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崂山究竟“仙”在哪里?
自古以来,海上崂山就被誉为海上仙山第一和神仙窟宅,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说呢,海上仙山崂山究竟“仙”在哪里?
海上仙山崂山因僻处海隅,山陡林密,景色奇丽而不易登临,所以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海上仙山第一”。种种神奇的传说和故事至今流传于青山秀水之间。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到过崂山。唐玄宗曾派人进山炼长生之药,并把崂山改名为“辅唐山”。历史上的崂山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传播地。最盛时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山上的太清宫建于唐朝末年,太平宫、上清宫建于宋朝初年,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目前,山中唯一僧舍是华严寺,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历代帝王的赏识,著名道士的推崇,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名士纷纷慕名来到崂山,其中有李白、苏东坡、文徵明、顾炎武、郑板桥、蒲松龄、康有为和郁达夫等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名作《长恨歌》中,曾非常诙谐地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既然是仙山,“凡俗”之人哪能见得到呢?不愧为一代雄主的秦皇汉武,却十分迷信神鬼。据记载,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曾登临崂山眺望过远在天边的“蓬莱仙境”、“瀛洲”、“方丈”三座神山。而白居易在此诗中却是要写出唐玄宗的心路历程,而让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找到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
我们且不管他“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说的是什么,我们是要从这些句子里寻找海上仙山崂山的仙踪。方圆百余里的崂山,到处都可看到突兀的山脊和奇峰异石、长涧幽洞,真可谓奇峰凌云,削壁依天,且多清泉古洞。因此,“山海奇观、道教名山”正是这座海上仙山的两大特点。
先不说崂山自春秋以来就有历史记载了,就说在二百多年前的那本著名鬼神小说《聊斋志异》里,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游手好闲的王七,在崂山上的老道士的指点下,学会了穿墙术。王七不顾老道的劝阻,回家急着炫耀,却因此丢失了这个本领。这就是著名的道教故事《崂山道士》,让人们知道了崂山,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充满道教之灵气的仙山崂山。
崂山坐落在青岛市东郊的海边,是一座道教名山,它以道教的神秘色彩延循下来。深秋时节,我来到太清宫索道上行站,登上缆车,开始向山上慢慢地飘去。从缆车里向外望,山坡上铺着绿黄红相间的五彩地毯。树木在黄色的岩石表面顽强地爬出了巨幅画面,旖旎壮观,令人震撼。欣赏完山景,转过头就能眺望大海,美丽的大海在平地上欣赏是一种风景,在半空中俯瞰别有一番情趣,有着身悬于浮云和海面之间的奇妙感觉,大海的阔壮更让人一览无余,令人心醉。看上去,海是浩瀚无边的蓝,天也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海几乎是一色,海和天的连接处显得十分微妙,让人很难辨别眼前的那一片宝石一般的蓝当中,哪儿是天,哪儿是海?
下了缆车继续向上爬,远处的群山在缭绕的烟云中时隐时现,恍如人间仙境一般,不远处传来清脆的鸟鸣声,给寂静的空谷幽林带来了喧闹气氛。从山顶下来到了明霞洞,看见了一个长胡须、戴黑圆帽的道士,他着一身黑色的乌纱衣服,这身道教的着装还是让我感到挺神秘。由于道教目前不如佛教传播广泛,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很难看到几个道士。进入明霞洞内,看见一老道士睡的石床,当时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老道士修道时的起卧情景。走出洞抬眼望去,天空中铺满了厚厚的灰云,海水灰蒙蒙的,和远处的天边连成一片,山尖隐在弥漫的云雾之中,游人若隐若现地在云中穿行,好一派道家仙山的景象。
听道人介绍,崂山是道教圣地,是全真教王重阳修炼之地。道教有三清,分别是玉清原始天君、上清灵宝天君和太清太上老君。道教有两大分支,一支是全真派,分布在四川和青岛崂山;另一支是正一派,分布在贵州和江西龙虎山一带。全真派一般不结婚,而正一派不出家,可以结婚生子。站在明霞洞旁眺望,茫茫的大海在山的环抱下一览无余,亦梦亦仙,独有一番气象。这,也许是崂山神灵赏赐给我们的梦幻吧。
在崂山上看海,似乎永远也看不够。海是与沙滩、迷雾陪伴的,所以显得细腻、朦胧,而看到更多的是奇形怪状的巨石。海浪打在这些巨石上,才显得“巨浪涛天”。有时海浪在岩石上激起水花,让人感受到了无可比拟的海的力量。哦,不愧是海上仙山,崂山中的“仙气”无处不在,这便是崇拜道教的人必来盛名的崂山的理由,亦是让人们感受“山、海、天”浑然一体的绝佳境地。
何为仙山?我心目中的仙山是“揽山水之灵秀奇异,怀文脉之苍桑古远”,崂山,便是这样一座竞揽奇峰异川、饱蘸道法人文的神山奇岳,亦即仙山也。在遥遥万里的海岸线上,崂山以446平方公里的绵延胜境,1132.7米的极峰崂顶,在浩瀚的黄海之滨拔海而起,矗立于万顷碧波之中,其峰峦叠嶂之秀、沧海浸润之奇,为寰内群山之独有。因而,早在明代就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山石镌刻,千百年吟诵流传至今。历史上,崂山曾多有称谓。这源于崂山花岗岩山体坚硬无比,当地人最早称其为“牢山”。其后,多有道家方士攀岩采药炼丹,叹其崎岖难行、十分辛劳,故名其为“劳山”。而形如巨鳌探海,道家名士邱处机以“鳌山”相称。此后,有文人冠以雅称,始有“崂山”之名。
大凡名山仙川,总是天地灵气之杰作,而崂山更具自然造化之神工。其9大著名景区及200余大小景点,均为数百万年雕琢而成,奇峰异石,峡谷幽涧,流云飞瀑,古树名花,兼山海林泉之胜,怀神秘奇险之境。其蜿蜒胜景俯拾即是,千古奇绝随处可见。而因其山生态完备、植被茂密,更有“仙草之山”相称,泛1442种植物,知名草药即有173科1099种,攀岩求药,古已有之。此不为仙山,何为仙山?
巨峰又称崂顶,乃崂山众峰之首,经年云雾深锁,奇幻缥渺,置身峰巅,有仙乐飘飘、众仙来朝之幻境,更是见证了“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称颂。偶有云散日开之时,群峰环列,碧波万顷,霞光异彩,蜃楼海市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巨峰三面壁立、异常陡峭,举步攀登,一路风景离奇多变,嶙峋怪石、洞天胜景不绝于目。2002年,循“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之《易经》,景区取“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思维,始建八卦之门,更可谓意象万千。
崂山有奇水,最奇于内、外九水共一十八水。而内九水之十八潭又为崂山奇水之最胜,来自天赐地蓄,清澈甘洌无比,当地人尝有神水之赞誉。九水发端于崂山最高的山泉—千米巨峰之上的天乙泉,又称原泉。源源不绝的泉水自峰顶涌出,沿路多携泉水溪流,倾泄而成潮音瀑,凌空汇于靛缸湾,循九曲十八弯之深山峡谷,一路或汩汩静流、或淙淙有声,流经十八潭,逶迤倘佯而去。沿途一壑一涧之间、百转千回之际,岸拥碧翠、禽鸟啼鸣,形成步步为景、潭潭生色的瑰丽风光,“九水画廊”之谓闻名遐迩。而今人形以老庄,顺法自然,为九水十八潭逐一命名,尤彰其韵。
其实,在秀美的崂山山境之内,如此胜景不可一一细数。正如明人陈沂在其《鳌山记》中所作感慨:其奇峰怪石,不能以状;深岩绝壑,不尽以名;灵异之迹,不可以遍。而说到“灵异之迹”,在五岳之中,崂山又有独秀之处。崂山偏于一隅,久居沧海,云锁雾遮,重门深庭,俨然化外之境。道教名家邱处机就曾有“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的慨叹。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方位,加以雄奇险峻、谷深洞幽之天赐福地,造化成独一无二的神秘景象,其“神仙宅窟、灵异之府”之名达于寰内,备受古时达官文人、道家佛界甚至俗家民众之推崇。
据于此,自古以来,人们之于崂山便多有吟咏,邱处机赞崂山之奇,诗曰: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南燕地理家晏谟纵横五岳,叹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至于唐代诗人李太白“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浪漫,元代书画大家赵子昂“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的感叹,清代名宿康有为“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的仙境,一代代文墨大家的传神笔触,更赐崂山之神异。
天人合一,乃崂山内秀之所在。大凡道家风骨,寻山总会以幽奇竞秀为先;大凡佛门寺院,觅境总会以尘寰之外、善缘之内为准;文人贤儒,踏山则无奇不往、无险不游。因而,无论帝王将相之眷顾、道家佛界之垂青,文人墨客之流连,乃至普罗大众之朝拜,均源溯于此,所以便有秦始皇遣徐福、求仙草,汉武帝幸不其、祀神人。其自然与人文契合之妙悟,仙山奇境与人文心境之关爱,万千传说与美好演绎之妙意,引无数先贤竞相探求。而道家所求之大道,佛家所求之超然,雅士大儒所求之洒脱,均可谒山而悟,而尝有霍然开朗之玄妙。所以,崂山玄学传说乃至道佛之盛达于数千年,可意会于此。
今有一联刻巨峰山门,题曰:鳌崂独壮哉,海抱神山山抱海;诸子俱来矣,贤传大道道传贤。此联道出崂山神踪仙履之悠然、人文历史之浓厚。崂山,一部千百年来吟读经久的山川文卷,读之弥久,味之弥深。
总而言之,崂山的“仙”,仙就仙在虚无缥缈的奇幻景观,仙就仙在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碧波大海的滋润,有崂山道士的指点,随着“崂山论道”的推介指引,不久的将来,海上仙山崂山想不扬名海内外都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