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花八门] 谁是真正的财神爷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8:0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多神仙中,最受欢迎的大概要数财神了。直到今天,在全国各地都还有祭祀财神爷的踪迹,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新年期间,最常听到的歌曲就是:“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人们碰面,最常说的话就是“恭喜发财”。由此可见财神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一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信仰多元、尊崇各异,所以供奉的财神有很多,但公认的四大财神是:“正财神爷”赵公明,“文财神爷”比干、范蠡,“武财神爷”关羽。这文武正四大财神,各有特点,究竟哪一个才算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呢?

    《辞海》中有关“财神”一词的解释是:财神者,中国民间信奉的财宝利市之神。也就是说,被信奉者,一是有财—金钱物资;二是有宝—可供顶礼膜拜的精神财富;三是有利—盈得利润之法;四是有市—买卖交易之场所。而“利市”合用,则还有“吉利”“走运”之意。

    如果用“财宝利市”的标准衡量,四大财神中只有范蠡名副其实,而其他三位实际上是“名誉财神”。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正财神爷”赵公明最初只是致人疾病的瘟神,直到元明时期,他才渐渐被人称之为财神。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在晋代干宝所撰的《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传》中,他更是由“瘟神”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和其他七鬼帅率领鬼兵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直至元代成书的《道藏·搜神记》、《三教搜神大全》,明代陈仲林的《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职责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反而开始掌管天下的财富,也开始被称之为财神。

    《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封神演义》中载,姜子牙册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简称“赵玄坛”,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职责都与财有关)四个部下,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传说他黑面浓须、头戴铁冠、身跨黑虎、一手捧元宝、一手持钢鞭,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世人财富公正。据说,“至如讼冤伸抑,公(即赵公明)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渐渐的,人们便尊他为财神了。




    二、“文财神爷”比干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早也最有名的忠臣,后代将其奉为财神,是因为他生前正直,死后无心,不会有偏见,办事公道。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关于他的最早记载,于西周初年的《尚书·泰誓》:“今商王……剖贤人之心。”《史记·殷本记》中载:“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结果惹得纣王大怒,被剖心而死。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符命,封比干为文曲星君,掌人间禄祃财源、福德兴庆之事。也正是因比干是被剜心而死,故谓“财帛无心,有德斯昌”,无偏无向、办事公道。

    相传,比干的财神形象造型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脸庞清烁、面目严肃,意味深长。可以说,比干成为财神,反映了当时商人对于竞争秩序及环境公平、公正的强烈需求。从中亦可见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三、关羽被奉为“武财神爷”,是商家敬佩关公忠义勇武、坚贞不二,希望关公作为发财致富的守护神,遇到争执时求其明断。

    关羽为三国时蜀汉大将,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出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为武将形象的影响所致,他属于“武财神”。民国初年的《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中曾这样定义关羽:“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不为金钱折腰,由此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做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关公也自然成为他们“以义取利,诚信天下”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并随着他们筚路蓝缕、周行天下的足迹渐次延伸到城镇乡村、山林边陲。他们的这种切实努力,而后为后人所接受或默认,也最终奠定了关公作为“武财神”的正统地位。


    四、与上述三人不同的是,范蠡不仅是春秋战国之际有名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他“居官为贤相,持家成富翁”,既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理论家,也是最成功的实业家。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邑(今南阳)人,大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前450年左右。他虽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是春秋末期个性独特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哲学家和建筑家(曾修筑了越国都城)。

    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又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曰:“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之后,他被拜为上大夫,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三年后归国,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范蠡事越王二十余年,苦身戮力,最终扶助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但在“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的举国欢庆之际,他却激流勇退辞官经商,并累资巨万,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的实业家。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在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仍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介于商人卑贱的地位,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最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无缘与其他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有得必有失。虽然未能于正史立传,但范蠡在民间却凭借着良好的口碑,被人们尊称为财神,并成为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的财神。

                           二

    说范蠡是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的财神,并不是虚夸。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的大商人,更重要的是,他符合民间—老百姓心目中评定“财神”的“财宝利市”标准。

    我们不妨简略地介绍一下“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被封为上将军,可谓荣耀之至。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轻珠宝玉,乘舟远行,一去不复返。(一聚一散)

    后来,范蠡辗转来到齐国,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为人仗义疏财,施善乡梓,齐人闻其贤明能干,请其为相。范蠡喟然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三年后,他再次激流勇退,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闲行而去。(二聚二散)

    行至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范蠡以其智能,观察此地处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为贸易的必通要道,经营贸易可以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公爵),在此居住下来。在陶地,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做物品贸易,取薄利)以治产,没出几年就又累积了数万家财。(三聚)

    朱公居陶后,生少子。少子长大后,朱公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而死,该是如此,但身价千金的人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让少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前往探视。(三散)

    朱公长子也请命想去,朱公坚决不同意。长子说:“家有长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让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说完欲自杀。夫人连忙劝解说:“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长子,怎么可以这样?”朱公不得已改派长子去,命其去找庄生帮忙,并叮嘱说:“到楚国后就进献千金给庄生,听任他从事,千万别与他争。”长子出发了,却在路上私积数百金。

    朱公长子到楚国后,把信和重金交给庄生。临别时,庄生告诫他说:“你赶快离开,千万别停留,等你弟弟出来后,也别问是怎么回事。”长子没有听从庄生的话而私自留下,并把路上私积的数百金分送给其他的自认为能帮上忙的楚国贵人。
庄生家很贫穷,但他以廉直闻名于国内,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作为信义之人,庄生对朱公进献的黄金无意接受,而打算在事情办成后再还给他,但朱公长子并不知其意。


    庄生入见楚王,禀告说:“我观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个位置,表明楚国会有灾害。”楚王平素信任庄生,向他了解解决之道。庄生回答说:“只有德行才可以消除。”楚王决定赦免罪犯来消除灾害。楚国贵人得到消息后连忙给朱公长子报信。朱公长子想,既然弟弟可以获得赦免,那千金送庄生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就又重返庄生家。庄生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朱公长子回答说:“我听说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来告知辞行的。”庄生明白他的想法,就说,你自己进房内去取金子吧。朱公长子带走了金子,独自欢庆。

    庄生为朱公长子的行为感到羞耻,就入见楚王说:“您想以德行消除灾难,可我听见路人都说陶的富人朱公之子因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用重金贿赂大王左右之人,因此大王不是因体恤楚国而行赦免,而是为了朱公之子。”楚王大怒说:“寡人虽不德,怎么会因为是朱公之子就特别照顾?”于是下令杀掉朱公之子后,再下特赦令。

    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朱公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他弟弟会被杀,不是他不爱弟弟,只是不能忍!他从小与我在一起,见到我的困苦,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坐乘完备,并不知财富的来源,因而很易弃财,不会吝惜。我先前决定派少弟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之中的事,无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丧讯传来。”

    范蠡“三散千金”的行为旷古未有,后世更是罕见,从他“三聚三散”家财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四点信息:

    一、范蠡的资产曾经数次达到“巨万”“千金”,是真正的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二、范蠡仗义疏财,“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说,范蠡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富行其德”的大商人,亦是中国慈善家的鼻祖。

    三、范蠡有着非凡的经营之道,他曾两次凭借父子之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获得财富。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范蠡赢得利润的原则是“逐什一之利”。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书,传播致富门道。更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由此可见,范蠡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亦得知他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四、在天下之中的陶地,范蠡规模经营五畜产业、组织货物交易,为当地开辟了货畅其流的市场。



    而这四点信息,正好符合了“财宝利市”的衡量标准,即:有财—金钱物资;有宝—可供顶礼膜拜的精神财富;有利—盈得利润之法;有市—买卖交易之场所。
范蠡对财富本质的认识、赢得财富的手段、处理财富的做法,都进入了同代人乃至后代人不可比拟的高度和境界。他不仅是肉体人的最高者,也是精神人的最高者。所以,他死后的英灵,被希望发家致富、吉祥走运的老百姓,尤其是商家,敬奉为财神是很自然的,称他为最名副其实的“财神爷”一点也不为过。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亦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财神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扬名于天下,但他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聚后散”中让我们有所深刻体会。

    我们请财神,给财神烧香祭祀时,如能多想一下财神范蠡“三聚三散”为人为事之道,学习他能聚能散的精神,所谓奉献就是获得,只有行布施之道,才能获生财之道,该是大富!大幸!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2-25 11:27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