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绣眼笼] 孙东绣眼板笼(海鸥门花)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674

帖子

17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0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91598969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3

帖子

46

积分

骑士

积分
46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 23:3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3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突击队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 08:21:59 | 只看该作者
  
QQ群107643903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地板
发表于 2011-1-18 05:10:0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茶[转载]

一 西湖龙井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的双绝.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前一句是咏西湖之美,后一句是咏茶叶之美.西湖龙井茶就产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
清代,guangzhou escort,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官",把龙井茶列为"贡茶".另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兴之所至,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如今仍生机盎然,供游人观赏.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通常制造1公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m8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5厘米,长期以来,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各几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经8m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m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要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高级龙井茶全凭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多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势有抖、搭、搨 、捺 、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是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中操作,劳动强度甚大.难怪当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观看了龙井茶炒制后,也为花费劳力之大和技艺功夫之深而感叹不已.
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辉锅三道工序.
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当锅温达120℃左右时,涂抹少许油脂使锅面更光滑,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势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shenzhen massage,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约12m15分钟.
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辉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m60分钟.
辉锅: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 ,叶量约250克.锅温60m70℃,需要炒制20m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hangzhou massage,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起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m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炒制好的龙井茶极易受潮变质,必须及时用纸包成0.5公斤一包,放入底层铺有块状石灰(未吸潮风化的石灰)的缸中加盖密封收藏.贮藏得法,约经15-30天后,龙井茶的香气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鲜醇爽口.保持干燥的龙井茶贮藏一年后仍能保持色绿、香高、味醇的品质.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上向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之别,狮字号为龙井村狮子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梅家坞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四眼井一带所产.后来,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品种风格的实际差异性,调整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峰龙井"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味不及狮峰、梅坞所产.三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高级龙井茶的色泽翠绿,外形扁平光滑,guangzhou massage,形似"碗钉",汤色碧绿明亮,香馥如兰,滋味甘醇鲜爽,向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名之誉.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多用玻璃茶杯,,85℃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宛如青兰初绽,翠竹争艳.品饮欣赏,齿颊留芳,沁人肺腑.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味醇,非浓烈之感,宜细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清代茶人陆次之曾赞曰:"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二 黄山毛峰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hh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顽.往郭次甫亟称黄山hh"(明.许次纾《茶疏》).又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茶在明朝中叶就很有名了.
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另有《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齿腭,谓之黄山云雾.hh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据考证,黄山云雾即为黄山毛峰的前身.
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徽州商会资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不仅经营茶庄,而且精通茶叶采制技术.1875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每年清明时节,在黄山汤口、充州等地,登高山名园,采肥嫩芽尖,精细炒焙,标名"黄山毛峰",运销东北、华北一带.到抗战前,高级黄山毛峰年产量已达百担以上.
黄山为我国东部的最高山峰,素以苍劲多姿之奇松,嶙峋维妙之怪石,变幻莫测之云海,色清甘美之温泉闻名于世.明代徐霞客给予黄山很高评价,写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首.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m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现在黄山毛峰的生产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黔县等地.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shenzhen escort,年平均温度15m16℃,年平均降水量1800m2000毫米.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鳞钾肥,呈酸性(PH4.5m5.5),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m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黄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m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m130℃左右.每锅投叶量,特级200m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m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m60次),扬得要高(叶子离开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m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豪显露,色泽绿润.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m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桶,封口贮存.
黄山毛峰分特级及1m3级.特级黄山毛峰有分上、中、下三等,1m3级各分两个等.
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三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l吓煞人香r.康熙已卯hh抚臣宋荤购此茶以进hh,上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l吓杀人r,产碧螺峰者尤佳,名l碧螺春r".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是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m16.5℃,年降雨量1200m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数、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m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m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可干茶达到9万棵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m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m9时采,9m15时拣剔,15时mm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豪、烘干.
杀青:在平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m200℃,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m5分钟.
揉捻:锅温70m75℃,采用抖、炒、揉三种方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汁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时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m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m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中国的 战斧 —红鸟巡航导弹家族,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hangzhou massage,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m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搓、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m40℃,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m8分钟.全程约40分钟左右.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末震钧(1857m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hh次六安之青者".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曾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下茶.或用70m80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四 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产,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除普通尖茶外,还有太平魁尖、泾县特尖,近年宁国又创尖茶新产品mm黄花云尖.各类尖茶采制技术和茶叶外形较为相似,而内质却各具风格.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
太平县(现为黄山市黄山区)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叶长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加工尖茶,远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应市,一举成功.后来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难以"鱼目混珠",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1912年在南京南洋劝业场和农商部展出,荣获优等奖.1915年又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太平猴魁蜚声中外.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带,境内最高峰凤凰尖海拔750米,为黄山山脉北麓余脉.这里依山濒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辉.茶园多分布在25m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猴坑的红椿坞、黄桶坞、黄梅塔、九龙岗、狮形头;猴岗的凤凰尖、板山培、新桩棵、胡家垄;颜家的四方块、青龙山、黄檀树等地块所产的鲜叶,制茶质量最优.这里年平均温度14m15℃,年平均 降水量1650一2000毫米,土壤大多为千枚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pH值在4.5m6.5之间,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好,茶树生长良好,芽肥叶壮,持嫩性强.当地茶树品种90%以上为柿大茶.这个品种分枝稀、节间短、叶片大、色泽绿、茸毛多,是适制猴魁的良种资源.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m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即"八不要")."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制造分杀青、毛烘、足供、复焙四道工序.
杀青:用直径70厘米的桶锅,锅壁要光滑清洁.以木炭为燃料,确保锅温稳定.锅温110℃左右,每锅投叶量75m100克.翻炒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历时2m3分钟.杀青结束前,要适当理条.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毛烘:按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点90℃、80℃、70℃.杀青叶摊在烘顶上后,要轻轻拍打烘顶,使叶子摊匀平伏.适当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将芽叶摊匀,最后用手轻轻按压茶叶,使叶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边烘边捺.第三烘温度略降.仍要边烘边捺.当翻到第四烘时,叶质已经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时,下烘摊凉.
足烘:投叶量250克左右,火温70℃左右,要用锦制软垫边烘边捺,固定茶叶外形.经过5一6次翻烘、约九成干,下烘摊放.
复焙:又叫打老火,投叶量约1900克.火温60℃左右,边烘边翻.切忌捺压.足干后趁热装筒,筒内垫箬叶,以提高猴魁香气,故有"茶是草、箬是宝之说.待茶冷却后,加盖焊封.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于猴坑一带,产量不多,其他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与猴魁相似,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但品质风格却"高下分明",不堪攀比.过去按品质分等级确定名称"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依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现在按品质划分,"猴魁"为极品,分1m3等,"魁尖"次之,也分1m3等,称上魁、中魁、次魁.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两叶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hangzhou escort,芽叶成朵肥壮 .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五 六安瓜片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hh"(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m.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hangzhou escort,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m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时过境迁,虚实难辨.但上述两种传说有三点则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其二:六安瓜片的产地在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麻埠已随响洪甸水库的建成而掩没消失.但过去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采制技术是在大茶的基础上,汲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成功的.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术方面,仍有许多与大茶相似之处.瓜片产区目前春茶制瓜片,夏茶仍制大茶,形成组合生产.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地有金寨县的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的黄涧河、双蜂、龙门冲、独山;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产地有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一带,旧时为六安管辖,现属金寨县.齐头山所产"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齐头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与江淮丘陵相连,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屹立,如天然画屏.全山为花岗岩构成,林木葱翠,怪石峥嵘,溪流飞瀑,烟雾笼罩.山南坡上有一石洞,处于人迹罕到的悬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栖居,故称为蝙蝠洞.传说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m群妇女结伴上齐头山采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发现一株大茶树,枝叶茂密,新芽肥壮.她动手就采,神奇的是茶芽边采边发,越采越多,直到天黑还是新芽满树.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茶树已然不见,于是"神茶"的美谈就传开了.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属淮河流域,年平均温度l 5℃,年平均降水量1200一1300毫米,土壤pH6.5左右,多为黄棕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
六安瓜片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掰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m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芦花帚翻炒1m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m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m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m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m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我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803

帖子

10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03
5#
发表于 2011-3-19 10:36: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询价。。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314

帖子

23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35
6#
发表于 2011-7-11 12:04:02 | 只看该作者
有现货吗.两只询价。。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1-28 15:11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