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老北京的娱乐休闲(第一篇)【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20: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娱乐休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的综合表现,映照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老北京的娱乐休闲,既有以皇室贵族、达官贵人以及文人雅土为代表的从容安逸,又有北方民族粗犷剽悍、热烈奔放的豪情。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城市文化设施的不断增加,在北京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听京剧、唱京剧,是老北京最普遍的、影响最大的娱乐休闲方式。在50多年以前,称得上“北京人”的人要具备四条标准:“一口京腔,两旬二黄,三餐佳馔,四季衣裳”。其中的“两甸二黄”,就是指要会唱上几段京剧,因为京剧中最主要的唱腔就是“二黄”和“西皮”。足见会不会唱京剧,是区分是否算得上是北京人的重要标准,在老北京的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京剧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来京。该徽班的主要唱腔是二黄,兼有昆腔、四平调、高腔:吹腔、秦腔等。由于该徽班唱腔相当丰富更兼高朗亭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叉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所演戏剧表现力愈加丰富。此时徽班在北京曲剧界占了首位。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来京,称之“四大徽班”。道光八年(1828),流行于苏、浙、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凋)由名演员米应先、李六、王洪贵、余三胜、谭志道等人先后携班来京。该剧主要唱腔是西皮调,与徽剧的二黄通力协作,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二黄大联唱的局面,于是出现了皮黄戏。此时可以说京剧已具雏形。到了谭鑫培州期,有丫京调的称谓。京调即是京剧的前身。1845年至1 894年,是京剧从雏形到日趋完美的时期。,这时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演员。清代画家沈容圃,根据当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1 3位演员,绘了一幅《同光名伶十三绝》图。这1 3个人是张胜奎、刘赶三、程长庚、时小福、卢胜奎、谭鑫培、郝兰田、梅巧玲、余紫云、徐小香、杨鸣玉、朱莲芬、杨月楼。他们代表了当时的各种角色,是京剧艺术的奠基人。
  民国时期,京剧的优秀人才又不断地涌现出来,如四大名旦、四大名生等等,使京剧事业得到了复苏。同时,时装戏、女演员也进入了京剧行列。京剧的培训基地——富连成科班,在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维持了40多年,培养了数百名京剧演员随时可以搭台粉墨登场。肃亲王善耆嗜好京剧,专工老生,经常请名角到府上教戏,还特别让僚属们陪着他排演戏剧。贝勒载涛模仿杨小楼的猴子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由于社会上层风气所至,那些专门伺候大宅门的饭庄也纷纷迎合。地安门的庆和堂、什刹海的会贤堂等八大堂,均设有宽阔的戏台,可以在大摆宴席的同时唱大戏。此外,一些会馆也设有大小不同的戏台,供逢年过节同乡聚会时演戏娱乐。
 当然,京剧演出最多的还是戏园子。随着京剧的日趋红火.清朝中叶以后,一些商人陆续兴办了一些新式的戏院借以牟利。和那些饭庄、会馆不同,这些戏园子不经营酒席宴会,只提供一些简单的茶水、食品和小商品服务,听戏成为最王要的内容。这些戏园子的座位分为官座、池座、廊座等等,拉开了座位档次,使不同阶层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座位,从而使观众进一步市民花,也进一步促进了京剧的大众化、普及化。到光绪初年,北京有这样的戏园子10多家,比较著名的有: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戏园子的观众还只局限于男子,女子是不能到戏园子里看戏的。直到1907年,文明茶园开业,妇女匡学会为了募捐筹款演戏卖女座,北京妇女才开始出现在京剧戏院里。不过,当时还是男女有别的,妇女在楼上,男子在楼下。民国以后,男女分坐的状况不复存在。1914年,北乐第一舞台建立,突破了男女分坐的界限,妇女可以自由地买票看戏了。妇女的参与,使京剧的观众人数大幅度增加,也使剧院的规模不断扩大。民国初年,北京陆续修建了几座大型戏园,除了第一舞台外,还有开明戏院、新明戏院等,它们全部具有灯光布景等近代化舞台设施。
  社会上层的追捧以及京剧本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它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娱乐。当时的北京人无论是王公贵族,逊是贩夫走卒,都是京剧的热烈迷恋者。几乎没有人不会两句“西皮、二黄”,京剧名角更是人们谈话的主题,“满城争说叫天儿(指谭鑫培)”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北京人不仅迷恋京剧,而且并不满足只当一个听众,他们自发组成票友会,形成一种京剧娱乐的团体.也称票房。票房在清道光前后形成,但一开始并非为京剧而设。当时,一些皇亲贵族子弟多以演唱“子弟书”为消遣,于是三五同好便自由结合起来,定期在一起聚会演唱,互相观摩,切磋戏曲艺术,久之成为一种形式。这种在内城的集会,还必须呈请内务府立案,凡经过批准的都发给一张执照,因票上印有两条大龙,故叫“龙票”。但随着京剧兴起,八旗子弟的兴趣逐渐由“子弟书”转到京剧上来,票房的活动内容自然也变成了以演唱京剧为主了。票房的演唱完全是互相观摩,无演员、观众之分,除了设在茶馆里的票房,一般不招待非票友观众。豪门富户有喜庆之事,如不请专业剧班做堂会,就邀请票友清唱。京剧清唱的堂会,谓之“清音桌”,起初,参加这种堂会的票友,不要事主的任何报酬,甚至将特制的大铜茶壶(沏好茶水)也挑了去,表示“茶饭不扰”,纯系尽义务,俗称“玩票”。后来逐渐形成“票友”,接受事主家的酒席招待。民国后,旗人出于生计上的需要,有的便开始收受一些报酬。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票房日益增多。北京出现了清唱茶楼、茶社,许多机关、团体、学校也建立了票房,如当时的电车公司、邮政局、京汉铁路局、故宫博物院、金城银行、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生等等邮票友的活动。“观音寺第一楼”、西单商场内的“民生茶社”等。北京最后一个清唱茶馆是安定门内“西大院茶馆”,1956年该馆歇业。
  票房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京剧的繁荣。由于票友当中不少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不少还是能书善画的文人墨客,刘京剧表演、唱念往往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深入地揣摩,很多地方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演员无法做到的,因此当时的一些名票如周子衡、孙春山、乔荩臣等成为不少著名京剧演员的师友。身,如著名老生汪笑依、孙菊仙、还有不少京剧名角就是票友出身汝著名老生汪笑侬、言菊朋等等。除了京剧以外,还有不少传统艺术形式也深受广大市民寓欢.如京韵大鼓、单弦、莲花落、相声、评书等。这些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的传统艺术,对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构成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娱乐形式,除了上述各种曲艺以外,还包括收藏鉴赏、书画等。北京作为文人荟萃之地,大量文人‘集北京,与文化相关的娱乐得到了充分发展。比如·在收藏鉴赏方面,图书收藏、金石收藏、古董收藏、字画收藏等大有人在,并在收藏鉴赏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书法、绘圆是传统的秀才“四艺’’琴、棋、书、画之一,北京以此为乐的人也是十分众多。这些活动的广泛存在,使北京文化娱乐的水平和层次,远远高出其他地区,成为北京文化娱乐的重要特点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发表于 2009-10-30 20:52:49 | 只看该作者
娱乐休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的综合表现,映照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size]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7 09:21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