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花八门] 知“道”与养“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08:2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虚壹而静”以知“道”
  
  荀子认为,认知之能是人生而具有的资质,不学而能、不事而成。对人的认知之能,荀子有着充分的自信。他认为,“才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任何人都有认知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但他也指出,不能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无限,就对认知的对象范围不加限制、不设置合理的尺度,否则即使学到两鬓斑白还是“与愚者若一”——荀子称之为“妄人”。另外,荀子又意识到了人普遍存在的认识片面性的问题。“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究竟什么东西蒙蔽人心,妨碍了对于“大理”的认知呢?“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互不相同,皆有其可取性、互补性,若仅凭一己之私好进行取舍,很容易陷入局部和片面。这些片面性的认识尽管也从某些方面体现了“道”,但不足以认识“道”之全体。
  
  在现实生活中,心以什么作为认知学习的对象?自然层面的心提供了人的认知之能,却不能解决人究竟选择什么作为认知对象的问题。荀子提出“虚壹而静”,正是为了有效发挥心的自主认知能力进而知“道”。
  
  “虚壹而静”出自荀子的《解蔽》,该篇所言的“道”,特指为政理国总的原则和方法,即正人伦、辨贵贱的礼义之道。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确立标准和认知标准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首先确立的标准就是“道”,认知这个标准则必须通过心。荀子特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知“道”与否对于社会治乱的不同影响。“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内心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这就好像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以不合于道的心为引导去选人,结果只能远君子而亲小人,这正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祸根。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要知“道”。
  
  “虚壹而静”的提出,正是要解决认知过程中心如何知“道”的问题。虚者,“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心生来就有了解外界事物并形成记忆的能力,此即“臧”。但此“臧”之中并不必然包含对“道”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心还要有“虚”,去接受和学习“道”。“壹”的重要性,体现在心思始终专注于“道”。心生来就能了解多种不同的事物,此为“两”(满),这也是心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的体现。但不能因此妨碍心对“道”的专一。“静”对于知“道”的重要性,体现在使心自觉抵制外物和欲念的诱惑,以集中精力学习“道”。
  
  发于自然的顺性之心,表现为“臧”、“两”、“动”。这些表现无所谓善恶,是心的认知力的自然表现。但顺性之心不能达到对“道”的认知,只有经过“虚壹而静”以解蔽,心才能达到“清明”之境,即对“道”的彻底认知和觉悟。有此“大清明”心之人,必然通晓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一切事物之理。荀子所说的“大清明”之心,主要不是从个体的德行修养上来说,而是就知“道”者洞察古今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社会治乱而言,可见他非常强调“虚壹而静”的清明心境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专心为学以养“心”
  
  喜怒哀乐之类顺性而生的情感和欲望,是人“形具而神生”之际心接应外界事物后产生的自然反应。因其乃天然具有,无所谓善恶,荀子称之为“天情”。
  
  天然的情感虽然无所谓善恶,但若不加引导,由情感偏好而导致的人的内心选择极易陷入蔽塞之祸而流于恶。荀子说“人情甚不美”,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受情感偏好左右的心并不能保证人知礼义和向善发展。按心性自然的发展趋势,人是不会主动去认可礼义之道的,后天的教化、修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才是成就圣人的关键。心对于礼义的学习、选择和思考,本身也是“养心”的过程。
  
  荀子认为心之修养乃是由外至于内的过程,主张以学为主,以学养心。养心化性的基本方法有三:通过礼义引导作用人心;通过师友教化浸润人心;通过积善不息涵养此心。
  
  荀子的礼,一方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就人格修养而言,它又必须经过学而内化于人。《大略》:“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圣人以礼治国,为的是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为的是实现人类的群居和一,并不是为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成就道德人格,这充分说明了圣人制礼的功利性与工具性。若从人格修养的层面看,以礼修身则是成为圣人的必要道德条件。礼非人性所固有,所以必须由学而达礼。人与禽兽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生命、有知觉感应等,而在于人是否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礼义,遵从礼义而有道德地生活。“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礼作用于人心,一方面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在于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以及欲望,使行为符合礼义。
  
  荀子重视学习过程中良师益友的重要性。“莫要得师”,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加迅速有效的了。亲近贤师良友,则所闻所见皆圣贤之道、忠信敬让之行也,自身日浸染于仁义而不自知;所近之人若是邪僻无耻之小人,如近墨者而不知其身白黑也。故良师贤友对于人格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的。
  
  学习的过程中,心思不仅要专注于“道”还要乐“道”。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在后天学习礼义的过程中,心思专一并力行不懈。“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荀子特别重视“积”,积是专一的表现,专一是积的根本。积的最高目标是“全之粹之”,不仅心坚守“道”,还进一步升华为好“道”与乐“道”,诚服于“道”,恭敬和悦,而心自得其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700 收起 理由
京城晓苏 + 1700 好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6 16:15:17 | 只看该作者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1 20:47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