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猎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北京的风俗

[复制链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清明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上元
    1.上元由来
  旧历正月十五日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80—140年)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也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由此可见,早在汉朝,正月十五已是个不寻常的节日,《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太一也称“泰一”,据说是北极神的别名。《汉书》上也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驰禁,谓之‘放夜’。”由此可见,一方面朝廷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极神,另一方面民间则夜不禁行,可以任意地外出过节。
  但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一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
  “上元节”乃是道教的提法,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庆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了种种的祝节活动。从此,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其活动也形成了如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清末民初的元宵节仍是相当隆重、热闹。它与新春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为“上林盛举”。
2.张灯与观灯
  元宵节称为“灯节”,可见灯是这一节日的特色了,张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活动主要内容。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一是上元;一是中元,以上元为最热闹,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共计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
  俗云:“正月十五闹花灯”。提起花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只有皇宫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富户也相率效尤,灯市也就应运而生。于是民间元宵张灯、赛灯、观灯也就逐渐成为普通习俗。
  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无不具备。并有茶楼酒肆共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摊贩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花灯,供人观赏,以招来顾客。这样的“灯市”,从正月初八日起,进行十天。皇帝为使百官“与民同乐”,也赐群臣五天假,让他们去逛灯。
  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了(市归琉璃厂、灵佑宫)人们仍习惯地称为灯市,但这种灯市已无贸易性质,而只有娱乐性质了。所以更为确切地讲,乃是灯会。
  清代“升平盛世”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当时,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这些地方的铺户,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皆争奇斗胜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西洋之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者;有绘禽兽,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虫蟹鱼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种殊多,不胜枚举。
  有的独出心裁,浇铸冰灯,搞冰灯会。清末民初的地安门外大街聚盛公干果铺(小门□店)、义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巧手结冰为神佛(如弥勒、八仙)戏剧人物、器具,内燃灯烛,又栽麦苗为龙虎鱼鸟,“华而不侈,朴而不俗”。当年北城居民每届上元,扶老携幼,至此观赏,并传为佳话。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就开始售卖各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时的走马灯,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正面可以观人,背面白纸上可以观影。此外,有能晃动头脑的狮、狗、兔、羊等纸灯,还有象征吉庆有余的大龙井鱼,各种大小不等的红纸糊的“气死风灯”。供人购买,蔚为灯市。从这天起,家家户户的小孩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行玩耍,形成提灯逛灯。
  上元之夜,无论官宦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家空巷之势。正如《都门竹枝词》里所说:“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由于拥挤丢鞋落帽者,不计其数。清·劳之辨在《上元杂咏》中说:“二八谁家女,贪看落□钗”。
  元宵狂欢五夜,每夜均有用红灯数十盏导引的巡城御史,至市查看,严禁酗酒闹事者。为避免滋生是非,官厅暗嘱更夫,三更便打五更,谓之“催灯梆”。《春明采风志》载:“早先步营雇乞儿作梆夫,行则结队。北新桥心,西满北蒙,东属汉军,五夜二更时,三队数十夫,相遇于桥间。各列其队,喊号一声,群梆响起,递换梆点,如曲牌然,笑语杂□,声闻多远,游人奔赴,四面碴严,皆看梆而不看灯。而灯不散则不已也。”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7:50 | 只看该作者
3.“走桥、摸钉”
  明、清两代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风俗。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即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它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
  此外,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可生男孩。因此是夜妇女们多去前门洞去摸钉。冯溥《元夜春词》云:“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4.花炮焰火
  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
  清代,凡属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点铺(饽饽铺)、干鲜果品南货店、百货线店、布铺、绸缎庄、西药房、为招揽生意均争放花炮、焰火,名为“酬谢主顾”。一般届晚,首先放万头鞭,加放二踢角、飞天十响、大旗火,继之则放太平花、铁冲子、八角子、炮打襄阳城之类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类的花盆,最后才放盒子,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或其它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句的。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又注:“月明帘,灯笼锦皆盒子内放出者,最后有‘午夜漏声催晓箭’诗,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荧荧,良久方灭。”反映了当时实况。
  灯节,孩子们也要玩花炮,男孩子历来对此感到兴趣。当时供孩子们玩的花炮品种极多,最常见有旗火、炮打灯、炮打银龙。
  比较小的孩子都玩“滴滴金儿”,此种焰火不爆不响,只是喷花,在暗处,殊为可观。可是有的小孩白天就跑到门后头放了起来,所以落下了话柄——“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到天黑!”
  比较别致的是“黄烟儿”,燃点之后冒一股黄烟,不爆不响,可供观赏,亦可拿来在墙上绘画。有的则是“黄烟带炮”。点着后先冒黄烟,最后一响,炸得粉碎。
  还有一种所谓“耗子屎”的玩艺(因状如耗子屎,故名),把尖上皮子抠破,用香火一点,马上在地上跑了起来,有时能钻床底下,甚至窜上房顶,比较危险。
  另有售卖一种小画片的,薄纸上印着小孩放炮、狗尾放鞭的图画,在“炮”或“鞭”上均点上一粒炸药,然后画一红杠,用香火一点,其火顺红杠燃至药处即作响,小孩购之一边赏画,一边放炮,这也是春节、上元的一种娱乐。
5.打 灯 虎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据说,从《史记》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的)。清代在士大夫阶层很流行。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也有一些商号,附庸风雅,借以在节日期间招来顾客,亦出面搞猜灯谜的活动。清代平日打灯虎就很盛行,不过到了节日更加兴旺罢了。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谜面、谜目)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早先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来仅是象征性的纪念品,如书签信笺之类。有的铺子故意将奖品标出:如“奖苹果三千”,一旦有人猜中,则仅给一苹果上插三根牙签,以资笑乐,许多围观者为之捧腹。
  当时打灯虎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文人给文人办的,也就是文人制谜给文人猜。这类谜较为深奥,所打的谜底多系四书五经原句,且多用格。过去谜格多至百十来个,如秋千格、卷帘格、调头格、蕉心格、调尾格、双钩格、上楼格、下楼格、系铃格、解铃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鹤顶格、丹心格、朱履格、徐妃格、摘顶格、下踵格、蝉蜕格、求凰格、遥对格、虾须格、燕尾格、碎锦格、内附格、豕亥格、探骊格……举不胜举。灯谜用格后,其谜底可以移字位,更字数,变字形、改字体、谐字音、借字意,作者制谜得心应手,猜者也有谜途、捷径,避免海底捞针,漫无边际。但无猜谜知识和经验的,往往不得其门,反倒增加了猜射的难度。第二类是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故意制些通俗的灯谜,此可谓“下里巴人”了。一般都是比较幽默诙谐,趣味性较强的。如: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为猪下水。又如:借东风,打水产食用植物二。(梨花格、即谜底全是谐音字)为莲蓬藕。又如:农夫心内如汤煮,打三字俗语,谜底为“干着急”。
  猜灯谜可以增加知识,锻炼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同时活跃了节日气氛。灯会上喜气洋洋,三五成群,互相切磋,互比才智。有的游人,余兴未尽,在归途上还与谜友们对刚才见到的灯谜进行猜射、品评。清人赵骏烈在他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反映了当时灯市打灯虎的盛况。
6.元 宵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旧京一些糕点铺卖元宵往往是借灯会或放焰火做为招徕顾客的手段。有名的糕点铺,如东四南大街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正明斋等几乎均于事先高搭席棚,悬灯结彩,引人注目。灯节期间,他们便在棚里支案,摆出大笸箩,当众摇元宵,边做边卖。生意十分兴隆。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砣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元宵。店伙计们边摇边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灯人不免要驻足围观,人越多,摇元宵的伙计们越起劲,甚至有的还即兴唱起了小曲。人们忍不住要买几盒带回家去,以便围桌团坐地吃顿节日夜宵,以取合家团圆、和睦之意,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
·地藏会
    旧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诞辰,是日有所谓“地藏会”,其形式内容均与中元节的盂兰盆会毫无二致。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七月三十日传为地藏菩萨诞辰。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法船,中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傍,光明如昼。”
  清末以来,仅存盂兰会之举。做道场、烧法船、放荷灯亦仅七月十五一天而已.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088

帖子

85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55

社区建设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0:48:07 | 只看该作者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日为龙抬头。此说早见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疠丛生之时,人们祈望龙出镇住毒虫。故此有着龙抬头的说法和活动。
1.“引龙熏虫”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有“引龙熏虫”之说。古代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和保虫(人类)等五大类。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婉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用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射房案及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时,将要复苏的虫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烟子熏射后,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
  人们祈望“龙威大发”及时兴云作雨,保障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所以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例如:吃饼谓之吃“龙皮”;吃水饺谓之吃“龙耳”;吃面条谓之吃“龙须”;吃米饭谓之吃“龙子”;甚至蒸饼时,还要在饼上做出龙鳞来,谓之“龙鳞饼”。就连儿童在这天剃头理发也谓之“剃龙头”。妇女们在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避免伤了龙眼睛。
2.接姑奶奶
  老北京人习惯把已出嫁的女儿称为“姑奶奶”。正月过年期间“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六到娘家拜了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尤其是新婚,正月不得叫男人守空房。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即“姑奶奶”)“归宁”,住个十天二十天的。俗云:“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因为接不来,其中必有缘故,娘家长辈人必要亲往婆家问询。
  “姑奶奶”被接回来后,一般多以薄饼。(亦称“春饼”)进行招待。
 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香油调过的甜面酱,卷上“盒子菜”,(酱肘子、小肚、香肠等熟肉菜)、熏鸡丝和各种春令鲜菜。很有节日意味。


--------------------------------------------------------------------------------
·寒衣节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清末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送寒衣的仪式对新丧另有规定,明《帝京景物略》载:“新丧,白纸为之(指寒衣),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日本不为节,但因时值盛暑万物极易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庶,均有模规不等的晾晒、洗浴活动。
  此日,如天气晴朗,皇宫大内的全部銮驾,无论辇舆、仪仗、尽数陈于丹陛之下,俨然有如庆典。皇室档案馆“皇史□”亦将全部《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等统统摆于殿外,使之通风。甚至有的庙宇,如广安门内善果寺亦有“晾经会”之举。
  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于此日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此亦京师一大盛事。
  民间相传,此日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故“老儒破书,贫女敝□”均须在阳光下一曝,猫狗等家畜也赶到河里洗个澡。女人也在这天洗发,说是可保一年头发“不腻不垢”。有的家庭为了造酱酿醋(老北京讲究“伏酱腊醋”),于五更初时,便到井台汲水,以便储存起来,用于酿造,谓此水可以防霉,做酱造醋不长醭。
  估衣、皮货、喜轿铺等行业均于是日大张旗鼓地搞晾晒活动,估衣、皮货全要挂在通风处;喜轿铺的轿围子绣片、执事旗伞、鼓围子、桌围子、轿夫们的衣帽,一律都搬到院内或街门口进行晾晒,以防霉防蛀。因为店伙计们忙碌一天,十分劳累,掌柜的照例给他们预备一顿丰盛的酒饭,谓之“□劳”,以表谢意。
  此外,郊区农民多于此日前后观察大庄稼的长势,以卜丰欠。故老北京人谓:“六月六,看谷秀”。并有的农民谓此日为“虫王节”有于田间、庭院焚香致祭之举,谓可以防止虫灾,保证丰产丰收。


--------------------------------------------------------------------------------
·太阳生日
    古人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据《唐书》。载:唐时,李泌上书请立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德宗照准,下诏以旧历正月初九(“天诞”即玉皇大帝诞辰)、二月朔和三月上已合称为“三令节”。晚清《春明岁时琐记》云:“中和节今废而不举”。但相传是日为太阳星君生日,因此民间有祭祀太阳星君之举。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祈求年丰岁稔的愿望。
  二月初一,日出,家家在院内设香案(有用太阳星君神码者,有不用者),供太阳糕三至五碗,遥向东方日出处焚香膜拜。四十年代以来市面上卖太阳糕者已不多见,一般人家不再祭祀太阳星君,少数祭祀者,仅用黑糖(红糖)烙饼做为供品而已。
  早时,有的还要持斋诵《太阳经》。念经之前还有香赞、启请、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开经偈等仪式;念经毕也有香赞、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安土地真言等仪式。
  下午始将太阳糕或糖饼等供品撒下,分给小孩们吃。同时连春节时贴的五彩挂钱揭下来与神码一起焚化,谓之“太阳钱粮”。
猎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24#
发表于 2007-12-20 12:09:54 | 只看该作者
[s:4]吃完面了! 慢慢看!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6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0

社区居民

25#
发表于 2008-12-27 22:44:07 | 只看该作者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s: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2687

帖子

6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9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

QQ
26#
发表于 2009-3-12 21:39: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凡尘清静心,菩提莲花身。 心似莲花做,身随菩提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27#
发表于 2009-12-26 21: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5-19 21:23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