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清朝中央政府中, 以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诉, 户部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以及后来崛起的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这些人大都在沿海省份充任督抚, 与外国人及外交事务有较多的接触, 对西方事务有所了解。 但是由于他们各自认识, 见解不同, 因而对举办洋务的重点, 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各自持不同的观点。 在兴办洋务活动中,形成了曾氏(国藩)湘系集团;左氏(宗棠)湘系集团;李鸿章淮系集团,以及后期的张之洞集团等等。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曾国藩(1811-1872)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是最早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在弭平太平天国的战事中,曾国藩就曾购置洋枪洋炮装备湘军,取得了湘潭, 岳州两次战役的胜利。 曾国藩在举办洋务中很注意对人才的任用,他网罗了一批懂科技, 通洋务的人才,保荐了一大批以办理洋务而著称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是举办洋务最多, 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曾经多次出国访问, 到过欧洲和美洲, 还因之留传出了中国杂碎这道菜。 李鸿章多年的洋务活动内容涉及军事, 经济, 文化各方面。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家世寒素,耕读相承,少小从事陇亩"。他幼年从读于祖父和父亲。19岁进入长沙城南书院,接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左宗棠洋务活动的重心是造船, 后逐渐扩展到制造枪炮弹药,举办新式学堂等方面。 今天要是到网路上去搜寻, 有关他的网页很多, 大都是讨论左宗鸡的作法。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人物, 留下了许多函件, 是研究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他曾以维护封建道统为己任,把传统的伦理奉为行为准则;同时,他又是一个讲求功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者。
纯瓣每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在论及中国近代的兵工事业时, 这些人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厂局的创建, 机器的采购, 制造的方向, 他们都曾是举足轻重的决策者。
清末的兵工事业, 起源于安庆内军械所。 在1861年,曾国藩攻陷安庆后,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最早的一家。它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和大炮,产品供湘军自用;企业经费由湘军军费中拨给;工役由水师中调配;基本上全是手工操作,"不假外人"。产品质量低劣,曾造有小轮船一艘,命名为"黄鹄",但"行驶迟钝,不甚得法"。安庆内军械所说不上是机器军事工业,但它网罗了一些科技人才,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安庆内军械所以土法制造火轮虽不成功,但它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继曾国藩之后,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三所洋炮局,分别由英国人马格里(Dr. Halliday Macartney)和洋务派丁日昌,韩殿甲主持。三所洋炮局主要生产炮弹,虽然质量不如外国炮弹,但勉强可以使用。生产工具,"除了锤子和锉刀之外,什么机器,熔铁炉或其它的工具一概没有"。1863年12月,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迁至苏州,称作苏州洋炮局。1865年,丁,韩的洋炮局并入江南机器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由李鸿章于1865年奏准在上海成立。 是由犯案的通事唐国华等, 收购美国旗记铁厂,献厂赎罪而来。 留用原有的外国技师,又把苏州炮局的部份设备并入,成立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沪局")。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共管。 同年,曾国藩托容闳购买的美国机器运到上海交给此局。沪局主要生产枪,大炮,弹药,钢铁,舰船。1868年试制成"恬吉号"轮船,1872年试制成"安海号"军舰。原材料和主要机件都是购买外国旧货。曾国藩吹嘘说"中国自强或基于此"。沪局平均每年有经费约60余万两白银,经费充裕而有保障, 来自海关税收。总局不断扩充,有工人2000多名,陆续建有机器厂,洋枪楼,锅炉厂,铸铜铁厂,轮船厂,船坞,木工厂,煤栈,库房等;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等。并设有兵工学校,翻译馆。沪局还负有购买外洋舰炮之责。沪局由于外国技师垄断技术,主持者经营无方,尽管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厂,但是产品的数量少, 质量也很低劣。
金陵制造局(亦称江宁机器局,简称"宁局")是1865年李鸿章就任两江 总督时,把原有的苏州洋炮局迁至江宁南门外扩建而成,由英国人马格里主 持。该局以生产大炮,弹药为主,是淮系的军火供应基地。制造的枪炮子弹质量较好。后来又并入了南洋五龙山修造军械局的机器。 曾国荃曾说:"查该局所制,如两磅后膛来福,长铜,十管,四管,连珠各种炮位,前后膛各种抬枪,均属西法新式利器,与外洋精致相埒,用之行仗,最为相宜,工料价值,较之购自外洋者,又实减二三成不等。"但是,明显的品质管理无法统一,1875年1月,在大沽炮台试放的7门大炮,有3门炮身炸裂,当场炸死士兵数人,其余4门均成废铁。
福州船政局(又名马尾船政局,简称"闽厂"或"闽局")闽局是湘系左宗棠主办的一个专门造船的军事工厂。1866年在福州马尾山下罗星塔设立。由原宁波SW司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和法国军官德克碑(Paul d'Alguebelle)为船政局的正副监督主持局务。还雇有几十名法国技师和监工,工匠最多时约3000多人。闽局从1868年投产至1874年,以高昂代价(到1874年,共用银535万余两)造成大小船只15艘,至甲午战争之前共造大小兵商轮船34只。该局起初所造均为小型木壳船,随着造船技术逐步提高,所造船只的马力,吨位也不断增大。如"扬武"号为250匹马力,排水量为1560吨;"开济"号巡洋舰为2400匹马力。另外,船政局还附设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和专门培养技工的"艺圃"。甲午战前,船政学堂先后三次向英德法等国派遣留学生学习海军。后来成为著名维新思想家的严复就是船政学堂派往英国学习海军的。
1872年6月起,闽局的学生,艺徒和工匠开始放手制造轮船。日意格及法国工匠数十人被辞退。船政局不仅制造了钢甲船,轮船,还造了巡洋舰,所造船舰沿海几省均有使用。船政局在中国海防建设中作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使福建一度成为现代中国海军的重镇。1884年中法战争时, 法国舰队直入马尾, 毁于炮火之中。
天津机器局(简称"津局")沪局,闽局,宁局成立后,清政府为"防患固本",决定在京畿附近的天津建立由满洲贵族控制的军事工业,以防军事工业完全被汉族所控制。于是命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筹办机器局。1867年3月开工兴建,以英国人密妥士 J. A. T. Meadows 为总管,主要生产弹药,成立三四年,无甚成效。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交由李鸿章接办。李鸿章从江南制造局调来沈保靖总理局务, 整顿扩充,经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津局大有起色:"频年添造大厂十余座,选购新器数百份,规模日臻开扩,制造日见精能"。津局规模宏大,工人最多时约有 2700余人。津局不仅生产西洋枪炮子弹及各种炮车器具,并且创制新式机器,自制电线,电引,布雷必备器具;还设立了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水雷学堂, 电报学堂和水师学堂。1888年,津局筹建一个炼钢厂,以供该局生产钢枪用,但延至1891年才动工建厂,1893年正式投产。天津机器局每年生产的军火,除供给直隶淮练各军外,还拨济奉天,察哈尔,吉林,热河及江南的水陆军使用,成为中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基地。
洋务运动后期建成的湖北枪炮厂,其规模较之江南制造总局也不逊色。 1890年由张之洞在汉阳建立。 1893年建成, 开工后遭到火灾, 机器设备受损。 1895年才修复投产。 该厂经费充足,因而张之洞不断扩充炮厂规模, 同时更新机器, 主要生产德国88式步枪和小型陆路炮为主,产品质量好。常年用工约1200人, 是洋务运动后期创办最大, 最有成效的军工企业。
湘淮军和各地督抚为了扩充自己实力, 也陆续设厂制造。 1868年左宗棠在西北平定回乱时,随军设西安制造局, 后迁往兰州, 称兰州制造局。 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设立山东机器局, 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 又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 此外, 洋务派还相继在云南、 广东、 湖南、 吉林、 山西、 浙江、 台湾等省设立机器局。 这些称作机器局的兵工厂, 提供了一些地方部队的军火, 也为现代机器制造, 达到了启蒙的效果。
局名 所在地 创建年代 创办人 主要产品
福建机器局 福州 1870 英桂 子弹, 火药
兰州机器局 兰州 1872 左宗棠 枪, 炮, 子弹, 火药
云南机器局 昆明 1873 岑毓英 枪, 子弹, 火药
广东机器局 广州 1874 瑞麟,刘坤一 子弹, 火药, 修造小轮船
广东军火厂 广州 1875 刘坤一 火药
山东机器局 济南 1875 丁宝桢 枪, 子弹, 火药
湖南机器局 长沙 1875 王文韶 枪, 开花炮弹,火药
四川机器局 成都 1877 丁宝桢 枪,炮, 子弹, 火药
吉林机器局 吉林 1881 吴大澄 枪, 子弹, 火药
金陵火药局 南京 1881 刘坤一 火药
神机营机器局 北京 1881 奕(言□) 枪, 炮
浙江机器局 杭州 1883 刘秉章 子弹,火药,水雷
广东枪弹厂 广州 1885 张之洞 子弹, 火药
陕西机器局 西安 1885 张汝梅 枪, 炮, 子弹
台湾机器局 台北 1885 刘敖 子弹, 火药
河南机器局 开封 1897 刘树堂 子弹, 火药
山西机器局 太原 1898 胡聘之 枪, 炮, 子弹
民国成立之后, 军阀混战, 各方不惜血本购置最新式武器, 扩建兵工厂, 以充实军力, 扩大势力范围。 大抵以前清留下的兵工厂为主, 河南巩县兵工厂在1915年开始筹备, 1922年正式成立。 渖阳兵工厂成立于1921年, 由奉系部队经营, 在渖阳大东边门外东塔以西。 该厂是奉军(张作霖, 张学良之东北军)军火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 广东兵工厂, 由于是国民党根据地, 经过不断的扩建, 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兵工据点。 这是几个后来居上的杰出例子。 江南制造局在历经沧桑之后, 于1932年停工。 中国近代之两大兵工厂之一, 一朝灰飞烟灭。
民国之后, 各兵工厂理论上属陆军部军械司管辖。 但是在纷扰的年代, 往往要先看看地方的军阀的喜怒。 因此虽然一再努力, 一直无法统一型号和口径。 在1913年2月, 就规定步马枪口径用七米厘九, 1915年陆军总长致兵工厂督办函中, 又提到了元年式步马枪, 四年式步马枪, 四年式轻机枪, 在南苑实地试验。 惟因制式尚未确定, 是以仍未一律通饬照造。 其中只提到了沪, 汉, 德, 川, 粤五个厂。
1928年北伐成功, 国民政府统一中国。 在11月成立了军政部, 下设兵工署, 统理全国兵工生产。 与陆军署, 海军署, 航空署并列。 开始了有制度, 有计划的兵工生产。 1932年, 首次由军政部部提出了总体性的兵工三年发展计划, 历任署长有张群, 杨维曾, 陈仪等。 弹道学家俞大维博士, 于1933年就任兵工署长, 开始建立标准, 提高产能, 并研制相关产品, 例如光学仪器, 防毒面具等, 对后来的抗日战争, 积极进行准备。 1934年, 并建立了统一的兵工厂会计制度。 在此时期, 得到了德国的许多帮助, 不但得到德式毛瑟步枪的工具和图纸以生产中正式步枪, 更得到了德国兵工署赠送的马克沁重机枪图纸, 开始改良仿造。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事件是中正式步枪的生产。 中正式步枪是仿造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Versailles Treaty)所发展的毛瑟1924式标准型(Standard Modell), 在得到了图纸和工具后, 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 在1934年到1935年之间制成。 1935年7月开始量产。 这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全军统一的制式步枪。 但也并不是各兵工厂同时开始生产, 主要生产的有四个厂, 一厂(汉阳, 1942年7月), 十一厂(巩县, 1935年7月), 二十一厂(金陵, 1943年10月)和四十一厂(广东, 1937年6月)。 除了在枪匣上打印厂徽, 并印上制造年月。 24-9代表了是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制造。
中正式步枪枪匣厂徽
抗战前的中央军机械化部队, 配备德制M35钢盔与中正式步枪。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 军事上接连失利, 华北很快沦陷, 战火沿烧到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 国民政府突然领悟, 若要实现长期抗战, 不但要实施焦土政策, 使中国的工业不被日本利用, 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 还要进一步的将矿厂迁到后方, 为我所用。 因此确定"政府第一期的工业政策,其中心工作就是协助厂矿内迁"。 同年8月10日, 行政院第324次会议通过了资源委员会关于拆迁上海工厂的提案, 8月13日即由军事委员会, 工矿调整委员会筹组的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派员分赴临近战区各省市督导公私厂矿迅速迁移。 从8月中旬至12月1日的百余天中, 经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补助迁移费或给予便利援助而由上海迁到武汉的工厂共123家, 迁移的机器材料在1万2千吨以上,工人约1,500人。
但是整个计划开始的太慢也太晚, 由于战事发展迅急, 沪宁, 沪杭沿线, 广东, 福建, 江西, 山东等地迁出的工厂为数极少, 有的仅迁出了机器原料。即使上海市附近的工业, 当时占了全中国的70%, 也仅仅迁出一小部份.
国民政府对民营厂矿内迁的协助办法分为两种:对于生产军需品的厂矿, 如机械, 化学, 矿冶, 电力, 燃料, 交通器材,被服及医药等工矿业, 给予补助迁移费用, 免税, 减免国营交通事业运费, 优先运输权, 拨给建厂地亩, 担保或介绍银行低利借款, 奖励等。 对于普通厂矿, 如纺织, 饮食, 教育用品等工业, 因其为民生所需, 亦尽量予以协助, 其办法为:免税免验,给予运输便利, 代征建厂地亩等。
兵工, 军需厂的拆迁工作具体由军政部兵工, 军需各署负责执行。 1937年10月以后军政部所属上海炼钢厂, 金陵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电信机修厂, 交通机械厂, 株州炮技处, 广东兵工厂, 武昌被服厂, 制呢厂等先后奉命迁往内地。 这些厂迁移时由于得到了优于民营厂矿的迁移条件, 整个拆迁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其主要机料都抢运到了内地。 资源委员会统筹的国营厂矿先后将中兴, 淮南, 大通, 中福, 六河沟, 萍乡, 高亢等煤矿及大冶, 汉阳铁厂, 湖南铝锌厂等厂矿的主要或全部机料抢运西迁。
在1938年2月, 俞大维明令采用数字代称原先兵工厂名称。 各省给予十个号码。 湖北省可能是因为汉阳兵工厂是当时最老牌, 也是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拔了头筹, 得到一到九的编号。 因此汉阳兵工厂改称第一兵工厂。 汉阳钢药厂改称第二兵工厂。 湖南为十到十九, 当时巩县兵工厂已迁到湖南辰溪, 因此改称第十一兵工厂。 四川省得到了二十到二十九, 四川兵工厂是地头, 理所当然是二十兵工厂, 当时金陵兵工厂已迁到重庆, 因此改称二十一兵工厂。 三十厂是陕西第一兵工厂, 在西安。 四十厂是广西第一兵工厂, 广东兵工厂当时迁到了广西融县, 强龙不压地头蛇, 改称四十一兵工厂。 广东第二兵工厂迁到云南昆明, 改称第五十厂。 这项更动, 多少帮助了去除一些地方色彩, 轸域之见。
抗战时期, 大多数的兵工厂迁移到大西南, 一时四川成为中国的兵工重地。 尤其是重庆附近。战时重庆工业地域分布,主要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地势较为平坦处设立工厂。各厂在距重庆沿江四五十里河谷隐蔽之处,开山凿岩建厂。如豫丰,裕华等纱厂,大鑫机器厂,资渝,资蜀炼钢厂,都是用人力填平山谷,或开山凿岩进行建厂的。特别是设在磁器口,相国寺和唐家沱等地的兵工厂,把生产线设置在人工开凿的隧道之中,构成坑道生产自动线网,技术先进,且不受日机轰炸威胁。沿江一带,灯火通明,机械转动之声轰鸣于高山大川之间,甚为壮观。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中, 兵工事业不但没有萎缩, 反而在质量上都大为提高。 各种舶来品断绝, 促使国人自力更生, 因此不断的有代替品、 新产品出产。 由光学望远镜至枪管用的铬钢、 钨钢, 都能自力生产。 各种械弹的产量也都有多至十几廿倍的比例在增长。
1941年4月23日兵工署各兵工厂主要事项一览表
厂名 厂徽 所在地 主管姓名 主要出品 备考 现在 代名 从前
第1工厂 汉兴公司 汉厂
重庆鹅公岩, 张家溪 丁天雄 枪弹 手榴弹 甲雷 机枪
第2工厂 天成公司 汉药厂
重庆纳溪沟 熊梦莘 发射药 黑药
第10工厂 忠恕林场 炮技处
重庆空水沱 庄权 小炮弹 药包
第11工厂 巩固商行 巩厂
四川铜锣驿 李待琛 炮弹 步机枪 手榴弹
第20工厂 川益公司 川一厂
重庆铜元局 李维城 枪弹 甲雷 铜皮
第21工厂 宁和号 宁厂
重庆簸箕石 李承干 步机枪 迫炮 迫炮弹
第21工厂 昆明分厂
昆明始甸 范志远 迫炮 迫炮弹
第22工厂 容光公司 光学厂
云南昆明 周自新 望远镜 测远镜
第23工厂 洽芦东斋 巩分厂
四川泸县 吴钦烈 面具 特种药 火药
第24工厂 莲光别墅 渝钢厂
重庆磁器口 杨吉辉 钢料 手榴弹
第25工厂 念吾农场
重庆张家溪 丁天雄 枪弹 手榴弹 铜皮
第26工厂 四川长寿 周宗祥 炸药
第30工厂 济川公司 陕一厂
重庆王家沱 李世琼 手榴弹 掷弹筒 掷榴弹
第40工厂 ? 柳丝农场 桂厂
四川綦江 刘守愚 枪弹 掷弹筒 掷榴?/td>
第41工厂 桐叶公司 粤一厂
贵州桐梓 钟道(金昌) 机枪 步枪
第42工厂 绿溪林场 粤面具厂
贵州遵义 陈正修 面具
第50工厂 务实林场 粤二厂
重庆郭家沱 江杓 炮弹 炮样板
第51工厂 无逸林场
昆明海口区 毛毅可 轻机枪
第52厂筹备处 无量林场
云南宜良 王仍之 炮 炮弹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泸汉公司
重庆大渡口 杨继曾 钢铁 工兵器材
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 万能林场
四川万县 刘东(马来) 枪掷弹筒及弹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基本上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独立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盟国开始积极援华, 但由于我国的出海口全陷敌手, 援华物资仅靠滇缅公路转运及飞越"驼峰"的有限空运, 因此数量是极有限的。 当时除了少数入湎部队, 得到了英军或美军的装备外, 在中国战场, 主要还是依靠自行生产的枪械来补充战斗的消耗。 整个抗战期间, 战场各作战部队械弹损耗巨大, 8年中平均每月损耗步枪8,368枝、 轻机枪515挺、 重机枪119挺、 迫击炮59门、 枪弹17,811,666颗、 迫炮弹62,997颗。②而8年中, 后方各兵工厂平均每月生产步枪5,675技, 占损耗数的68%; 轻机枪444挺, 占损耗数的86%; 重机枪195挺, 占损耗数的164%; 迫击炮144门, 占损耗数的244%; 枪弹11,151,648粒, 占损耗数的63%, 迫炮弹62,411颗, 占损耗数的99%。 (兵工署外勤司, 1948年7月1日, 『36年度械弹补充损耗数与抗战各年度平均补充损耗数比较表』) 由于内迁后方之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整个作战才不至崩渍。 如果没有兵工厂之内迁, 在国际通道被封锁、 外援无法进来的情况下, 抗战的努力将弹尽药绝而不战自溃。
日本投降之后, 兵工署成立了四个接收处, 接收京沪, 平津, 东北, 广东的兵工事业, 后来在1946年成立60, 70, 80和90兵工厂。 迁往大西南的兵工企业,就此落地生根。 60厂重建于金陵兵工厂原址, 70厂建于日军华北派遣军位于北京的北支兵工厂原址, 80厂建于广东兵工厂原址, 90厂建于渖阳(日伪期称为奉天-Mukden)兵工厂原址 。 同时因战事结束, 各厂进行减缩, 裁并了17个厂, 占全数之百分之五十五。 另外并将接收到的日军武器, 改制为标准口径, 以供国军使用, 如92式机枪, 38式及99式步骑枪, 均成功的改造为79口径。
1946年9月, 兵工署改隶联勤总部。 在与共军作战节节失利时, 许多兵工机械, 为共军掳获。 但仍有一大部份, 尢其是在大西南的兵工厂, 由长江登船运往台湾。 为台湾的兵工事业, 建立了基础。 今天在台湾的几个兵工厂, 60厂后来改为205厂。 曾接收美国春田兵工厂的工具(属于捡破烂), 开造五七式(M14)步枪和五七甲式(M14A1)。 另外还有202, 203,204,402等。
经过1927年至1937年黄金十年的努力, 抗战八年的整合, 中国的总体国力到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兵工事业应该由此进入坦途。 可惜内战随即爆发, 在尘埃落定之后, 大陆锁国向苏联一面倒, 台湾在二次大战大战后的废墟中奋力挣扎, 资源贫乏,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纵观中国近代的兵工事业, 虽说起步不晚, 但战乱不断, 人谋不臧, 加上其他现代工业无法配合, 仍然赶不上世界潮流。 日本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始现代化, 但是因为各项基础工业立基稳固, 早已超过中国。 俄国在十九世纪末的情况, 虽然色厉其实内荏, 不比中国好多少, 同为日本手下败将, 但能急起直追, 成为廿世纪武备大国。 近来曾在新闻中阅及, 202厂有一个相当完整的兵工陈列馆, 可是不对外开放。 不禁摇首叹息, 以纳税人之资本, 成立一个收藏馆, 却不向纳税人回馈。 又怎能引起人民对兵工的重视? 中国人的苦难, 要何时能了? 在读史感叹之余, 还希望能以史为鉴, 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