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花八门] 状元郎的生活真相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0:5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他们的人生,亦各有千秋。

在这七百多位状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辈。为数不少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他们性格怪僻,饮酒成癖,穷困潦倒,暮年凄惨。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状元卢文焕,穷苦之极,连顿酒也喝不起,可谓够可怜的了。还有许多状元,为官一任,了无政绩,终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陷谄媚,被史书称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纣为虐的北宋状元莫俦。此等状元,无以入史,难留清名,可称状元中的不肖败类。

在状元科考中,有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唐代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绰号即可见其为人。状元裴思谦则更为恶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他标榜公正,宣言杜绝请托。裴思谦凭与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的关系,要求高锴让他当状元。当时,文宗皇帝是个傀儡,仇士良权倾朝野,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对高锴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沉思良久,自知无力相抗,不然马上就会大祸临头,只好无可奈何地把裴思谦录为状元。天下动乱,皇权旁落之时,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难脱权宦重臣的掣肘,成为宫廷政治的玩偶,这不能不说是科考状元的悲哀。

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著探索。700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挂冠。这一极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是困惑人们的古代文化之谜。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3350

帖子

52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525
QQ
沙发
发表于 2011-1-22 14:50:05 | 只看该作者
状元郎的生活真相
学习一下
钓鱼 养鸟 品味休闲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6 02:16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