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文地理] 面对灾难 我们最缺什么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054

帖子

123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233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13: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洪涝灾情不断,山东、安徽、云南、新疆、四川等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水灾。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却应对乏术。济南“7.18”暴雨中不少人受伤或死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大众普遍缺少危险意识,面对暴雨仍涉险行路而致溺水或遭电击、雷击等意外伤害。
    有关专家认为,现代人由于长期借助于科技、网络和汽车的外力,过惯了太平盛世的日子,求生意识、求生常识和求生技能逐渐退化,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就显得极其的脆弱和无能!当一幕幕还鲜活地烙印在我们脑海中的灾难逼进人类时,我们却少有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危机的应急预警!惨痛的教训让我们警醒,我们不可能完全预见灾难的发生,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需要有足够敏感的防灾自救意识,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自救知识和技能,那么许多损失就可以避免。
    2004年的印尼海啸致使十数万人丧生,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其中一些幸免于难者的遭遇更让人受到深深的启发。在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小女孩救了几百人的命。小女孩的名字叫缇丽,那场灾难发生时,缇丽正和家人在海滩度假。“我当时正在海滩上,看到了海面上冒出很多泡泡,而且潮水突然改变方向。想到地理课上学到过这是海啸发生的前兆,立即就告诉了妈妈。”所幸的是她的话得到了重视,人们利用宝贵的十分钟疏散撤离,几百人成功逃生。一个10岁的小女孩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救了百余人的性命,这应该说是教育的成功。
    相比之下,国人的防灾自救知识则过于贫乏。怎么使用干粉灭火器?电梯急速下降时,怎样让自己受到最小的伤害?火灾发生后,如何逃生?记者近日就以上几个自救常识问题采访了十几位市民,多数人根本就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家住济南市乐山小区的王先生表示,作为一个成年人,竟然连常识都不清楚的确有些赧颜。可是,我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自救教育,能知道些零星的知识就很不错了,这些还都基本来源于书本、电视、生活。
    那么,学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说到自救教育,学校里联想到的往往是安全教育。在未成年人安全事故中,交通意外和溺水是最主要的两大原因。因此,这两方面也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还是以强调“预防”和“严禁”为主。真的遇到危机了该怎么应对,学校教育中却很少涉及。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徐翔认为,这种防灾自救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培养和不断巩固的,对灾害要学习为先,人类必须学会与威胁人类的各类灾害去抗争,要在灾害中生存。他说,日本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日本京都防灾中心大厅的醒目位置有一句口号:“面对灾难,首先是自救,第二是互救,最后才是政府救助。”
    徐翔介绍说,在国外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关于灾害和救生的教育,教孩子们如何识别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遇到突发事件时该如何自救等等。而我国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则极为缺乏,民众的防灾意识弱、自救能力低,这显然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徐翔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我们来说,增强公众的灾难意识,不仅是减灾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民族抗风险能力的需要。不仅成年人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自救知识,而且未成年人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应当进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甚至进入各个社区及各个单位,成为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培训的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99 收起 理由
孤飞鹤 + 1999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7-8-14 14:44:45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缺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1054

帖子

123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233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4:23:0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楼孤飞鹤于2007-08-14 14:44发表的  :
在中国,缺的东西太多太多!
唯一不缺少的就是人口了、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4-10 10:29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