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4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所谓明代的天安门一帖,那根本不是天安门是午门

[复制链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1: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zghncy.cn/read.php?tid=37256

无意挑起事端,但也不能就这么让谬误流传,所以还是订正一下吧……可以发短信骂我泄愤,我决不还嘴

图中的是午门,不是天安门。午门的形制是: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也就是所谓明三暗五,和天安门的形制等级是不一样的。紫禁城从永乐兴建到崇祯亡国,基本上就没有过改动。1644清军入关,进驻紫禁城也没有从建,只是改了一下名字而已,大明门改叫大清门,承天门改叫天安门等等。解放后曾经对天安门有一次翻修,但重修的天安门大小形制也和以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绝对不可能有变化,画和照片不一样是因为那根不就不是一个建筑……

上面用了你的原图,看看那幅画和照片里箭头指的画红圈的建筑是不是很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888 收起 理由
一鹤在天 + 188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1:23:55 | 只看该作者
再照片对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发表于 2008-6-23 11:24: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亚尔斯兰! 可以纠正一下的!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1:27:5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2楼沈阳老张于2008-06-23 11:24发表的  :
谢谢亚尔斯兰! 可以纠正一下的!

天生爱较劲没办法,欢迎大家BS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QQ
5#
发表于 2008-6-23 11:44:22 | 只看该作者
来源:百度百科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
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

城垣一样,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最早对天安门建筑有间接影响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

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于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发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  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2:05: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我说了基本没有改动,不是说完全一样
第二,这可不是历史沿革或名称变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建筑,对历史有了解的都知道古代建筑是讲究等级的,比如什么地记得建筑用重檐,门的数量,门钉的数量,脊兽的数量都是有规定的,楼上的两位引用的资料,也说明天安门的形制并没有改变过,就算在上面这幅比较写意的图里,天安门也不是带庑廊有攒尖顶两边环抱的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2:15:03 | 只看该作者
可以仔细看看1楼,图中太和门前广场的内金水河是不是和照片里的一样?看看资料上天安门和端门之间是不是也有一条金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2:28:0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5楼孤飞鹤于2008-06-23 11:44发表的  :
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这段文字就是绝佳的证据,而且顺治从建的天安门形制也没有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座端门,和天安门完全一样,参照从建就行了。所以,与名称变化改建无关,这从始至终就是是午门不是天安门。还有怀疑的,明天早上8:00我在东侧华表下面等着,咱们从金水桥一直沿着中轴线走出神武门,看看天安门和午门之间的区别,反正我从景山门前打车到公司也就15分钟,豁出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852

帖子

44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48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9:02:2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4楼laohao于2008-06-23 11:36发表的  :
这里面可能有个历史沿革与变化的差别,包括一些名称的变化,下面转一篇百度上搜来的帖子工大家参照,讨论交流是一种很好的社区风气,没什么不妥当的.

当年的承天门远没有如今的天安门这么壮丽,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五间三楼式的牌楼,牌楼正中悬挂着承天之门这样一个匾额。如今的天#安¥门则是地地道道一个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面有平台,平台上面有城楼这样一个形式。

又仔细看了看您转来的这一帖,更能说明问题,天安门的等级以前只有比现在更低,而决不可能跟午门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6 21:32 , Processed in 0.1400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