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种山雀鸟介绍

[复制链接]

940

主题

1万

帖子

237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以后带儿子一起养花玩鸟喝茶

积分
2377473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4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雀
  tit
  亦作titmouse,复数作titmice。
  雀形目(Passeriformes)山雀科(Paridae)鸟类,形小,活跃。山雀属(Parus)鸟类栖於林地或庭园。最著名的是大山雀(Parus major),见於欧洲、西北非和亚洲(直到爪哇附近);长14公分(5.5吋);白面黑头;西部亚种的下体黄色,东方亚种的微白或淡黄,都有一条黑色中线。在北美,titmouse一词仅指四个有冠的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簇山雀(P. bicolor),长17公分(6.5吋),淡蓝灰色,两胁粉红褐色。黑顶山雀(P. atricapillus,参阅北美山雀〔chickadee〕条)遍布北美。tit一词主要用於旧大陆,在新大陆山雀科鸟类称为titmouse或chickadee。tit一词亦用於一些合成词中,指形似山雀或行为似山雀的鸟类,如雀鶥(tit-babbler)、雀霸鶲(tit-tyrant)及鷦雀鶥(wrentit)。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煤山雀,黄腹山雀。
    大山雀
  鸟 种:大山雀 Great Tit
  学 名:Parus major
  别 名:灰山雀、红子
  物种分类:雀形目 Passeriformes 山雀科 Paridae 山雀属 Parus
  鸟种描述:体大(含尾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特 征: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种的形态特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叫 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印度、日本、东南亚、非洲西北部至大巽他群岛。在中国境内各省均有分布,是分布于古北界的一种鸟类。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
  习 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生活环境:大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他们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食 物:大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繁 殖:大山雀繁殖季节为3月-8月,4月-5月间开始营巢,营巢于树洞中,巢呈杯状,外壁用苔藓、草茎等坚固材料砌成,内垫羊毛、棉花、鬃毛、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6-9枚,卵呈卵圆形,白色具红斑,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约15天。
  保护情况:本物种尚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已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严重威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仅天津市场每年入冬就有几万只进入鸟市)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
  鸟种:沼泽山雀
  学名:Parus palustris
  英文名:Marsh Tit
  俗名:红子、泥泽山雀
  分类: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亚种hypermelaena的上体沾橄榄绿,有时显露蓬松的短冠羽;dejeani相似但顶冠少光泽;brevirostris的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hellmeyeri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深灰。
  叫声: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别于褐头山雀。重复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声tseet。鸣声为重复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调。
  分布范围:断续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及东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brevirostris)、华东(hellmayri)、华中(hypermelaena)及西南(dejeani)。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注:黑喉山雀(Black-bibbed Tit)P. p. hypermelaena(包括 dejeani)有时被作为一个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超种palustris的一部分。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山雀的粪便:
  老虎是最怕山雀的粪便的。在自然界,强者总有克星存在。山雀的一粒小小的粪便,一粘上虎皮,就会发生弥漫性溃烂,最终让山中之王死去。
    鸟种:煤山雀
  学名:Parus ater
  英文名:Coal Tit
  分类: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描述: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习性: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腹山雀
  中文名:黄腹山雀 拉丁名:Parus venustulus 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在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南地区为留鸟,北京地区为夏候鸟。数量较多。
  动物简介: 全长约10cm。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
  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99 收起 理由
孤飞鹤 + 1999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8-11-5 15:56: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41

帖子

176

积分

骑士

积分
176
板凳
发表于 2008-11-11 21:10: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8 14:59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