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百科] 论语全文及译文  述而第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5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孔子扮演者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注释】 (1)燕居:安居、家居、闲居。 (2)申申:衣冠整洁。 (3)夭夭: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注释】 (1)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1)《韶》:舜时古乐曲名。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3)诺:答应的说法。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注释】 (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约:穷困。 (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注释】 (1)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2)与:赞许。 (3)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4)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4)《诔》:音lěi,祈祷文。 (5)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4 00:31 ,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