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 鱼串子、黄鳍鲔。
拉文种名: Thunnus albacores (Bonnaterre)
英文名: Yellowfin Tuna
中国大陆名称:黄鳍金枪鱼
中国台湾名称:黄鳍鲔
因其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生活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产地及产期: 主渔场在赤道的北纬35度间海域,是捕捞量最多的金枪鱼种类。
外形特征: 大的可达2米,重100千克以上,鳍呈黄色,体型呈瘦流线型。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在中国,仅分布南海和东海。
资源量: 从60年代中期产量稳步上升1965年25万吨,1970年达33万吨,1975年增至58万吨,不少学者认为资源还是可以的, 但不宜进一步增加捕捞力量。我国南海区的金枪鱼种来得太平洋和印度洋。长期以来,这一资源为台湾、日本所利用, 中国其他各省很少从事捕捞。南海海区年产量约5万吨。
生活习性: 大洋暖水性名贵上层鱼类。
繁殖习性: 成鱼体长最大可达3米,体重可达225公斤。幼鱼生长范围迅速,成鱼显著减慢。雌雄性比约为1:1.3。3-6月在西、中沙海域的黄鳍金枪鱼性腺均已成熟,并开始产卵。成熟时的最小体长为1米,产浮性卵,卵粒各分离。卵小,具油球,卵粒为0.9-1.04毫米。怀卵量在200-800万粒之间。体长1米左右的雌鱼怀卵量为200万粒。在水温26℃, 经24-36小时即行孵化。一个产卵季节中雌鱼多次重复产卵,属分批产卵类型。它在低纬度海区, 全年皆可产卵。属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小型头足类、鱼类、端足类、长尾类、短尾类等, 间或摄食少量藻类。
濒危等级: 名贵
产品:鱼肉粉红色,在美国以其高蛋白、低脂肪而受人们欢迎。是常见的制作金枪鱼生鱼片鱼种。
保护措施: 从渔获量和生物学我研究其资源尚未受到破坏,但近年10年来, 菲律宾渔船经常在苏禄海和莫罗湾滥捕黄鳍金枪鱼幼鱼,从长远讲对资源肯定有影响,今后应展开这方面的调查,并和菲律宾有关部门共同商讨保护对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