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临挑),一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唐朝的建立者,史称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唐高祖李渊画像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历任隋千牛备身,谯、陇、歧州刺史,荣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有晓卫将军,太原留守等职。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参见李渊太原起兵)。成功地指挥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之战(参见霍邑之战、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义宁二年(618年)五月称帝,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的薛仁杲(参见唐击灭薛举父子之战)、南犯河东的刘武周(参见唐灭刘武周之战)、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参见唐平萧铣之战)、据河北反唐的刘黑闼(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和丹阳(今江苏南京)的辅公祏(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等,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参见唐统一战争)。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为太上皇。卒于贞观九年,庙号高祖。
生平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沉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李渊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渊七岁,昞逝,渊世袭为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渊生母元贞太后、隋文帝文献皇后等,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长女、四女、七女等。李渊曾深受隋炀帝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基本解决了塞北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锡。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群雄割据势力,在他的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帮助下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早已经将皇帝位让给儿子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唐国的管理和政治措施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于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复,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登基始末
太原起兵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尊贵,死后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晒,袭封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不久世袭唐国公。
青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在朝廷中十分受宠,历任潐州(今安徽宅县)、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
李渊的妻子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窦氏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深受武帝喜爱,被留在宫中。武帝当时的皇后是突厥女,其时突厥犯境,武帝不得已与之成婚,婚后始终耿耿于怀。窦氏却劝说舅舅隐忍,保持与突厥的婚姻,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陈和北齐。
在杨坚取代北周时,窦氏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
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轮到李渊之时,两箭都射中孔雀的眼睛。窦毅十分高兴,便把女儿嫁给了李渊。窦氏育有4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16岁夭折。
隋初,李渊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不久,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杨广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杨广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抵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
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沛,而且饷粮丰厚,军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
李渊刚到太原之初,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都被断绝。李渊出兵击败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统治地位。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绅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杰,倾财赈施,广纳贤才。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杨广又远在江都,沉湎酒色,鞭长莫及。李渊在太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长安称帝
公元611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割据,全国有100多支反隋大军。
在反隋斗争中起义军逐渐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以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杨广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同时,隋朝内部也分崩离析。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从中看到了举兵起事的时机。
公元617年2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积极募兵。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者的身份出现,远近的武装纷纷云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加入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李渊的行动,引起忠于隋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公元617年5月14日的夜里,李渊命李世民在晋阳宫城外埋下伏兵。第二天早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议事。晋阳(今山西太原)令刘文静领开阳府的司马刘会政到庭中,说有密状给李渊。李渊便让他交上来,但刘会政不交,说要告的是副留守,只有李渊才能看。李渊假装吃惊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李渊看后便对大家说:“王威、高君雅要勾结突厥入侵。”于是命人逮捕了他们二人。第二天,果然有突厥几万人围攻太原,人们都信以为真,李渊趁机将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处死。
杀掉王威和高君雅消除了内患之后,李渊便和将士严密防守,对付突厥。他命裴寂和刘文静坚守城防,同时又让大门洞开。城墙上也不树旗帜。守城士兵不许张望、喧哗。这使突厥军队不明底细,不敢入城。李渊又在夜里派兵出城,早晨改道进城,使突厥误以为是援兵到达。突厥军队不敢恋战,只好退兵。突厥兵虽然退去了,但难保不再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渊给突厥送去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为了稳住突厥,李渊委曲求全地用了臣子的语气。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军3万,正式起兵。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以维护隋朝社会安定。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便以进军关中拿下长安为最终目标。西进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西河郡。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仅用了9天便得胜而归,使得李渊喜出望外。
然后,李渊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设置大将军府,自称大将军。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裴寂和刘文静为长史司马。
李渊第二战是决战霍邑。霍邑的西北有个贾胡堡,是霍邑的门户,但守卫霍邑的宋老生却没有派兵把守,李渊由此断定宋老生是个无能之辈。
李渊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持久战对自己不利。于是李渊让两个儿子领几十名骑兵近城观察,自己将部队分成十几队,从城东南到西南,摆出一副攻城的架势。宋老生果然中计,以为李渊要攻城,便领兵3万出战。李渊领兵假装后退,让李建成和李世民领兵抢占了东门和南门,切断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战中李渊又散布宋老生已经战死的谣言,动摇了军心。隋军大败,全军覆没。李渊顺利占领了霍邑。
此后,李渊又攻打河东,没有攻下。李渊便听从了李世民直接入关中的建议,分兵攻打长安。在招降长安失败后,李渊下令攻城,占领之后又下令禁止掳掠百姓,受到百姓们夹道欢迎。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李世民为秦王。这实际上是李渊日后称帝的一个过渡。
到公元618年5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缢弑隋炀帝。然后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做大丞相。随后宇文化及领兵10万北上,但被李密打败,宇文化及败走魏县,毒弑杨浩,自己称帝,建立郑国。第二年,过了皇帝瘾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杀死。隋炀帝崩,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李渊称帝时,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太上皇终老
在635年(贞观九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大臣们议请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为高祖。高祖临死时让死后薄葬,但李世民要求厚葬,或许是弥补一点过失,也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孝道。
最后按照大臣商议的结果,不按照汉长陵九丈高的先例,而是仿效光武帝刘秀的原陵,造六丈高。这就是献陵。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