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之二: 修鞋匠
作者:星天外
最早的关于鞋的故事,恐怕要算春秋时代晋献公和他的那个倔强的大臣介之推的故事吧.由于介之推的淡泊名利和晋献公的悔恨念旧成就了"足下"的美名.
我们用鞋子来寄托思念,用鞋子来表达对另一方的尊敬.鞋子从登上远古舞台起,便何其尊贵?!
鞋是有阶级的.为官着屐,着靴.为民者草履,更有赤脚者........
做鞋的也有阶级.今天早上刚读到一帖"老北京口述史:关于内联升的记忆"中,内联升只给大内和官员做鞋.过去上海的小市民也各有做皮鞋的去处,普通百姓更多的是自家做布鞋穿.
现在,虽然也有小店定做皮鞋,但更多的是到各大商场买自己喜欢的合脚的鞋穿,连等待都免去了.
有了鞋,就有了修鞋.鞋的材料款式在变化,修鞋也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手艺,
过去说360行,行行出状元.
不过,年轻的有耐心学这又臭又脏的活的少了,有这工夫不如搓搓麻将倒腾些生意.
--------状元有什么用,出来还不是没工作.状元出来了想当国家干部不也得考公务员,千军万马呢?
--------现在是快节奏,什么都讲效率.鞋子坏了,可以再买嘛.
我也见识过大超市的高档修鞋处,修鞋的价钱可以买三分之一的鞋了.
我也在马路上修过鞋,他们好象是游击队手艺.脱线的地方虽然被缝了起来,可线的颜色不对.
--------缝起来就不错了.现在一个盒饭还要8元呢?什么都涨,我们找谁说理去?!
我们的城市中过去那些敬业的鞋匠,我不知他们何时渐渐远去了.
于是当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会感慨万千.
-------我没有颜色一样的配件,对不起啊!你放在这,我到家里找找,你等下,修好了给你.
好象修好一双鞋是他一个鞋匠天经地义的责任,否则他会内疚,他会道歉.其实他也可以象很多鞋匠一样.冷冰冰地说------没有,也是可以的.
当我们的社会愿意担当的越来越少的时候:当我们的电视广告是纯熟虚构的时候,当我们的牛奶也不安全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推委的时候,......
他的言语让我感动,让我难过,......
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在进步,日新月异,灯火辉煌,可是我的心却在隐隐地失落.
当下感到失落的又岂止我一个.
记得80年代,有一个叫梁小斌的诗人发表过一首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里面有这样的话:
..........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出弄堂就是星巴克,过去就是KFC.一切都这样的繁华.
立在这流光异彩的大世界里,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我觉得:我们应该转身向他,向一个普通的敬业者致礼,
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他始终坚持着去担当一份责任!
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前进的的力量!
2009-12-22 没有我同意,请不要转帖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