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貂蝉是四大美人中的艳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08:2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艳女貂蝉

貂蝉其人

关于貂蝉的身份,《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上说的都是侍女,《三国演义》中貂蝉一开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养女,而是歌伎,与侍婢无异,日后董卓、吕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代贵族官宦或者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婚姻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通常说三妻四妾,皇帝则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等等。但古代的婚姻是有规则的,并非是男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通常说的三妻四妾在现实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妻子通常只有一个,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说娶妻纳妾,妻子只能娶一个,妾可以多纳,但是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妻子是法律认可的,迎娶时按一定的规则,找媒人,下聘礼,正所谓明媒正娶,要举行拜天地入洞房诸如此类正规的仪式,娶进来后妻室在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自然不是说妾,而是妻。妻子在对家中的事务,尤其是闺房内的事有相当的权力,甚至对老公纳妾行房都有权干涉。假如夫妻离婚那也要写“休书”,而妾不同了。一般说纳妾,不说聘礼,只称为“资”,意思就是把你买回来,入房后也是低妻一等,要听从妻室的吩咐,讨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是变相的奴隶。一般有说宠姬,还有上文说到的貂蝉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变种,而且连妾还不如,纯粹是主人的玩物,没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在流落异乡时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送物品一般,尽管妾王朝云留在了身边一直陪伴自己,但她也就是个妾,不能升为妻,连其墓碑上也没有妻这个字眼出现。

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灭灯,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人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有直接关系,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政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蝉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什么办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就要处心积虑打扮自己。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蝉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蝉已为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蝉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在貂蝉的出生地点与身份已经初步明确的情况下,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讨论下一步的动向了。貂蝉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呢?

说到这话呀,我们还要从东汉末年那时非常动荡的形势说起。

外戚专权

说到东汉末年非常动荡的形势,我们得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下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朝廷中新填了一个机构叫尚书台,总理朝政,尚书台一出现,就把丞相——东汉管叫大司徒——这个职务给架空了。架空以后,就出现了下面种种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个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样,前四个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着打了一仗,他俩都是中年继位。等到章帝的时候,他没继位几年就死了,结果就连续出现了小皇帝。和、商、安、绍、顺、冲、质、桓、灵、少、献,这些皇帝都是一两岁、两三岁、顶多就是15岁继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妈没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朝纲。这皇帝他妈也不认识谁呀,但三从四德您总知道吧,你年轻轻的刚20多岁,小寡妇往那一坐,跟大臣见面,这不大合适啊,怎么办呢?皇帝他妈不是还有爸爸、哥哥吗?所以朝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妈这边的亲戚手里,这边的亲戚我们给起个词,叫“外戚”。

我们中国的词很有意思,现在跟过去都反着。现在说“这是我内人”,指的是老婆,没有说“这是我外人”的。在英语里,“这是wife”,表意为“这是外人”。中国这词跟那个是差不多的,那叫“wife”,这叫“外戚”。这是我“内子”,什么意思?这是我先生,“内子”跟“wife”这不是一样嘛,你都说“这是我内子”了,我还不得说“这是我wife”啊,“内子”跟“wife”这才是搭配的。在我这儿,中国话跟英国话是同源的。

那么皇帝母亲或者妻子的亲戚,我们管他叫“外戚”,换句话说,由于皇帝小,政权就落到“外戚”手里。我是你姥爷,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当个家做个主算啥,不把小孩当回事,皇上都长大了,还不当回事。他老觉得,你小孩懂什么呀,我替你当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乐去吧。

宦官专权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爷怎么着,你也得见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见你要是不跪呢,当然生气了,生气怎么办?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爷、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认识谁啊小皇上。你说他认识谁?他就认识宦官。宦官这个词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监,但宦官跟太监还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监,可太监一定都是宦官。什么意思呢?听听,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皇帝逐渐长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扰,自己独立掌权。他只认识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来,咱们大伙儿给他一问,一捆,一宰,我就执掌政权了。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辅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岁,刚刚执政没两天,又死了,他那儿子才两岁。得,他媳妇儿又找他媳妇儿的哥哥或者是爸爸来掌权,又开始外戚专权了,这小皇上后来又长大了。我就不往下讲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就是这码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霉。

在东汉整个一朝,外戚专权最严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后,汉顺帝死了,外戚梁氏专权,其中一个特有名气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后立了四个小皇帝,一个是不到两岁的冲帝刘炳,一个是不到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一个是不足15岁的桓帝刘志。你要注意,这个桓帝是15岁继位的,继位后转眼就20郎当岁了,他一看,你够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于是乎,汉桓帝跟手下五个亲信小宦官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了梁冀,并把他给宰了。宰了以后这五个宦官就开始专权,他们同日封侯,人称“五侯”。这五侯其中一个比较倒霉,很早就死了,是单超。那么另外四个人,人人都有一句外号,叫什么呢,“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这四个宦官分别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见其气焰之嚣张。

桓帝死了以后,灵帝继位,此时宦官的气焰就更加嚣张。这个时候汉灵帝手下有张让、赵忠、夏恽(yùn)、郭胜、孙璋、毕岚、栗(lì)嵩、段珪、高望、张恭等十个宦官掌握政权,人称“十常侍”,其中为首的这两位是赵常侍和张常侍,那灵帝跟人家好的,一张嘴介绍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他不说张常侍是他爹,赵常侍是他妈,说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一时间朝政非常黑暗。他们的行为让一些正直的大臣和灵帝他们家外戚极为反感,其中窦武和陈蕃两个人联名上书弹劾“十常侍”。结果这上书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里,“十常侍”就替皇帝写了一封诏书,杀掉了窦武和陈蕃。这一杀不要紧,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们再度弹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杀。这两个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李杜,是政治家,人称“党锢之祸”。此后,再没有人敢弹劾这“十常侍”,于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贿,过着极其腐朽的生活。

外戚、宦官以及他们的党羽,都公行贿赂,搜刮财货,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诛,抄没的家财竟达30余亿,抵得上东汉全年租税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团也利用手中的权势公然受贿,尽情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

何进入京

何进是谁?当时有个何太后,也就是当朝皇上他妈,何进就是他们家人,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那时他负责守卫这八关,你还别说,何进非常能打,三下五除二,就把洛阳周围的黄巾军给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是别的地儿还在打,不管它。就在起义军差不多完蛋的时候,汉灵帝死了。他这一死,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出现了,汉灵帝俩儿子,一个12岁,叫刘辩;另外一个7岁,叫刘协。你说立哪个呢?嫡长子?何皇后当然主张立大儿子了。但是还有人说,汉灵帝的妈死了,但是汉灵帝妈妈的兄弟还活着,董众觉得刘辩虽然12岁了,不过有点傻乎乎的,当不了皇上。这刘协虽然只有7岁,可一看着就很机灵,天生当皇上的料。两拨人掐了起来,最后结果怎么样?何进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因为何进军队多呀,所以他就立了刘辩继位,这就是汉少帝。汉少帝这一继位,那边还能有好果子吗?灵帝当初就怕刘协被人害了,他本身也是喜欢刘协,7岁就那么聪明,于是他就跟一个叫蹇(读jiǎn)硕的人说,我要死了,我这儿子你可得好好保护着。结果何进立了汉少帝,马上就成为了蹇硕的眼中钉肉中刺。蹇硕想刺杀人家,但没想到让何进先下手为强,何进调来很多人,迅速杀掉了蹇硕,从结果来看,何进暂时取得了上风。

何进手下有一员猛将姓袁名绍,袁绍当时就跟何进说:何先生,您是外戚,汉少帝现在还小,等他大了以后,要是和宦官勾结,会把您宰了的,这可是咱们朝历来的传统,您还是小心点。当时何进就一惊,那我怎么办。我给你出个主意,您冲进宫去,把所有的宦官一个不留全杀干净。何进说,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跟何太后商量商量。少帝他妈何太后,一个女人,有妇人之仁:他们也没罪,你为什么要杀他们?这哪儿合适啊?有罪你可以杀,没罪你不能杀!你这有点过了!谁给你出这馊主意?这可不行!我坚决不同意!这一不同意,何进就找到袁绍说:我说袁绍,何太后不同意,这可咋办呀?袁绍一听说:我当初就不让你商量,你非得商量,这回完了吧?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你呀,把全国的将军都调到洛阳来,让他们到洛阳城打着杀尽宦官的旗号,不杀宦官就杀你和太后,到时候你看吧,何太后一害怕,她就会下令,那就杀宦官吧,这不就结了吗?

何进之死

何进一听,你这招高啊!好,我就听你的了。但是不用调那么多人,杀鸡焉用牛刀,调一个叫董卓的就够了。并州牧董卓,手下有几万人,把他调到洛阳,一包围这里再杀尽宦官,不就完了嘛。何进手下还有一个人,姓陈名琳,陈琳就跟何进说:我说何先生,您是糊涂还是傻呀?这叫什么主意?不就宫里那几百个太监吗?您手下有十万军队,办不了几百个太监?请董卓干嘛?你把刀给了董卓,将来他还不得先杀太监再杀您呀?您可千万别听袁绍的,那是天下第一大傻瓜。可何进说我不能听你的,我还是听袁绍的吧。他家世代三公四卿,人家走到今天,出这个主意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甭管了。

于是乎命令传到了董卓那里。董卓当时在今天的太原那边,从那到洛阳还要再需十日。让他先慢慢走着,咱们再说洛阳城。很快这消息就走漏了,张常侍、赵常侍等十常侍知道后开了一个会,要灭咱们,哪儿那么容易,他们替皇上写一个圣旨,叫何进进宫开会,十个太监埋伏在门的两厢。皇帝叫你开会,你还敢带着刀枪剑戟?不行吧?何进刚一进门,十个太监一下就把他弄死了。何进死了,就这么简单。袁绍一看,这事还没轮到董卓出手,我家主公就没了,我得赶紧给他报仇去。

他还有个兄弟叫袁术,兄弟赶快给我上宫里头。这袁术冲进宫里后,只要见着没胡子的就一顿杀,别告诉我你今天刚刮了胡子。所有宫里的宦官没到一个时辰全没了,杀干净了。有没有宦官逃出来呢?有两个,就是张常侍和赵常侍,押着皇上就跑啊,皇上在我手里,你们谁敢宰我,你要射箭,我就把皇帝一推,让他死。所以尽管袁绍袁术有千军万马,但是皇帝依然是跑了。正在这个时候,董卓进京了,也就是进了洛阳,他这一进京,好戏就要开始了。董卓既然已经出场了,那么貂蝉也就快出现了。

董卓乱政

在东汉末年动荡的政局中,随着何进的死亡和董卓进入京师,一切逐渐变得更加混乱起来。

“健侠”董卓

说到董卓我们知道,他跟我们的主角貂蝉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详细的介绍董卓这个人。

董卓,字仲颖,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在两千年前的时候,那里不是汉族聚居区,而是羌族聚居区,那时的羌族人可比现在多。紧挨着羌族人的董卓,小时候长得就五大三粗,你要让阿兰德龙那些人跟他一比,那没法比,个头未免太小了。根据史书上记载,那时的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也就是说,长得膀大腰圆的董卓非常好侠义,能出头,也好惹事,你要敢欺负谁,他就收拾你,他专门扶植弱者,两下就能把你收拾了。甭说你们了,羌族人谁不怕我,他一个人往那儿一戳,家里没有牛羊了,这口哨一吹,立马一个羌族首领就哄着成千上万匹牛羊赶来,这可不是假的,都是《后汉书》《三国志》中记的。他不但在当地汉族人中威信很高,就是羌族人也怕他,那时候就是除暴安良、扶弱除强的主儿,所以董卓是相当的厉害。根据史书记载,那时的董卓还能带着两匣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都畏他三分,曾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了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董卓废帝

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刘辩,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

董卓跟袁绍说:我说袁先生,我跟您商量个事,我觉得现在这皇上不怎么样,我想废掉他!您说行吗?这里我们要注意,袁绍是谁的人?何进的人!何进是支持汉少帝的啊!于是袁绍说:皇上怎么样不怎么样那也不是你我说的,他是先皇长子,就应该继位,嫡长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说他也没犯错,你凭什么废他?你要废了他,恐怕天下人不答应!这时董卓一听:你这话什么意思?大权在我手里,我想废立皇帝谁要敢拦着,就要先问问我手中这兵器答应不答应!袁绍一听,马上拔起刀:你以为天下就你姓董的一个人是好汉吗?袁绍拿着刀晃悠着出门了。在院子里还继续晃悠着,慢慢地走出门去,然后登上马,直奔河北去了。

袁绍心说:这家伙,他有军队,要真把我灭了,说什么都晚了,我赶紧跑。袁绍这边拔腿便往河北跑去了。他弟弟袁术一看:我哥走了,我也赶紧走。袁术闷着头就跑,奔河南南阳去了。

袁绍、袁术哥俩儿从此分道扬镳,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俩人谁也不管董卓了。这时董卓一看,他们都走了,继续开会,“我跟你们说呀,我看了,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你们谁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没有不同意见就这样了!陈留王你上来坐皇上位置。”

当时,在场官员大多慑于董卓的淫威,对他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只有尚书卢植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董卓大怒,立即命令士兵将他推出斩首,幸亏侍中蔡邕极力劝阻,卢植才免于一死。

然后,陈留王就升任为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此后不久,董卓又借故杀死了少帝刘辩,毒死了何太后。

朝廷中又有了一个小皇帝,但是他再聪明也还是个小孩,权力就这样集中在了董卓手里。其实董卓这人并非一无是处,废少帝立献帝确实有他独断专行的一面,但是你必须得承认,汉少帝真是个窝囊废,他立汉献帝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当时人们都认为董卓是个非常好的人,不过他后来做的事跟当初不一样。董卓自从自己掌权后,马上就美得找不着谱了,先封自己的弟弟董曼当王侯,然后再把自己的老婆,已经死的奶奶、妈,小老婆,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刚满月的孩子,同日都封侯。这就稍微有点过了,然后把自己家盖得比皇宫还要漂亮,并给自己家门口题三个大字“万岁坞”,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一律给我悄悄的过去,看这架势就要当皇上了。

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上权利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您看,《后汉书》上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董卓找个人拿老百姓不当人,经常想起来就杀人。有一次,他带着三千兵出去,到了一个村庄。结果,他命令手下吧全村的人都杀掉之后,再把这些被杀的人的脑袋往树上一挂,说这是造反的少数民族,让我们给宰了!

拉拢蔡邕

此时的董卓知道,要在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中纵横捭阖,单靠自己从西羌带来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的情况下,董卓首先是大权独揽——这个时候,大权独揽的董卓因为他以前的官声、名声还不错——所以暂时没有什么人反对他的大权独揽。但董卓知道,自己要想牢牢地控制这个政权,必须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来支持。但是有助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儿有现成的助手啊?都用自己从甘肃带来的那批人?都任人为亲?这不行。再说,那批人是赳赳武夫,让他杀人行,让他斗智不灵。所以他心中就打起了如意的算盘,我的手下必须得有几个天下知名的文人,你不敬佩我董卓可以,但要不敬佩他,恐怕就是你的人品有问题,我得把这样的人牢牢地控制在我手里。

于是,他就跟当时的司徒黄琬和司空杨彪两个人商量此事,这两个人已经完全妥协于他。他们也是文人,但是声望不高。不过董卓跟这俩人商量后,他们却给董卓出了一个主意,把蔡邕请来。蔡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您确实应该知道。第一,他是蔡文姬的父亲;第二,他写得一手好字,创造一种书法。在隶书转成楷书的进程里,蔡邕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后来的魏碑体都是照他的字写的。蔡邕当时可是享誉全国的一个清流派人物,几次都因为上书皇帝得罪大臣而被流放到了朔方,就是今天的内蒙。后来好不容易赶上天下大赦罪犯,他有机会回来,但是却因为他所在的那个县的县令跟他不合,借机诬告了他,最后没有办法,他再度离家出走,这一跑又是12年。所以蔡邕这个人,经常是到处流浪,但是全国的文人都知道蔡邕是好样的,董卓就打起了蔡邕的主意。这不刚刚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吗?这是天下的大喜事,所以有大赦,蔡邕又回家了。前脚刚回到家,回身一看,有人!谁?董卓。他亲自请蔡邕来了。蔡邕说:不瞒董先生您说,您请我,我应该去,但是说实话,我这20年,人也得罪差不多了,我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欲望追求,现在的我就想好好在家混吃等死,我不想参与朝政了,您放过我一马吧。

董卓说:蔡先生,您要跟我去您就是一品,甚至可以管我。您要不跟我去,瞧见你们家人没有?我让他们一个不留,今天全陪着你死在这里。蔡邕说:得,我马上跟您走。董卓一听非常高兴,马上让他到国子监那儿当祭酒。祭酒是什么官呢,是管理天下教育的,就相当于今天的###长,转眼间天下教育都归你管了。但是后来董卓觉得:不对,我给你这官太小了,还得升官。今儿升一个,明儿一个。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人(谁啊?),三天换了三个官职,今儿大司马,明儿大司徒,后儿大司空,这三个都是宰相级的官,全都做个遍。最后董卓说:你干脆别当这个官了,你就天天跟着皇上,给皇上出主意想办法,把皇上说的话都记下来,你再编一本大汉朝的历史。前汉有人写过《汉书》,后汉朝还没人写,你就负责写,你就一边跟着皇上一边写,我觉得这事最重要。

当时蔡邕觉得,我当官这么多年,流浪这么多年,就没见过像董先生这种大字不识几个的人能尊重我的!董先生您放心,有您在这儿,我就永远支持您了。蔡邕就这样被他收买过去了。蔡邕都跟了他了,别人还能不跟?毕竟蔡邕能影响一片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12-25 12:16: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09-12-25 12:19:38 | 只看该作者
貂蝉是四大美人中的艳女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0 07:46 , Processed in 0.1370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