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花八门] 谁该向谁表忠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0:2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我不但学过,而且教过。不过对其中一个概念,我始终似懂非懂。
  
  曹刿见鲁君,开口便问:“何以战?”鲁君先举两条理由:自己有吃有穿,不肯独享,“必以分人”;祭神时有一说一,不敢少供多报。结果都被曹刿否定了。直到鲁君说,对待民间诉讼能尽心办理,曹刿才点头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我当年的困惑是,“忠”不是臣民对君王、奴才对主子的道德吗?提到它,人们马上想到陈腐的忠孝说教、丑陋的匍匐跪拜、荒谬的“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难道,国君还可以“忠”于百姓吗?
  
  后来读了一点书才明白,是我少见多怪了。《论语》开篇即录载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来,忠的本义是尽心竭力、全心全意;而忠的对象不仅局限于上级,也可以是朋友、同事、下属、大众。
  
  再翻《论语》,例子还不止一个。如有一次孔子忽生感慨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真心爱他,能不让他操劳吗?全心全意待他(“忠焉”),能不教诲他吗?若把这两句话凿石书壁,又是多么现成的教育方针、家规校训。
  
  “亚圣”孟子也有类似表述,如:“教人以善谓之忠。”这仍是“忠焉能勿诲乎”的意思。那对象,也仍可是晚辈或百姓。
  
  其实在《左传》中,还能找到更多“上”忠于“下”的例证。春秋的随国是个不起眼的小国,却出了位贤大夫,名叫季梁。楚国侵犯随国,没讨到便宜,故意示弱撤军,其实是想“引蛇出洞”。随国君臣中计,正待整军追击,季梁站出来阻止说:楚国正得势,我们哪里是他的对手?小国固然也可战胜大国,但前提是“小道大淫”,即小国得道、大国失德。怎么算是得道呢?季梁解释:“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他还具体剖析说:“忠”就是“上思利民”,国君尽心思考如何有利于百姓;“信”就是“祝史正辞”,负责祭祀的官员以诚信的态度对待鬼神。而随国的现状是:老百姓饿肚子,君主欲望多多,这怎么能行?
  
  翻翻几千年人类历史,有谁敢把“民”和“神”等同起来?季梁不但这样做了,还喊出了更“雷人”的口号:“夫民,神之主也!”对此,他的解释是:前代圣君总是“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先把百姓的事办好,再致力于鬼神祭祀。圣君向神敬献肥硕的牲畜、洁净的五谷,难道是给神“溜须拍马”吗?当然不是。这是要告诉神:我们的生产搞得很好,牲畜健壮、五谷丰登,“主人”们富足和乐。神也正因如此,才肯赐福于人。
  
  季梁的这番话,是在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说的,后人把这段从《左传》中摘出,题为《季梁谏追楚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番话即便今天读来,也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可惜,历史的车轮碾过三千年的颠簸路途,一些古人视为当然的理念,今天反而变得含糊不清了。如今网民们常以“屁民”这个称呼自嘲,我虽不喜欢,可就个体而言,一个老百姓也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挣钱不易,住房不易,就医不易,受教育不易……似乎只有你向人家表忠心的份儿,又有谁肯真心“忠”于你?所以也难怪一提“忠”,大家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腻歪。
  
  每思及此,我就想到那位古代智者,他准确地为我们诠释了“忠”的概念,他在庙堂上把“民”抬举得很高,不但高过任何个人、团体、机构、阶层,甚至高过至高无上的神。季梁的思想,无愧于那个时代——反而是我们这些两千七百年后的不肖子孙们,在先人的光环下,有些睁不开双眼。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3 21:36 ,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