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闻趣事] 诗是好诗,人却未必是好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09: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文学青年对某位女诗人慕名已久,一旦面见其人,却非常失望,伤心:“她的诗是那么美,可她的人……”与想象的差距太大了,真是“相见怎如不见”了。联想到近年出现在文坛的“美女作家”,看了她们的玉照之后,似乎也只能这样理解:能成为作家的女子本来就很少,那么“美女”之于“作家”,标准也就只能大大降低了。
  
   这种伤心,古已有之,且颇为类似。
  
   晚唐诗人罗隐,长于咏史,诗名甚著。当朝丞相郑畋的千金非常喜爱他的诗,成天反复吟诵,且爱屋及乌,由诗及人,对罗诗人仰慕不已,大有“非罗不嫁”之意。郑丞相知道了女儿的心思,一时却也不动声色,没有急于表态。有一天,郑丞相忽地邀请罗诗人来相府做客,并向女儿打了招呼,让她“帘下窥之”,尽情地观赏饱览这位心仪已久的才子。结果如何?郑小姐“自此,绝不咏其诗”,非常坚决地再也不吟咏罗隐的诗了。原来,是罗隐“貌寝陋”。其貌不扬,与才情形成的反差,实在太大,既然这样,那就只有进行“冷处理”,干脆,来一个眼不见为净吧。郑小姐的表现是颇为理智的,当然,她内心的失望以至悲伤也是可以想见的。
  
   实际上,更可悲的,还有文美貌亦佳,而人品并不美甚至非常卑污龌龊者。
  
   在旧小说中,经常以“宋玉潘安之貌”来形容美男子。这宋玉,乃战国时楚人,是继屈原之后的辞赋大家。他的《登徒子好色赋》,分明是自我推销的杰作。开头借楚国大夫登徒子之口,称宋玉“体貌闲丽”;继而极尽渲染之能事,描写了一位俨然是天下第一美女的“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多年来坚持不渝地爬在墙头,向宋玉发动大胆而又持久的爱情攻势;而宋玉呢,站稳脚跟,岿然不动,“至今未许也”。同时,更将登徒子的妻子描绘成一个丑八怪,而爱丑妻并生下五个子女的登徒子,反而被诬陷并坐实为“好色者”,蒙不白之冤竟然长达二千多年,至今未有平反,“登徒子”也成了“好色之徒”的代称,而宋玉却赫然成为天下第一美男的代名词了。据《史记》记载,宋玉“祖(仿效)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虽说是学习了屈原的能说善写的本事,至于忠直诤谏呢,对不起,可学不了,不敢学,只能对着昏庸透顶的楚顷襄王曲意逢迎,粉饰升平,眼睁睁看着楚国一天天走向衰败,走向灭亡。
  
   至于“潘安”,则是晋朝人潘岳,字安仁,《晋书》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手拉手围住他)。”坐车出门,则满载而归,女人们形成一个包围圈,都争着往他的车上抛水果。货真价实的美男子一个,得以与宋玉并称。因为母亲亡故,按照规定,辞去官职在家丁忧,闲极无聊,便写一篇《闲居赋》,自称“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身其逸民,名缀下士”,“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多么恬淡高洁,俨然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高人隐士了。“赋闲”也成了一个颇有名的典故。不过,《晋书》的记载却是这样老实不客气:“(潘)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分明是趋炎附势,人格卑下!后来潘岳成为司马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被杀了头。
  
   初唐诗歌中,有一首颇为著名的五言绝句《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长期客居异地、久无家人音讯,一旦走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非常想问又不敢问,急于知道又不敢知道的矛盾、复杂、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既是特殊的,又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因此引起人们的共鸣,世代流传。诗,是好诗,作者还为律诗体制的定型作出一定的贡献;至于作者的长相,《新唐书》称其“伟仪貌”,就是说,一表堂堂。然而,论其人,实在不是个好人,而是“文人无行”的典型。这个人就是宋之问。《新唐书》评之曰“无品”,就是说,连人品低劣也谈不上。如此评语,实在尖刻,却也不可谓不的当。据记载,宋之问原先想巴结女皇武则天,可武则天不喜欢他,他便退而求其次,“倾心媚附”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极尽讨好拍马之能事,“易之所赋诸篇,尽(宋)之问所为”,写一些或歌功颂德或无病呻吟的篇什,署上张易之的大名;生活上的关怀体贴,更是无微不至,“至为易之奉溺器”,真真令人作呕,斯文扫地,无耻之极!还据说有这么一回事:他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其中有这样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是识货的行家,一见就知道是难得的绝妙好辞,便想据为己有,要刘希夷出让,就是说,舅舅要剥夺外甥的著作权。刘希夷拒绝了,说实在的,这样的好诗,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制造出来的。宋之问恼火异常,有一天,刘希夷正在午睡,他便叫人用一个袋子装上泥土,把这个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刘希夷活活压死了。舅舅谋杀外甥,有人说,这件事是无稽之谈;就宋之问的为人看来,并非完全不可信。
  
   还有这么一首五言律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化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首诗,是1910年作者因行刺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关在狱中所作。慷慨悲歌,视死如归,令人感动不已,肃然起敬!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内容和格调,又是多么相似!
  
   据说,作者其人长相出众,其名也颇有寓意,他自己说:“我之所以起名‘精卫’,就是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拯救中华民族。”然而,一切都不能抵消、不能掩盖其后的一系列的丑恶的行径,他最终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个人,谁都清楚,就是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
  
   文不必如其人。早在古代,金朝著名诗人元好问正是有感于潘岳在《闲居赋》中把自己描绘成淡泊寡欲、忘怀功名的高人,而其人实际却是摧眉折腰、谄事权贵的极其势利者,在《论诗三十首》中就有这么一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人性是复杂的。这也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方面,“言为心声”,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画形,而君子小人见矣。”另一方面,孔子《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老子》更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言取人,以诗观人,往往失真。在一些作品中,它们所表现的意象或许是美好的,抒发的感情或许是真实的,但是,充其量只能是作者彼时彼地的某些局部的感情的反映,尚不是作者感情的全部,人性的全部,更非作者人生的全部;而我们的读者却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将作品的真善美与作者其人——其人的品格,甚而至于长相——划上等号,结果是犯了想当然、以偏概全的错误。
  
   喜欢读书吗?是好作品,尽管好好欣赏,好好品味。但大可不必去寻根溯源,去苦苦探究作者其人其事。间隔与朦胧,反而形成了美。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7

帖子

229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29
沙发
发表于 2008-7-21 09:21:1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夫子....几千年前....就有定论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6 23:28 , Processed in 0.1320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