享乐型的朝山者,这多半是一些达官显贵,富豪的游览者。他们乘车至山下,然后改乘二人肩椅,谓之“爬山虎”。还有凌驾于众香客之上的娘娘妃子们,坐着黄轿而来。他们为了抢烧头股香,叫所有香客为他们闪路让道,众香客都得在路旁下跪。诚是未从朝神先朝圣。
  庙期,各种民间香会,均朝顶进香,沿途边走边练,鼓钹齐鸣。路上观者如堵。西直门外万寿寺,兰靛厂西顶庙,海淀区亮甲店、北安河,石景山区北辛安镇、模式口,门头沟区三家店等处,均搭有茶棚,招待香客饮茶休息。知客(茶棚招待人员)亦均口喊“虔诚”、“自求多福”等吉祥话,使香客欣然色喜。
  当时,来自北京的各种走会(又称武会)有鞍子巷、铁匠营、北新桥等处的开路(耍叉);海慧寺、罗家园、义顺同样以及永乐同春老会的五虎少林棍;中顶、角堡、白纸坊的大鼓;弘寺、官庄、高庄、合义同春老会的秧歌;冰窑厂、草厂、缸瓦市的杠子;排子胡同的双石头;马连道的天平;“万里云程老会”的踏车;“五城子弟”的清音;方砖厂、西猪市、黑塔寺的狮子。此外还有礼部的大执事。他们均系慈善家出资组织或赞助,参加演练者亦系义务“助善”。进山朝顶的多由北京市内出发,且走且练,文场在前,鼓钹齐奏。后有大车数辆,上载被褥、芦席、粮米、炊具、水桶、壶碗等。走会的眷属多坐在车上压车。车前有多面三角杏黄旗迎风招展,并有多名壮汉,各穿黄色号坎,上缀某某老会字样,黄布套裤,白布袜,青布洒鞋,光头,精神百倍地挑着园笼,行走在大车前头。老会负责人及知客,也都手执三角旗,走在前前后后。沿途遇有庙宇,文场则打起“参拜”的鼓点,然后,再打“起驾”的鼓点。遇有茶棚,会头便急步上前打招呼,互相高喊:“您多虔诚”。这些老会,例年都参加妙峰山庙会,秩序井然。沿途市民围观,热闹非凡。
  当年,进香朝山的路线很多,但主要有五条。一、南道:从三家店起,经仰岭十八盘、桃园、(北)樱桃沟的仰山村,沿沟往西去三里许便是。二、中南道:从三家店,经军庄、灰峪、大郎塔,与南路会合。三、中道:大觉寺、寨儿峪、三百六十胳膊肘、五道岭、萝卜地至涧沟。四、北道:聂各庄、车儿营、双笼岭、磕头岭至涧沟。五、从北安河出发,经骆驼石、“傻哥哥”喜神、金山寺、“瓜打石”、“三瞪眼”、“平三里”、妙儿洼、玫瑰谷至涧沟村。此系景致最多的一路。
  各路山道都有为香客服务的各种善会(又名文会)。每距五、六里即有粥茶棚,可供临时食宿。善会名目繁多,主要有:
  一、粥茶老会:专门舍粥、舍茶。棚内供着用布画的娘娘像,谓之“娘娘驾”。香客们进棚,先参“娘娘驾”,然后就可坐在芦席上休息喝茶、喝粥,不需付钱。但忌浪费,喝茶喝粥一定要喝干净,因水来之不易,那是用毛驴经几十里的山路,一桶一桶地驮上山来的。棚里的“助善”者(服务人员)都用黄布包头,身穿黄衣,不停地向香客们有韵调地喊道:“先参驾来,后落坐,喝粥儿来哎”!“一碗您就朝了顶,两碗您就带福儿还了家!”
  二、献盐老会:备有大批食盐,供各粥棚调味;自带干粮的香客,野餐时可免费用盐。
  三、拜席老会:此会备有大量新席,免费供给各粥茶棚,以备香客就地睡眠时铺用。
  四、巧炉老会:此会为城内锯碗行业所组成,免费给各粥茶棚锯盆锯碗。
  五、茶叶老会:备有大批茶叶,免费供给各茶栅,以便香客们饮用。
  六、盘香老会:备有大香盘和盘香,在茶棚内悬挂,每盘香可烧一昼夜,供香客们燃点旱烟之用,比用火柴安全。
  七、缝绽老会:此会由城里皮匠行业合组而成。在山道等候香客,有鞋破或开绽者,免费为之缝补或钉鞋掌。修理完了互道:“您多虔诚”,广结善缘。
  八、燃灯老会:备有大批红纸灯笼及蜡烛,除担任山路照明外,并随时将灯笼与蜡烛施舍给各茶棚与香客。
  九、掸尘老会:备有大批毛掸,专为掸尘之用。每届开庙前夕,该会人员手持毛掸将殿内神像以及各处积尘掸拭干净。开庙期间,每天亦如此,负责打扫殿内灰尘。会员多是青年及小姑娘。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2:15 | 只看该作者
此外,还有所谓馒头老会,一般附属于粥茶棚内,向香客们施舍馒头。此会耗资较大,只有丰年才有各大善士“共襄盛举”。各善会皆有会规,在山上互助合作,于交接之际,各道“虔诚”。每善会都有会号,如“子孙”、“万代”、“公益”、“长善”等词。(全称如:“诚献粥茶子孙圣会”等)
  总之,在朝山进香中,除轿夫、商贩、乞儿收钱、余皆以舍施为本。有舍暑药的,有舍冰水的……。
  庙期,以涧沟村为主的山中村民们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象秋收一样,是发财致富的良机。有的腾出居室供香客们下榻。村中妇女,每年在开庙前,用麦茎编成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男人们则到山上砍些桃木枝干,剁成二、三尺长的拐杖(说是拄着它下山可以避邪);或用红纸剪成金鱼(象征富贵有余);或用金银纸糊成元宝锞子(象征招财进宝);或用彩纸做成小人(谓之招财童子)或用红纸做成蝙蝠头花(象征戴福还家),以及其它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等到庙期,便出摊叫卖,供香客们选购。香客们为取个吉利,便争相购买。山民们咸利十倍。
  各种香会朝顶进香后,陆续下山,也是边走边演。途经各大镇甸时,乡亲们照例是群起拦截,要求表演,并备茶水招待,谓之“劫会”。会首们认为这是乡亲们的爱戴和“捧场”,所以便表演一番。演毕,大家互道“虔诚”!
  香客们下山的时候,在黄布包头上插满了蝙蝠形或“福”字的绒花,表示“戴福还家”。妇女们还采了野花戴在头上。正如清张朝墉在他的《燕京岁时杂□》里所说的“簪□野花君莫笑,妙峰山里进香归。”路上人们相见“道个虔诚即问好,人人知是进香还。”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此庙曾遭到日寇的严重破坏。他们砍伐了树木,折下殿宇的砖瓦去盖炮楼。“文革”的十几年当中,更遭到最彻底的摧毁。“造反”的人们以上山拆庙为“革命”行动。他们把拆下来的砖瓦木料运回北京盖了猪圈、厨房。现今妙峰山不仅殿宇荡然无存,树木全被砍伐,就连当日的墙基也难以辨认了。
17.碧霞元君庙
  碧霞元君系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来历有不同说法。一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时,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一说为皇帝所遣七仙女之一;也有的认为是由“泰山神女”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据《搜神记》载:周文王时“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大公邑外而过。”可能受此类传说的影响,旧时人们认为碧霞元君能护国佑民,因而加以崇祀。明代最盛,碧霞元君庙遍布京城。
  根据清代《京城古迹考》作者励宗奉乾隆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的记载:在左安门外弘仁桥(元朝名马驹桥)的,俗称“大南顶”;在永定门外的叫“小南顶”;在西直门外万泉庄的叫“西顶”;在右安门外草桥的普济宫叫“中顶”;在东直门外的叫“东顶”;在安定门外的叫“北顶”。
  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的碧霞元君“庙祀极多,而最著名者有七”。乃上述“五顶”,再加上丫髻山和天仙庙。
  相传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诞辰,以上七庙,先后均有庙会。
  “大南顶”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敕修。山门前有两座牌坊,一书“天仙圣境”;一书“弘德慈仁”。入门为功曹殿,后即圣母殿,上悬横额:“广生利济”,联曰:“仁泽布东方,庆贻佩□;灵风护南苑,惠普成梁。”东岳殿即天齐殿,横额“神皋锺秀”,联日“木德胜于东,自南布化;山宗冠维岳,因渎资仁。”最后为玉皇阁,横额“泰钧宣泽”。阁下供太乙救苦天尊。横额“众妙真枢”,联曰:“藜杖照曾辉秘阁;莲舟坐可济仙源。”
  “大南顶”在左安门外弘仁桥,元代称为马驹桥,所以这里的碧霞元君称之为“马驹桥娘娘”,而不叫“弘仁桥娘娘”。此乃沿袭元朝习俗而来。明朝时朝顶的中心可能在弘仁桥。《帝京景物略》载:“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也。舆者、骑者、步者、步以拜者、张旗幢鸣鼓金者………群从游闲,数唱吹弹以乐之,旗幢鼓金者,绣旗丹□各百十,青黄皂绣盖各百十,骑鼓吹步伐鼓鸣金者,称是。人首金字小牌,肩令字小旗,异木制小宫殿,日元君驾,他金银色服用具称是。后建二丈皂旗,点七星,前建三丈绣幢,绣元君号。”后跟“献神”的香会队伍中,有架作好几层的“台阁”,扮出各种戏剧场面。还有的青少年们扮成僧道、乞丐、傻子、无赖等戏剧人物,扭起秧歌,以为娱乐。
  会期,马驹桥畔形成集市,明代卖所谓“麻胡汤”、“欢喜团”等食品。(清代则卖扒糕、凉粉、豆汁之类的近代北京风味小吃)。摊贩所卖的应时应景的玩物主要是用麦□编织的盔头,(谓之草帽);用纸泥作成的面具(谓之鬼脸儿);鼻罩儿(谓之鬼鼻);用骡马鬃作成的假须(谓之鬼须)。游人买了这些戴上,作为朝顶还乡的标志,就像清末民初时,游人香客们戴了蝙蝠的绒花,提着纸鱼、纸元宝,说是“带福还家”一样。
  “小南顶”名灵通庙,在永定门外。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两次奉敕重修。有殿宇三层,前殿供奉碧霞元君,有御题“神烛碧虚”;中殿供奉东岳大帝,有御题“神功出震”;后殿供奉斗姥娘娘,有御题“妙握□杓”。门外有二坊,左边题额“广生”、“长养”,右边题额为“群育”、“滋蕃”,皆乾隆帝御书。
  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十八日开庙。庙南有凉水河,上有永定桥。清乾隆年间疏浚凉水河时,把从河里挖出的淤泥,堆成一座小山,名曰“九龙山”。周围种植桃柳近万株,风景怡人。每逢庙期,九龙山下,自成集市。游人“敷席携□,群饮其下”。
  在此半月之间,自天桥以南至永定门外五里许的大沙子口,车马水龙。近水河棚有数十家之多。“都人献戏进供,悬灯赛愿,朝拜恐后”。
  由于庙前为广场,每届庙会都举行走车赛马。庙会结束后,仍继续举行,直至初秋始罢。“此两阅月夕阳西下时,每月必有习马术者柳荫洗马,致足乐也。”清人杨静亭在他的《都门杂□》中说:“南城一出醉无涯,倦眼时醒眺望赊。多少少年归去晚,天桥一路跑飞车。”
  “西顶”旧名“护国洪慈宫”,在西直门外兰靛厂长椿桥附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奉敕重修,改名“广仁宫”。赐额: “金阙宣慈”,并有御赐珠冠二顶,并袍、幡等物。据《燕京岁时记》载:“山门中四天王像,神气如生,狰狞可畏,座下八鬼怪,尤觉骇人。凡携小儿者,多掩其目而过之。庙有七十二司神,皆绘画,非塑像也。”
  该庙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办有庙会。据清人樊彬《燕都杂□》载:“年年男女抱土袋随香纸往祀,名进土。”清宫内务府亦派大臣前去拈香。好年成时,有盛大香会。
  “中顶”名“普济宫,在右安门外草桥以北(即唐万福寺旧址),建于明天启七年(162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至清末已颓废不堪,无人继修而成一瓦砾场。历年旧历六月初一开庙一天。据《旧京风俗志(稿本)》载:“游人甚众”,均前来瞧会。“所谓会者,京俗又名高乡会,即南方灶火之意也。太平无事,生计充裕,一班社会青年,八旗子弟,职务上之相当工作已了……于是相互集聚,而为排会之游戏,如中幡会、狮子会、五虎棍、开路、少林棍、双石头杠子、跨鼓、什不闲、杠箱,均于是日进香。”有的是各行铺户所攒集的香会,他们□集在祖家庄□香亭一带献艺,鼓钹喧天,风弥遐迩。
  会期正逢盛夏,沿河柳丝拂面,荷花正茂,清香四溢。三五亭台可以品茗,人们多在此观赏野景。正如《京都竹枝词》所说:“右安门外少风尘,人影衣香早稻新,‘小有余芳’(以园亭为茶社者)开市后,坐看中顶进香人。”
  两岸商贩云集,打冰盏声、吆喝声连成一片。游人可以买到鲜藕、莲蓬、菱角之类的“河鲜儿”。还可以买到应令瓜果,如西瓜、甜瓜、鹰咀桃等。
  由于“中顶”草桥附近多花农,庙会期间,有聚此卖花者,所卖多系折枝芍药,有杨妃、傻白诸名色。可谓此庙会一大特色。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称“行宫庙”,建于明代。“北顶”在德胜门外土城东北三里许,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重修。“东顶”和“北顶”均不开庙,但有集市。所售之物均系乡间农具、条柳什物等山货。其中以北顶农民用麦秸编织的草帽、花篮最为著名。游人亦多系近郊农民。
  此外,西直门外高梁桥的天仙庙亦系碧霞元君祠。“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佑”借以郊游。沿河垂钓,席地野餐聚饮者极多。半月之中,香烛、山货、风味小吃等摊床林立,人马喧□,亦为清末一大庙会。

18.丫 髻 山
  丫髻山亦系碧霞元君庙,是京东名胜,人们称之为“东山”,与妙峰山齐名。
  丫髻山位于北京平谷县(原属怀柔县)境内的群山之中,因为有两座突起的岩峰,远望状如古代女孩头上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
  丫髻山坐西北朝东南,山势□环,峰峦起伏,松柏茂密,苍翠葱郁;山腰点景晖映,风景秀逸。山前有四十八磴石阶,直达山顶,山后为绝壁深谷。山下细水荥绕,清可见底,汨泪淙淙与鸟语虫鸣共相唱达,清风送爽,妙乐动听,丛林细草如茵,夹道繁花似锦。因此,《燕京岁时记》云“繁盛亚于妙峰山,而山景过之”。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2:39 | 只看该作者
据《怀柔县志》该山从唐贞观年间始,直至清末民初,历代帝王曾前后在这里建了楼台亭阁、庙宇二十余座,并在山腰建起皇帝行宫和大戏楼。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分别两次到此游幸,对这里的天然风景,深为赞赏。因此,康熙六十岁大寿时,臣民们便捐资在山的东顶修建了玉皇阁,为其祝寿。康熙御题匾额为:“清虚真宰”;赐西顶碧霞元君祠天仙殿匾额为:“敷锡广生”。
  当时人们朝山有东西两条山路,但行至山腰回香亭处汇合成一条路,经过菩萨殿、三官殿、巡山庙、万寿亭,进入山门,后山路就又分成东西两岔:西岔有钟楼一座,内悬巨钟,再往上去便是西顶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内供天仙圣母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庙中铁瓦殿内供有王三奶奶肖像。东岔有鼓楼一座与钟楼遥相呼应。鼓楼下边的山峦上便是行宫。由此上去即到东顶玉皇阁,内供玉皇大帝塑像。东西两顶之间的山坳坳里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可惜现今这些建筑均已不存,只有两座高大的殿基残迹可供凭吊。原来山上有历代树建的石碑。现存的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立的几十座石碑。
  旧时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有为期二十天的庙会。当年清室照例派员前往致祭。北京城里许多达官显贵,翎顶辉煌,乘坐肩舆,络绎于途。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为了求祥祈福、求医得子,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来此朝顶进香。一些民间香会,也来献艺谢神,开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跷、龙灯、狮子,边走边练。有的抬着“真灵”、“有求必应”、“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挂匾还愿。山路两旁以施舍为目的的清茶老会、粥茶老会以及做买做卖的摊床席棚栉次鳞比,可谓热闹极矣。到了晚间,山上还有“善人灯会”以小灯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给香客照明,远望满山灯火,恍如星斗,其盛况不可言喻。该庙会一直办到一九五六年。
19.十里河关帝庙
  十里河关帝庙在左安门外东南三里许,(今三环东路与南路拐角处)庙内塑关公、关平、周仓像,有口生铁铸造的“青龙偃月”刀,重三百斤,铸工精巧别致,称为庙内一绝。
  此关帝庙系佛教寺院,因为佛教亦将关公视为“伽兰护法”,加以奉祀。该庙老僧安祥和尚(俗名:赵家具)现仍健在。
  相传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单刀赴会”之日,俗称“老爷磨刀”(如是有雨,谓之天降磨刀水),故每年旧历五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有三天庙会。据《历代神仙通鉴》载,旧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关圣帝君诞辰(有传为五月十三日者),民间历来定此日“祭老爷”,故此日亦有庙会一天。当年,有大戏楼一座,状如殿宇,每年有荒旱虫涝均告祭之,“灵验”者,均于庙期在此演戏谢神,俗称“野台子戏”,主要是演关公戏,如:《单刀会》、《青石山》等。据附近居民说,凡有酬神戏,会期则延长一两日。会期,三村五里的乡民多至此进香、看戏,四周有卖日杂山货、农具以及饮食的摊点,形成临时集市。但因地处远郊,内城居民行踪罕至。庙会一直延续办到解放初期。
20.天 仙 宫
  天仙宫即斗姥宫,俗称娘娘庙,在崇文门外南岗子(磁器口法华寺以南),庙内供奉碧霞元君和斗姥元君。老北京人都说,此为妙峰山的“娘家”。所以每年旧历四月妙峰山、丫髻山庙会一结束,这里便马上开庙,从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有为期四天的庙会。凡是老弱妇孺行动不便,不能到妙峰山、丫髻山及远郊朝顶的,以及刚从妙峰山下山的香客都循例到这里烧香。有些善男信女到此许愿、还愿,有挂匾的,有因眼疾而还“眼光”的,有的家里小孩久病不愈,怕不好养活,到冥衣铺糊个小纸人,谓之“童儿”,做为小孩的替身,送到这里烧了,谓之“还童儿”。庙会期间,附近有摊贩卖香烛、绒花、竹柳什物等山货、农具。届时,有民间香会献艺,旌旗招展,鼓钹聒耳,群众围观,为之途塞。当年确有一番盛况。该庙会五十年代后期才告中断。
21.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在沟头城隍庙街路北(即今复兴门内成方街),元佑圣王灵应庙址,后改为大都城隍庙。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天历二年(1330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曾几次重修。
  该庙山门以内为顺德门,内有钟、鼓楼各一座。依次为阐威门,院内两庑为十八司,正中为大威灵祠供奉城隍塑像,后为寝祠。
  都城隍庙是明代北京最大的庙会。是由每年旧历五月十一日祭祀城隍而形成的庙会,后来发展为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开市。当时,从城隍庙向东,列肆三里。最盛时,绵亘十里。庙会上的货物“人生日用所需,粗精皆备”特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有名特产和奇珍异宝,也相当丰富。如珊瑚树、走盘珠、犀角、象牙、绫罗绸缎、扇墨古玩、商周彝鼎、秦汉□镜、唐宋书画等等。盈架悬陈,盈箱叠贮。客商不仅来自国内四面八方,还有来自国外的洋商。
  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初十日,开庙十天。初一日,宛平县城隍出巡,至都城隍庙相会见。仪仗威严,铜锣开道,回避肃静牌,旌旗伞扇,全份执事。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有舍身还愿者,或扮做马僮,或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彳亍而行。还有各种香会相随,如秧歌、高跷、五虎棍之类,鼓镲喧天,边走边练,谓之献神。所经街市,观者如潮。
  宛平县城隍驾到时,都城隍庙亦以旌旗执事,香会文场相迎。届时几档子甚至数十档子香会相聚一起,各自表演拿手绝技,把走会活动推向了高峰。及至接进庙后,地方往祭官员人等,马上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善男信女进香者,无计其数。
  庙期,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尤以卖估衣者为多。据清人德硕亭《草珠一串》载,“滥溅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光绪初年,都城隍庙毁于大火。殿堂皆成废墟,所谓各直省城隍像残毁无余,甚至石碑亦皆煅裂。光绪末,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春秋祭享。
  民国初年时,该庙香火还很盛,而且有为各种原因而许愿、还愿的。有的人把两支胳膊肘下边扎穿,拴上提炉来朝拜;有的男孩则把自己身价“降低一等”,穿上红衣红裤,浓施粉黛,梳上两个小抓髻,扮成女孩,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的来还愿进香。尽管有信众,有香火,但庙会已废不复举了。
22.江南城隍庙
  江南城隍庙在宣武门外南横街东口外路北,建于元朝初年,称为佑圣王灵应庙。明万历二年(1574年)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明永乐朝为大威灵祠。清代改称江南城隍庙,内有城隍行宫。筑有戏台,但清末以来,从未见演戏。庙东有东岳庙,西有三官庙,庙南多为义地。
  每年的三个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初一日寒衣节(冥阴节),各开放庙会一天。届时,人们纷纷到江南城隍庙烧香叩首,为死者祈祷冥福。
  当时,南下洼子一带,有许多义地,老北京人称之为“乱葬岗子”。是妓女死后的丛葬处。有的妓女出于对个人身世的伤感而“哀其同类”。于是身著素服,到那里去凭吊不相识的,甚至是数十年以前或百年开外的人。据说有痛哭欲绝者,惨不忍闻。
  该庙历年旧历七月十五日,均办有盂兰盆会。进入民国以后,香火渐少,僧人四散,最后,只剩下一个和尚看庙。故后来的盂兰会并无僧众诵经,又无力外请僧众。届时,只是天桥一带的帮会出资糊一法船而已。当时,凡是四乡八镇来京耍手艺的五行八作,如收皮子的、做鞋的、织腿带的……不能返籍祭祀宗亲的,大多把装有冥银的包裹拿到这里,放入法船一起焚化。
  附近居住的老人们对该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当然有的是无稽之谈。
  据说,民国十年以前尚有城隍出巡之举。这里的城隍爷是藤子编的,每年都要出巡一次,出巡时,人们用轿子抬着城隍爷,沿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民国十几年城隍出巡时,有三个看热闹的女子,在一起嘻闹。其中一个女子说:“你们看这城隍爷长得多么俊俏!”另两个女子就开玩笑说:“□看他长得好,那□去嫁给他好啦!”这个被嘻笑的女子用手绢象征性地一抡说:“得了吧,瞧□们俩说的……”忽然来一阵旋风将手绢刮起老高,一直刮到城隍圣驾的轿子里。三个女子见之大惊,心说,坏了,因为咱们读圣造了罪,恐有不幸了。果然,那个说“城隍长得俊俏”的女子回去就病了,医治不效,终至死亡。其父、母得知此情原尾后说:“瞻仰圣驾岂能随便云云?□们既然向城隍爷许了愿,那还说什么?”于是高搭喜棚,白事当做红事办,说是自己的女儿嫁给城隆爷了,还办了全份銮驾执事,据说这份执事五十年代初期还存于庙里呢。自从出了这档子事以后,人们再也没搞城隆出巡的活动。
  更为荒唐的是,有人说该庙的黑无常曾夜间出来买硬面饽饽吃。买卖人次日见钱箱内有数枚纸钱,方知昨夜在城隍庙街见“鬼”。
  总之,该庙在民间有很大的神秘色彩。
  据说,该庙的建筑一直保存到一九五六年,后来由于修建先农坛体育馆游泳池才被拆掉。
23.善 果 寺
 善果寺在广安门内报国寺西北,东通下斜街,西接皈依寺。建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初名唐安寺,年久失修,成为废墟。至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赐名善果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据《天咫偶闻》载:“善果寺在慈仁寺后,完然无恙。山门内左右廊有完悬山,大殿颇卑,与蓝淀厂广仁宫相类。”
 每年旧历六月初六日有“晾经会”,是日,僧众要举行礼佛、诵经仪式,所以又称为“晾经法会”。如天气晴朗,僧众们乃将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搬出,一一平铺在院里的条案上,将经书打开,用经拨子支起使之通风见光,以便防蠹。同时,所有袈裟、僧衣亦同时搭挂院内,一并晾晒。后来经书佚散减少,至晚清时已无经可晾,仅循旧例开放一天而已。
  当年城南的居民每到旧历六月初六这天,除了去护城河看洗象的外,就是到善果寺看晾经的,故庙前形成临时集市,有舍经书、“善书”的,有舍“冰水”、暑药的,有售卖香烛及各种吉祥物的。“士女云集,骈阗竟日”。但进庙烧香、参观者仅限男人,不接待妇女。
24.都灶君庙
  都灶君庙座落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1年)重修。庙址不大,门前的一对铁狮子久享盛名,俗谚有“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一、二十年代,庙内两庑,平日有一些花行人在此办理公益事项;后殿东跨院为一私整。
  相传旧历八月初三日为灶君张单(字子郭)诞辰,厨行在此祀神,谓之“灶君会”。因此,每年八月初一日至初三日,循例有三天庙会。又腊月二十三日为灶君朝天之辰,亦开放一天。
  庙期京师各大饭庄及饭馆厨师均前往进香,附近居民亦有参观游览者。
  开放期间,庙内不设摊,“市”在庙外,摊贩云集,主要是售卖锅、碗、瓢、盆、炒勺、菜刀等炊事用具,其次是百货、绢花、绫花、绒花等。由于旧历八月,时近中秋,庙市耍货摊子主要是卖泥制“兔儿爷”,还有一些祭祀“兔儿爷”的供器,香炉、蜡扦之类。腊月二十三日开庙期间,摊贩主要卖关东糖、南糖等祭灶用的供品以及“年货”。
  庙会期间,后殿跨院的私塾照例停课,把院子腾出来,演一两场河北梆子等地方小戏,以示“谢神”。
  此外,凡是厨行学徒拜师或出师(谢师)时,均在此庙烧香祭拜灶神,摆酒席宴请同行,举行拜师、谢师仪式。
25.铁 塔 寺
  铁塔寺在东直门外迤东一里许,寺由铁塔而得名。殿内供一胡头陀,相传为建文太子像。附近居民均称其为“肉胎佛”。(据说,北京有肉身像者仅二处,除铁塔寺外,还有香山八大处香界寺后边宝珠洞内桂芳方丈肉身像)。每年正月初一、四月十八日开庙接待香客,门前有卖应节耍货和北京地方风味小吃的摊点。又于每年立春之日(二月四、五日),旧地方上在此举办迎春会。是日在庙前刨一坑,内放一卷席筒,筒内放上鸡毛,等立春时刻一到,凭借地气鸡毛从席筒内飞□而出,这时在场人们群起欢呼“春来了”,互相祝贺,随之蜂拥进至庙内拈香,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吉庆。随后,庙外广场上便开始风筝大赛,一时,蝙蝠、蝴蝶、沙雁、黑锅底、八卦、龙井鱼、大蜈蚣、飞满天空,一些贫家小孩,也扯着瓦片风筝跑着玩。当时有许多做买做卖的,尤其是卖风筝的云集于此,十分热闹,成为当时北京具有特色的庙会。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3 11:25 ,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