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张继(生卒年代不详,有说约756年前後在世),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一说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多 是五言、七言律诗或绝句,内容多为纪行游览、临行送别之作。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琢。
2.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
3.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
4.江枫:江边的枫树。
5.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
6.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据传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两个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7.夜半钟声:唐代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这是一首记敍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锺,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後,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锺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锺。” 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 “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赏析:
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後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捎带著禅的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後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於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
这是一位飘泊他乡的游子,写下所见的景物和感怀,时间是夜里。
诗题叫枫桥夜泊,顾名思义,作者搭船旅行在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天船只泊靠在河边的一个小码头。
诗从夜间写起。第一句的<月落>,不能当作天快亮时来看,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月亮已然升起,到了半夜月儿西落。一年之中,这种日子很多,只是人们平常不注意,这天就是这种情况。
在长途航行之後,到了休息时分,船只选了一处码硕停靠。江南号称水乡泽国,风光特殊而优美,来到这里心情应该轻松高兴,但诗人张继却不然,或许长久作客在外,这晚触动了乡情,或许有事缠身,正苦思如何处置,总之这天夜里他无法入梦。到了半夜,眼睛仍张得大大的,从船窗中望出去,那月已西沉,四周一片寂静,连河水似乎也静止了,只有天边一二片惨淡的云仍飘浮著,刚好遮住月儿,不久又消散无踪。月光一下明一下暗,把栖息在枝头的乌鸦惊醒了,乌鸦啼叫了数声,随後四周又恢复寂静。
从天转黑到夜半这段期间,微弱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又从水面反照回去,淡淡的光线,看起来像霜一般,满天彷佛弥漫著霜。在气温转凉的夜间,面对这景况,寒意不知不觉从四面包围过来,使只身在外的异乡人倍感孤冷寂寞。所谓由景生情,这句最能传达。一句仅七字,却含三件事,张力十足。第二句也一样,有景有情,相互交融。
月已西落,转头看看四周,那几棵停舟时曾注意到的枫树,高大的树影依稀可见,静静的站在岸边,像似有意陪伴远方作客的诗人。再望向更远处,渔火几点,在夜色中明亮清楚。怀著忧愁思绪的诗人,默默的面对著这景像。
大地悄然无声,突然一阵钟声传来,打破沉寂的夜晚。在半夜时分,苏城郊外的寒山寺,敲起夜半钟。当万籁俱寂时,钟声传得格外清晰,也传得格外远,像从空中下来,也像顺著水面滑过来,传到船中失眠的旅客的耳际。声响衬托晚间的宁静,但传进飘泊的诗人心里,却另有寂寞的感慨。钟声由远方传来,回旋耳际之後,又消失无纵,望望四周,只有无边的夜色笼罩。
实在巧,寒山两字字面很适合这时的气氛,有冷冷的味道;说它在姑苏城外,则有孤单味道,都和目前诗人的处境与心境相契合。其实作者只是作事实的陈述,而且用口语陈述,可说白描而已,何况语意还不全,必须和第三、第四句串连,才能完整的把意思表达出来。这与前面两句,每句都包涵丰富的景物、心境描绘有极大的差别。
前後一密一疏,正显出诗歌的高妙。
|