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5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花腰傣的婚俗
双方议定结亲需要的肉、酒、菜后,择定吉日成亲。结婚之日清晨,男家宰牛、杀猪,准备菜蔬。吃过中饭,新郎、陪郎率着厨师和打帮忙的小伙于们,浩浩荡荡扛着牛肉、猪肉,挑着酒菜到女家去办酒席。款待女家亲友。女家请来送亲的小“卜少"们,站在土掌房上泼吉样水喜迎。老人们把厨师带来的人领到已经支好锅灶的地方,开始做菜烹调。吃饭时,全寨人每家来1人参加(自带好吃的饭菜),共喝喜酒祝福。花腰傣的婚礼,大多数都在子夜举行。傍晚,媒人和两位知礼仪的中年妇女,带迎亲队伍出发去新娘家迎亲。新娘的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迎接,向迎亲队伍敬酒。媒人和迎亲妇女恭敬地把酒碗举过头顶,念着敬祭语将酒洒在地下,表示先敬大地祖先;喝下第二杯酒后进入家中入席就餐。小“卜少”来频频斟酒,女家亲戚轮番来敬酒拈菜,场面十分热烈。新郎手提酒壶,新娘用托盘端着酒杯,向长辈、亲戚敬酒;最后,来到父母亲面前双双跪下敬酒告别。母亲难舍女儿,女儿不忘母亲抚养,抱头哭在一起,不愿分开。新娘的兄弟或亲戚把她拉开,背到门外,让迎亲、送亲的人簇拥而去。
花腰傣的婚礼一般在午夜举行,接亲途中,若途经河水,新郎必须背新娘过河。新郎的阿妈与举行婚礼仪式的老人们等在门外,迎接子夜到来的新人。当8个小“卜少”在佩带的银铃声中扶着新娘来到门口时,婆婆连忙走上去为媳妇戴上“鸡苁斗笠”;小伴们有意把帽碰歪,让婆婆再去扶正,反复嬉闹,增加婆媳感情。新娘跟着婆婆首先去牛厩给耕牛喂草。传说,牛与傣家耕田种地,共同劳作,它吃的是草,傣家吃的是粮;为了崇敬牛的精神,便将其当作图腾来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傣家人的美好品德。
在门口举行隆重而充满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一位老阿妈手持火把围看新娘绕三圈,驱逐路上带米的邪气;二位老人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婚姻牢固;新郎用左脚踏在门槛上,新娘把右脚踩在新郎脚背上,老人拿着火把在他们脚上用水浇熄,表示赴汤蹈火不分离;夫妻同食蛋黄染的同心糯米饭团。共饮交杯酒,表示黄金白银要靠夫妻同心协力用劳动去创造。然后到正堂去拜公婆,认亲戚。进入新房内,中央端放着一甑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饭中间横放着一把锯齿镰刀;新娘、新郎在老人的指点下,各从一侧取出米饭,奉给双亲先食,然后互换位置,取糯米饭自食。表示尊敬老人、男女平等、有饭同吃、有福共享的传统美德。
山月凝视着幸福的傣家,笑弯了眉,笑圆了脸,看着有情人终成着属。
永善彝族的婚俗
永善向为彝疆,系土司土目掌管之地。置县前,永善之疆域时划云南、时归四川。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乌蒙(今昭通),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五年设昭通府,六年二月于米贴设一知县、教谕、典史,分驻昭通右营游击,抚驭乌西一带。此后一直隶属云南,辖于昭通。
永善是彝族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土著居民,彝族自古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整个彝族文化的浩瀚长河里,也汇集了永善彝族的心血和汗水。四川凉山出版的《曲湟》、《古侯》两大彝族史书多收集于永善。
战争导致人口的剧减,汉、回、苗等民族的迁入、相互学习与交融,统治思想的灌输,对永善彝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永善彝族渐渐形成了既有别于四川大凉山,又不同于东部方言区的昭通、昆明、贵州等地独具特色的生活风俗习惯。其中,婚姻习俗就有明显的特征。
一、定婚
永善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有婚约,这被称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约定,从今天的法律眼光来看,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约定俗成,是彝族大家庭信守的准则,一诺千金,即使一两岁就定亲的娃娃亲,也是很少毁约的。婚约的缔结,一般遵循以下过程:
提亲。男方相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由父母提谈,探听女方父母的口吻,如果口风好,有缔结婚约的可能,再请媒人(彝语府嘎)到女方家去议亲。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形,那就是舅舅家有优先权。舅舅家开口(彝语恳抵)要娶的,其它人家不得再提亲。彝族有句名言:“喔呢啊门止”意思是“舅舅当母亲”,因此很尊重舅舅,多数姑娘会为嫁到舅舅家,尊养舅舅而自豪,其父母也因能报答后家兄弟而高兴。
说亲。即男方请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到女方家商议缔结婚约的有关事宜。包括是否应允这桩婚事,商议聘金(彝语府者,俗称彩礼银子)及送聘金的时间。聘金多少不等,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尾数为“八”或“九”,一般分三次送,不能一次送完。
烧鸡(彝语者洒)。第一次送聘金叫烧鸡。即选取吉日后,由媒人带领求婚的男孩及其长辈、亲友数人(必须是奇数,多为九人)带上一坛酒,九个熟鸡蛋、一对小鸡(一雌一雄)和约定送呈的聘金,到女方家举行正式定婚仪式。女方亲友数人(多为女性)在大门口往男方前来之人身上泼冷水,以示迎接,进屋乃止。进屋后媒人将酒和鸡蛋放在一堆装满谷物的升子旁,再将聘金放在升子里,一起交给主人。寓意财谷丰盈,最后将小鸡交与主人喂养,寓意这对小鸳鸯从此相依相伴了。随即杀猪宰羊以待,主人一般要请亲友与近邻作陪,一是告知大家,双方联姻之事;二是共同庆贺。当夜,双方亲友拉家常、叙亲情,多道祝福之辞,对酒当歌,通宵达旦。天明道别,女方父母还要打发一点钱给未来的女婿,以示接纳。随后,女方将礼节性地回访男方,男方隆重接待。烧鸡表示婚约的正式缔结。
二、结婚
和定婚一样,结婚也要经过几个过程。
择期。男女双方到一定的年龄,女方年龄为奇数(多为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时,由男方找“毕摩”先生测算,选择吉日良辰。测算依据是男女双方及父母生辰八字。主要看女方家是不是“出人年”,男方家是不是“进丁年”,其次看有没有其他“相克”。
送期。择好婚期,男方请媒人带好一坛酒,九个鸡蛋,去告知女方。
接亲(彝语下母)。婚礼分二天两地举行。第一天女方家为主,男方组织迎亲队携带一坛酒,九个鸡蛋和为新娘准备的衣服、头饰、毡衣、裙子、腰带、鞋袜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搬运嫁妆。迎亲队除媒人外全为男性,由媒人领头,一定要有新郎一名弟弟参与,没有亲弟弟,堂弟弟也是可,其他人员不仅要年青力壮,而且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否则女方亲友会小看男方,甚至嘲笑男方亲友无能人。
泼水。迎亲队到大门口时,新娘的女友姊妹们使劲地往他们身上泼冷水。
抹花脸。吃过晚饭,待夜幕降临,女方的姑娘们以水调匀锅烟煤、阳尘,先抹新郎之弟(彝语下母北,俗称花脸头),再抹到部分迎亲队员的脸上,花脸不能全部抹完,且必须奇数个。抹花脸后来不能再洗脸,要回到新郎家一起洗后将水泼到新娘床下。
对歌。抹花脸后,女方两名女歌手开始挑战,迎亲队的两名歌手迎战。形式两人对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首我一首,同曲同词,边舞边唱。内容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竟比知识渊博;或互相戏谑,引亲友开心、愉快;或表达传统、伦理与先哲,教诲后生晚辈;或述说人间至纯至真的亲情。舞姿古朴,曲调优雅,词意华美,回答往返,荡气回肠。鸡鸣时改唱留亲歌(彝语仍得格)。形式由二对二改双方集体对唱,各自由一名歌手领唱,用同一曲调,各用各的唱词;内容一是女方对迎亲队的调侃、鞭挞,二是对新娘的挽留,三是迎亲队表达一定要接走新娘的决心和对后家的安慰,幽婉的曲调,感伤的词句,把新娘与亲人之间的依恋和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新娘已梳妆打扮穿上嫁妆。
扯耳朵(彝语挠北克,俗称抢亲)。黎明将至,女方的年青男女一层又一层地把新娘围护在中心,迎亲队则一次又一次地保护新郎之弟冲入人墙去扯新娘的耳朵,直到扯着为止。
哭亲。扯了耳朵,新娘已成别家之人,开始哭别亲人。首先是父母,往下是兄弟姐妹等,内容历数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以及难以报答的忧伤。
背新娘。哭亲后即发亲,由新娘之弟将新娘背出门交予迎亲队,新郎之弟背着新娘往男方进发,婚礼主场也是由此转到男方。接亲的人一部分抬嫁妆,一部分轮流背新娘,一直背到新郎家。新娘不能着地,中途换人背时,先垫上草席供其踩踏,送亲的人中专门负责拿草席的是新娘的小表弟(彝语席帖)。也只有草席这东西是由送亲人拿。
送亲(彝语府母)。女方要派亲友护送新娘至男方,愿意前往的都可以参加送亲,一般数十人不等。还要从中挑选两三个姊妹陪伴新娘。
进亲棚。新郎家在大门外适当的地方搭一个简易露天棚子迎接新娘,谓之亲棚。将至新郎家,迎亲队将新娘背入亲棚,送亲的人们围坐两侧,新郎家抬出酒,每人斟一碗,宾主相互劝饮,气氛热烈。
梳头。亲棚里,仍由在后家给新娘梳头之姑母(新娘父亲之姐妹)将来时的一股辨子分梳为两股,寓意此青丝已分属娘家与婆家。彝语有句话“外侄100根头发有50根是舅舅家的”根源于此。
入房。斟酒梳头完毕,仍是新郎之弟将新娘背入新房。送亲的姐妹与新娘同卧,直至三天后回门,此期间,新郎不得与新娘同寝。
是夜,再次对歌,风格一改女方的婉约,以高亢欢乐为主旋律。
送客(彝语嘎洒)。第二天早饭后,男方为女方送亲的人饯行。先把客人招呼在头天搭亲棚的地方坐好,再用簸箕抬出羊卦、猪苦胆、猪连贴及感谢媒人、孝敬长辈的谢媒钱(府嘎者)、舅爷钱(喔呢者)、伯父钱(抛喔者)、姑母钱(啊伯者)以及打发兄弟、表弟和其他送亲小孩的兄弟钱(麻之者)、表弟钱(席贴者)、小孩钱(确渣革渣),每份钱物搭一瓶酒。每组钱都不多,只是礼节性的。媒人看了猪苦胆、猪连贴,祝福说:“苦胆亮汪汪,苦胆把把长,两家亲情地久天长。”
回门(彝语约哪古)。三天后,新郎新娘及陪同的兄弟姐妹一行,多则十余人,少则几人,带上一坛酒,有的还要牵一只羊回谢后家。后家再次杀猪宰羊以待。此后三五日,新郎独自将新娘接回圆房,正式成为夫妻。
送清净菩萨(彝语写俄布)。婚后,男女双方都有要请毕摩先生送清净菩萨,解除污秽,驱逐鬼怪。清除口舌是非,以图全家清清净净、和睦安康。
三、婚后拜年(彝语角古)
结婚后,每逢过年,夫妻都有要回家拜年,所带礼物主要是一坛酒、九个熟鸡蛋、半边猪头。
四、婚配禁忌
永善彝族乃至整个彝民族都很尊崇血缘和宗法制的家族关系,严禁家族内通婚。解放前多禁等级外通婚,禁与外民族通婚,现已开放。故有人称永善彝族的婚姻为“等级内、家族外婚姻”。姨妈、姨娘家子女互称兄弟姐妹,一般不相许配。
五、常用数字
永善彝族婚姻过程中多用“三、五、九、十一”等奇数字,偶数字仅有“八”偶尔用一两次,最喜欢用“九”。“九”彝语读“固”,“固固口口”表示牢固久远之意,这是父母希望子女感情久远,婚姻美满,家庭稳固、幸福,可谓用心良苦。忌讳“四、七”。
神秘川藏部落的走婚礼
云南著名的走婚部落泸沽湖不再孤单――走婚、一妻多夫,“大香格里拉”雅砻江流域的一些藏族村寨将女性文化时期的婚俗顽强保留下来。
前不久,一支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科考队深入这里,试图揭开两种婚姻制度的神秘面纱……
走婚文化的两个“孤岛”
这是距离云南许多游客曾经带着空前的“性幻想”来到泸沽湖试图走婚,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摩梭人拒绝外来“入侵者”。
从地图上看,鲜水河、泸沽湖位于雅砻江上下游。江河孕育文化,藏学家任新建说,《唐书》里记载的东女国范围就在今天川、滇、藏交汇的雅砻江和大渡河的支流大、小金川一带。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雅砻江流域当年很可能被这样的婚姻制度所主宰。但绵延的走婚文化带最终与东西向的汉藏大通道――川藏线相遇了,大通道的非走婚文化淹没了走婚文化,只剩下两个孤岛:鲜水河、泸沽湖。
著名藏族学者邓廷良认为,走婚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科考队的发现也具有说服力:无论是走婚的鲜水河还是泸沽湖,有着各种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都很稳定;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者蔡华说,没有姻亲的单系(母系)家庭确保了支系的代代繁衍。
但是现在的鲜水河正面临考验:这里正准备修一座大型电站,它高出河谷的大坝蓄水很可能将淹没整个河谷,淹没走婚文化。白玛泽仁和他的乡亲们对此一无所知。“将来?谁知道呢?我们现在生活得不错。”他说。
一妻多夫,节约资源的最好方式
站在镜头前面的格荣定珠一家稍稍有点不适,因为他们已经从外部世界中得知这样的婚姻可能有点“异样”:格荣定珠和兄弟永争只玛娶了同一个女人——取品。因此,两兄弟在合影时故意拉开了一米左右的距离――一段令人深思的距离。
这就是滇藏沿线一些藏族村寨令人惊讶的婚姻现实:几个兄弟娶一个女人。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大香格里拉”科考队深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浓雾顶村,他们对一妻多夫的婚姻状况感到意外,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谜团被逐渐揭开――土地缺少,人口膨胀,这或许是最适合横断山区峡谷生存的婚姻。
“我们家是祖传几个兄弟娶一个女人的。”格荣定珠说。家里的分工非常明确:弟弟负责放牧,他负责农田,妻子负责管理家务和内政。一个稳定的大家庭才能富起来;他们有两个孩子,兄弟俩从来没有考虑过哪个孩子是谁的;离婚?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考察队发现,一妻多夫的形成与地理条件有关,这里处于横断山脉区域,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气温高,适合耕作,山间或山顶是草场,只能放牧。这是中国最特殊的区域之一: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如果兄弟中间有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大家就会把他“嫁”出去――这会遭到全村的耻笑,因为他在逃避扶持一个大家庭的责任。
考察队沿滇藏线北上,在西藏昌都的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发现了更多的一妻多夫的家庭。
48岁的白玛朗措是4个兄弟的妻子,她已经是8个孩子的母亲。她被问了一个让她有点难为情的问题:兄弟4个,你最爱谁?她说:4个兄弟我都爱,爱一个不爱另一个不可能。那么,兄弟4个谁最出色?她的回答像外交官一样老练:他们一个比一个出色。
大峡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这是节约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最好的方式。考察队的专家还找出了文化因素――这一带仍然处于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女性文化带,有强大的女性文化传统,一妻多夫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亡,它在一些特殊的横断山区顽强地延续下来。
“无论走婚还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内部循环和平衡。它们维系了一个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考察队领队单之蔷说,“尽管在中国内地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横断山区部分藏族群众世代相袭的走婚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也得到应有尊重。当地政府没有计划要‘拆散’这些家庭。”
泸沽湖数百公里的四川鲜水河大峡谷,18岁的年轻扎坝人(藏族的一个支系)白玛泽仁非常坦率,“我15岁时就开始走婚了,那是我收购松茸时认识的一个姑娘。”如今,他的“嘎依”(女朋友)住在距离峡谷4000多米的高山上,去那个寨子一趟相当于一次登山比赛。
鲜水河谷中生活着几千扎坝人,他们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和雅江县交界处的几个山乡里。一个村子的人不多,年轻人必须翻山越岭去别的村寨走婚。
在62岁的卓玛拉姆家,她的4个孩子有两个父亲,其中大女儿一个父亲,另一个父亲属于其余3个。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为他们不时来探望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对此感到不适;女孩们已经习惯“不断选择”,她们的情人在夜晚悄悄来了,黎明时悄悄离开,如果她不再喜欢这个男孩,可以随时更换。
“走婚最大的好处是住在母亲家,不分家,大家一起干,有种地的,有搞运输的,有上山捡虫草的。在我们这个大峡谷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来。”白玛泽仁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