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轶事] 清官况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4: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五贯》中的况钟


  
       还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十五贯》,故事说的是: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铜钱。因一句戏言,其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路过尤家,为偷走十五贯钱,并斗胆将尤杀死。外城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众为误认为凶手,两人同押官府。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是此案的监斩官,在复查此案中查觉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为寻求真相,况亲临案发现场,他假扮算命人引娄阿鼠上钩,探得案情真相……


        这是笔者第一次感受到清官况钟料事如神、断案如山的公正为官形象。数年后,笔者因工作关系到江西靖安出差,得知况钟就是当地人,专程去瞻仰过况钟墓,听闻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近来,笔者在学习明朝历史时,无意中又发现他竟是明代著名清官,很是巧合。为宣传廉政勤政,我还特意找来他的相关资料史料加以探讨。现将我了解的况钟基本情况和对他“执政为民”做法的一点体会,归纳如下:

        况钟(1388-1442)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况钟自幼聪颖,刻志于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况钟二十四岁时被靖安县知县俞益选拔为礼曹。九年后,以尚书吕震推荐,明成祖任命他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升任仪制司郎中。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官声很好,得到首相杨士厅等大臣的器重。其间两次丁忧(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谓之“丁忧”),两次夺情起复(明朝官制规定,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能强招丁忧的人为官,但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可见况钟办事不仅公正公平,也稳妥适当,其供职部门是一刻也不愿离开他。

       自此每遇朝廷大礼,包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况钟都参与其事。而且办得悉合时宜,深得上意,先后受到31次嘉奖。况钟任满9年,再次考绩,被晋升为本司正四品郎中。此后凡册立后妃、帝女下嫁、诸侯来朝、四夷晋见等,况钟都办得十分精当,赏赐有加。尤其是洪熙元年(1425年),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谒孝陵时,得到仁宗朱高炽病危消息,要迅速赶回北京,况钟随轿伺奉他日夜攒行,留下极好印象。

       朱瞻基即位后,越发看重况钟。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朱瞻基因江南九郡赋重,饷道辽远,且弊政横生,为缓和官民矛盾,巩固其统治,要派有才干者充任郡守,况钟受尚书蹇义推荐,出任苏州知府。后来,他在任苏州知府的13年里,一直坚持勤政廉政,被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他到底做了哪些让百姓念念不忘的好事实事呢?

    其一,除弊兴利,不遗余力。

       苏州为东南大郡,虽繁华富庶,但滑吏舞文为奸,称雄当地,历任郡守为之棘手。况钟到任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惩办奸吏,裁汰冗员,一举撤免庸懦无能的官吏孙福等10余人,革除圩长、圩老9000余名,拿下害民经历傅德、贪赃知县任豫等5人,整饬了吏治,破除了阻力,为全面推行“益国利民”的惠政铺平了道路。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为世人所称颂。李贽说:“大抵钟为治,专()豪狡,抚良善。”《明史》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其二,敢于碰硬,刚正不阿。

       我们知道,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现象十分严重。大多官吏都对宦官畏之如虎,莫说不敢得罪,就是他们再蛮横无理,再为非作歹,也不愿多过问。而况钟偏不向强权低头,偏要老虎屁股也摸得。

       据《吴中故事》记载,当时苏州专门有些为朝廷操办蟋蟀、禽鸡、花木的太监。这些人在苏州横行霸道,肆无忌弹,“郡佐,县正少忤,则加捶挞,虽太守亦诃责不货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至缚同知卧于驿边水次,鞭笞他官,动运载五六十为常。” 况钟任知府后,有一次太监来福责打吴县主簿吴清,况钟“闻之,径往,执其两手,怒数曰:‘汝何得打我主簿,县中不要办事,只于汝一头事乎!’来惧谢,为设食而止。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未尝罹内宦之患。”况钟敢于和权势极大的太监作斗争,使他们的暴行得以收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壮举。

    其三,为民着想,减轻税赋。

       当时,苏州官田地租非常重,一亩田“科米不等,少者一斗三升至四升止,多者自五斗至三石”。在况钟的力争下,每年减粮米1622900石,并永为定制。至于民间积欠4年以上官粮及马草等项,计米260余万石,况钟“请以轻折钞完纳。初未允,后尽除焉”。使被重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苏州人民松了一口气。

        他还设立济农家仓,储粮160万石,赈贷饥民,每当青黄不接时,主动借给断炊农民每户口粮2石,秋后免息归还。这些做法,无疑使百姓得到许多实惠,故他受到民众爱戴是很自然的。

    其四,免充军籍,取消世袭。

        明朝时,每个军人都立有军籍,且是世袭的。当卫所士兵或死或逃,就要在原籍勾取他子弟或孙子补充。这样一来,民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况钟上任后,看到这些受尽冤屈的百姓,心中不忍,就多次上疏皇帝,争取新政策。结果,在况钟的奏请下,160人免除了军役,1240人只本身服役,免除世役。这又是做了一件大快人心、大受欢迎的事情。

    其五,秉公执法,查案平冤。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立即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下辖的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1120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从而,况钟得到1府7县广大民众的爱戴,呼之为“青天”。”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

    其六,为官清廉,不贪不腐。

       本来,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以正三品按察使衔留任苏州,又干了4年。

       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乡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

       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面对况钟廉政为官、“执政为民”的一生,我们今天所有的为官者,确实值得借鉴,值得反思。既然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好官,需要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能吏,对况钟这样的执政者彰其业绩,弘扬正气,倡廉爱民,激励来者,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00 收起 理由
京城晓苏 + 1900 好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3-4 21:48:4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清官,能有几人?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4 07:34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