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
兔儿爷 文化是一种保留,也是一种变化,保留和变化围绕着老北京手艺人手里的绝活儿传承到今天,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地隐藏在单元楼和四合院里,成为我们在这寒冷的冬季里,一个个搜寻的目标。 毛猴
那还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天,北京宣武门外一家叫“南庆仁堂”的药铺里,有一位配药的小伙计,正因为上午无端被账房先生狠批了一顿而生着闷气。
药铺已经打烊了,小伙计点上灯,开始整理蝉蜕。尖尖的头壳,细小的四肢,怎么看怎么像极了长相“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灵机一动,取来辛夷做身子,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小东西”便出现了。据民间传说,这就是世上诞生的第一个毛猴。
毛猴精灵可爱,且用料简单,可以被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用以转载创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感知和情怀。
灰砖灰瓦的宽敞北房窗明几净,高高的风斗上贴着大红“福”字儿,房檐下伸出的烟囱上挂着防止漏油的铝皮桶,窗台上晒着秋天刚采回来的红柿子。摇煤球、摊煤渣的挥汗如雨,扫院子的热火朝天,滚铁环的小妮子玩得不亦乐乎,戴“红箍儿”的居委会大妈认真负责,正拿土喇叭宣讲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幅老北京声情并茂、具体而微的“立体漫画”,就出自于光军先生的妙手。
1986年开始做毛猴的于光军先生,现在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制猴专家”了。
“在毛猴作品的制作中,最难的其实不是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于先生介绍,“毛猴本身很小,所以他们拿的、用的、吃的、玩的就更小,只有比例合适了,才会真实。”于先生说着拿出了几架超微缩的小风车。“你看这些个风叶,每根都不到一毫米宽,我粘它们的时候连气儿都不能喘,因为出一点气儿就会把它们全吹跑了。就这三架小风车,足足粘了两个小时。”我们凑过去仔细瞧了瞧,可不是吗,每架小风车有三个风轮,一个在上面,两个在下面,用极细的小木条接着,顶上还有个小红旗,和真正的风车一比,是一般模样,却只有一根火柴棍大小。更惊奇的是那些不足一毫米宽的风叶上,竟然还被染上了绿、粉、白三种颜色。
温馨提示:
购买毛猴可以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光明路乙12号的百工坊。于光军先生的毛猴作品可以在艺购网上购买。
面人
如果笔者说在拳头大小的葫芦里,可以盛下108位身姿各异的绿林好汉,您一定觉得那是天方夜谭,可在“面人郎”传人郎志丽的手里,这却变成了事实。细细看来,葫芦里缩微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虽然每个都只有指甲盖儿大小,但无论是眉眼虬髯,还是衣饰褶皱,甚至人物的秉性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郎志丽从小跟随父亲郎绍安学习制作面人,小巧精细、呼之欲出是“郎派面塑”的最大特点。面塑创作“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特别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通过搓、捏、揉、滚、压、揪、挑等技法,对细节充分拿捏,反复勾勒。从衣服褶皱的颜色,到旗子上的字迹图案,场景中的雕梁画栋,再到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细致入微。
除了继承,郎志丽还对父亲的传统技艺进行改良,注入了自己的智慧。例如在勾勒人物的鼻窝时,她就将父亲“一道印儿”的手法改良为“反复按”,使其能有一个更为真实和圆润的弧度。另外利用葫芦和核桃为展示空间,创作大型场景和寓言故事也是郎志丽独创的技法。
温馨提示: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及清朝的《扬州画舫录》等古籍上均有记载。“面人郎”的创始人郎绍安被称为北京面人的“泰斗”。 兔儿爷
粉白嫩生的小脸蛋儿涂一点胭脂,长长的白耳朵上描着浅红,小巧的三瓣儿嘴,细长的丹凤眼,拿上药杵,骑上老虎,走喽,驱魔治病去喽!
老人们都还记得,这几十年前的北京城里,一过七月十五,兔爷摊就摆出来了。前门外、鼓楼前、西单、东四,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摊位,摊儿上搭着楼梯式的木架,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爷山”。
“兔儿爷可有来历。”留着长髯,仙风道骨的泥塑大师双起翔眯起眼睛说,“嫦娥不是有一只玉兔吗,这小兔平时就在月宫里捣药,有一年北京闹瘟疫,玉兔下凡给大家治病,可是它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它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样子。所以后来兔儿爷大都是一身戎装。”
提起双老爷子,那可是北京城里屈指可数的兔爷传人,今年77岁,自己住在朝阳区豆各庄的小院里,家里种着葫芦、柿子,一间北房墙上全挂着京剧脸谱,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屋里各式各样的兔儿爷:它们有的还没安上耳朵,但乖巧的小模样让人怜惜;它们出没在小屋的各个角落,聪明调皮,这情景把人带回童年时光;它们衣冠毕具,披着甲胄,骑着黄虎和黑虎。
“咱北京的兔儿爷特点是骑着坐骑,透着一股威武劲儿,特别是骑虎的。这兔儿爷做好后要先上一层白底色,然后开眉眼儿,你看这眉毛,小动物都是只有几根长眉,所以兔儿爷的眉是挑尖的。”双老爷子如是说。
一块普通的胶泥,在古稀老人干枯的手里出落得如此灵秀,难怪当年有人提议把兔儿爷当作奥运吉祥物,它是咱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啊。
温馨提示:
1、双起翔为民间工艺美术一级大师,擅长脸谱、兔儿爷等彩塑制作,人称“脸谱双”。2、双起翔的作品在位于东城区国子街的盛唐轩有售。
老北京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形容孩子们放飞风筝的诗。真的,时光倒流70年,每当巷子里传来吆喝“菱角米来呦?D”,孩子们就乐了,他们知道,喝完香甜的腊八粥,风筝就该飞来了。
大凡京城的玩物和外地有所不同,其实都在于沾染了皇家的富贵和精致的气息。风筝也是如此。“北京的风筝是民间文化和宫廷艺术的结合体”,素有“北城大沙燕”之称的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先生对我们说。发家于琉璃厂的160多年老手艺传到了哈亦琦先生手里,更是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哈先生拿出来设计于1982年的蝴蝶风筝给我们看,色彩和画工自不必说,风格有民族、写实、后现代等多种:灵感来自青花瓷的凤蝶清秀可爱,蓝白相间的羽翅仿佛在扇动三月的和风;造型前卫的扇蝶,好似东欧的民间舞者,摆动圆裙挥洒风情;更令人叫绝的是以1982年世界杯为主题的蝴蝶风筝,足球的造型巧妙地隐在羽翅之间。“我们哈家的风筝在绘画上的妙处在于巧用秃笔,过去风筝艺人清贫,没钱买笔,总是拣人家用过的旧笔,然而这掉毛的秃笔用好了却能让画面有特别的风韵。”为了使祖辈留下的财富得以传承,哈先生正忙于完成卷帙浩繁的哈氏风筝画谱,工作台上恰好放着一副未画完的“西游记通天河”,巨浪滔天中师徒四人的目光是如此静定,我们知道,这静定不久将翱翔于蓝天之上,翱翔在浩瀚的民俗文化的海洋里。
温馨提示:
1、来北京旅游的人在大多数的商店里都可以买到普通的风筝,但若想买到具有传统手艺的纯手工风筝可以找到传统艺人的工作室购买。2、风筝艺术家罗焕文先生的风筝也很有特色。罗先生是正黄旗人,风筝画工精湛,特别是人物,无论钟馗还是麻姑,都神态逼真呼之欲出。
北京皮影儿
穆桂英花冠上精细的雕刻花纹,岳飞锦袍上鲜亮光彩的繁饰装点,在阳光的映衬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亮神采。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等共11部分连缀组成,繁冗花纹雕刻细腻,造型考究,轻轻一捧,便令人爱不释手。
皮影,顾名思义是以皮革制成,其中又以驴皮和牛皮为佳。每一个皮影的制作都要通过设计画底稿、过稿、雕刻、着色、热处理、上漆、组装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就可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无论是端杯倒水,还是玩刀耍枪,甚至抽烟的动作,都可以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据北京路派皮影第6代传人路联达老先生介绍,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年前的两汉时期,相传自明中期从兰州和华亭传入河北涿州,再传入北京,并形成了东、西两派。
“北京皮影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绝不会出现"一身多头"的现象,而且往往用色大胆,对比浓烈。”路老先生从事皮影艺术已经50多年了,老人不仅会演皮影戏,而且还会亲手制作,说到这个,老人的脸上透出了神采,“这可是我们"路家班"的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又演又做的。”
温馨提示:
1、“路家班”是随顺治皇帝进京的第一家皮影戏班,皮影唱腔上汲取京剧之长自成特色,形成“路派”,因后代均置身于皮影艺术,故名“路家班”,也是北京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家皮影戏班。2、想要观看“路家班”的皮影演出,可以在周六、周日上午到新街口电影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