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可能有个历史沿革与变化的差别,包括一些名称的变化,下面转一篇百度上搜来的帖子工大家参照,讨论交流是一种很好的社区风气,没什么不妥当的!
1 | ▄▄◣[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在明代的各种史料和图像中都记载天安门(当时叫承天门)是五间,后面的端门也是五间,而且不出廊子
清朝初年多尔滚把原有的五开间改成九开间,改名叫天安门。 |
| | 贴子相关图片: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3 00:54 回复此发言 | |
|
2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 | 贴子相关图片: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3 00:55 回复此发言 | |
|
3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 | 贴子相关图片: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3 01:00 回复此发言 | |
|
4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清代的午门 真正的九间大殿 占满整个城台 而明代的那个午门城楼 比较小 两侧有较长的廊子连接东西两臂 区别很明显 |
| | 贴子相关图片: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3 01:02 回复此发言 | |
|
5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点,照楼主的这么说的话,我也可以说不加斜廊的太和殿也不好看,而切也没明朝的大。。
对待历史上的一些事,还是少一些个人感情因素的好 |
| | | | 作者: wangfeishi38 2008-5-13 16:53 回复此发言 | |
|
6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太和殿的规模 是明朝确定的 永乐时代的奉天殿确非常大 但是到了嘉靖重修的时候 改小了 清朝重建是按照嘉靖以后确定的规模 |
| |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3 23:19 回复此发言 | |
|
7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这幅画并不是建筑效果图,当时的画是写意的,所以透视和比例都不考虑入画,不是画上有几间实际就几间,明初北京宫殿营建时,承天门曾经还是一个7间的牌坊,永乐以后营建的承天门就是重檐歇山9间的了,所以能这么看.那这张呢,人难道比宫殿还高?也是北京 |
| | 贴子相关图片:
 | | 作者: 124.92.64.* 2008-5-14 16:02 回复此发言 | |
|
8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宫殿的间数代表了它的等级 不是能够随便写意的
你说“永乐以后营建的承天门就是重檐歇山9间的了” 这是毫无根据的妄猜 |
| |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4 22:16 回复此发言 | |
|
9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转来的
文林:杨老师辛苦,今天过节还要到这儿来直播,给我们大家说说天#安¥门城楼重建鲜为人知的经过。最早天#安¥门兴建留下过传说,我们以前也请一些老师们在我们节目当中讲过当时兴建天#安¥门城楼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您重点给我们讲的是从兴建开始一直到今天中间经历几次重建或者修建。最开始的时候,您先给我们回顾一下,从兴建到今天一共经历了多少次修复修建?
杨玉昆:好的。今天是国庆节,在国庆节这个日子我们回顾天#安¥门城楼是很有意义的。史料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永乐15年,1417年,到现在快600年了。它建设工期历时三年,到永乐18年,也就是1420年建成。但是始建时的天#安¥门和今天的天#安¥门有很多的不一样。有这样几个不一样。第一个是名称不一样,始建的时候不叫天#安¥门,而是叫承天门。什么叫承天呢?意思就是承天启运,受命于天,预示着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事为尊,所以叫承天门。第二个不同,当年天#安¥门位置和今天的位置也有些不同。当时始建时的位置比现在的天#安¥门稍微偏北一点,不是完全重合的。第三个是形制不同,形式、建筑都不太一样。
当年的承天门远没有如今的天#安¥门这么壮丽,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五间三楼式的牌楼,牌楼正中悬挂着承天之门这样一个匾额。如今的天#安¥门则是地地道道一个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面有平台,平台上面有城楼这样一个形式。所以今天的天安门名称、位置、形制都是经过历史上多次重建形成的。
天#安¥门的第一次重建是在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由当时的工部尚书白圭组织重建的,这次重建把承天门的位置略微向南移了一点,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位置,而且把牌楼改成一个城台,在城台上建有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这样一个城楼,当然这个城楼比现在的城楼要小一些。重建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在八年之前,也就是天顺元年1457年7月遭到雷击起火焚毁了。 |
| |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4 22:18 回复此发言 | |
|
10 | . | | 文林:着过大火。
杨玉昆:咱们古代建筑着火大部分是被雷击,那时候没有很好的避雷装置。
文林:而且都是砖木结构,极容易起火。 |
| |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4 22:22 回复此发言 | |
|
11 | . | | 杨玉昆:这是第一次重建。第二次重建就到了清朝初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这次重建的改动是很多的,比如在形制上改为城楼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外边还环绕着汉白玉的石栏杆、黄的琉璃瓦,高度达到33.7米,城台高12.3米,长120米,宽有40米,整个城台涂成朱红色,而且在城台上开了五个门。中间的中门是皇帝出入的,其他四个门是按官品等级来出入的。名称也改为天#安¥门,城楼上就悬着天#安之门,而且天#安之门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来书写的。 |
| | | | 作者: 覆育列国英明汗 2008-5-14 22:23 回复此发言 | |
|
12 | 回复:▄▄◣[图片]明代的天安门真小气~ | | 可能是礼制问题,午门才是宫城正门,天安门只是皇城的南门,规格没有宫城的正门高。现在的天安门和端门则是保和殿的规格。
另据唐书记载,宫内建造高大的建筑,宫门相对较小,怕百姓心里不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